期刊文献+
共找到8,3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地区埕岛—垦东构造带中生代的逆冲断层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林会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7,290,共9页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西和埕岛地区逆冲断层乃至整个北西向构造带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直接动力之一。埕岛—垦东构造带在中生代之前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后由于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发生复杂的斜向离散—斜向汇聚运动,造成构造带不同位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构造面貌,于晚白垩世时形成北西向的埕岛—垦东构造带;新生代时因济阳坳陷形成再次统一接受沉积成为潜山披覆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埕岛-桩西-垦东潜山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 中生代 鲁西济阳
下载PDF
岩石强度对冲断层形成特征影响的砂箱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春光 周建勋 何雨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冲断层。若初始地面坡度显著 (>7°) ,则只形成倾向与挤压方向相反的一组冲断层。结合应力分析认为 ,若两盘岩石强度均一或相近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对冲断层 ;当强度明显差异的两盘发生碰撞时 ,强度大的一盘优先向能量弱的方向释放能量 ,形成向另一盘仰冲的一组冲断层。实验结果与陆陆碰撞带剖面断层形态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强度 砂箱实验 地面坡度 冲断层 倾向 能量
下载PDF
卡拉麦里断裂带造山期活动规律及其对造山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9
3
作者 宋利宏 朱光 +1 位作者 顾承串 翟明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94,共16页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这一倾向北北东的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这一倾向北北东的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和脆性逆冲活动。其脆—韧性剪切带在较软弱的板岩、砂板岩及浅变质凝灰岩内造成了密集的面理化带及张裂脉,而在泥灰岩内形成了糜棱岩。该剪切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00℃,与该区前二叠纪海相火山—碎屑岩的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发生。该断裂带的第二期脆性逆冲活动主要表现上盘向南的逆冲,叠加的逆冲断层一方面沿着早期陡立的剪切带面理发育,另一方面以较缓的产状切割剪切带。各类地质现象指示,其脆—韧性右行走滑活动发生于晚石炭世中期,是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斜向碰撞的结果,并指示早期卡拉麦里洋盆向北俯冲。该断裂带的第二期逆冲活动发生于中二叠世,出现在该区后造山伸展之后,属于陆内变形,应为中亚造山带区域上一次中二叠世碰撞活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卡拉麦里断裂带 脆—韧性剪切带 逆冲断层 造山过程
下载PDF
盾构掘进引起的邻近桩基水平附加荷载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润峰 梁荣柱 张献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3-483,共11页
基于Mindlin基本解及弹性力学基本理论,考虑刀盘挤土效应产生的附加推力、土体地层软化特性且不均匀分布的盾壳摩阻力及土体损失等因素推导得到盾构掘进过程中邻近桩基的水平附加荷载解析解答。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x方向上,盾构刀盘到达... 基于Mindlin基本解及弹性力学基本理论,考虑刀盘挤土效应产生的附加推力、土体地层软化特性且不均匀分布的盾壳摩阻力及土体损失等因素推导得到盾构掘进过程中邻近桩基的水平附加荷载解析解答。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x方向上,盾构刀盘到达前,邻近桩基承受附加压力荷载;刀盘通过桩基平面后,附加荷载转为拉力;在盾尾通过后,桩身附加拉力荷载达到最大。在y方向上,土体损失是引起桩身的附加荷载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盾尾通过桩基平面后,对应于隧道拱顶及拱底附近位置桩身分别承受较大的附加压力及附加拉力荷载,这将会导致桩基产生较大的挠曲变形、弯矩及剪力,为最不利施工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推力 摩阻力 土体损失 附加荷载 桩基
下载PDF
Within plate seismicity analysis in the segment between the high Cordillera and the Precordillera of northern Mendoza(Southern Central Andes)
5
作者 Julián Olivar Silvina Nacif +1 位作者 Lucas Fennell Andrés Folguera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8年第1期13-24,共12页
Crustal seismicity in northwestern Mendoza Province in Argentina,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Chilean-Pampean flat subduction zone(26.5-33.5°S) and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es normal subduct... Crustal seismicity in northwestern Mendoza Province in Argentina,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Chilean-Pampean flat subduction zone(26.5-33.5°S) and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es normal subduction zone to the south, is studied in order to i) identify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pped structure, ii)determine deformational mechanisms and iii) constrain the geometry of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in the lower crust. Through this, we aim to determine which are the structures that contribute to Andean construction, east of the Frontal Cordillera in Argentina and at the western Principal Cordillera in Chile. Data from a temporary local seismic network are reprocess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precise location of hypocenters and, whenever possible, to build focal mechanisms.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eismic studies and structural models. Analyzed seismicity is grouped around the eastern front of Frontal Cordillera, with hypocenters mainly at depths of 25-40 km. Contrastingly, earthquakes in the Principal Cordillera to the west are located at the axial Andean sector and Chilean slope, with depths shallower than 15 km. Obtained focal mechanisms indicate mainl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s, left lateral at Frontal Cordillera and right lateral at Principal Cordillera.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new possible structural models are proposed, where seismogenic sources could be either associated with inherited basement structures from the Cuyania-Chilenia suture; or correspond to deep-blind thrusts linked with a deeper-than-previously-assumed decollement that could be shared between Frontal Cordillera and western Precordillera. This deeper decollement would coincide in turn with the one determ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for the eastern Sierras Pampeanas in previous works, potentially implying a common decollement all through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configuration. Apart from thi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Principal Cordillera near the Argentina-Ch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seismicity Seismogenic structures Frontal cordillera Blind thrusts Decollement
下载PDF
XU-HUAI NAPPE
6
作者 徐树桐 陈冠宝 +1 位作者 周海渊 陶正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8年第20期1709-1713,共5页
The Xu-Huai nappe extends from its northeastern end Taierzhuangin Shandong Province through Xu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to Huaibei in Anhui Province. It has been found to be a complex one and contains two generations o... The Xu-Huai nappe extends from its northeastern end Taierzhuangin Shandong Province through Xu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to Huaibei in Anhui Province. It has been found to be a complex one and contains two generations of folds, the earlier one of which presents itself as a recumbent or recline fold. Two ki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PE imbricate thrusts OBLIQUE RAMP POTENTIAL RANGE
原文传递
Sandbox Experi ment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Rock Strength and Gravity on Formation of Thrusts
7
作者 魏春光 周建勋 何雨丹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A sandbox experiment model was designed to simulate how differences in rock strength and gravity between two blocks can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usts. In the experiment the compression was from on... A sandbox experiment model was designed to simulate how differences in rock strength and gravity between two blocks can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usts. In the experiment the compression was from one direction with basement shortening and the initial surfaces of the model were obl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initial surface was horizontal or the slope angle was smaller than 7°, the compression induced two groups of thrusts with opposite dip orientations. If the slope angle of the initial surface was greater than 7°, the compression induced only one group of thrusts with a dip orientation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compression direction. This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actual section of a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wo continental blocks. By applying stress analysis, rock strength is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formation. As other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changeless, it is the change of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that leads to different deformation sty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box experiment STRENGTH surface slope thrusts energy GRAVITY
下载PDF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及外围的推覆构造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钟瑾 徐鸣洁 +2 位作者 胡德昭 黄志城 梅洪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 逆断层 逆冲断层 推覆构造
下载PDF
螺旋桨轴向激励潜艇的轴、艇耦合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纪刚 周其斗 谭路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71,共8页
潜艇轴系向艇体传递激振力的过程是轴、艇耦合作用过程,为解决工程中需采用简化等效轴-艇模型进行轴、艇激振力传递分析的问题,针对潜艇模型进行了螺旋桨轴向激振力工况下的轴、艇耦合特性与机理研究:在不改变耦合状态的情况下,采取子... 潜艇轴系向艇体传递激振力的过程是轴、艇耦合作用过程,为解决工程中需采用简化等效轴-艇模型进行轴、艇激振力传递分析的问题,针对潜艇模型进行了螺旋桨轴向激振力工况下的轴、艇耦合特性与机理研究:在不改变耦合状态的情况下,采取子系统分析方法,将轴-艇耦合系统分解为轴系子系统和艇体子系统,利用力模式分解技术研究了轴系向艇体传递激振力的模式,研究了轴、艇耦合状态,采取子模态分析技术分析了艇体自由模态与轴系的耦合关系。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轴系对激振力的传递具有多模式特征,各轴承对激振力传递的贡献程度由激振频段决定,不同激振频段的轴、艇耦合强度不同,参与轴、艇强耦合的艇体模态数量和类型也不同。相关定量结果可为工程中轴-艇模型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振动 潜艇 轴系 轴、艇耦合 力传递
下载PDF
曲线条件下泥浆顶管推进力预测
10
作者 李阳 张玉蛟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2年第15期45-46,共2页
泥浆顶管施工技术作为管道非开挖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大量应用于各种管道工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适应能力更强的曲线顶管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中。由于顶管施工过程中管道主要受到前向推进力和摩擦阻力的综合影响,而前向推... 泥浆顶管施工技术作为管道非开挖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大量应用于各种管道工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适应能力更强的曲线顶管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中。由于顶管施工过程中管道主要受到前向推进力和摩擦阻力的综合影响,而前向推进力又是管道顶进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前向推进力的计算也显得非常重要。泥浆顶管过程中的推进力可以通过泥浆与管道之间和土壤与管道之间的摩擦阻力来计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在泥浆顶管施工条件下对顶管的推进力的计算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顶管 预测 推进力
下载PDF
Monte-Carlo based cascade control approach with focus on real overactuated space systems
11
作者 M.Shahi A.H.Mazin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71-3182,共12页
The present research relies on a cascade control approach through the Monte-Carlo based method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ie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al overactuated space systems.A number of potential ... The present research relies on a cascade control approach through the Monte-Carlo based method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ie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al overactuated space systems.A number of potential investigations in this area are first considered to prepare an idea with respect to state-of-the-art.The insight proposed here is organized to present attitude cascade control approach including the low thrus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high thrust to be implemented,while the aforementioned Monte-Carlo based method is carried out to guarantee the approach performance.It is noted that the investigated outcomes are efficient to handle a class of space systems presented via the center of mass and the moments of inertial.And also a number of profiles for the thrust vector and the misalignments as the disturbances all vary in its span of nominal variations.The acquired results are finally analyzed in line with some well-known benchmarks to verify the approach efficiency.The key core of finding in the research is to propose a novel 3-axis control approach to deal with all the mentioned uncertainties of space systems under control,in a synchronous manner,as long as the appropriate models in the low-high thrusts are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Carlo based method cascade control approach overactuated space systems low-high thrusts models
下载PDF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被引量:77
12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置山系 ,不具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该陆内造山带下的地壳和岩石圈曾显著加厚。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北部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陆内造山带 逆冲-推覆构造 中生代 造山过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控藏作用及大型油气藏勘探方向浅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郭召杰 吴朝东 +1 位作者 张志诚 陈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新生代以来准南前陆地区发育一系列冲断褶皱带,本文对该褶皱带的生长地层识别、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恢复,并结合前人磁性地层学年龄结果,对准南冲断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准南山前三排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自天山向盆地逐... 新生代以来准南前陆地区发育一系列冲断褶皱带,本文对该褶皱带的生长地层识别、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恢复,并结合前人磁性地层学年龄结果,对准南冲断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准南山前三排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自天山向盆地逐渐变新,其中第一排的构造发生时间为~7Ma,第二排构造为~2Ma,第三排构造在1Ma之后。系统的沉积层序分析表明,准南地区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均与天山南缘的库车地区差别不大(除盖层非盐岩层外),但是准南地区相对较晚的构造形成时间和双层滑脱层系(下滑脱层为中侏罗统的煤层,上滑脱层为安集海河组泥岩)的发育,可能是造成准南中上成藏组合没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准南地区下部成藏组合(即被下白垩统区域盖层覆盖的上侏罗统储集层系)是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大型天然气藏形成的有利目标,应在今后的勘探中给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油气聚集 大型油气藏 构造控藏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30
14
作者 何文渊 李江海 +1 位作者 钱祥麟 郭召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塔 (里木盆地 )北 (部 )隆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逆冲上隆 ,构造反转和再生前陆盆地斜坡带 3个阶段 ,分别与库车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强、弱、强的演化历史相对应。塔北隆起的大型负反转构造形成于白垩纪 -中新世。白垩纪之前 ,塔北断隆作为库... 塔 (里木盆地 )北 (部 )隆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逆冲上隆 ,构造反转和再生前陆盆地斜坡带 3个阶段 ,分别与库车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强、弱、强的演化历史相对应。塔北隆起的大型负反转构造形成于白垩纪 -中新世。白垩纪之前 ,塔北断隆作为库车前陆盆地和北部坳陷的相邻单元 ,发育两组背冲断裂以实现其缩短。在构造宁静期 (白垩纪 -新第三纪吉迪克期 ) ,岩石圈回跳 ,前缘隆起局部伸展 ,早期逆冲断块沿着原逆冲断层面下滑形成负反转构造。中新世以后 ,塔北地区成为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斜坡区 ,负反转构造得以保存且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塔北隆起上伸展应力场的产生与深部岩石圈同步挠曲变形过程中波峰和波长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库车盆地 负反转构造 背冲断裂 塔里木盆地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河北赤城岩浆岩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叶俊林 向树元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对河北赤城于家沟逆冲推覆构造的深入研究,作者提出了岩浆岩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基本模式。其主滑面表现为上缓下陡,深部与邻近的基底大断裂交汇合一。野外判定岩浆岩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标志是逆冲叠瓦扇和软弱滑动层的存在。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岩浆岩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同沉积逆断层控制下的输导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2 位作者 张延华 杨雪峰 陈艳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共5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quo...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F"型输导系统主要由生长逆断层和侧向展布的砂体构成,砂体位于逆断层的上盘,紧靠断层发育;生长逆断层是主要的输导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F"型输导系统及"F"型运移模式是柴西南区生长逆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成藏的主要通道和运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逆断层 “F”型输导系统 运移模式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带长直段小弯曲半径管可控内压推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勇 贺腾飞 +3 位作者 解文龙 张士宏 黄新越 王晟诚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4,共8页
针对带长直段小弯曲半径管在推弯成形时极易产生的失稳起皱和横截面畸变等缺陷,采用聚氨酯内胀冷推弯成形了规格为Φ25 mm×1 mm、弯曲半径为1D的5B02铝合金管材,并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推弯过程中聚氨酯内压力分布。通过分析反推... 针对带长直段小弯曲半径管在推弯成形时极易产生的失稳起皱和横截面畸变等缺陷,采用聚氨酯内胀冷推弯成形了规格为Φ25 mm×1 mm、弯曲半径为1D的5B02铝合金管材,并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推弯过程中聚氨酯内压力分布。通过分析反推力、聚氨酯参数、内摩擦获取了聚氨酯内压力分布情况,确定了内压力与缺陷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可控内压。研究结果表明:当反推力增大至13 MPa时,管材成形不足;反推力减小为5 MPa时,支撑弯管的内压力不足,弯管产生失稳塌陷与端口畸变。当聚氨酯硬度不足时,会加剧弯管横截面畸变。聚氨酯与管之间的摩擦因数的改变会影响聚氨酯所提供的内压力,摩擦因数小时会导致成形不足从而引起管材失稳起皱。通过以上研究验证了可控内压推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小弯曲半径 推弯 可控内压 反推力
原文传递
对逆冲断层一些普遍观念的质疑──以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及中国华北的野外研究为例(英文) 被引量:3
18
作者 Gregory A. Davis(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California 90089-0740 US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9-66,共18页
在过去的25年里,由于许多原因,作为最常见、分布也最广泛的地质构造形迹之一,逆冲断层成为倍受关注的科学研究主题。文中指出,关于逆冲断层及其几何学特征的许多普遍认识(或观念),并不像以往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简单。其中之一的&... 在过去的25年里,由于许多原因,作为最常见、分布也最广泛的地质构造形迹之一,逆冲断层成为倍受关注的科学研究主题。文中指出,关于逆冲断层及其几何学特征的许多普遍认识(或观念),并不像以往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简单。其中之一的"薄皮"冲断构造是受地层控制的,极少有或者没有结晶基底物的卷入。文中主张,"薄皮"一词只有逆冲板片的几何学形态含义,而不应包含地层意义,并列举了一些完全由结晶岩石所构成的薄皮逆冲构造的例子来说明这一主张。近来,逆冲双重构造成为构造文献中的热点。关于逆冲双重构造的成因,引用得最多的是1982年Boyer和Elliot在其重要论文"逆冲断层系统"中所作的解释。他们认为,双重道冲构造是通过在冲断坡底部发生下盘破裂。新生断裂不断向前扩展并进入先存断层下盘的一系列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Boyer和Elliot提出的这种变形过程,将形成一个具有平面状顶板断层的边冲双重构造,这个顶板断层只在活动断坡的顶部是主动向前扩展的。依笔者之见,在实际的构造变形当中,是不可能具备形成平顶过冲双重构造的地质条件的。而能对平顶过冲双重构造形成作出最好解释的是反序(out-of-sequence,OOS)边冲断层的发育,即断层向着主冲断层的后方发展,在先存道冲构造的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逆冲断层 双重构造 反序断层作用
下载PDF
推力受限的ROV预设性能精准跟踪控制
19
作者 鲁挺 王宁 王仁慧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6,共9页
[目的]针对有缆水下机器人(ROV)推进器推力/力矩受限的现实情况,研究面向三维轨迹跟踪的预设性能精准控制问题,同时考虑系统不确定性、水下环境干扰等未知因素,提出基于有限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和预设性能变换的精准跟踪控制方案,确保轨... [目的]针对有缆水下机器人(ROV)推进器推力/力矩受限的现实情况,研究面向三维轨迹跟踪的预设性能精准控制问题,同时考虑系统不确定性、水下环境干扰等未知因素,提出基于有限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和预设性能变换的精准跟踪控制方案,确保轨迹跟踪误差快速镇定。[方法]首先,针对推进器饱和约束,设计补偿系统消除输入饱和限制;其次,设计有限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外界扰动和未知系统动态进行集总观测和补偿;进而,基于预设性能函数和误差转换函数,将受预设性能限制的跟踪误差转换成非受限的跟踪误差并构造积分滑动模态,采用快速幂次趋近律和边界层减缓执行器抖振;最后,采用Lyapunov理论证明所提出算法的整体稳定性。[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结论]该控制方案可为解决集总扰动下推力受限的ROV轨迹跟踪预设性能精准控制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缆水下机器人 三维轨迹跟踪 推力受限 有限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 预设性能
下载PDF
橡胶带式CVT轴向力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欣 李立平 +2 位作者 蒋美华 王利君 王立操 《机械传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89,共4页
通过分析橡胶带式无级变速器轴向夹紧力的形成及其各个调速机构间的平衡关系,运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CVT轴向力变化的仿真模型,针对CVT夹紧力调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变刚度弹簧的优化设计方案,并运用仿真模型,对优化前后的结果进... 通过分析橡胶带式无级变速器轴向夹紧力的形成及其各个调速机构间的平衡关系,运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CVT轴向力变化的仿真模型,针对CVT夹紧力调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变刚度弹簧的优化设计方案,并运用仿真模型,对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级变速器 橡胶V带 轴向夹紧力 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