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被引量:49
1
作者 丁道桂 王东燕 刘运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3,共13页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海相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2)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NNE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左行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3)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文中将重点讨论下扬子区板内海相古生界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所经历的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基底拆离 逆冲-褶皱 走滑拉分 伸展拆离
下载PDF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被引量:16
2
作者 丁道桂 潘文蕾 +1 位作者 彭金宁 陆永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的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得海相中、古生代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继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 NNE 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了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逆冲-褶皱 走滑拉分 伸展拆离 中、古生代 扬子板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3 位作者 刘健 潘燕兵 裴军令 何哲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310,共18页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后展式逆冲扩展 上新世—早更新世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Low-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Granulite Facies in an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Event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
4
作者 Liu Xishan, Jin Wei and Li Shux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Sun She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3-77,共15页
According to the kinds of feldspar and rock associations in the Ai-rich gneisses,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granulite faci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can be divided into southern and... According to the kinds of feldspar and rock associations in the Ai-rich gneisses,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granulite faci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can be divided in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belts which are composed of six rock associations. They represent the relevant rock sequences of the layered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formed under specific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ectonic environments. Mineral inclusions and reaction texture have recorded that the medium-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s are replaced by the high-temperature low-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s, thus, giving rise to: garnet+quartz→ hypersthene+plagioclase; kyanite→sillimanite and garnet+kyanite/sillimanite+quartz→cordierite. The deformation fabrics of the rocks, the change of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 PTt path of metamorphism indicate that the contempranceous high-temperature normal-slip ductile shearing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granulite facies. In the orogenic event, the co-action of thrusting and extension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a medium-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environment into the high-temperatur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Proterozoic change of mineral assemblages thrusting extension orogenic event.
下载PDF
中蒙边界中生代推覆-伸展递进转换及地壳尺度的切向剪切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涛 郑亚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237,共6页
中蒙边界一带发育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亚干伸展变质核杂岩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早白垩世)成型是一个长期递进发育过程,早期深层次透入性韧性伸展剪切主要发生于170~135Ma,有迹象显示在228~170Ma已经开始。这与中生代推覆事件在时... 中蒙边界一带发育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亚干伸展变质核杂岩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早白垩世)成型是一个长期递进发育过程,早期深层次透入性韧性伸展剪切主要发生于170~135Ma,有迹象显示在228~170Ma已经开始。这与中生代推覆事件在时代上重合,且运动指向相同,即上盘均向南东,显示推覆与伸展同时、同向的递进转换。提出地壳尺度切向剪切构造模式:在上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水平挤压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形成推覆;而在中下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上下挤压(重力作用)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发育同向伸展拆离剪切带(C'),随着上地壳的增厚和下地壳的减薄,该伸展剪切带向上扩展形成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剪切 构造层次 推覆-伸展转换 变质核杂岩 中生代 中蒙边界
下载PDF
沉积层厚度对逆冲断层破裂扩展特征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平远 宫少琦 代树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为了深入揭示逆断层活动过程中沉积层的破裂扩展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倾角为45°时不同沉积层厚度对逆冲断层破裂特征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随沉积层厚度的增加,断层活动对沉积层的作用力沿断层倾角方向从沉积层底... 为了深入揭示逆断层活动过程中沉积层的破裂扩展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倾角为45°时不同沉积层厚度对逆冲断层破裂特征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随沉积层厚度的增加,断层活动对沉积层的作用力沿断层倾角方向从沉积层底部向上渐衰传递,接触点作用力最大,产生的变形随厚度增加在垂向上降低,并转化为横向传递,且横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2)逆冲断层破裂在两个临界沉积层厚度δ1,δ2的区分下存在三种扩展形式;沉积层厚度小于δ1时,基岩断层可扩展至沉积层表面并在表面形成破裂带;沉积层厚度大于δ2时,断层破裂只扩展到沉积层底部,其位移被沉积层内部的变形所吸收;沉积层厚度在δ1与δ2之间,基岩断层扩展到沉积层底部,并在表面形成张拉破裂带。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层厚度是影响逆冲断层破裂扩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逆断层发震的地表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厚度 逆冲断层 破裂扩展 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豫西地区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1
7
作者 葛勋 汤济广 +1 位作者 姜天阳 邓倩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3-711,共9页
受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联合、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合作用,豫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边界复杂,发生多期次、多性质构造演化,致使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显著。为揭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通过构造精细解析以及平衡剖面恢复以阐明水平方向构造... 受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联合、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合作用,豫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边界复杂,发生多期次、多性质构造演化,致使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显著。为揭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通过构造精细解析以及平衡剖面恢复以阐明水平方向构造差异,并基于埋藏史模拟,展示垂向差异沉积与隆升剥露。分析显示,以中燕山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豫西地区垂直方向构造变形形成两个构造层:印支-中燕山期挤压构造层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层,并根据变形方式与变形强度,划分出南缘冲断-伸展构造带、渑池-伊川-汝州逆冲推覆-伸展构造带、北缘断块区、嵩山北斜坡-断陷区、嵩山-箕山隆起区等5个构造带。受制于水平构造变形差异,垂向上相应存在强烈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块剥蚀、轻微隆升-断块剥蚀4类沉积与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差异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作用 伸展作用 豫西地区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不对称演化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39-545,共7页
喜马拉雅岩石圈内发育巨型多层伸展构造,形成了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普兰—亚东多层次剥离断层系,萨迦—康马链状隆伸构造,雅鲁藏布江堑-垒构造带和与大型走向滑动断层相伴生的拉分盆地。它们组成北喜马拉雅伸展剥离带,并与南喜马拉... 喜马拉雅岩石圈内发育巨型多层伸展构造,形成了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普兰—亚东多层次剥离断层系,萨迦—康马链状隆伸构造,雅鲁藏布江堑-垒构造带和与大型走向滑动断层相伴生的拉分盆地。它们组成北喜马拉雅伸展剥离带,并与南喜马拉雅逆冲堆叠带一起构成了喜马拉雅山链的构造不对称性。这种格局的形成除受造山之后重力作用的影响外,还可能与造山带隆升过程中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拆离、热隆作用和均衡调整作用有关。伸展作用将有助于使本区成倍加厚的地壳逐渐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质构造 演化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上面级发动机推力室喷管延伸段气膜冷却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永奇 李宝荣 杨建文 《火箭推进》 CAS 2013年第4期13-18,45,共7页
上面级发动机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推进剂,将涡轮排气引入推力室喷管气膜冷却喷管延伸段。仿真计算和热试车表明:推力室主燃气与涡轮排气压力在同一截面处相等,涡轮排气沿喷管延伸段壁面流动形成紧贴喷管壁面的气膜,对主燃气无扰动... 上面级发动机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推进剂,将涡轮排气引入推力室喷管气膜冷却喷管延伸段。仿真计算和热试车表明:推力室主燃气与涡轮排气压力在同一截面处相等,涡轮排气沿喷管延伸段壁面流动形成紧贴喷管壁面的气膜,对主燃气无扰动,对喷管延伸段起到冷却保护作用。推力室喷管延伸段传热计算值和热试车延伸段温度测量值吻合,排气集合器内压力基本均匀,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推力室 喷管延伸段 气膜冷却
下载PDF
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存用 赵向东 《红水河》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岩滩水电站一期工程装设有4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 210 MW,扩建工程共装设2台额定功率为300 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笔者通过对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的推力瓦及其支撑的组合,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 岩滩水电站一期工程装设有4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 210 MW,扩建工程共装设2台额定功率为300 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笔者通过对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的推力瓦及其支撑的组合,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对,阐述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优化与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轴承 水轮发电机 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农业科技推广动力与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航 于湘莉 吕红芝 《农业科技管理》 2021年第4期75-78,81,共5页
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驱动力,除了来自农科成果示范应用需要及新农科建设要求的内部“推力”之外,还有来自政策、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体系需要的外部“拉力”。各高校依托其建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不断探索形成了与公益... 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驱动力,除了来自农科成果示范应用需要及新农科建设要求的内部“推力”之外,还有来自政策、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体系需要的外部“拉力”。各高校依托其建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不断探索形成了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相结合的衔接型或嵌入式等高校农技推广模式。为保障持续性,建议各高校探索符合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对高校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研发与攻关应予以关注和稳定支持。通过借助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等推广力量和资源,合力形成农技推广协同格局,促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推-拉”驱动力 推广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