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
作者 郭儒雅 武阳丰 +6 位作者 赵威 李珅珅 李敏 杜昕 李贤 谢高强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探究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延迟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STEMI溶栓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国人证据.方法 对我国15个省和自治区的101家二级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入院的新发... 目的 探究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延迟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STEMI溶栓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国人证据.方法 对我国15个省和自治区的101家二级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入院的新发STEMI并进行了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登记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估计多因素调整后不同溶栓时间的住院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及各组成部分(再梗死、卒中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结果 在3 71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中,3 270例(88%)在发病12 h内接受溶栓.在控制了危险因素、既往病史、病情、药物治疗及干预措施等混杂因素影响后,随着溶栓时间的延迟,无论是否溶通,MACE发生率均显著递增(趋势检验P均<0.05).多因素调整MACE发生率溶通组在0~5.9、6.0~11.9和≥12.0h分别为3.2%、3.9%和7.8%,未溶通组分别为11.6%、14.1%和25.2%(趋势检验P均<0.05);多因素调整的再梗死发生率,溶通组在0~5.9、6.0~11.9和≥12.0 h分别为1.9%、1.5%和6.8%,未溶通组分别为3.9%、3.1%和13.6%,溶通组和未溶通组再梗死率均在溶栓时间延迟12.0 h以上时明显增高(P均<0.05);在相同时间组,溶通组MACE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溶通组.结论 对STEMI患者的溶栓治疗应尽可能争取在发病6h内进行;发病超过12 h溶栓,住院期间再梗死率和MACE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付世全 王莉莎 张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757-2758,共2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86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6 h内组及6 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86例患者经静脉溶...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86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6 h内组及6 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86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61例,再通率为71.6%,发生出血3例,其中6 h内出血3例,均为轻度出血。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5.8%。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便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再通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溶栓率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小雪 张京芬 +2 位作者 李锐铭 程国娟 陈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63-867,共5页
目的 研究发病≤4.5 h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动脉或动静脉联合溶栓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包头市中心医院已经成熟的脑卒中绿色通道,从急诊室、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病房、影像中心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所有发病... 目的 研究发病≤4.5 h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动脉或动静脉联合溶栓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包头市中心医院已经成熟的脑卒中绿色通道,从急诊室、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病房、影像中心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所有发病≤4.5 h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得出溶栓率,并分析未溶栓的原因.结果 发病≤4.5 h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38例,其中104例溶栓(19.3%),未溶栓434例(81.7%)的原因主要是:轻微神经系统功能缺损172例(39.6%)、溶栓治疗前临床症状已基本改善考虑TIA者59例(13.6%)、患者/家属主观拒绝44例(10.1%)、院内延误38例(8.8%)、年龄≥80岁38例(8.8%).结论 在溶栓时间窗内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率比国内前几年的溶栓率高.轻微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患者/家属主观拒绝、溶栓治疗前临床症状好转考虑TIA者、院内延误、年龄≥80岁是影响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治疗 原因
原文传递
替格瑞洛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志鹏 李志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8期1080-1083,1088,共5页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2020年该院收治的62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rPA溶栓治疗)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联合rPA治疗)...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2020年该院收治的62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rPA溶栓治疗)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联合rPA治疗),每组31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治疗2周时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步行距离(6-MWD),治疗前、治疗3 d时、7 d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以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0、90、120 min时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2周时LVEF、LVESV、LVEDV较治疗前均升高,6-MWD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LVEF、LVESV、LVEDV较对照组更高,6-MWD较对照组更长(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ES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再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和死亡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rPA溶栓治疗STEMI,可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瑞替普酶 溶栓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内支架联合局部定向溶栓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2 位作者 黄金华 范卫君 顾仰葵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 探讨内支架联合导管定向溶栓治疗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 6例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 ,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7例 ,纵隔恶性肿瘤 5例 ,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2例。采取股... 目的 探讨内支架联合导管定向溶栓治疗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 6例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 ,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7例 ,纵隔恶性肿瘤 5例 ,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2例。采取股静脉入路 ,将多侧孔导管送至上腔静脉阻塞段血栓内 ,经导管滴注尿激酶 ,时间为 2 0~ 40min。然后球囊扩张 ,植入自张式支架。结果  2 4例开通成功 ,2例因闭塞导丝无法通过而失败。 2 4例中有 3例患者狭窄段长 10cm ,置入 2个支架 ;余 2 1例均置入一个支架。 2 4例在扩张前均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测静脉压 ,从术前的 2 1.2 3± 1.80mmHg降到术后的 5 .33± 0 .98mmHg(患者均为卧位测压 )。经统计学处理 ,开通前后梗阻远侧静脉压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开通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均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管径接近正常 ,轮廓光整。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 2~ 3d消退。结论 经股静脉入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内支架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曾昊 黄镪 +2 位作者 武剑 马青峰 彭雅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59-363,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田洪 郝磊 +2 位作者 张玉波 周虎传 刘磊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后6-48 h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65)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次,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B组(n=65)给予...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后6-48 h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65)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次,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B组(n=65)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肌力测评,并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出血性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基线水平均明显改善(P<0.01),而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肌力恢复均显著优于B组(P<0.01);A组发生1例出血性转化,4例血尿;B组发生1例血尿,两组均无消化道出血,两组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发病后6~48 h就医的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溶栓 疗效
下载PDF
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衍生物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8
作者 戈琦 罗佩仪 +5 位作者 李悦斐 张旭芬 蒋彬彬 张逸询 杨莉 袁明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280-3282,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衍生物(r-PA)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发病时间≤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分为溶栓组(26例)及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衍生物(r-PA)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发病时间≤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分为溶栓组(26例)及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90 d的改良Rankin(mRS)评分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和7 d NHISS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30 d、90 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 d后溶栓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PA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及中期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衍生物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月霞 王怀新 胡奉环 《医学综述》 2014年第6期1063-1065,共3页
再灌注心律失常(RA)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RA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如再灌注治疗时间、再灌注方法及心肌再灌注程度等。这些因素对RA产生怎样的影响及具有怎样的临床意义... 再灌注心律失常(RA)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RA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如再灌注治疗时间、再灌注方法及心肌再灌注程度等。这些因素对RA产生怎样的影响及具有怎样的临床意义,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该文就上述问题,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再灌注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国斌 李冬梅 +3 位作者 高天 徐祎 杜世伟 毛更生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774-776,779,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脑梗死(combined intra-arterial,ACI)超早期行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68例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闭塞血管再通率、术后NIHSS评分...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脑梗死(combined intra-arterial,ACI)超早期行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68例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闭塞血管再通率、术后NIHS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联合组、静脉组患者术后7 d与术前相比,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闭塞血管再通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于ACI的治疗,动静脉联合溶栓的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神经介入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15
11
作者 笪波 宋海屏 +1 位作者 朱化刚 余昌俊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两亚组,对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9例单侧LDVT患者中,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在各组间采取溶栓抗凝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在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溶栓联合用药较单独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急性期LDVT患者效果最好,但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手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监控下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尿激酶
下载PDF
溶栓与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宗华 朱光发 梁瑛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溶栓与抗凝治疗对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次大面积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溶栓组49例,单纯肝素抗凝组(抗凝组)35例,以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恶化和死亡6级判断标准进... 目的探讨溶栓与抗凝治疗对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次大面积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溶栓组49例,单纯肝素抗凝组(抗凝组)35例,以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恶化和死亡6级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以治愈+显效+进步为有效,计算有效率,以恶化+死亡计算严重事件发生率,统计出血并发症。结果溶栓组临床有效率为81.6%,显著高于抗凝组的54.3%(P=0.007)。溶栓组恶化1例,无死亡病例;抗凝组恶化4例,死亡1例,两组严重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溶栓组和抗凝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4%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为皮下或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病例。结论急性次大面积PTE患者,在无溶栓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可首选溶栓治疗,以迅速逆转右心功能不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右室功能不全 溶栓疗法 抗凝疗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彤彤 阳跃忠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瘦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40例AMI病人不同病程中的外周血清瘦素水平,并检测20例同期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瘦素。对AMI组病人溶栓24... 目的探讨瘦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40例AMI病人不同病程中的外周血清瘦素水平,并检测20例同期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瘦素。对AMI组病人溶栓24小时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进行检测。依据结果分为ST回落≥50%和ST回落<50%两组。比较溶栓前后的血清瘦素和溶栓后血清瘦素下降百分比。结果(1)AMI组的血清瘦素(15.83±3.51)g/L和UA组的血清瘦素(9.83±3.55)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瘦素(3.68±1.32)g/L,P值均<0.01;AMI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UA组(P<0.05)。(2)AMI组病人经溶栓治疗后血清瘦素下降。(3)AMI组病人溶栓前血清瘦素水平高低与溶栓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溶栓前血清瘦素显著低于回落<50%组,P<0.01。(4)溶栓24小时后血清瘦素下降程度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48.3%±6.2%)明显大于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10.5%±2.3%),P<0.01;(5)AMI病人血清瘦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瘦素可能参与了AMI心肌损伤过程,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有助于判断AMI疾病的进程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瘦素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侯旭晖 尹健 +2 位作者 杨松柏 张静菊 王田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96-1898,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迟东升 吾柏铭 +2 位作者 洪小苏 余荣水 靳风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P平均浓度为 (45 .8± 7.1 ) ng/L,SAP患者为 (42 .9± 9.9) ng/L,正常对照组为 (5 2 .1± 1 6 .0 ) ng/L ,SAP患者的血浆 CG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0 .0 1 )。AMI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及梗死面积较大者的血浆 CGRP浓度〔分别为 (6 1 .1± 1 7.4) ng/L、(6 7.7±2 4.1 ) ng/L和 (1 5 5 .7± 46 .5 ) ng/L〕较无并发症者 (1 99.4± 5 2 .1 ) ng/L显著减低 ;CGRP与 CK MB呈显著正相关 (r=0 .42 ,P<0 .0 0 1 ) ;AMI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 )再通者的血浆 CGRP和 CK MB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分别是溶栓前的 6倍和 2~ 3倍。结论 :检测血浆 CGRP浓度对 AMI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AMI溶栓后早期出现 CGRP和 CK MB浓度明显升高提示 IRA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溶栓治疗 心肌梗塞 CGRP
下载PDF
药护协同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实践 被引量:10
16
作者 金枝 滕智敏 +2 位作者 豆娟 曹艳君 叶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药护协同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n=50)和协同管理组(n=50),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协同管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药护协同管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 目的探讨药护协同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n=50)和协同管理组(n=50),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协同管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药护协同管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入院后明确诊断至开始溶栓时间、冠脉有效灌注率和住院天数比较,协同干预组显著优于常规组,48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协同组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2h、24h、48h、7d的LV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护协同管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至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有效灌注,减少48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和缩短住院天数,促进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药护协同管理 心脏不良事件 冠脉有效灌注
下载PDF
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德波 毛献泉 +3 位作者 徐振强 冯国宽 许福观 何玉燕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7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取栓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老年血压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诸海军 孙杰 +1 位作者 陈嵩 万健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6-749,共4页
目的分析血压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RVD)的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133例老年血压正常的APE患者,根据是否合并RVD分为RVD组42例和非RVD组91例,... 目的分析血压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RVD)的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133例老年血压正常的APE患者,根据是否合并RVD分为RVD组42例和非RVD组91例,对两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肺动脉栓塞部位的发生率及溶栓治疗后临床指标、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RVD组和非RVD组患者晕厥[33.3%(14/42)比7.8%(7/91)]、P2亢进晕厥[45.2%(19/42)比25.3%(23/91)]、心动过速[40.5%(17/42)比20.9%(19/91)]、发绀[26.2%(11/42)比8.8%(8/91)]、颈静脉充盈[11.9%(5/42)比1.1%(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28、4.644、5.410、4.971、4.163,均P<0.05)。RVD组和非RVD组患者患近端肺动脉栓塞[25例(59.5%)比8例(8.8%)]和肺叶动脉栓塞[32例(76.2%)比47例(5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636、9.530,均P<0.01)。RVD组患者13例予低分子肝素抗凝配合溶栓治疗,29例予单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溶栓患者的肺泡动脉氧分压、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压差水平高于抗凝组(t值分别为2.894,2.518,1.957;P值为0.004,0.015,0.026);但其出血率亦更高,3例(23.1%)和3例(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8,P=0.015)。结论应及时明确血栓累及近端肺动脉和(或)出现晕厥、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有无RVD,无恶化风险的血压正常伴RVD的急性肺栓塞老年患者抗凝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压心室功能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后相关冠状动脉形态动态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柏祥 赵毅 邢永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9-350,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成功后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形态动态改变。方法:以溶栓成功的4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溶栓后90min和6个月时分别对其进行冠脉造影,然后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对溶栓后的冠脉病变处进行测量。结果...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成功后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形态动态改变。方法:以溶栓成功的4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溶栓后90min和6个月时分别对其进行冠脉造影,然后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对溶栓后的冠脉病变处进行测量。结果:溶栓后90min42例患者中5例残余狭窄为90%~95%,32例残余狭窄为70%~90%,4例残余狭窄<50%,1例无明显狭窄;与溶栓后90min相比较,溶栓后6个月时34例患者残余狭窄无明显改变(P>0.05),7例残余狭窄明显改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虽可挽救一部分濒临坏死的心肌,但大部分相关冠脉仍留有明显的残余狭窄,仍需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来解决残余狭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冠状动脉造影 残余狭窄
原文传递
益脑康胶囊对脑梗死大鼠溶栓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ZO-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跃 孙景波 黄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8-271,共4页
目的:观察益脑康胶囊(YC)配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的附着蛋白(ZO-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溶栓组、益脑康胶囊低剂量组(1 g.kg-1)、益脑康胶囊... 目的:观察益脑康胶囊(YC)配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的附着蛋白(ZO-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溶栓组、益脑康胶囊低剂量组(1 g.kg-1)、益脑康胶囊高剂量组(3 g.kg-1),连续口服3 d。建立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及Z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组脑内EB含量均显著增高,ZO-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溶栓组相比,YC低剂量组脑内EB含量差异不显著,高剂量组脑内EB含量显著下降,高、低剂量组Z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与YC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内EB含量显著下降,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益脑康胶囊可以减轻溶栓后血脑屏障破坏,可能与其上调ZO-1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益脑康胶囊 血脑屏障 Z0-1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