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9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取栓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2
1
作者 罗定远 黎洪浩 +3 位作者 龙淼云 翁桢泓 曹海玲 黄明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FOGARTY导管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文东 李晓强 肖伦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54-1358,共5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是其两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在于预防血栓蔓延、预防症状性PE和预防PTS发生。充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急性DVT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避免反复监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是其两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在于预防血栓蔓延、预防症状性PE和预防PTS发生。充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急性DVT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避免反复监测凝血功能,方便抗凝治疗。但对于有抗凝禁忌证者,下腔静脉滤器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能有效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随着可回收滤器取出时间窗的延长,可回收滤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栓清除术包括手术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药物溶栓术等,有利于血流的再通,目前这些血栓清除的方式趋于微创和高效。DVT常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当血栓清除后,髂静脉支架解除髂静脉阻塞有利于预防PTS的发生。同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也是预防PTS发生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压力治疗包括弹力袜治疗和循环驱动治疗也可减轻DVT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栓塞 血栓后综合征 抗凝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 血栓清除术
原文传递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在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吴迎春 王俊梅 +3 位作者 王哲 孙锐 郝小军 冯冠青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8期497-502,共6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后采用Solitaire AB取栓装置进行...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后采用Solitaire AB取栓装置进行支架取栓术,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2例,颈内动脉末端T型病变2例,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3月临床随访结果。以支架取栓后再通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病死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2b或3级。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6(0,12)分,较术前16.5(12,24)分明显下降(P<0.05),未发生操作相关永久性并发症。6例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1例因梗死后出血残疾(mRS评分为3~4分);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Tandem ICA/MCA,TIM)患者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较好,但对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循环 机械取栓 SolitaireAB支架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下载PDF
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的诊治 被引量:35
4
作者 汪忠镐 王仕华 +1 位作者 苑超 孙迎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315,共3页
103例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尿激酶、肝素、中药、取栓术或其它方法治疗。51%的病人获完全康复。肺栓塞率为3%~6%,死亡率为4.9%。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所有生存的无股青肿病人均获缓解。尿激酶获更好的结果。对... 103例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尿激酶、肝素、中药、取栓术或其它方法治疗。51%的病人获完全康复。肺栓塞率为3%~6%,死亡率为4.9%。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所有生存的无股青肿病人均获缓解。尿激酶获更好的结果。对股青肿病例,需行取栓术或广泛肌间隙减压术。从我们取栓经验中可知,发病3周内血栓易于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邢鹏飞 张永巍 +7 位作者 杨鹏飞 方亦斌 文婉玲 李子付 邓本强 黄清海 洪波 刘建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89,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Solumbra技术与单纯支架机械取栓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对血管再通成效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2例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1/M2段)行介入... 目的比较分析Solumbra技术与单纯支架机械取栓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对血管再通成效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2例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1/M2段)行介入取栓治疗的病例,根据中间导管应用与否分为研究组(应用中间导管的Solumbra技术组)和对照组(无中间导管的单纯支架机械取栓组)。研究组共纳入21例(男性13例),对照组共纳入31例(男性19例)。评价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及术后90d时的良好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病例资料的基线水平略有差异,研究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t=2.806,P〈0.05),但发病到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603,P〈0.05),其余基线资料(性别、是否静脉溶栓、闭塞部位、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代偿评分系统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一次取栓成功的比例达57.1%,显著高于对照组(29.0%)(X^2=4.109,P〈0.05),取栓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次)(Z=2.455,P〈0.05),从而显著缩短了从股动脉穿刺到满意再灌注的时间[分别为(68.38±41.72)、(93.36±41.03)min,t=-2.139,P〈0.05]。研究组血管成功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5%、77.4%;X^2=10.496,P〈0.05)。研究组Navien中间导管均可以到达取栓支架近端辅助抽吸,远端血管栓塞和异位栓塞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9.5%、41.9%;X^2=4.926,P〈0.05);两组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临床随访评估发现,研究组的90d良好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mbra技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脑中动脉闭塞 取栓
原文传递
Diver CE versus Guardwire Plus for thromb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 trial of aspiration of thrombus during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29
6
作者 YAN Hong-bing WANG Jian LI Nan ZHU Xiao-ling GAO Hai AI Hui LI Xiang YE Ming CHI Yun-peng ZHANG 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57-561,共5页
Background Different feasible and safe thrombectomy and distal protection device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adjunct thrombectomy using Diver CE device (Invatec, Italy) versus ... Background Different feasible and safe thrombectomy and distal protection device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adjunct thrombectomy using Diver CE device (Invatec, Italy) versus Guardwire Plus device (Medtronic, USA)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ere compar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for less than 12 hours,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flow grade 0 to 1, and total occlusion of the proximal right coronary artery (≥3 mm in diameter)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center study. Methods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the magnitude of ST-segment resolution (STR) (〉70%) measured immediately, 90 minutes and 6 hours after PCI, myocardial blush grade and slow flow or no-reflow.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 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n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s) including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and stroke at 30 days. Results A total of 122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Diver CE group and Guardwire Plus group, which were comparable by age ((60±14) years vs (60±13) years), male (82% vs 84%), diabetes (31% vs 28%), previou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5% vs 23%), onset-to-angiogram ((350±185) min vs (345±180) min), and use of glycoprotein lib/llia inhibitor (11% vs 13%). The magnitude of ST-segment resolution was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as ST-segment resolution 〉70% (57% vs 59%; P〉0.05). Similar slow flow/no-reflow ra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Diver CE group (8%) and the Guardwire Plus group (7%). TIMI flow grade 3 was obtained in 95% vs 97% patients, respectively (P〉0.05). Myocardial blush grade 3 was similar (70% vs 72%; P〉0.05). Thirty-day clinical outcome was comparable (LVEF, 0.54±0.12 vs 0.53 ±0.11; death, 3% vs 3%;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vs 0%; and target 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NTING thrombectomy devices
原文传递
25例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被引量:28
7
作者 章小飞 张丽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4-795,共2页
总结25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介入技术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术前重点做好患者的沟通和教育、评估患肢血运和肿胀情况。术后指导合适卧位,加强肢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出院指导,... 总结25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介入技术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术前重点做好患者的沟通和教育、评估患肢血运和肿胀情况。术后指导合适卧位,加强肢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出院指导,观察抗凝溶栓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25例中,21例患者术后1周内肢体肿胀完全消退,3例患者术后2周大腿周长差小于0.5cm,另1例大腿周长差为1cm。1例术后半个月对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脑出血、1例并发淋巴漏。未发生肺栓塞、滤器移位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切除术 护理
原文传递
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比较 被引量:27
8
作者 徐瑞 殷世武 +3 位作者 王转 王黎洲 蒋天鹏 李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结果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26/30)、63.33%(19/30)(χ2=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4/30)(χ2=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χ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 RS评分<2)分别为66.67%(20/30)、36.67%(11/30)(χ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取栓 溶栓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抽吸物的病理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赵汉军 颜红兵 +10 位作者 李狄 刘臣 李文铮 马芹 王伟 王健 李庆祥 李世英 迟云鹏 吴铮 陈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5-789,共5页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血栓抽吸获得的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可见抽吸物,根据光镜下病理所见将其分为红细胞为主血栓(红血栓)、血小板...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血栓抽吸获得的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可见抽吸物,根据光镜下病理所见将其分为红细胞为主血栓(红血栓)、血小板/纤维素为主血栓(白血栓)、混合血栓(红细胞与血小板/纤维素含量近似)、斑块和血浆析出物成分。根据血栓时相将其分为新鲜血栓(〈1d)、裂解血栓(1~5d)、新鲜+裂解血栓和机化血栓(〉5d)。根据光镜下有无斑块物质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探讨清除斑块物质对心肌再灌注指标如心肌呈色分级(MBG)、心肌标志物估测的梗死面积[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16h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结果共搜集49例单纯抽吸导管血栓清除术的可见抽吸物,光镜下确认46例有血栓成分,3例仅有斑块成分。红血栓、白血栓和混合血栓比例分别为41.3%(19/46)、30.4%(14/46)和28.2%(13/46)。新鲜血栓、裂解血栓、新鲜+裂解血栓和机化血栓比例分别为47.8%(22/46)、32.6%(15/46)、10.9%(5/46)和8.7%(4/46)。占57.1%(28/49)的样本中可见粥样斑块成分,还可见破裂斑块伴血栓形成、纤维斑块和正常内膜,比例分别为8.2%(4/49)、6.1%(3/49)和2.0%(1/49)。无斑块组(12=21)和斑块组(n=28)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BG3级比例[52.4%(11/21)比82.1%(23/28)]、CK峰值[(2629±2013)U/L比(1705±1647)U/L]、CK—MB峰值[(258±215)μg/L比(146±136)μg/L]和术后16h内LVEF(0.52±0.08比0.59±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中采用单纯抽吸导管可有效清除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血栓清除术 心肌再灌注
原文传递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0
作者 邢鹏飞 杨鹏飞 +7 位作者 李子付 沈红健 张永巍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邓本强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技术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时的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等。分析术后24 h的神经功能变化、不同技术手段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及卒中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50%(15例)的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有87%(26/30)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为67%(20/30)。支架取栓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分、25分,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olumbra技术组一次取栓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分别为69%、30%,P=0.033);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分别为87%、45%,P=0.038)。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无效再灌注、再闭塞等。术后90 d随访的病死率为10%(3/30)。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选择适宜的支架取拴技术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栓塞型可能是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支架 取栓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Better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被引量:22
11
作者 Shu-You Peng Xu-An Wang +4 位作者 Cong-Yun Huang Jiang-Tao Li De-Fei Hong Yi-Fang Wang Bin X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40期4527-4535,共9页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 is a disease that is not uncommon, but the treatments vary drasticall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 first line 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 is a disease that is not uncommon, but the treatments vary drasticall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 first line of treatment is systemic therapy such as sorafenib a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is not a recommend option. Whi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from China and Japan have suggested that surgical treatment results in better outcomes when compared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sorafenib, or other nonsurgical treatments, and two classification systems, Japanese Vp classification and Chinese Cheng's classification, were very useful to guid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surgical treatment may be more effective, as we have performe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HCC-PVTT patients ove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15 year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with the longest surviving time being 13 years and onward. In this study, we review the efficacy and principles of current surgical treatments and introduce our new, more effective surgical technique named "thrombectomy first", which means the tumor thrombus in the main portal vein, the bifurcation or the contralateral portal vein should be removed prior to liver resection. Thus, compression and crushing of PVTT during the operation could be avoided and new intrahepatic metastases caused by tumor thrombus to the remnant liver minimized. The new technique is even beneficial to the prognosis of Cheng's classification Types Ⅲ and Ⅳ PVTT. The vital tips and tricks for the surgical approach are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thrombectomy first Surge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游文霞 黎宏庄 李国兴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比较SolitaireAB支架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1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取栓组(15例)和静... 目的比较SolitaireAB支架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1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取栓组(15例)和静脉溶栓组(26例)。支架取栓组患者给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m静脉溶栓组患者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或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2B级为再通)、24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较治疗前减少≥4分或症状完全消失)、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良好)、脑出血情况(参照ECASSⅡ标准)及90d死亡率。结果支架取栓组13例(86.67%)患者血管再通,10例(66.67%)患者24h NIHSS评分改善,8例(53.33%)患者90d后mRS评分良好;静脉溶栓组12例(46.15%)患者血管再通,9例(34.62%)患者24h NIHSS评分改善,6例(23.08%)患者90d后mRS评分良好;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1例(6.67%)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d内无患者死亡;静脉溶栓组11例(42.31%)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d内8例(30.77%)患者死亡;2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中,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 心房纤颤 静脉溶栓 支架取栓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80岁及以上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机械取栓的疗效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邓一鸣 高峰 +5 位作者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评价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tent retriever—based thrombectomy,SRT)技术在大血管闭塞的80岁及以上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a stroke,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 目的评价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tent retriever—based thrombectomy,SRT)技术在大血管闭塞的80岁及以上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a stroke,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血管内SRT的157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80岁及≥80岁两组,比较两组的基线信息包括性别构成、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是否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以及sRT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和90dmR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年龄是否为SRT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0岁组共130例患者、≥80岁组有27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SRT并发症以及临床结局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调整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NIHSS评分和溶栓后,结果显示,是否高龄(≥80岁)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OR=0.738,95%CI:0.300~1.813)。结论≥80岁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SRT同样安全并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晓辉 钟孟飞 +5 位作者 杨志杰 吕在刚 刘梦蕙 李海停 陈秀菊 高宗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 血栓切除术 支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与溶栓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栾景源 董国祥 赵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比较手术取栓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9月至2005年6月的142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77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49例,对于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目的比较手术取栓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9月至2005年6月的142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77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49例,对于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采取不同方法处理。手术后辅以区域性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65例,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结果治疗后2周,手术取栓组双下肢周径差由(4.3±2.2)cm降为(0.6±0.5)cm,系统溶栓组由(3.9±2.5)cm降为(1.6±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0)。平均随访(49±42)个月,手术取栓组周径差降为(0.5±0.4)cm,系统溶栓组降为(1.4±1.3)cm(t=-5.764,P=0.00);手术取栓组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29.9%、15.6%、0%,低于系统溶栓组的50.8%、84.6%、6.2%(P〈0.05)。彩超发现,手术取栓组静脉通畅率(89.6%)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2.7%),均高于系统溶栓组(分别为30.8%、9.2%)(Z=-8.502,P=0.00)。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0.1%,高于系统溶栓组治愈率30.8%(Z=-4.740,P=0.00)。手术组死亡率为3.9%,溶栓组无住院死亡率。结论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取栓对急性混合型DVT的疗效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但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外科手术 取栓术 溶栓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机械取栓困难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杜娟 崔永强 +5 位作者 吴铮 王贵平 孔祥锴 张小峰 段文博 蔡艺灵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动脉内机械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10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l例,年龄38~86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动脉内机械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10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l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70±15)岁。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3例。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QR)]为16分(12分),取栓前闭塞动脉血流的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l分级)均为0级。采用SolitaireAB取栓支架进行闭塞动脉内取栓。结果8例AIS术中取栓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栓多发;路径动脉迂曲;指引导管仅置于颈内动脉虹吸部以下,对血栓的抽吸与取栓支架的支撑力度不够;拉栓中发生栓子脱落;未全身麻醉患者配合不佳。5例术中动脉内使用了盐酸替罗非班。成功取栓后mTICl分级3例为2a级、4例2b级、1例3级。术后7d的NIHSS评分为5分(24分);术后90d的改良Rankin评分良好5例(0~2级),残疾3例(3~4级)。结论注重路径动脉条件和血栓性质、范围,选用适宜的导管、取栓器材和麻醉方式,改进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有助于取栓困难AI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手术 取栓
原文传递
Manual aspiration thrombectomy for acute and subacute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and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被引量:17
17
作者 Janesya Sutedjo Yan Li Jianping Gu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197-204,共8页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which can lead to pulmonary embolism(PE),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global disease burden and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afte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troke. ...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which can lead to pulmonary embolism(PE),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global disease burden and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afte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troke.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which encompasses the disease entities of DVT and PE, affects up to 10 million cases every year and represents a serious and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Standar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lone is ineffective at promoting deep venous system thrombus removal. Many patients develop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 despite being on adequat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ggressive therapy for rapid thrombus removal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PTS. Besides impeding the onset of PTS, rapid clearance of the thrombus is also requi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 an uncommon but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acute DVT that can lead to arterial insufficiency, compartment syndrome, venous gangrene, and limb amputation. Manual aspiration thrombectomy(MAT) can provide rapid and effective therapy that could be compared to the open surgical thrombectomy approach with minimal risk of morbidity, mortality, or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Though many dev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ate for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the cost of the treatment using these devices is very expensive. MAT is simple to perform, easy to learn, inexpensive, and rapid. This review will outline and dissect several studies and case reports, sourced from the Pub Med database, on the subject of the use of MAT in treating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and lower extremity DVT, including in patients with compression of the iliac vein and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ombectomy VENOUS THROMBOSIS lower EXTREMITY vena cava INFERIOR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预后不良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萌 崔庆轲 +9 位作者 林凯 郝继恒 王子栋 陈文伙 温昌明 代高磊 王继跃 刘卫东 王石雷 张利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1976-1980,共5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脑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自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78例在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的前循环AIS患者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脑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自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78例在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的前循环AIS患者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2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36例,mRS≥3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原发狭窄;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血管再通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P=0.035)、侧支循环代偿(P=0.011)和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原发狭窄(P=0.04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完善的术前评估和严格的入组患者筛选,良好的侧支循环代偿,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原发狭窄的患者行个体化治疗,严格控制术后高血糖可改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取栓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预后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董国祥 栾景源 赵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手术取栓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143例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附加大隐静脉置管区域抗凝溶栓;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给予处理。结果术后DVT总复发率12·6%(18/143),未行区域性溶栓、抗凝者...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手术取栓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143例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附加大隐静脉置管区域抗凝溶栓;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给予处理。结果术后DVT总复发率12·6%(18/143),未行区域性溶栓、抗凝者复发率为29·8%(14/47),反之复发率为4·2%(4/96)(P<0·01),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18·9%(14/74),而无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5·8%(4/69)(P<0·01),切口淋巴瘘发生率2·8%(4/143),肺栓塞0·7%(1/143),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0·7%(1/143),大出血0·7%(1/143),切口感染0·7%(1/143)。围手术期死亡率2·1%(3/143)。结论积极处理髂静脉病变、区域抗凝溶栓可降低DVT复发率;取栓术应列为DVT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取栓术 并发症 术后 髂静脉狭窄 切口感染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在机械取栓中原位血栓形成导致再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0
作者 戴征 李敏 +3 位作者 王怀明 代齐良 许剑 刘新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0-444,共5页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治疗过程中,原位血栓形成(in situ thrombosis, IST)导致血管再闭塞及经动脉给予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预防血管再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2...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治疗过程中,原位血栓形成(in situ thrombosis, IST)导致血管再闭塞及经动脉给予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预防血管再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2—10月于南京卒中登记注册系统中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对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且责任血管伴有狭窄的病例,在取栓后30 min内,每10分钟行造影1次,若出现血管再闭塞,则再次取栓1次,并予动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术后5~7 d经MRA或CT血管成像证实血管闭塞部位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将其纳入IST组,其余纳入非原位血栓形成组(non-in situ thrombosis, NIST)。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同时评估使用替罗非班后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最终共计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IST的发生率为32.5%(26/80)。IST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显著高于NIST组患者[57.7%(15/26)与3.7%(2/54); χ2=30.568, P=0.000]。在血管再闭塞患者中,82.6%(19/23)的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血管成功再通,17.4%(4/23)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优于未使用替罗非班患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接受机械取栓治疗且伴有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更易于发生血管再闭塞,随后动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预防再闭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血栓形成 取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