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4
1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accurat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Changning–Gongxi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被引量:19
2
作者 Feng Long ZhiWei Zhang +5 位作者 YuPing Qi MingJian Liang Xiang Ruan WeiWei Wu GuoMao Jiang LongQuan Z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0年第2期163-177,共15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zed the seismic phase data both from a local dense array and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we used the tomoDD program to invert for the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within the depth range of 0–10 km and for accurate hypocentral locations in this area. We analyze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for the events of Xingwen M5.7 in 2018 and Gongxian M5.3 and Changning M6.0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1) widespread lateral inhomogeneity exists i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velocity anomaly is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known structures. In the range of distinguishable depth, the inhomogene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nomalies in some areas are continuous in depth;(2)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luster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folding trends in the NW-SE and NE-SW directions;the focal depth in the area is generally shallow in both the sedimentary cap and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s a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sections, and the clusters occurred mostly in regions with high P-or S-wave velocities;(3)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data suggests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Xingwen M5.7 and Changning M6.0 earthqu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slip faults that trend NW-SE in, respectively, the south wing and the axis of the Changning–Shuanghe anticline, while that of the Gongxian M5.3 earthquake is associated with thrust faults that trend N-S in the Jianwu syncline region. The dynamic sources of the three earthquakes are all from the SE pushing of the Qinghai–Tibet block on the Sichuan basin;(4) the risk of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ust be reevaluated in light of the facts(a)that in recent years, moderat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Sichuan Sichuan Basi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earthquake precise location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建华 胥颐 +1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4-599,共6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世界地震台网1 222个地震台记录到的27 909个研究区内地震的479 707条P波到时数据和4 995个研究区外远震事件的90 530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多波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法重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10°~45...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世界地震台网1 222个地震台记录到的27 909个研究区内地震的479 707条P波到时数据和4 995个研究区外远震事件的90 530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多波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法重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10°~45°N,105°~145°E,深至1 061 km)的三维速度图像,揭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缘海 体波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速度异常
下载PDF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am and adjacent regions 被引量:11
4
作者 LI Qiang ZHAO Xu +3 位作者 CAI JinAn LIU RuiFeng LONG GuiHua AN YanR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67-578,共12页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of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am and adjacent regions were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the seismic tomography, using the absolute P-arriva...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of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am and adjacent regions were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the seismic tomography, using the absolute P-arrivals from the events observed by the Three Gorges seismic network. Our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ep structure shows: (1) the lithology of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integral and highly so-lidified, exhibits a uniformity. Down to a depth of 20 km,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still shows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No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images with the different depths are not the same; (2) the depth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beneath the entire Zigui basin is not constant, which is less than 6 km; (3) the top boundary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varies from 0 to 7 km, whereas the bottom one between 14 and 16 km; (4) the partially molten substances of the upper mantle are located in the Badong-Zigu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s well as nearby Peishi area.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tectonic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oling and solidifying process of the molten substances within the upper mantle; (5) the different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 deep crust in both east and west side of the Jiuwanxi fault are to b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gravita-tional gradient zone in the Three Gorge areas; and (6) the velocities within the upper crust would be affected by reservoir water perme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PPER and MIDDLE CRUST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奕成 缪发军 +4 位作者 赵启光 孙小航 周昱辰 钱婷 杜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使用近20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P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 使用近20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P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P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地震 三维速度结构 双差地震成像
下载PDF
冀南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分析
6
作者 王时 周依 +1 位作者 王思思 刘晓磊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8期506-514,522,共10页
克拉通的破坏是地球物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经由中国地震台网查询得知,近年来冀南地区中小地震相较以往频繁发生,为了探查冀南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利... 克拉通的破坏是地球物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经由中国地震台网查询得知,近年来冀南地区中小地震相较以往频繁发生,为了探查冀南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利用P波的震相数据对地壳速度结构进行双差层析成像:发现精定位后的震源主要分布在地壳5~15 km深度,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在速度结构方面,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总体均值由0.81 s下降至0.36 s,地震更容易发生在高速区的边缘过渡带上;在邯郸和邢台等地区的壳幔结合处存在低速异常区,莫霍面和上地幔可能受到岩浆等热流物质上涌,侵入地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圈的减薄破坏,致使地壳结构趋于不稳定状态,进而对浅层地震的孕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岩石圈破坏 三维速度结构 冀南地区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 被引量:4
7
作者 吴萍萍 常利军 +3 位作者 鲁来玉 郭慧丽 吕苗苗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6-2021,共16页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裂周边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和分段性.在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与发震断裂存在一定夹角,破裂空间展布与地震精定位吻合.速度图像显示该段破裂带北部区域存在大规模的高速异常体,高速体下方存在明显低速层,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覆的高速体内,推测鄂陵湖南段可能受到北边高速体的阻挡作用,导致应力在南侧释放,地表形成大规模的破裂.野马滩大桥到黄河乡段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区,该段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低速区上覆区域,深度浅、频次低.黄河乡以东约20 km处存在大规模的高、低速分界带,地震发生频次最高,发震深度集中在8~12 km,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局部构造影响,应力大规模释放,地震活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走时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孕震环境
下载PDF
江西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红星 赵烽帆 毛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9-1055,共7页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横跨扬子地块和华南造山带,多次强烈的区域地质活动使其成为我国多金属、稀有金属的矿产基地之一,江西区域地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地震层析成像是认识深部和区域构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搜集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建立了...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横跨扬子地块和华南造山带,多次强烈的区域地质活动使其成为我国多金属、稀有金属的矿产基地之一,江西区域地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地震层析成像是认识深部和区域构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搜集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建立了江西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初始模型.筛选了江西地震台网监测的江西及邻区的634次地震事件,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江西地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发现:广丰-萍乡断裂中部区域为全江西最低速度;九江至修水一带造山带具有低速特征,且呈条状;赣州至寻乌一带,也有大范围低速特征;高速区主要处于鄱阳湖至南昌盆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最小二乘法 三维速度结构 射线追踪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梦丹 赵爱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3,I0001,共22页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位前的0.265 s下降至0.008 s;重定位后的震源主要分布于6—16 km深度范围内;重定位后的地震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上,在速度结构上主要分布于高低速过渡带上且偏于高速区一侧,其中唐山、邢台震源区中下地壳内低速体的存在可能与深部流体、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研究区内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高、低速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上地壳的速度主要受大地构造的控制,而中下地壳的速度与壳幔间作用、莫霍面隆升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等紧密相关。根据华北地区构造格局、演化过程、前人成果以及本文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推测华北克拉通破坏后,岩石圈大幅度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这使得深部流体和高温岩浆沿着深部断裂和裂隙上涌侵入中下地壳,导致中下地壳发震层的部分熔融与弱化,从而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华北地区 地壳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圈物质上涌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P velocity structure in Beijing area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1期1-15,共15页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BTT area)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 In total 16 048 P 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BTT area)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 In total 16 048 P 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nd mid-depth crustal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BTT area from 1992 to 1999 were used. The first arrival times are recorded by Northern China United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and Yanqing-Huaila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Hypocentral parameters of 1 132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ML=1.7~6.2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 The inversion result reveals the com-plicate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BTT area. The tomographic images obtained are also found to explain other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ic activity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low velocity anomalies lateral heterogeneity
下载PDF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uoyang basin derived from dense array observations of urban ambient noise 被引量:2
11
作者 Ming Zhou Xiaofeng Tian +2 位作者 Fuyun Wang Yunhao Wei Hailiang Xi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5期252-261,共10页
Determining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a sediment basin is important when evaluating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given that such basins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seismic energy. The Luoy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Determining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a sediment basin is important when evaluating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given that such basins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seismic energy. The Luoy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He’nan uplift and is a Meso-Cenozoic depression basin. To characterize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the basin, we develop a model of the shallow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3D)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basin by applying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a dense array of 107 portable digital seismometers deployed over the basin. More than 1,400 Rayleigh-wave dispersion curves for periods in the range 0.5–5 s are extracted. The 3D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velocity in the shallow crust are inverted using a direct surface-wave tomographic method with period-dependent ray tracing, with all the surface-wave group-velocity dispersion data being invert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allow cru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corresponds to surface geology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Luoyang basin exhibits a low shear-wave velocity featur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in the region,while the Xiongershan and Songshan uplifts exhibit higher 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The results provide a shallow high-resolution 3D velocity model tha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simul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Luoyang basin dense array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凯 易江 +2 位作者 孙国栋 李光科 王同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6-941,共6页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华蓥山基底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别明显,可能与两侧结晶基底的深度和物性有关;巫溪断裂的高速区可能与地幔深处的物质上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重庆地区 上地壳结构
下载PDF
1654年甘肃礼县8级地震发震断裂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晨爽 张元生 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0-217,243,共9页
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区地处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育多条活动断裂。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黄土覆盖区,距今约370年,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表破裂带和次生灾害现在已经难以分辨。为此,文章... 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区地处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育多条活动断裂。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黄土覆盖区,距今约370年,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表破裂带和次生灾害现在已经难以分辨。为此,文章收集整理了1970年以来的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观测资料,基于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经过联合反演计算,研究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根据岷县—礼县—两当一线的小震活动分布,推测存在“岷县—礼县—两当断裂”,可能是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但仍需野外地质工作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县8级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发震断层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来自近震层析成像的结果
14
作者 张志斌 赵晓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不确定性约为0.1 km。三维速度结构显示,区域内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和纵向不均匀性,5 km深度处,阿图什背斜和柯坪断裂以北表现为高速异常,以南表现为低速异常,波速比整体上以高值为主;15 km和20 km深度处,研究区P波速度主要以高速异常为主;25~30 km深度处,研究区内P波高速异常转变为以近NE向低速异常为主,波速比也以近NE向低值异常为主。区域内地震活动性与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对应性,震源主要集中在P波高低速交界处的高速区域,同时波速比也偏向高波速比一侧。震源位置集中区的下方存在低速条带,该条带可为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近震层析成像 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德令哈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15
作者 鞠慧超 李贤燕 +2 位作者 万文琦 张胜霞 尹欣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42-45,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4月15日9时26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M_(S)5.4地震(38.52°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6.0地震(38.50°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1月23日10时21... 1研究背景2022年4月15日9时26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M_(S)5.4地震(38.52°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6.0地震(38.50°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1月23日1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5.8地震(38.44°N,97.37°E),震源深度8 km;2022年3月17日8时26分,在附近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发生M_(S)5.1地震(39.02°N,97.66°E),震源深度9 km。这些地震所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的腹地。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复杂,根据张培震等(2003)研究,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由NEE向的阿尔金断裂带、NNW向的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和近EW向的东昆仑断裂带3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区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方法 地震重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邻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单新建 冯德益 +1 位作者 宋仲和 陈国英 《内陆地震》 1993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速度为3.3km/s,下壳平均速度3.93km/s,上地幔盖层平均速度为4.64km/s,都偏大。北天山壳厚比天山薄,壳和上地幔盖层下均有低速层。(2)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壳厚46km,到其边缘的昆仑山、天山地带壳厚增加到52~55km。壳内无低速层,壳平均速度很低,为3.49km/s,地表有9km的沉积层。(3)青藏高原莫霍面呈凹形,平均壳厚为67km,平均壳速度为3.58km/s。东西端存在壳内低速层,埋深为15~35km。(4)南北带为构造复杂的区域,莫霍面深度具有东高西低,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带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南北带从群速度、速度、莫霍面等深线都可看到明显的横向差异。(5)准噶尔盆地地壳厚47km,无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不明显。该区呈稳定的大陆壳结构。(6)柴达木盆地在正常速度的中壳顶部有一高速夹层,速度为3.72km/s,厚10km,上顶部埋深1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地壳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被引量:67
17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5 位作者 王光杰 刘宏兵 胡家富 张秉铭 陈云 张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1-494,共14页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陆-陆碰撞
下载PDF
中长周期数字化面波记录与中国东南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家富 庄真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84-593,共10页
本文使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中长周期面波记录进行处理,获得穿过东南地区的82条勒夫波频散数据.使用随机反演理论,获得了东南沿海地区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这些频散的周期为1.95—68.2... 本文使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中长周期面波记录进行处理,获得穿过东南地区的82条勒夫波频散数据.使用随机反演理论,获得了东南沿海地区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这些频散的周期为1.95—68.27s,弥补了长周期面波所不能分辨的浅层结构.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及演程序得出了中国东南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浅部可分辨到1km,深部可达80km.在分辨率保证的前提下得出东南地区深至80km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面波 地壳构造 中国 东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莉苹 吴建平 房立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2期209-223,共15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江流动台阵、固定台站等共516个地震台站记录资料,通过波形相关方法获取了111 718个远震P波到时数据,运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深达650 km的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岩...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江流动台阵、固定台站等共516个地震台站记录资料,通过波形相关方法获取了111 718个远震P波到时数据,运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深达650 km的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岩石圈具有克拉通地区的高速结构特征;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表现为活动地块常见的低速异常;四川盆地西南部下方岩石圈可能受到青藏高原软流圈物质的侵蚀。在四川盆地南部及以南地区,由北向南从浅到深连续分布的高速异常体,可能是岩石圈底部拆沉造成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可能导致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地壳介质在热作用下力学强度降低,受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侧向挤出作用,导致该地区陡峭的地形地貌和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攀枝花附近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与三叠纪地幔柱成因的岩浆上升过程中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浆侵入岩石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远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岩石圈拆沉
下载PDF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的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DeLucaG FilippiL +2 位作者 PataneG ScarpaR VinciguerraS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1998年第1期43-51,共9页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埃特纳火山下面的一组新的三维速度模型。作者们用1980年以来地方性地震在永久和临时地震台网在4个或更多台记录到的1249次地震的P和S波,被选来作走时反演。选择了几种判别标志与参数化办法以显示其...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埃特纳火山下面的一组新的三维速度模型。作者们用1980年以来地方性地震在永久和临时地震台网在4个或更多台记录到的1249次地震的P和S波,被选来作走时反演。选择了几种判别标志与参数化办法以显示其类似的基本特征。表明在火山的东南象限在浅层,有P波的高速分怖,它同布格重力高异常有密切关系。在该区存在低的Vp/Vs比值;沿着中央火山管道,分布有高速P波和高的Vp/Vs比值;建议该处存在有稠密的侵入的岩浆体,延伸到20千米左右的深度,该区附近有低速的P波速度。对震源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向外倾斜的易碎区,与中央火山管道延伸出一段P波高速异常区,位于中央火山口的附近。沿着中央火山口附近,有P波的低速区,它同次生的火山锥的分布有关,与部份熔融的深部岩浆库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三维速度结构 岩浆体 岩浆库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