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并咪唑镧配合物的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一心 赵天成 +3 位作者 黄岳元 王党辉 陈慰宗 赵小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0-482,共3页
测定了苯并咪唑镧配合物水溶液的紫外光谱、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讨论了该配合物的升频转换荧光,并发现在4×10-5~5×10-4mol/L范围内290nm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负相关;而在365nm处,浓度1×10-4mol/L时,荧光强度是一极... 测定了苯并咪唑镧配合物水溶液的紫外光谱、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讨论了该配合物的升频转换荧光,并发现在4×10-5~5×10-4mol/L范围内290nm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负相关;而在365nm处,浓度1×10-4mol/L时,荧光强度是一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配合物 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升频转换荧光
下载PDF
基于3DEEM-PARAFAC的短期稻虾共作土壤DOM荧光光谱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苏良湖 王赛尔 +3 位作者 纪荣婷 刘臣炜 陈梅 张龙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9-650,共12页
稻虾共作模式已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应用。为研究短期稻虾共作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和腐殖化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分析土壤DOM荧光组分和各组分变化规律,利用腐殖化指数(HIX)、腐殖酸与色... 稻虾共作模式已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应用。为研究短期稻虾共作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和腐殖化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分析土壤DOM荧光组分和各组分变化规律,利用腐殖化指数(HIX)、腐殖酸与色氨酸荧光比值(A∶T)、新鲜指数(β:α)、McKnight荧光指数(MFI)、Y型荧光指数(YFI)等多种荧光光谱指数表征DOM腐殖化程度,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土壤DOM包括3个荧光组分,C1为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腐殖质类物质,C2为较高芳香度的UVC类腐殖质,C3为酪氨酸类物质,未发现高相对分子质量腐殖质类物质。在0~20.0 cm表层土壤中,C1、C2组分荧光强度随采样时间的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或抽穗期,而C3组分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规律。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腐殖质类物质C1荧光强度与C2荧光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99,P<0.001),蛋白质类物质C3荧光强度与其他荧光指数(强度)相关性均较弱(r<0.40)。HIX与C1荧光强度、A∶T呈显著正相关,均可被线性函数拟合。相较于MFI,YFI更能反映土壤中DOM的腐殖化变化特性,YFI与HIX可被指数函数较好拟合。研究认为,短期稻虾共作土壤的腐殖化特征主要受内源有机质降解影响,而受外源蛋白质类物质输入的影响较小,且难以通过分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来监测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
下载PDF
HA-A/A-MCO工艺的基质转化与除污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吉芳英 左宁 +1 位作者 黄力彦 宗述安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7-20,25,共5页
针对现有污泥减量技术对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一个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功能的HA—A/A—MCO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当进水COD为316~407mg/L时,出水COD≤18mg/L,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6%;将相当于进水... 针对现有污泥减量技术对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一个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功能的HA—A/A—MCO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当进水COD为316~407mg/L时,出水COD≤18mg/L,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6%;将相当于进水量2%的厌氧释磷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与原水一并进行水解处理后,大部分污泥转化为溶解性有机物,且主要是VFA(约275mg/L),为原水中VFA(58mg/L)的4.74倍,这为后续A^2/O单元进行脱氮除磷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通过考察各反应池出水的三维荧光特性还发现,HA—A/A—MCO系统的各工段对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A/A—MCO工艺 污泥减量 脱氮除磷 三维荧光光谱 有机质
下载PDF
后赤潮过程中现场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4
作者 吴永森 吴绍渊 +2 位作者 李赟 李瑞香 殷月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2-898,共7页
对发生在青岛近岸水域的后赤潮过程中赤潮藻密度、藻种进行鉴别的同时,对现场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获得了一套三维特征荧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当海水中生物密度达到或接近赤潮密度时,Ex最高峰值波长位于245nm,Em最高峰值波... 对发生在青岛近岸水域的后赤潮过程中赤潮藻密度、藻种进行鉴别的同时,对现场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获得了一套三维特征荧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当海水中生物密度达到或接近赤潮密度时,Ex最高峰值波长位于245nm,Em最高峰值波长在445nm,激发转折波长在260nm,荧光转折波长在245nm;2)在非赤潮区,Ex最高峰值波长要低于赤潮区的峰值波长,约在235nm,Em最高峰值波长要稍高于赤潮区的荧光峰值波长,激发转折波长和荧光转折波长也稍高于赤潮区的值;3)当激发波长小于或等于260nm时,荧光波长大于激发波长的数值占总量的84.78%;大于260nm,荧光波长大于激发波长的数值占总量的15.22%;4)当激发波长为410nm,荧光波长等于激发波长;5)中肋骨条藻密度随特征荧光强度(Ex/Em)比值高度变化满足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赤潮过程 赤潮藻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