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景观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香山遗产价值构成多维度认知 被引量:17
1
作者 傅凡 姜佳莉 李春青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2,共5页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强调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动态的,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演变,体现出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其风景营造持续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景观内容不断演变,价值也在不断叠加。然...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强调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动态的,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演变,体现出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其风景营造持续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景观内容不断演变,价值也在不断叠加。然而,由于缺乏对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认识,公众和学界对其遗产价值的判断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在整体性方面还不全面、不深入,造成了保护过程中的误区。旨在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分析其遗产价值构成,以期对香山未来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共时性 历时性 层积 香山 三山五园
下载PDF
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祝丹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遵循中国传统山水构成理论与思想,考察了北京西北郊以颐和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景观,并对其景观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和景观上互借与互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从中提炼出有关园址选择、地形改造、空间布局、景观搭配等方面... 遵循中国传统山水构成理论与思想,考察了北京西北郊以颐和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景观,并对其景观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和景观上互借与互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从中提炼出有关园址选择、地形改造、空间布局、景观搭配等方面的原则,为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颐和园 三山五园 景观构成 相互关系
下载PDF
古都三山五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肖东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3-47,共5页
北京西北郊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统治者在这一地区营造的园林,成为清朝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天然基础。以康熙帝建造畅春园开始,雍正、乾隆和嘉庆又先后营建了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从三山五园建造风格和特色看,它是中... 北京西北郊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统治者在这一地区营造的园林,成为清朝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天然基础。以康熙帝建造畅春园开始,雍正、乾隆和嘉庆又先后营建了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从三山五园建造风格和特色看,它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逻辑发展的结果。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三大园林各具特色。从三山五园的实物表象及其内涵中,分析其中凝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历史文脉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御园自是湖光好,山色还须让静宜——浅析香山静宜园28景经营意向 被引量:5
4
作者 殷亮 王其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56-559,共4页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的建筑环境以及景观设计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香山静宜园 景观设计 经营意向
下载PDF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整体视觉设计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菁 李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集群始建于康熙年间,完成于乾隆年间,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最后的高峰之作。以往多是对每个园林的单体研究,但实际"三山五园"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三山五园所在地区具有整体的空间设计意... 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集群始建于康熙年间,完成于乾隆年间,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最后的高峰之作。以往多是对每个园林的单体研究,但实际"三山五园"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三山五园所在地区具有整体的空间设计意向,尤以西郊、京城及各主要园林之间的视觉联系最能突出体现这种整体意向。从因自然条件所形成的视觉联系和建筑对视觉联系的加强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以此为契机,希望能够在如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这种充满了中国古代设计智慧的造景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皇家园林 三山五园 整体性 视觉设计
下载PDF
大观园与清代北京园林——以清代笔记为视角
6
作者 何卫国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8-93,108,共7页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纸上园林”,与清代北京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西北部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地理位置、建筑面积、建筑规制、园林景观等方面对大观园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北京内城西北部什刹海地区的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纸上园林”,与清代北京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西北部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地理位置、建筑面积、建筑规制、园林景观等方面对大观园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北京内城西北部什刹海地区的园林景观,以其宛若江南的山水风光、星罗棋布的私家园林、恭王府后花园这一典型个案,为大观园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大观园是“纸上园林”,不必坐实某一处园林为原型。这一“纸上园林”可使人们体察清代乾隆年间的造园艺术与园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大观园 北京园林 “三山五园” “纸上园林” 什刹海
下载PDF
三山五园地区景观标志物观景视点选取研究——以园外园地区为例
7
作者 郭玉菡 曹逸伦 +1 位作者 廖劢 张振威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2年第4期50-52,共3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研究区域整体景观视线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地区传统的视线研究方法,大多在园内选取观景视点,依赖于测试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研究区域整体景观视线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地区传统的视线研究方法,大多在园内选取观景视点,依赖于测试者的主体经验识别借景关系。文章引入参数化分析手段,基于Rhino+Grasshopper平台,通过建立地区空间模型,以景观标志物--香炉峰和玉峰塔为观景对象,在园外园区域选取观景视点,进行可视性分析,并结合调研验证计算结果。最终得出景观标志物--玉峰塔和香炉峰在园外园区域的观景视点评价结果,为该地区宏观上的园外视觉空间规划管理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炉峰 玉峰塔 可视性分析 观景视点 三山五园 园外园
原文传递
北京万泉河变迁的解析与启示
8
作者 刘沫 邢毅 陈晨 《北京水务》 2024年第5期61-66,共6页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万泉河在清代是皇家园林的重要水源。为了查明万泉河名称出现的年代和从水利学科的角度阐述河道变迁、水源变化的问题,通过挖掘梳理明清古籍和近代万泉河地区的相关文献,得出从万泉河的玉泉山源流、万泉庄源流及干流...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万泉河在清代是皇家园林的重要水源。为了查明万泉河名称出现的年代和从水利学科的角度阐述河道变迁、水源变化的问题,通过挖掘梳理明清古籍和近代万泉河地区的相关文献,得出从万泉河的玉泉山源流、万泉庄源流及干流变迁的视角还原万泉河的历史原貌的方法,将万泉河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的结论。同时分析万泉河在不同阶段与人类关系的变化,为人水和谐共处发展理念下的河流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河 海淀 三山五园
原文传递
河湖地下水回补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以“三山五园”玉泉山片区为例
9
作者 李丽琴 王涛 +2 位作者 于帅 胡远航 沈鲡婵 《北京水务》 2022年第S02期12-16,共5页
为科学制定合理的河湖地下水回补生态补偿标准,以北京市“三山五园”的玉泉山流域片区为例,运用资产价值法和替代工程法,基于河湖地下水回补效益分析,构建生态补偿标准量化模型,对河湖地下水回补带来的效益进行量化研究。满足河湖地下... 为科学制定合理的河湖地下水回补生态补偿标准,以北京市“三山五园”的玉泉山流域片区为例,运用资产价值法和替代工程法,基于河湖地下水回补效益分析,构建生态补偿标准量化模型,对河湖地下水回补带来的效益进行量化研究。满足河湖地下水回补需求的最大补水量2400万m^(3)时补偿标准为4101万元,水分调节功能价值为1179万元,供水价值为2922万元。从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和增加地下水储量等方面核算生态补偿标准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可促进河湖地下水回补型生态补水的可持续实施,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地下水回补 地下水供水价值 水分调节功能价值 补偿标准 “三山五园”片区
原文传递
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彩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60-66,共7页
三山五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三山五园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整体性,基于相关理论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进行文化保护与发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历史风貌保护与优秀... 三山五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三山五园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整体性,基于相关理论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进行文化保护与发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历史风貌保护与优秀文化传承,三山五园要将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注重旅游者体验和活化遗产价值的理念贯穿到旅游发展之中。发展旅游应打造开放式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构建"一核三轴三区多片"的旅游主体功能格局。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深度文化休闲旅游和科教创新文化旅游。而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多途径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以旅游环境优化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和以项目活动促进区域影响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旅游发展
下载PDF
从文物消失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审批问题
11
作者 岳升阳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3年第2期35-39,共5页
从多起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审批事例中可以看到,在现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审批中,存在着制度上的漏洞和缺环,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隐患。为此需要进行改革,把文化遗产保护的审批权交给社会,由一人决断变为众人决策,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行政审批 三山五园 委员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