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山海经》中探索中国苗族的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中一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4-78,共5页
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山海经》记载了中国苗族先民的历史,他与汉族是同祖共源的。
关键词 三苗 苗民 有苗 苗族
下载PDF
于越族源问题及“越为禹后”说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晓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3-30,共8页
关于于越的族源问题,学界大致有"越为土著""越为禹后""楚越同祖""三苗后裔""非洲古猿"五说。从现有文献及考古发现看,"越为土著"应是代表观点。"楚越同祖"说与&... 关于于越的族源问题,学界大致有"越为土著""越为禹后""楚越同祖""三苗后裔""非洲古猿"五说。从现有文献及考古发现看,"越为土著"应是代表观点。"楚越同祖"说与"三苗后裔"说是后人对史书记载的误读和讹传,"非洲古猿"说则存在明显悖论。"越为禹后"应理解为越国建立初期越王无余为夏禹后裔,但自无壬之后,越王之族属已转为越地土著,时间约在夏商易代之际或稍后,故越王勾践为夏禹后裔的论断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越族源 越为禹后 楚越同源 三苗
下载PDF
玄武起源
3
作者 张华鹏 张富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玄武是武当山道教供奉的主神,史称北方之神,武当山亦称北山。武当山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为什么称北方之神、北山,玄武起源于何时代,为什么改太和山叫武当山等问题,众说纷纭,成为历史疑案。数年留意查找许多有关史料,终于查清其大概:630... 玄武是武当山道教供奉的主神,史称北方之神,武当山亦称北山。武当山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为什么称北方之神、北山,玄武起源于何时代,为什么改太和山叫武当山等问题,众说纷纭,成为历史疑案。数年留意查找许多有关史料,终于查清其大概:6300年前,帝高阳颛顼在江汉流域统领古三苗氏族,"以龟蛇缠绕的玄武为图腾",供奉玄武的圣山叫太和山,太和山地处古苗的北方,故称北山。尊"颛顼为北方神"或"北方玄帝颛顼"等,死后葬于汉水上游鱼山。发展到尧舜禹时代"古三苗国三苗九黎文化空前繁荣"被消灭。禹为统治"善留恶去"的遗存苗民,改太和山叫武当山,夏王朝允许玄帝以"披发跣足""龟蛇缠绕"的原始雏形供奉,是遗存的古苗民变成汉民族,继承并发展了玄帝和玄武神文明,并使时代不缺环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帝颛顼 玄武 龟蛇缠绕图腾 三苗 北山 太和山 武当山
下载PDF
宁乡青铜文化起源再探索
4
作者 喻立新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6,共6页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古三苗国以宁乡炭河里为中心从殷墟二期开始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乡青铜文化 青铜文明 三苗 虎方 炭河里古城址
下载PDF
江汉地区三苗酋邦的昌兴——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历史学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蔡靖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9-55,共17页
屈家岭文化遗存展示了三苗族群的经济业态、居室住所、聚落城邑、葬制丧俗、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文明的要素或萌芽,反映了由父权制部落社会到酋邦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三苗酋邦及其联盟的昌兴局面。在中国同时期的五种重要区域性考古... 屈家岭文化遗存展示了三苗族群的经济业态、居室住所、聚落城邑、葬制丧俗、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文明的要素或萌芽,反映了由父权制部落社会到酋邦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三苗酋邦及其联盟的昌兴局面。在中国同时期的五种重要区域性考古学文化中,屈家岭文化虽然不是最发达的,所显示的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是最先进的,却分布地域甚广,且与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前期相颉颃而同具旺盛生命力。因此,龙山文化后期与屈家岭文化后续发展的石家河文化的南北碰撞,就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文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华夏酋邦联盟与三苗酋邦联盟的南北战争,便成了中国原始社会末年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屈家岭文化 三苗酋邦 文明要素 历史变迁
下载PDF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的年代与内涵 被引量:3
6
作者 苏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5-78,共14页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形制独特,构思新颖,制作精美,堪称铜器铸造工艺的经典之作。在全面收集此类带钩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形制、铭文和图像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源自同一带钩铸造传统,甚至可能是出自同一作...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形制独特,构思新颖,制作精美,堪称铜器铸造工艺的经典之作。在全面收集此类带钩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形制、铭文和图像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源自同一带钩铸造传统,甚至可能是出自同一作坊。再根据有出土背景的材料进行推断,认为这类带钩的制作年代大致在三国时期,而不是以往学术界所说的两汉时期。仅少数带钩的使用年代延续到了西晋。整个带钩的造型为神人抱鱼主题,其图像来源于湖南、湖北一带的早期艺术题材。这类带钩出土范围的集中性也暗示,其构思可能源自古代三苗先民的祖先神。铭文内容则进一步显示,其整体寓意可能是佩戴者希望通过某种神奇的魔力以达到骁勇善战的心愿。总之,此类带钩虽然流行时间较短,但是分布范围较广,是三国西晋时期中高级武将身份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 三国西晋 鸟喙神人 三苗文化
原文传递
新干大墓即盘瓠王墓考析——兼谈畲族发祥地大质山及其他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锦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8-52,共5页
西东夷三古帝的太昊、少昊和蚩尤,曾结成部落联盟,后来其苗裔逐被史称为“三苗”。三苗(瑶、畲、苗等族先民)南迁时按祖上的联盟,又拥立太昊裔盘瓠为总领,并在今江西地建立三苗国(以少昊裔为主)。自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兴兵南... 西东夷三古帝的太昊、少昊和蚩尤,曾结成部落联盟,后来其苗裔逐被史称为“三苗”。三苗(瑶、畲、苗等族先民)南迁时按祖上的联盟,又拥立太昊裔盘瓠为总领,并在今江西地建立三苗国(以少昊裔为主)。自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兴兵南征九江及伐越时,又再度南迁今广东潮州凤凰山一带建立南武侯国。至汉高帝时,被诏封为南海王从而建立南海王国,拥有近闽粤赣边之地,王城在凤凰诸山之一的大质山麻城晕。大质(挚)山是少昊(名挚,一作质)帝命名之山,又有南海王城在此,是为全国畲族发祥地的主山。此山今仍有石古坪村居住的畲胞,遗有许多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瓠墓 三苗 畲族 大质山 石古坪村
下载PDF
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考古学研究
8
作者 余永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58,共6页
白马藏族妇女的头饰和胸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头饰中的圆形"鱼骨牌",无论形状、大小、色彩、质地还是佩戴部位,都体现了对史前时期玉璧、骨璧或蚌璧的继承性;其胸饰的方形鱼骨牌,从质地、佩戴部位来看,应... 白马藏族妇女的头饰和胸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头饰中的圆形"鱼骨牌",无论形状、大小、色彩、质地还是佩戴部位,都体现了对史前时期玉璧、骨璧或蚌璧的继承性;其胸饰的方形鱼骨牌,从质地、佩戴部位来看,应来源于史前时期的玉璜。鱼骨牌吉祥、圣洁的精神含义与玉璜、玉璧、骨璧或蚌璧通天、通灵的寓意是十分接近的,同时也包含了鱼图腾崇拜的某些因素。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产生和形成,也与三苗部族的迁徙密切相关,是民族迁徒、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图像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氐族 三苗 鱼骨牌 玉璧 玉璜
下载PDF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9
作者 吴国瑜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 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命名各部族的现象,是远古时代部族及部族联盟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苗 部族名称 动物图腾 远古农业
下载PDF
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 被引量:4
10
作者 喻立新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2-17,共6页
著名的"宁乡青铜器之谜"困扰了几代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至今仍未彻底解开。据宁乡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专家关于宁乡青铜器与炭河里遗址属同一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炭河里古文化入手,通过对有关青铜器发现... 著名的"宁乡青铜器之谜"困扰了几代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至今仍未彻底解开。据宁乡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专家关于宁乡青铜器与炭河里遗址属同一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炭河里古文化入手,通过对有关青铜器发现资料、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地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等进行疏通和推论,认为炭河里遗址的生活族群是三苗,且炭河里遗址是古三苗国在商末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三苗国商代地域包含了赣西北、鄂东南、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而西周时期仅留有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最后通过对三苗地域内商周文化遗存等相关资料的分析,为"宁乡青铜器之谜"寻找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古三苗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乡青铜器 炭河里古城址 三苗商周时期 青铜文明
下载PDF
古蜀文明探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小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17,共11页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域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域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明 古和夷部族 开明国 三星堆 三苗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