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巴山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程万强 杨坤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Ma(晚印支期)、165.6~91.2Ma(中晚燕山期)、68.6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Ma(早燕...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Ma(晚印支期)、165.6~91.2Ma(中晚燕山期)、68.6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Ma(早燕山期)、147.3~94.1Ma(中晚燕山期)、66.7Ma至今(燕山末期—喜山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南北大巴在变形时间上相关,显示南北大巴在构造变形上的耦合性。代表南大巴强烈变形的轴面劈理和破劈理主要发育于147.2~94.1Ma,显示主变形期在中晚燕山期,并具有明显的前展式变形特征。破劈理中石英脉ESR年龄还显示出南大巴构造带两端变形早(早燕山期即已卷入强烈变形),中间变形稍晚(中燕山期开始强烈变形)。喜山期(66.7Ma至今)南大巴以构造隆升和右行走滑拉张为特点,构造活动渐趋稳定。ESR测年结果与区域构造响应及同位素年代学和沉积年代学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构造演化 大巴山 薄皮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74
2
作者 何建坤 卢华复 +1 位作者 张庆龙 朱斌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南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_3—K_1,滑脱深度小于8-10km的扬子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边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 南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_3—K_1,滑脱深度小于8-10km的扬子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边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断南大巴山地壳缩短率平均达49.3%。并以每年约1.28mm的速率总体缩短约64km。它的成因受控于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扬子板块北缘A型俯冲所提供挤压应力,在向南扩展时,由于古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构造 断层 剪切挤压 大巴山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和今后探索趋向 被引量:33
3
作者 朱志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概述了70年代中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几个方面,指出逆冲推覆构造广泛产出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今后应注意造山带内尤其是活动性高的地台上这类构造的研究。台阶式结构是逆冲构造的基本型式,但对各种模型应采取分析态度。文... 本文概述了70年代中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几个方面,指出逆冲推覆构造广泛产出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今后应注意造山带内尤其是活动性高的地台上这类构造的研究。台阶式结构是逆冲构造的基本型式,但对各种模型应采取分析态度。文章分析了与逆冲推覆系相关的褶皱构造及其产出关系。逆冲推覆构造常呈一定型式产出,以隆起构造为中心的背冲和以构造拗陷为中心的对冲是具有普遍品格的模式。挤压性推覆与伸展滑覆常密切伴生,并与构造热隆作用相关,常常表现为推覆→侵入→滑覆的规律性顺序。笔者最后提出了这类构造今后研究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滑覆 薄皮式构造 热隆作用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塔北地区变形样式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光亚 陈发景 汪新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55-768,共14页
塔北地区包括库车前陆盆地和塔北前陆克拉通地区两大变形带。在库车前陆盆地,垂向上,主要受滑脱层发育及其展布、构造地层组合及岩层埋深等因素控制,深层一般为被动顶板双冲构造及断弯褶皱,中层为三角带、冲起构造,浅层为断展、滑脱及... 塔北地区包括库车前陆盆地和塔北前陆克拉通地区两大变形带。在库车前陆盆地,垂向上,主要受滑脱层发育及其展布、构造地层组合及岩层埋深等因素控制,深层一般为被动顶板双冲构造及断弯褶皱,中层为三角带、冲起构造,浅层为断展、滑脱及底辟褶皱;横向上,与挤压应力大小、地层岩石力学性质、滑脱层发育程度等相关,自造山带前缘向前陆克拉通方向,褶皱一般由紧闭、不对称或倒转变为平缓、开阔,并由断弯、断展褶皱变为滑脱褶皱;变形程度由强变弱;变形层次由深变浅。在前陆克拉通地区,主要受岩石力学性质、多层次滑脱、先存构造格局和挤压应力大小控制,深层一般为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中层为盖层滑脱型断展褶皱、低幅度滑脱背斜、滑脱-底辟背斜、冲起构造,浅层为披覆-生长背斜;由近造山带一侧趋向克拉通内部,构造样式一般由基底卷入型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盖层滑脱型构造→基底翘曲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变形样式 薄皮构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鹏程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鑫 余珊 刘博 索艳慧 薛友辰 安慧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418-3430,共13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著名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并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细分为保...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著名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并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细分为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坳陷带、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三个次级构造带。在燕山早期,长江以北的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SE,而长江以南的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NW。长江以南褶皱样式在岳阳-通山-瑞昌一线以南由隔挡式变为隔槽式,叠瓦式逆冲断裂更发育。在九岭-幕阜山隆起及南部的白垩纪红色盆地基底中逆冲断裂多为高角度,褶皱多为隔槽式,元古宇的浅变质岩卷入逆冲作用,为典型的厚皮构造。长江以北的紧闭同斜褶皱主体形成在印支期,随后被早燕山期的逆冲推覆作用改造。结合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已有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地震剖面重新解释,发现以长江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深部、浅部构造处于耦合状态;而南侧深部、浅部构造已经脱藕,形成上下地壳的"鱼骨刺"结构,深部构造可能是是印支期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的残余结构。长江中下游地区浅部从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应该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挤出有关,而从东南向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可能同中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早燕山期 逆冲推覆 薄皮构造 厚皮构造 古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开均 施央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468-476,共9页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之表层构造丰富、典型;受基底与盖层间的韧性滑脱面及下志留统高家边页岩韧——脆性滑脱面的联合控制,薄皮构造呈往南东变浅的楔形。薄皮构造以单剪方式往南东运动,缩短量达94km,缩短率约63.4%;起因于印支运...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之表层构造丰富、典型;受基底与盖层间的韧性滑脱面及下志留统高家边页岩韧——脆性滑脱面的联合控制,薄皮构造呈往南东变浅的楔形。薄皮构造以单剪方式往南东运动,缩短量达94km,缩短率约63.4%;起因于印支运动晚期至燕山运动早期扬子板块对华北板块的左行斜向陆——陆碰撞所产生的拆离,先存生长正断层及板块边界的陆缘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层块格局。薄皮构造的突发隆起带及韧性滑脱面分别是寻找油气和金的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结构 滑脱面 大地构造学 褶皱
下载PDF
挤压构造带变形样式的热年代学诊断
7
作者 田云涛 姚欣博 +8 位作者 张贵洪 潘黎黎 刘一珉 热孜亚·麦麦提 袁志煌 李柏江 张增杰 张进江 肖文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8-2533,共16页
构造运动是控制地应力场与塑造地貌形态的内源动力,受多重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变形样式与岩石剥露路径.基岩热年代学数据常被用于量化岩石剥露与冷却过程,进而间接限定脆性与脆韧性构造变形的时限和样式,但相关数据具有多解... 构造运动是控制地应力场与塑造地貌形态的内源动力,受多重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变形样式与岩石剥露路径.基岩热年代学数据常被用于量化岩石剥露与冷却过程,进而间接限定脆性与脆韧性构造变形的时限和样式,但相关数据具有多解性,需要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等其他证据.本研究旨在以新构造变形与热年代学研究丰富的新特提斯构造带之喜马拉雅、阿尔卑斯、东喀尔巴阡、龙门山及四川盆地西南部5个地区为例,探究前缘逆冲-腹地正断构造、厚皮构造、前展式薄皮构造、乱序式薄皮构造等背景下,热年代学年龄与岩石剥露的空间展布规律,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切过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热年代学年龄廊带图显示,主边界逆冲带与腹地正断层之间,热年代学年龄最小,剥蚀量最大,吸收了该地区的地壳缩短和中下地壳物质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露.与喜马拉雅冲断带不同,阿尔卑斯造山带年轻的热年代学年龄和显著的岩石剥露主要分布在宽约80 km的造山带内部地区,记录了造山楔的双向逆冲推覆.东喀尔巴阡冲断带,重置的磷灰石(UTh)/He年龄向前陆盆地方向逐渐变小,但冲断带前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未重置,指示前缘变形时代晚、剥蚀量小,记录了前展式冲断变形.龙门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分布受3条逆断层控制,腹地断层上盘年龄最小,剥露深度最大,指示多条断层乱序式逆断活动.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褶皱带的分析显示,紧闭背斜区的热年代学年龄普遍相对年轻,且与地层时代负相关,记录了褶皱变形的发育过程和剥蚀幅度.上述结果表明,热年代学年龄的空间展布是限定挤压性新构造活跃区岩石剥露与扩展过程、甄别地壳变形样式的有力工具,是探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短构造 构造样式 热年代学 厚皮构造 薄皮构造
原文传递
反转构造与造山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祖翼 《上海地质》 1995年第4期25-32,共8页
反转构造的研究已成为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转构造模拟和实践所得出的断层组合形态和形成顺序有助于对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和逆冲带的正确认识。由于张性断层的控制作用,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薄壳构造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普遍适用... 反转构造的研究已成为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转构造模拟和实践所得出的断层组合形态和形成顺序有助于对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和逆冲带的正确认识。由于张性断层的控制作用,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薄壳构造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普遍适用,构造剖面的平衡恢复因此亦需加倍谨慎。在造山带研究中,还需注意反转构造与走滑构造之间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造山带 薄壳构造 走滑构造
下载PDF
大别山的变质碰撞混杂岩——以东部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树桐 吴维平 +1 位作者 刘贻灿 王华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变质碰撞混杂岩 双冲构造 薄皮构造
下载PDF
大别山东南麓薄皮构造及地体碰撞拼贴 被引量:1
10
作者 水汀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2年第1期24-37,共14页
大别山东南麓有两套薄皮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和以逆冲推覆为特征的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后者可划分出六个一级薄皮层片体,总体上呈倒序迭瓦状结构.地球物理资料等证实大别地体仰冲于扬子地体之上.两者是以缓... 大别山东南麓有两套薄皮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和以逆冲推覆为特征的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后者可划分出六个一级薄皮层片体,总体上呈倒序迭瓦状结构.地球物理资料等证实大别地体仰冲于扬子地体之上.两者是以缓倾角断裂为边界的斜接碰撞,其南界为郯庐断裂南端、襄广断裂南东段及其间的隐伏拆离断层,主拼贴断裂在地表分枝为数条层滑-逆冲断裂.主体碰撞时代为225-75Ma,最终拼贴时代可延续到33~23Ma.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形成于碰撞中、晚期,而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则形成于碰撞末期及后造山期.在扬子地体俯冲过程中,俯冲于大别地体之下的盖层层片体被逐片“铲出”,呈上老下新的迭瓦状结构.广泛发育的薄皮构造调节了地体碰撞拼贴造成的强烈压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构造 地体碰撞拼贴 大别山 韧性剪切带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