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热回灌条件下流体可采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志明 梁继运 刘春雷 《地下水》 2016年第2期61-63,共3页
通过尝试运用回灌条件下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的方法和热突破公式计算回灌条件下流体可开采量,形成了回灌条件下流体可开采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回灌温度的增大,越不易于发生热突破,其流体可开采量也迅速增大。
关键词 地热 回灌 流体 可开采量 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 热突破 评价 方法
下载PDF
基于等效渗流通道模型的地热尾水回灌理论模型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志宏 刘桂宏 +1 位作者 谭现锋 张平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尾水回灌是深层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国内地热尾水回灌还处在起步阶段,地热尾水回灌方案优化设计的理论模型尚不成熟。文章结合示踪试验,提出了基于等效渗流通道模型的热储参数反...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尾水回灌是深层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国内地热尾水回灌还处在起步阶段,地热尾水回灌方案优化设计的理论模型尚不成熟。文章结合示踪试验,提出了基于等效渗流通道模型的热储参数反演与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的完整理论框架。应用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理论,修正了等效渗流通道中的溶质浓度解析解,并联合移动渐近线法提出了热储参数反演理论模型;推导了等效渗流通道中的对流传热解析模型,可对开采井中的水温变化进行预测。依托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魏庄社区地热对井示踪试验,应用该理论框架进行了示踪试验反演及开采井热突破预测,并对影响开采井热突破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回灌 砂岩热储 示踪试验 参数反分析 热突破
下载PDF
中低温孔隙型地热田回灌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坤 朱家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39,共4页
以天津武清地热田为例 ,探讨在孔隙介质地热田开展回灌的技术可行性。武清地热田主要开采层为第 3系馆陶组砂岩 ,热储层温度 76~ 86℃ ,1998年总开采量达到 1 18Mm3。经过数学模型预测 ,该热储水位降深将在近期内趋于稳定。在无回灌条... 以天津武清地热田为例 ,探讨在孔隙介质地热田开展回灌的技术可行性。武清地热田主要开采层为第 3系馆陶组砂岩 ,热储层温度 76~ 86℃ ,1998年总开采量达到 1 18Mm3。经过数学模型预测 ,该热储水位降深将在近期内趋于稳定。在无回灌条件下 ,如果以最大开采量持续开采 ,将导致 5年内水位下降到 10 5m。如果增加 3眼回灌井 ,水位下降幅度将减缓 15m。此外 ,计算了在回灌过程中各种不同情况下冷锋面的运移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介质 数学模型 地热田 回灌试验
下载PDF
献县地热田碳酸盐岩热储示踪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亭昕 蔡永丰 +3 位作者 刘彦广 刘桂宏 张宏亮 秦祥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地热回灌过程中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等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在献县地热田开展了对井回灌示踪试验,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模软件进行了参数反演,应用该理论框架进行了示踪试验数据的定量解释及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结果表明... 地热回灌过程中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等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在献县地热田开展了对井回灌示踪试验,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模软件进行了参数反演,应用该理论框架进行了示踪试验数据的定量解释及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结果表明,示踪剂回收率偏低,为0.0225%,采灌井存在1条优势通道,通道长度约为513.7m,总体表现为采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本文应用模型进行了参数反分析,计算得到拟合优度R2=0.7907>0.6,说明此优化结果与测量值有较强的相关性,拟合程度好。连续开采100a,不会发生热突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碳酸盐岩热储 回灌示踪 参数反演 热突破
下载PDF
咸阳地区地热采灌井最佳井距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党书生 马致远 郑磊 《地下水》 2016年第1期56-58,共3页
采灌井合理井间距的确定是对井采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性问题[1]。采灌井间距过大,不利于发生水力联系,间距过小容易产生"热突破"[2]。对采灌井合理井间距的确定提供依据,以咸阳采灌区为例,在建立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耦合数学模型... 采灌井合理井间距的确定是对井采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性问题[1]。采灌井间距过大,不利于发生水力联系,间距过小容易产生"热突破"[2]。对采灌井合理井间距的确定提供依据,以咸阳采灌区为例,在建立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eflow软件以咸阳地区WH2为回灌井中心,开采井呈东西南北向排布的方式模拟。模拟分析表明:在采灌过程中地下水水位稳定时间随抽、灌水量的增加相应减少。水流连通的时间缩短,主要是由于抽、灌水共同作用下,地下水发生强迫对流作用加强,使天然流场的作用被忽略。在强迫对流作用的影响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形成新的渗流稳定场,当新的渗流稳定场形成之后,水流连通也将出现。以回灌使含水层下降2℃视为出现"热突破"现象,运行3 650天时,在防止抽灌井发生"热突破"的前提下,抽水井距灌水井合理的间距的下限为400 m左右。结合水力联系影响下的合理井距上限500 m,得出的研究区采灌井间合理的井间距范围为400~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热突破 采灌井 井间距
下载PDF
注采井间裂缝对地热回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魏凯 聂法健 +2 位作者 郭耀 李毅峰 王兴义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8,共5页
天然裂缝和压裂诱导裂缝是地热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流体渗流通道,是影响含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文章考虑渗流对地热储层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含裂缝地热储层的渗流-传热弱耦合模型,并结合"一采一灌"的对井注... 天然裂缝和压裂诱导裂缝是地热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流体渗流通道,是影响含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文章考虑渗流对地热储层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含裂缝地热储层的渗流-传热弱耦合模型,并结合"一采一灌"的对井注采模式,分析了裂缝的倾角、长度、宽度等特征参数对地热储层渗流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倾角、长度、宽度等特征参数对生产井热突破现象影响较大,裂缝的倾角越小,长度、宽度越大,生产井越容易产生热突破,且当裂缝处于注、采井连线上时,热突破的速度最快;当裂缝的各特征参数一定时,通过优化注、采井与裂缝之间的方位关系,可以延缓生产井的热突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回灌 裂缝 热突破 渗流场 温度场
下载PDF
地能利用过程抽灌井区热贯通及其定量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高青 周学志 +1 位作者 江彦 陈响亮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7-454,共8页
在地下水源热利用过程中,抽、灌井区热贯通导致地能利用的衰减已经成为逐步显现的工程问题.针对几种典型井群布置模式下的热贯通问题,利用模拟计算手段,比较了抽、灌井区的热贯通时间差异和程度.通过衡量井群区域温度的扩散传输范围和速... 在地下水源热利用过程中,抽、灌井区热贯通导致地能利用的衰减已经成为逐步显现的工程问题.针对几种典型井群布置模式下的热贯通问题,利用模拟计算手段,比较了抽、灌井区的热贯通时间差异和程度.通过衡量井群区域温度的扩散传输范围和速率,定量分析判断能量利用过程中的热贯通效应,为控制热贯通提供衡量参数和控制依据.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抽、灌热流动条件下,井群布置方式决定着热贯通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对抽灌井区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有着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能利用 抽灌井群 热贯通 定量描述
下载PDF
关中盆地沣西地区地热对井采灌开发模式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柯婷婷 黄少鹏 +3 位作者 许威 余如洋 张炯 唐晓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2-1263,共12页
热储回灌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地热开发之前科学合理的规划采灌井井位布局,有利于延长地热井的使用年限。关中盆地是新生代拉张性断陷盆地,地热资源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沣西地区位于关中盆地腹地,地下50... 热储回灌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地热开发之前科学合理的规划采灌井井位布局,有利于延长地热井的使用年限。关中盆地是新生代拉张性断陷盆地,地热资源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沣西地区位于关中盆地腹地,地下5000m深度范围内有5个含水热储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下更新统三门组(600~960m)、新近系上新统张家坡组(960~1920m)、新近系上新统蓝田-灞河组(1920~2900m)、新近系中新统高陵群(2900~3800m)和古近系渐新统白鹿塬组(3800~5000m)。本文依据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FEFLOW对目前开采最多的蓝田-灞河组热储层在不同对井采灌开发模式下同层采灌时渗流场及温度场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以30年为系统设计寿命,为确保抽水井和回灌井有水力联系又不发生明显的热突破,抽、灌井井间距以500~600m为宜;2)采灌对井的布置以抽水井位于天然径流流场的上游方向、回灌井位于天然径流流场的下游方向为佳;3)如果设计合理,采灌过程中回灌尾水温度对抽水井出水温度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4)恰当实施地热尾水回灌,同时按照实际需求调节抽水井与回灌井的采灌量,可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上述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区地热资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层 FEFLOW 水-热耦合 热突破 井间距
原文传递
安徽沿江地区地热资源及其找热突破 被引量:7
9
作者 孙雄 孙晓雯 《安徽地质》 2007年第4期257-262,共6页
沿江地区是安徽省中低温地热的主要分布区。地热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热储多是基岩裂隙、岩溶地层,热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区内地温梯度为1.73~4.11℃/100m,热流值的变化范围为44~78.7mW/m2。经计算区内的地热资源丰富。近年来沿... 沿江地区是安徽省中低温地热的主要分布区。地热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热储多是基岩裂隙、岩溶地层,热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区内地温梯度为1.73~4.11℃/100m,热流值的变化范围为44~78.7mW/m2。经计算区内的地热资源丰富。近年来沿江找热经过努力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 地热异常区 热流 地热资源 突破
下载PDF
地热储层岩体粗糙裂隙的热流耦合效应研究
10
作者 刘先珊 李宇 +1 位作者 李满 杨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2-862,共11页
为了解决地热开采涉及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提高开采效率,本文针对开采过程中的渗流-传热问题以离散元软件3DEC构建岩体粗糙裂隙热-流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不同三维形貌特征的岩体裂隙,模拟水力开度为19.17μm在不同流速时的水-岩温度... 为了解决地热开采涉及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提高开采效率,本文针对开采过程中的渗流-传热问题以离散元软件3DEC构建岩体粗糙裂隙热-流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不同三维形貌特征的岩体裂隙,模拟水力开度为19.17μm在不同流速时的水-岩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裂隙形貌的阻滞作用,粗糙面出水口温度下降较慢,出水口温度有所上升,模型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随流速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裂隙形貌对流体和岩体温度分布均有影响,粗糙裂隙面的冷锋形态和裂隙面的形貌密切相关。光滑裂隙热突破快于粗糙裂隙,增加裂隙面的粗糙度有助于延长热突破时间。粗糙裂隙面相对于光滑裂隙面的总热量提取率略有提升,流速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加显著提高总热量提取率。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地热能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参数和指导,能够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渗流-传热 三维形貌 水力开度 流速 对流换热系数 粗糙裂隙面 热采率 热突破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temperature field evolution of hot reservoirs under low-temperature tailwater reinjection
11
作者 Xin Wang Guo-qiang Zhou +3 位作者 Yan-guang Liu Ying-nan Zhang Mei-hua Wei Kai Bian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2期205-222,共18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govern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under low-temperature tailwater reinjection conditions,which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geoth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govern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under low-temperature tailwater reinjection conditions,which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geothermal energy management.With advancing exploit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deepens,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is mechanism becomes paramount for devising effective reinjection strategies,optimizing reservoir utilization,and bolstering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The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emperature field evolution across diverse heterogeneous thermal reservoirs under low-temperature tailwater reinjection conditions,and analyzes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evolution.It evaluates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highligh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The study identifies gap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ock 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theories on a large scale,alongside the need for enhanced accuracy in field test results,particularly regard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fractured thermal reservoir models under multi-well reinjection conditions.To address these shortcomings,the study proposes conducting large-scale rock 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coupled with multi-tracer techniques for field testing,aimed at optimizing fractured thermal reservoir models'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under multi-well reinjection conditions.Additionally,it suggests integrat-ing deep learning methods into research endeavors.These initiatives are of significance i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deep thermal reservoirs and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ep geothermal resourc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hermal reinjection Seepage heat transfer Tracer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rmal breakthrough
下载PDF
岩溶热储地热水可更新能力及采灌均衡可持续开采量:以菏泽潜凸起地热田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康凤新 马哲民 +2 位作者 史启朋 刘肖 黄鹤湾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1137,共20页
地热水可更新能力及采灌均衡可持续开采量计算评价是地热能可持续开采的关键核心问题.为更科学地开展评价研究,以菏泽潜凸起岩溶热储地热田为例,以地热水循环富集、开采动态、水化学条件、同位素特征等为主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地热水可更新能力及采灌均衡可持续开采量计算评价是地热能可持续开采的关键核心问题.为更科学地开展评价研究,以菏泽潜凸起岩溶热储地热田为例,以地热水循环富集、开采动态、水化学条件、同位素特征等为主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可更新能力;提出了地热水采灌均衡——保证地热水量均衡和热能均衡条件下可持续开采量的计算方法,评价了地热田集中开采区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水的可持续开采量.菏泽潜凸起地热田地热水可更新能力分为强、较强、较差和差4个区.强区分布于地热田东北部靠近梁山和嘉祥补给山区一带;差区分布于地热田中南部定陶-菏泽城区地热水排泄区一带;补给区和断裂带附近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较好,远离补给区和断裂带的则岩溶发育度程度差、热储富水性差.集中开采区岩溶地热水采灌均衡条件下可持续开采量为122600 m^(3)/d,是自然条件下的2.4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菏泽潜凸起地热田 岩溶热储 可更新能力 热突破 采灌均衡可持续开采量 地热能
原文传递
考虑温度变化下三层复合衬垫中重金属污染物一维运移理论模型
13
作者 江文豪 冯晨 李江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2,共16页
针对考虑温度变化下由土工膜(geomembrane,简称GM)+土工复合膨润土衬垫(geosynthetic clay liner,简称GCL)+压实黏土衬垫(compacted clay liner,简称CCL)组成的3层复合衬垫中重金属污染物一维运移问题,基于相关假定发展得到了热传导与... 针对考虑温度变化下由土工膜(geomembrane,简称GM)+土工复合膨润土衬垫(geosynthetic clay liner,简称GCL)+压实黏土衬垫(compacted clay liner,简称CCL)组成的3层复合衬垫中重金属污染物一维运移问题,基于相关假定发展得到了热传导与重金属污染物运移的控制方程,并建立了相应理论模型。通过有限差分,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随后,开展了与试验结果、解析解计算结果以及其他数值解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以Cd^(2+)为例,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因素对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部温度升高会使复合衬垫中Cd^(2+)的运移通量和底部浓度增大,但会使其上部浓度降低。热扩散效应对运移行为的影响会随Soret系数ST的增大而变显著,当ST为0.001、0.005、0.01、0.05、0.1 K^(-1)时,所定义的击穿时间tb依次为37.9、37.2、36.4、31.2、26.5 a。GCL和CCL最大吸附量的增大均会使t_(b)近似线性增加,且在一定渗沥液水头h_(b)下,t_(b)随GCL和CCL厚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此外,当h_(b)从0.5m增大到1.0m时,t_(b)平均降低了8.33 a。在工程实践中,可结合GCL和CCL的吸附性能和厚度来设计复合衬垫,同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对阻隔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热传导 重金属污染物运移 3层复合衬垫 理论模型 击穿时间
下载PDF
集中采灌条件下碳酸盐岩热储群井示踪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殷肖肖 沈健 +3 位作者 赵艳婷 刘东林 赵苏民 宗振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84-1994,共11页
地热回灌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在世界各国已获得广泛应用,在地热资源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延长地热井寿命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天津是我国开展地热回灌比较成熟的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基岩裂... 地热回灌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在世界各国已获得广泛应用,在地热资源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延长地热井寿命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天津是我国开展地热回灌比较成熟的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基岩裂隙型热储回灌率已达79.61%。大规模集中采灌条件下热储层渗流场的变化以及是否会影响热储温度已成为热储系统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天津市东丽湖地区为例,选取1,5-萘磺酸钠作为示踪剂,在2018~2019年供暖期集中采灌期间开展了群井示踪试验,结果显示,供暖期内地热井开采量(或回灌量)、水温没有明显变化,水位除受正常采灌影响外没有明显变化,热储系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试验中示踪剂回收率极低,开采井和回灌井之间水力联系较差,有限的优势通道中的最大流速为448.42m/d,优势通道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北东向,与区内主要控热断裂沧东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的发育方向一致;在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不会造成该热储层温度的显著变化。这些认识对于指导北方古潜山碳酸盐岩热储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热储 地热回灌 示踪试验 优势通道 热突破
下载PDF
北京市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分析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跃朝 刘立才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6,共4页
统计分析了29个热泵项目的调研数据,对比相关规范要求,主要评价了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节能性、回灌效果以及抽灌井之间的"热突破"程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一般,节能效果较好,抽灌井之间的"... 统计分析了29个热泵项目的调研数据,对比相关规范要求,主要评价了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节能性、回灌效果以及抽灌井之间的"热突破"程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一般,节能效果较好,抽灌井之间的"热突破"程度较低,回灌效果总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地源热泵 性能 节能 回灌 热突破
下载PDF
热屏障井对地下水源热泵换热影响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锐 黄坚 王小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8,共9页
对于场地受限的地下水源热泵项目,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易引发热贯通现象进而降低机组运行效率。地下水源热泵设计中,在抽灌水井连线间布设热屏障井可改变地下水流场,降低热量在抽灌井间的运移速度,有利于延长热贯通发生时间并缓解热... 对于场地受限的地下水源热泵项目,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易引发热贯通现象进而降低机组运行效率。地下水源热泵设计中,在抽灌水井连线间布设热屏障井可改变地下水流场,降低热量在抽灌井间的运移速度,有利于延长热贯通发生时间并缓解热贯通程度。通过构建地下水换热模型,模拟计算夏季制冷工况条件下36组热泵运行场景,分析了热屏障井的位置,过滤管长度及回灌量对热贯通和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热屏障效果,但提升幅度随回灌量的增加逐渐减弱;最大水位降深值随着热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增加热屏障井滤管长度可提升热屏障效果,提升效果随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逐渐增强。通过模型多周期、长时间模拟计算发现,热屏障井的运行可促使回灌的冷热量集中在回灌井一侧,对于采用冬夏季抽灌井交换运行模式的热泵系统,可充分利用含水层储能,提升机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换热模型 热屏障井 热贯通
下载PDF
碳酸盐岩热储抽灌井光纤测温及地温变化研究
17
作者 史启朋 谭现锋 +5 位作者 孟甲 郑慧铭 张茜 刘肖 宋帅良 杜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源分析计算,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抽灌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监测了碳酸盐岩热储抽水回灌对地温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分析、计算了热储温度恢复的热源及热量。研究结果表明:受抽灌井间距较小和碳酸盐岩热储优势通道的影响,供暖后第6天,抽水井热储温度明显下降,平均降幅1.6℃,抽灌井产生了热突破;因长期大量低温尾水回灌,第二个供暖季之前回灌井热储温度未能恢复到初始温度,抽水井温度基本恢复;经分析计算,储层热量恢复的主要来源为地热水对流聚热,其次为高温储层、地热水传导聚热。基于该研究结果,在大规模回灌条件下,回灌井温度降低,抽灌井发生热突破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抽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对促进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热储层 分布式光纤测温 热突破 热恢复
下载PDF
冷热负荷失衡条件下采能区地温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立才 张远东 +1 位作者 李世君 王金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以北京某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例,利用地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技术,对冷、热负荷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地下水抽灌场地温度场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研究,并对系统长期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抽水井和回灌井之... 以北京某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例,利用地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技术,对冷、热负荷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地下水抽灌场地温度场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研究,并对系统长期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抽灌井之间的"热突破"程度较低;由于空调系统的供暖负荷显著大于制冷负荷,抽灌区温度场将呈逐年下降趋势;抽灌场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随着热泵空调系统的长期运行,抽灌区的温度下降速率越来越小,地温场渐趋稳定;由于热泵系统的年内冷、热负荷存在严重失衡,进而对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地温场 热传递 数值模型 热突破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hermal breakthrough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ate geothermalto-well systems 被引量:1
19
作者 Jia-xing Sun Gao-fan Yue Wei Zh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Fracture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carbonate thermal storage systems,serving as primar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hannels tha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rmal breakthrough times and heat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geotherma... Fracture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carbonate thermal storage systems,serving as primar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hannels tha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rmal breakthrough times and heat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geothermal-to-well systems.Their impact is critical for well placement and system life predic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a geothermal-to-well system within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in the Rongcheng geothermal field,Xiong'an new area.It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field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evolution of fractures between wells.It also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 width and roughness coefficient on the seepage and temperature fields under various injection scenarios and predicts thermal breakthrough times for production wells.The results show:Higher permeability is observed near well D16 compared to well D22 within the studied geothermal-to-well systems.Wider fractures between wells result in faster temperature decline in production wells.Lower injection flow rates lead to slower temperature reduction in injection wells.The use of roughness coefficients minimize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production wells.This study not only offers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geothermal well system,but also contributes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 influenced by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hermal recharge Influencing factor thermal breakthrough Seepage field Temperature field
下载PDF
量热式生物传感器信号降噪和穿透曲线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丽影 郑艺华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5,共4页
针对量热式生物传感器在采集信号时由于热效应产生的高频随机干扰问题,采用小波变换对含噪信号进行分解重构,并采取默认阈值对分解后的小波系数进行处理,消除了外界干扰信号,目标信号得到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富集时间可能产生时间闲置或... 针对量热式生物传感器在采集信号时由于热效应产生的高频随机干扰问题,采用小波变换对含噪信号进行分解重构,并采取默认阈值对分解后的小波系数进行处理,消除了外界干扰信号,目标信号得到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富集时间可能产生时间闲置或不足问题,利用Matlab编程,运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L-M算法)预测富集过程的穿透曲线。仿真结果表明预测值与真实值吻合较好,均方差为6.423E-5,得到了精确的富集时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热式生物传感器 小波变换 神经网络 穿透曲线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