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8月11日安达曼群岛M_S7.5地震热红外变化 被引量:24
1
作者 魏从信 张元生 惠少兴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57,255,共5页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红外遥感资料对2009年8月11日安达曼群岛MS7.5地震以及近年在震中(14.21°N,92.84°E)及周围区域(5°~24°N,82°~102°E)发生的多次强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7.5地震发生前...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红外遥感资料对2009年8月11日安达曼群岛MS7.5地震以及近年在震中(14.21°N,92.84°E)及周围区域(5°~24°N,82°~102°E)发生的多次强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7.5地震发生前约两个月震中以南区域开始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至震前约20天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逐渐缩小,震后5天异常消失;区域内系列强震热红外异常呈现为震级大、热异常峰值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红外遥感 强震 热红外异常 小波变换 相对功率谱 安达曼群岛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5月热力异常与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天竺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和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基于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和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疆81站逐月降水资料等,研究了5月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加热对新疆夏季降水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结果表明:5月高原感热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呈较好的持续性,异常可持续至夏季。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发现5月高原东部(90°E为界)感热与新疆北部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与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当仅考虑高原感热影响时,高原东部感热偏强(弱)时,对应北疆夏季降水将偏少(多);当仅考虑热带印度洋海温影响时,海温偏暖(冷)时,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均偏强(弱)时,北疆夏季降水将偏少(多),南疆夏季降水将偏多(少)。当高原感热偏强(弱),热带印度洋海温偏弱(强)时,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偏南),中亚和贝加尔湖地区上空分别为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和异常气旋(异常反气旋)控制,新疆上空盛行偏北(南)风,同时热带印度洋水汽不能(能)输送至新疆上空导致新疆夏季降水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异常 协同影响 青藏高原 热带印度洋 新疆夏季降水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解滔 郑晓东 +2 位作者 康春丽 马未宇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61,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造成196人遇难、23人失踪和上万人受伤的重大灾难。为了分析芦山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98°-108°E、25°-35°N范围内,2011年4...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造成196人遇难、23人失踪和上万人受伤的重大灾难。为了分析芦山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98°-108°E、25°-35°N范围内,2011年4月20日至2013年4月19日为期2年,由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地表亮温资料。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了每一个像元的小波相对能谱,得到了分析区域内相对能谱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从1月中旬起,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开始出现异常,随后异常沿着龙门山断裂逐渐向SW扩展;从3月上旬起,鲜水河断裂带也开始出现异常,之后异常聚集在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的交会区域,在3月下旬异常区域和异常幅度达到最大。随着地震的临近,异常幅度和空间区域逐渐减小,直至4月19日异常还在持续中,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域的东南边缘。因此认为,热红外异常可能与芦山地震是有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亮温 热异常 小波变换 小波相对能谱
下载PDF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夏季加热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佳毅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8-869,共12页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NMC)提供的逐月格点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NMC)提供的逐月格点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伊朗高原主导加热方式为感热加热,青藏高原主导加热方式为潜热加热。奇异值分解分析发现,夏季两个高原地表热力异常均与塔里木盆地降水关系密切,考虑两个高原共同热力异常要比单一高原热力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更紧密。当伊朗高原感热整体偏强,同时青藏高原潜热呈“北强南弱”的异常分布时,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气温偏低,对应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南移,中亚和蒙古高原对流层中层受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控制,塔里木盆地主要受异常偏南风影响,形成降水有利的环流条件;同时阿拉伯海水汽可以通过两步方式输送送至塔里木盆地上空,西北太平洋水汽受我国北方异常反气旋影响,也可向西输送进入塔里木盆地,为该区域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均可单独加热影响塔里木盆地降水,但是对水汽输送的源地和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主要影响热带印度洋水汽的向北输送,后者可以同时影响热带印度洋水汽的向北输送和西北太平洋水汽的向西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和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热力异常 共同影响 夏季降水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火山区地热探测中的应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火山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彭芬 黄少鹏 +2 位作者 时庆金 程玉祥 荆勇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99-914,共16页
能源的全球性短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绿色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热资源作为其中一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地热资源的勘查中,传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投入高、难度大,而遥感技术具有... 能源的全球性短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绿色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热资源作为其中一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地热资源的勘查中,传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投入高、难度大,而遥感技术具有经济、高效、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已逐渐成为地热资源探测与调查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地热能开发的首选地区往往是新生代火山活动区,因其在相对较小的深度内就能获得很高的温度。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火山地热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介绍了这项技术在美国黄石公园、日本阿苏火山以及我国长白山火山和腾冲火山的应用。同时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新生代火山活动构造区作为实例,利用美国NAsA陆地卫星Landsat-7 ETM+第6波段的红外遥感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结合ETM+7-4-1波段组合影像的地质构造解译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资料对研究区地表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红外遥感地表温度异常区多位于北东东与北西向构造的交汇处或与环形构造密切相关。本文圈定了7个地表温度异常区作为这一地区下一步地热资源勘查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火山地热 地表温度反演 地质构造解译 热异常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anomalie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mmer dust storm frequency over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4
6
作者 Yong ZHAO HongJun LI +3 位作者 AnNing HUANG Qing HE Wen HUO MinZhong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25-31,共7页
The dust st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requ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ver Tarim Basin, which causes huge damages on local social economics. How to predict the springtime and summertime dust storm oc- currence has... The dust st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requ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ver Tarim Basin, which causes huge damages on local social economics. How to predict the springtime and summertime dust storm oc- currenc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for meteorologists.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data of dust storm frequency and 10-m wind velocity at 35 stations over Tarim Basin and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 mental Predictio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during 1961-2007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st storm frequency (DSF) in summer over Tarim Basin and the thermal anomalies in Tibetan Plateau in May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correlation and binomial moving average. The results show when negative anomalie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positive anomalies in its southern region are present along 30~N (the second mode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by EOF decomposition) in May, the time coefficient (PC2)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mmer DSF variation and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summer DSF at both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time scales. When negative anomalie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positive anomalies are present in its southern region (PC2 in positive phase), there is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North China, which weakens the northwest wind and is not beneficial for cold air moving from high latitude to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is hard to result in dust storm weather. Furthermore, th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increased over Tarim Basin and the direction of SLP gradient revers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10-m wind velocity slowing down, so the DSF decreased. From above all, it can be conclude that the thermal anomalies in Tibetan Plateau in May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summertime dust storm frequency over Tarim Basin and the PC2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ion factor for the summertime dust storm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torm frequency thermal anomalies Tarim Basi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与冬季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金燕 晏红明 +1 位作者 杨素雨 朱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2-549,共8页
主要应用EOF方法和相关、合成、小波等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区域地面热力变化特征和西伯利亚高压(SH)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大陆北部与南部不同区域间存在反向的热力差异,其中北部区域变化最为强烈,其地面气温存... 主要应用EOF方法和相关、合成、小波等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区域地面热力变化特征和西伯利亚高压(SH)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大陆北部与南部不同区域间存在反向的热力差异,其中北部区域变化最为强烈,其地面气温存在2~4 a为周期的年际振荡和准10 a为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SH与欧亚大陆北部区域热力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当SH位置偏南(北),则该区域地面温度偏高(低),即SH平均纬度位置南北移动1.0°时,该区域的平均气温就变化0.65℃。进一步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北部区域热力异常和SH中心纬度位置的南北摆动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异常所激发的冷、暖平流的活动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热力异常 欧亚大陆 冷(暖)平流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前重力场与热场关联性分析的应力致热假说的野外证明
8
作者 宋冬梅 王慧 +2 位作者 单新建 王斌 崔建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2-1128,共17页
地震作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开展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表热红外辐射增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强地震前兆,目前已被作为地震监测预警与短临预报的重要参考信息。学者们对其产生的内在机... 地震作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开展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表热红外辐射增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强地震前兆,目前已被作为地震监测预警与短临预报的重要参考信息。学者们对其产生的内在机理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应力致热假说已被广泛接受,并已在实验室的岩石力学加载实验中得到证实,即岩石受力挤压时升温、拉张时降温,但这种地壳的挤压拉张运动和热辐射异常间的对应关系能否在野外条件下被观测到,一直以来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为此,文中采用GRACE重力和MODIS热红外2种卫星遥感数据,以构造应力变化明显的大地震——汶川地震为时间节点开展应力致热假说的野外遥感验证研究。首先,借助GRACE卫星反演得到的地壳质量密度进行与热红外辐射增温的比对分析;然后,分别采用基于最大切应变的重力异常提取方法和原地温度法获得重力异常和热异常,并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检测震前重力异常和热异常的关联性,对二者与构造断裂带的空间展布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应力致热假说在野外条件下能够被遥感手段验证。地壳的升温区(热偏移指数为正)与挤压区(地壳质量密度增加)、降温区(热偏移指数为负)与拉张区(地壳质量密度减少)皆高度对应,二者正、负变化的一致性高达88.9%,这为应力致热假说提供了野外观测证据。2)震前重力异常和热异常的时空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时间域上,重力异常和热异常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在震前3个月,2种异常的强度同步出现了突增现象,并同时达到最大值。在空间域上,重力异常多出现在热偏移指数值的正、负值交界处,这表明重力异常和热异常的空间分布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外,2种异常多次呈现出沿断裂带分布的现象,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重力异常 热异常 关联性分析
下载PDF
山区非法冶炼重金属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9
作者 苏闯 张静 李营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5期80-85,共6页
非法冶炼重金属由于工艺设施简陋、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会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目前对于非法冶炼重金属窝点,主要靠群众举报发现。结合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地表温度差异的非法冶炼重金属点位的提取方法... 非法冶炼重金属由于工艺设施简陋、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会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目前对于非法冶炼重金属窝点,主要靠群众举报发现。结合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地表温度差异的非法冶炼重金属点位的提取方法。基于多源热红外遥感数据,通过地表温度时间序列和时序分析方法,实现了热异常点的精准提取;结合非法冶炼重金属隐匿山林的特点,利用热异常点分布频次以及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疑似非法冶炼重金属点位的快速提取;并通过无人机全景技术进行疑似点位核查,最终提取非法冶炼重金属点位5个,证明本方法能够实现非法冶炼重金属点位的有效识别,对于非法冶炼重金属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热异常点 土地利用 非法冶炼重金属
下载PDF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颖 张元生 +1 位作者 魏从信 查楠 《防灾减灾学报》 2012年第2期24-28,共5页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日前后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明显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地震 卫星红外遥感 热红外异常 小波变换 功率谱
下载PDF
应用卫星热红外资料研究江苏及邻区地震热异常变化
11
作者 郭瑛霞 张丽峰 +3 位作者 郭昱琴 黄浩 胡维云 李振凯 《华南地震》 2023年第3期19-30,共12页
应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相当黑体亮温产品数据,以小波分析和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为基础,选取主要“沿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区以及江苏省以南的地震区带,提取此区域2006—2020年M_(L)≥4.3级35个地震。通过分析其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 应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相当黑体亮温产品数据,以小波分析和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为基础,选取主要“沿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区以及江苏省以南的地震区带,提取此区域2006—2020年M_(L)≥4.3级35个地震。通过分析其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其中有18个地震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对比异常演化过程皆表现为:异常出现→逐渐增强持续→减弱消失,但不同地震出现异常的特征周期不同,主要以前三个周期为主,地震大多发生在异常达到峰值后三个月内,对地震发生的短期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的最大幅值与震级无正相关关系,有的幅值大震级反而较小,故从峰值方面对地震大小的判定存在困难。所得研究结果可为东部地区应用热红外资料研究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热红外异常 小波分析 相对功率谱法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天竺 赵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大气数值预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潜热及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提供的全球逐月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塔里木盆地26个站... 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大气数值预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潜热及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提供的全球逐月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塔里木盆地26个站逐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北部潜热偏强(弱)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偏暖(冷)时,200 hPa纬向风表现为“北负(正)南正(负)”的特征,中亚和贝加尔湖上空分别为异常气旋(反气旋)和异常反气旋(气旋),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上空盛行偏南(北)风,印度半岛上空为异常反气旋(气旋),有利(不利)于将低纬度水汽向北输送,配合中亚上空的异常气旋(反气旋),有利(不利)于水汽进入新疆地区,对应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时发现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与中亚对流层中高层的温度异常(MUTTI)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MUTTI与高原潜热和印度洋海温的负相关关系显著,夏季高原潜热偏强(弱)时,高原季风偏强(弱),印度洋海温偏暖(冷),南亚季风偏弱(强),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中亚对流层关键区中高层温度偏低(高),其通过影响200 hPa纬向风、500 hPa环流和整层水汽输送进一步影响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异常 协同影响 青藏高原 热带印度洋 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
下载PDF
The Bionic Anticip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13
作者 Helmut Tributsch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5年第3期123-144,共22页
After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recent earthquake-tsunami event in South Asia, reports appear about the mysterious ability of animals to anticipate and to escape the impending danger. This is an opportunity... After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recent earthquake-tsunami event in South Asia, reports appear about the mysterious ability of animals to anticipate and to escape the impending danger. 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recall the long history of this phenomenon in the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to evaluate Chinese efforts, 30-40 years ago, to use this phenomenon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o judge its state of acceptance in modem science. An effort is made to introduce this phenomenon as a research field of modem bionics. The timing is favorable since, increasingly, infrared thermal anomalies, monitored from satellite, suggesting litho-atmospheric processes, are found to precede earthquakes. They were unexpected by seismologists and are here suggested to essentially reflect the energy conversion patterns responsible for the signals monitored by animals. The aim is to learn from animals in the long term how natural disasters can better be anticipated, and how simple technical warning systems can be developed. Some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One 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energy release prior to the ma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sulting in "macro-anomaly" precursors, another is bett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n animal senses. The role of non-linear cooperative phenomena including tsunamitype waves is emphas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isaster anticipation animal sensory systems EARTHQUAKES TSUNAMI cooperative phenomena thermal anomalies
下载PDF
中国区域Landsat-8高温异常点产品
14
作者 马彩虹 杨进 +3 位作者 李信鹏 杨飞 何阳 李天柱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高温异常点是一个重要的能反映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生态、全球变化等领域。卫星遥感技术为获取大区域地表异常点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Landsat-8数据短波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 高温异常点是一个重要的能反映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生态、全球变化等领域。卫星遥感技术为获取大区域地表异常点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Landsat-8数据短波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具有长期数据积累,为高精度高温异常点识别分析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数据源。基于Landsat-8数据和归一化燃烧指数(NBRS)算法生产了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高温异常点产品,并提供了高温热异常数据的经/纬度位置信息、日期、温度、面积、可信度、版本号和本底图像位置等信息;可为生态环境监测、农/林火灾监测和工业排放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异常点 Landsat-8 NBRS 中国区域
下载PDF
基于LST年趋势背景场的地震热异常提取算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宋冬梅 臧琳 +5 位作者 单新建 袁媛 崔建勇 邵红梅 沈晨 时洪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0-695,共16页
地震发生前普遍存在的热红外辐射异常现象,是当前评估区域发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地表红外异常都与构造活动或地震有关,如何排除非构造因素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从强噪声背景中提取微弱信号,是当前利用热红外遥... 地震发生前普遍存在的热红外辐射异常现象,是当前评估区域发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地表红外异常都与构造活动或地震有关,如何排除非构造因素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从强噪声背景中提取微弱信号,是当前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构造活动的难点。地表温度(LST)背景场是热异常提取的基础,而以往研究中所建立的背景场不能有效反映当年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造成热异常提取精度受限。为此,文中在提取热异常的过程中对背景场进行了改进,结合地表温度时间序列的周期性特征,引入谐波分析,采用傅里叶逼近的方法拟合地表温度离散时序,从中提取其年趋势,建立1个动态的、同时包含局地信息和年际特征的、更加可靠的地表温度背景场;将其引入RST模型,基于"kσ"准则识别地震热异常信息;最终采用异常方向、异常强度和距离指数这3个指标对异常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基于所提算法对2008年汶川地震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存在明显的热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呈带状分布,持续时间较长;2)发震期无明显的异常现象;3)震后热异常的发生具有循环往复性,但异常幅度和影响范围明显缩小。与传统的空间温度均值RST算法异常提取结果相比,文中方法所提取的热异常在空间分布上与活动断裂带更为吻合,对异常的产生消散过程刻画更加细致,表明以地表温度年趋势作为地震构造热异常提取的背景场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热异常 地表温度背景场 傅里叶逼近 年趋势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年代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迪 陈海山 赵昶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80,共11页
基于1979~2015年中国月平均站点温度资料,计算了初夏东北冷涡指数,分析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北初夏冷涡活动与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初步讨论了前期西亚地表热力异常影响东... 基于1979~2015年中国月平均站点温度资料,计算了初夏东北冷涡指数,分析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北初夏冷涡活动与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初步讨论了前期西亚地表热力异常影响东北初夏冷涡活动的可能过程。结果表明:(1)1979~2015年间,初夏东北冷涡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前,冷涡活动总体偏强,之后总体减弱。(2)春季西亚地表热力状况在2000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2000年前总体偏冷,之后明显偏暖。(3)春季西亚地区的地表热力异常与东北冷涡活动的在年代际尺度上联系密切。西亚地表异常偏冷,东北冷涡活动偏强;而西亚地表异常偏暖对应了偏弱的冷涡活动。初步分析发现,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可能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分布并通过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初夏东北地区冷涡,当然相关的机理还有待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西亚地表热力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晨 陈海山 黄菱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4-1592,共9页
利用欧洲中心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8-2001年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状况的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冬季陆面热力异常与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变暖的区域非均匀性,近年来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 利用欧洲中心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8-2001年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状况的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冬季陆面热力异常与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变暖的区域非均匀性,近年来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增温趋势显著且增温幅度较大,中低纬陆面增温幅度相对偏小,陆面热力变化的经向非均匀性造成欧亚大陆中纬度区域(40°N-50°N附近)的陆面经向温度梯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弱。由于陆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导致蒙古高原至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减小,从而使得对流层大气斜压性减弱,根据热成风原理,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小,最终导致欧亚中高纬高空西风环流异常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热力异常 中高纬环流 经向温度梯度 垂直风切变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荆凤 徐岳仁 +2 位作者 张小咏 申旭辉 陈立泽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15,共6页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地震构造调查、震害评估、地震热异常监测等。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国产卫星数据正逐渐替代国外卫星数据,在地震行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地震构造调查、震害评估、地震热异常监测等。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国产卫星数据正逐渐替代国外卫星数据,在地震行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卫星地震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从地震热异常监测、区域地震构造研究、极震区宏观破坏识别三方面分析了"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地震三大主体业务中的应用潜力。还以2014年鲁甸地震为例,利用"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对震后造成的大型滑坡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能够从空间上识别大型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位置,可为震后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救援 地震热异常 地震构造 “高分四号”卫星
下载PDF
大地震震前热异常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以2014年M_(W)6.9于田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玮莹 单新建 +1 位作者 屈春燕 李新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3-1520,共18页
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对于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变化研究至关重要。文中以2014年2月12日于田M_(W)6.9地震为典型震例,以2008年汶川M_(W)7.9地震为验证震例,对目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2种异常提取方法:ZS(Z-score)法和RST(Robus... 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对于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变化研究至关重要。文中以2014年2月12日于田M_(W)6.9地震为典型震例,以2008年汶川M_(W)7.9地震为验证震例,对目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2种异常提取方法:ZS(Z-score)法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ology)法在实际震例中的提取效果、对异常变化的敏感程度、对背景信息的抑制能力和对地震信息的指示性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化评估。于田地震震前,地表温度和长波辐射出现了多次间歇性突发异常,随着地震的邻近,异常出现的频次增加,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断裂带周围集中,最大异常变化出现在地震前一个月。2种方法提取结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异常变化出现的频率和幅度上,RST法得到的异常频次和幅度都高于ZS法。为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我们进一步结合地震前后2个地震平静年的数据,对2种方法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ZS法和RST法对于微弱异常变化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2)ZS法相较于RST法对于其他因素引起的热参数异常变化的抑制作用更强;(3)针对地表温度数据,ZS法的提取结果对地震震中的指示性略优于RST法,而RST法对于长波辐射数据的效果则更好;ZS法的归一化距离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时段距离发震时段更近;(4)汶川地震的定量化对比结果与于田地震略有不同,这可能是受到研究区地物类型分布的影响。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ZS法是更为简便有效的地震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针对震前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提高地震热参数异常提取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_(W)6.9地震 震前热异常 ZS法 RST法 定性与定量对比
下载PDF
江苏沿江地区工业热源区位识别与空间演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俊霞 颜蔚 +1 位作者 段学军 邹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5-1005,共11页
快速准确地识别工业企业热源空间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揭示产业地理区位和污染源变化规律,对产业布局调整、绿色发展和环境污染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NPP-VIIRS卫星热异常点数据,利用改进的固定阈值法识别提取热异常点,研究了... 快速准确地识别工业企业热源空间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揭示产业地理区位和污染源变化规律,对产业布局调整、绿色发展和环境污染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NPP-VIIRS卫星热异常点数据,利用改进的固定阈值法识别提取热异常点,研究了江苏沿江地区的工业热源热异常点区位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主要结论:(1)2012~2020年江苏沿江地区工业热源热异常点数整体呈现先降低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2020年急剧下降明显,整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2)工业热源热异常点辐射强度(FRP)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常州、苏州辐射强度值较高,与地区工业企业产值总量及变化趋势吻合;(3)工业热异常点高密度核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一带,数量和点位相对稳定,高密度区域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显著。研究旨在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下沿江工业企业空间布局优化和环境监管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异常遥感 工业热源 企业区位 空间演变 江苏沿江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