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被引量:107
1
作者 潘可礼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0,共8页
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 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符号学 身体理论 城市化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06
2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62
3
作者 宋超山 马俊杰 +1 位作者 杨风 马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90,共6页
分析论证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且根据其耦合特征,构建了耦合理论体系。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的分析,表明:1988-2007年耦合度从0.25上升到0.58,系统经历了两个"S"型演化周期,跨越了低级... 分析论证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且根据其耦合特征,构建了耦合理论体系。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的分析,表明:1988-2007年耦合度从0.25上升到0.58,系统经历了两个"S"型演化周期,跨越了低级耦合、颉颃阶段,2005年达到磨合阶段;耦合系统在1993-1995年、1999-200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受到环境与资源瓶颈的约束。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周期性与波动性的特点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反馈综合作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理论 城市化 资源环境 复合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文化场景的模式与特征分析——基于31个城市文化舒适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陈波 林馨雨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1-86,共16页
人文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超越物质性和实用性之上的本质追求。建设城市文化场景是实现人文城市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场景理论框架下,采集中国31个城市的83种文化舒适物数据,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各项文化舒... 人文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超越物质性和实用性之上的本质追求。建设城市文化场景是实现人文城市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场景理论框架下,采集中国31个城市的83种文化舒适物数据,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各项文化舒适物的场景得分,形成3个一级维度和15个二级维度的文化场景评价体系,并以模式识别方法区分城市的场景模式,筛选其特征性维度。结果发现,31个城市可分为四类文化场景模式,即魅力型场景、本土型场景、理性型场景和表达型场景,四种模式在地理空间上呈清晰的条块状分布。本文认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特质、自然环境、区域规划是影响文化场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理论 文化舒适物 人文城市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A proposal fo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ed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被引量:39
5
作者 FANG Chuanglin ZHOU Chenghu +2 位作者 GU Chaolin CHEN Liding LI Shuangc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2期1431-1449,共19页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strategic core areas fo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region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y also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shift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o China....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strategic core areas fo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region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y also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shift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o China.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has triggered the interactive coerc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the eco-envi- ronment. The interactive coupled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represent frontier and high-priorit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over the next decade. In this paper, w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theo- 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mechanisms and coercing effects between ur- 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In detail, we analyzed the nonlinear-coupled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coercion intensiti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and the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of local couplings and telecouplings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 systems, which are affected by key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ol elements. In addition, we proposed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theory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Furthermore we established 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oupling model with multi-element, multi-scale, multi-scenario, multi-module and multi-agent integr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a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ga-urban agglomera- tions. In general, our resear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ethod support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ization ECO-ENVIRONMENT interactive coupled effects coupling theory proces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思考 被引量:32
6
作者 卢志明 郭建强 《四川地质学报》 2003年第4期236-239,共4页
地质公园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要借助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成功经验外 ,亟待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本文在阐述地质公园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 ,对地质公园未来发展的道路 ,探索了一些... 地质公园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要借助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成功经验外 ,亟待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本文在阐述地质公园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 ,对地质公园未来发展的道路 ,探索了一些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概念 系统论 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化
下载PDF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 被引量:31
7
作者 沈建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4,共12页
中国改革前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已演变成城市中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不平等关系。目前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不完全和排斥性的城市化。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 中国改革前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已演变成城市中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不平等关系。目前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不完全和排斥性的城市化。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包容以及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流动人口地位低下的情况,政府和企业对此负有部分责任。讨论在户口制度背景下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和城市流动人口融合的理论,认为应使用系统方法去研究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课题,该方法可应用于不同尺度的人与自然共生系统的规划、发展、建设和扩展,同时以香港的马鞍山新市镇作为例子来展示如何规划和发展一个可持续社区,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流动人口 城市化理论 可持续城市化 中国
原文传递
农村社保制度:中国城镇化的瓶颈 被引量:17
8
作者 卢海元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2-68,共7页
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城镇化理论研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思维定势,重构城镇化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城镇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城镇化机制,深化对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等深层问题的研究,力争实现理论和... 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城镇化理论研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思维定势,重构城镇化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城镇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城镇化机制,深化对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等深层问题的研究,力争实现理论和政策的创新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 机会成本 城镇化理论 城镇化机制 制度约束 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PDF
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 被引量:11
9
作者 祝怀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5期448-452,共5页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引导和生活高预期推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就地转移过程,是实现城市化的过渡阶段。本文从这一定义出发,总结了农村城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进展,并在进行相关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市场主体、...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引导和生活高预期推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就地转移过程,是实现城市化的过渡阶段。本文从这一定义出发,总结了农村城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进展,并在进行相关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市场主体、农民、政府、制度等要素相互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理论
下载PDF
梯度养老:渐进城市化中的农民养老模式及农地角色分析——一项基于嵌入理论视角的田野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向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4,共13页
强调农地社保的“乡土养老话语”与强调土地流转的“社保养老话语”对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改革关系争论激烈。本文以河南省L村一组为田野案例,以动态嵌入为分析框架,审视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关系问题,考察当下养老议题中老年农民、农地制... 强调农地社保的“乡土养老话语”与强调土地流转的“社保养老话语”对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改革关系争论激烈。本文以河南省L村一组为田野案例,以动态嵌入为分析框架,审视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关系问题,考察当下养老议题中老年农民、农地制度、市场及三代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性增强的同时,老人种地行为更深度地嵌入“渐进城市化”的新家庭核心任务之中;农民养老过程呈现“梯度养老”模式: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以土地双重市场价值为基础,利用市场层级格局,积极融入子代家庭城市化的代际合力之中,形成相应社会性养老支持体系;除了精神依托及社保功能之外,农地还具有使老人保持与市场良性互动、支持子代家庭城市化的积极功能。农地制度及养老政策需围绕老年农民在家庭“渐进城市化”中的新角色及“梯度养老”模式,针对具体养老问题做好制度供给与政策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养老 嵌入理论 年龄分层 渐进城市化 土地双重市场属性
原文传递
21世纪初“星球城市化”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邱婴芝 李志刚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5,共7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城市空间剧烈重构,大城市密集区迅速扩张,在社会、经济、政治和城市环境等各维度均呈现一体化趋势,长期存在的各种地理和空间分割(如城乡二元、南北半球分化、社会自然分割)均面临解体和重构。在此背景下,近期西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城市空间剧烈重构,大城市密集区迅速扩张,在社会、经济、政治和城市环境等各维度均呈现一体化趋势,长期存在的各种地理和空间分割(如城乡二元、南北半球分化、社会自然分割)均面临解体和重构。在此背景下,近期西方城市研究尤其是所谓批判城市研究中出现对"星球城市化"现象的热切关注,探索城市理论本身的转型与重构。本文系统解析相关理论的新动向,通过梳理"星球城市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和解析当前"星球城市化"的形势、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并结合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实践进行讨论,展望未来中国城市研究,以此为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球城市化 城市理论 城市化 城市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剥夺的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评估模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戢晓峰 张玉鹏 陈方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3,共7页
为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性,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内涵.基于剥夺理论从可达性角度进行了交通公平评价,并提出居民出行容忍度阈值、期望阈值及交通小区可达性等数据的测度方法,从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 为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性,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内涵.基于剥夺理论从可达性角度进行了交通公平评价,并提出居民出行容忍度阈值、期望阈值及交通小区可达性等数据的测度方法,从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两个层面建立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剥夺理论的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居民的交通绝对剥夺感与相对剥夺感,指出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一种常态,应当从交通政策调控、优化公交系统和居民心理疏导三方面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工程 交通公平评估模型 剥夺理论 交通剥夺模型 快速城市化 潜力度 量法模型
下载PDF
城市化理论的起始问题——城市化概念探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煦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5-70,共6页
城市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各个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都对城市化概念给予了自己的定义。历史学也需要自己解释的城市化概念,也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去理解城市化。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化理论 历史学解释
下载PDF
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若痴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2,共5页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城市理论 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工业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 信息化
下载PDF
房地产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方高 徐科峰 +1 位作者 方咸淼 栾勇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2-16,共5页
分析归纳了房地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几个基本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供求理论、区位理论。
关键词 房地产 地租地价理论 供求理论 城市化 中国
下载PDF
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丹蕾 刘明 刘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2,共10页
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作为"一带一路"的"源头",向西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和我国向西开放的进程;向东延伸与我国沿海经济带相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选取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脱钩理论研... 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作为"一带一路"的"源头",向西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和我国向西开放的进程;向东延伸与我国沿海经济带相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选取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脱钩理论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其次从人均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碳排放、城市化水平和服务化水平五个指标出发,分析经济增长影响碳排放的路径。研究发现:全国和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脱钩拟合曲线趋势先向上、后向下,但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脱钩指标值开始下降的时间晚、速度慢,说明其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全国水平。经济增长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具有促进效应,通过提高服务化水平对碳排放形成减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经济带 碳排放 脱钩理论 VAR模型 城市化水平
下载PDF
走向更具包容性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斌 毛鹏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6,共11页
西方城市化理论经历了从强调区域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从重经济产业到重生态与人文宜居环境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正在加速,城镇化理论也在从一元城市论走向多元城市论,由结构二元、空间区位到全域理论、去极化理论,从政府主导、整体... 西方城市化理论经历了从强调区域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从重经济产业到重生态与人文宜居环境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正在加速,城镇化理论也在从一元城市论走向多元城市论,由结构二元、空间区位到全域理论、去极化理论,从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到市场导向、主体多元推进,由"生产性发展"理念向"生活性幸福"理念转向,城市化路径也在相应调整。这样就引发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议题:理念上确立"多元、复合、容纳"思想,目标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与幸福",在城镇化路径上,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规划与监督、社会参与、成果分享、责任追究"机制,走"全域、去极化、城乡统筹,多梯度复合型"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理论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 多元复合 梯度型城镇体系
下载PDF
Global urbanization as a shifting context for applying ecological science toward the sustainable city 被引量:6
18
作者 Steward T.A.Pickett Weiqi Zhou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5年第1期44-59,共16页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relevant to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systems.However,to advance urban ecologic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urban transformations,key existing frameworks m...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relevant to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systems.However,to advance urban ecologic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urban transformations,key existing frameworks must be synthesized.This paper is a conceptual synthesis cast in essay form in order to encompass a broad range of relevant ideas.It starts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familiar models of metropolitan and megalopolitan urban structure,of industrially driven urban development,and of the contrasts between urban and non-urban lands are manifestly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of evolving global reality.Such inadequacy i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om China.Both the form and the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and urban change suggest the need for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synthesizing two existing yet still evolving concepts:(1)The urban megaregion framework accommodates the spatial extent,interdigitation of contrasting land uses,and the linked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nominally urban and nominally rural areas.(2)The new concept of the continuum of urbanity emphasizes the shifts in livelihood and lifestyle driven by regional and global teleconnections and their joint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s and landscapes.Together these frameworks suggest a common conceptual structure for addressing urban areas of different ages,sizes,forms,and dynamics in both urbanizing and urbanized area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 synthesis of frameworks points to empirical research needs,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etter match sustainability plans and actions with the diverse urban forms and dynamics now appearing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megaregion sustainable city urban ecology urban theory urbanization
原文传递
R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Framework under the Paradigm of Eco-civilizatio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被引量:2
19
作者 Zhang Yongshe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年第1期44-72,共29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ustainability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ioneered by Dixit and Stiglitz^(1) so to open the theoretical “black box” of the unsustainabi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ustainability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ioneered by Dixit and Stiglitz^(1) so to open the theoretical “black box” of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 and shows how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paradig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finds that the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perfectly” simulat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 all have the implicit consequence of environmental unsustainability. Nonetheless, this limitation is not due to the problems of the models themselves but is more a result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al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paradigms of the industrial era. Therefore, the consequences of unsustainability cannot simply be avoided through external polici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nor can they be prevented by simply adjusting some parameters in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Instead, a shift is required in both the developmental and the economics paradigms formed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era. From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this study rethinks the basic issues of economics along the two lines of the ends(what) and the means(how) of development;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and us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reorganize the relevant intellectual profundities that are neglected in standar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e study further formaliz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a general form model and shows how a paradigm shift in development could shift the trade-offs from the multiple goals of the economy, the environment, and well-being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era to mutual reinforcement in eco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adigm shift of development Dixit and Stiglitz model theoretical model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of urbaniz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外来理论引入与本土化创新路径——基于20世纪两次西方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实践的考察
20
作者 李家熙 王昊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61-67,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被系统性地引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学者在主动借鉴的同时,着力结合国情进行消化和转化。改革开放后,西方城市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经历了第二轮大规模传播。不同于20世纪初期个体努力的方式,...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被系统性地引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学者在主动借鉴的同时,着力结合国情进行消化和转化。改革开放后,西方城市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经历了第二轮大规模传播。不同于20世纪初期个体努力的方式,这一时期理论的引入具有国家层面的思想开放及学术交流的政策推动。中国学者广泛吸收了欧美多种流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并注重将其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开展了大量本土化研究。该文通过回顾这两段过程,发现:外来理论的借鉴是城市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学科提供了理论资源,但必须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方能真正实现理论工具的本土化。外来理论借鉴与本土创新并非对立统一,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整体过程,只有平衡好二者关系,才能最终推动理论的有机转换,促成本土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 理论传播 本土化 自主理论创新 学科发展 城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