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枢通胃”理论的探讨与构建 被引量:47
1
作者 魏玮 荣培晶 +12 位作者 陈建德 郭宇 王瑜 刘兵 苏晓兰 杨俭勤 杨洋 从禹 韩博宇 段玉婷 魏茹涵 朱佳杰 尹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4-477,502,共5页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枢"即调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可包括调节脏腑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合之枢少阳;"通胃"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手段,即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探讨"调枢通胃"理论的构建与意义,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枢通胃 脾胃学说 脑-肠-微生态轴
原文传递
论肠道微环境是从脾论治肝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晨阳 刘天浩 +4 位作者 王维 姚政 易杨 肖倩 陈文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77-2880,共4页
从脾论治乃中医临床肝病经典治疗方法,是脾胃论的应用内涵之一,临床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系的肠道微环境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认识,从肠道菌群微环境与机体功能代谢以... 从脾论治乃中医临床肝病经典治疗方法,是脾胃论的应用内涵之一,临床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系的肠道微环境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认识,从肠道菌群微环境与机体功能代谢以及内环境稳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运用中医药干预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平衡肠道微环境,进而影响肝脏代谢和免疫应答可能是中医从脾论治肝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从脾论治 肠道菌群 微环境 生物学基础 脾胃论
原文传递
《脾胃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鑫 周苗苗 吴建林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0-53,共4页
李东垣之《脾胃论》阐发"脾胃为元气之本",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立"火与元气不两立"说,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诸多观点独树一帜,为后来形成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代医者根据李东垣学术思想... 李东垣之《脾胃论》阐发"脾胃为元气之本",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立"火与元气不两立"说,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诸多观点独树一帜,为后来形成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代医者根据李东垣学术思想,临床选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肺系疾病,健脾益肾法治疗月经疾病,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以及应用李东垣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等脾胃疾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脾胃学说 李东垣 健脾益气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从《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治便秘 被引量:22
4
作者 谢君艳 邓小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311-2313,共3页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脾胃虚 九窍不通 便秘
下载PDF
脾胃学说指导针灸辨治急性期青年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乃杰 李磊 李文慧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9期1630-1632,共3页
目的观察脾胃学说指导针灸分期辨治急性青年急性贝尔氏面瘫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贝尔氏面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局部取穴和循经远取穴治疗,观察组以"脾胃学说"为指导,局部取穴及分期选穴,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情... 目的观察脾胃学说指导针灸分期辨治急性青年急性贝尔氏面瘫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贝尔氏面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局部取穴和循经远取穴治疗,观察组以"脾胃学说"为指导,局部取穴及分期选穴,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18.00%,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愈率58.00%,总有效率为9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各个等级,残废躯体功能指数评分、残废社会功能指数评分各时期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学说指导针灸分期辨治急性青年急性贝尔氏面瘫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针灸分期 急性贝尔氏面瘫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于脾胃学说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思考 被引量:18
6
作者 孙易娜 吕文亮 章程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6,共3页
慢性复杂性疾病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医学难题,通过探讨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该病与中医内伤杂病之间具有相关性,脾胃虚弱或脾胃失调是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性病机。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着眼点在脾胃,运用脾胃学说防治慢性... 慢性复杂性疾病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医学难题,通过探讨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该病与中医内伤杂病之间具有相关性,脾胃虚弱或脾胃失调是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性病机。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着眼点在脾胃,运用脾胃学说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复杂性疾病 脾胃学说 中医药理论
原文传递
李东垣从“脾胃”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仁和 石岩 张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435,共2页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机 《脾胃论》 李东垣
下载PDF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佩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9期856-857,共2页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法
下载PDF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81-283,共3页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阳 胃阴 脾胃学说 形成
原文传递
试论功能性便秘从《脾胃论》论治 被引量:15
10
作者 苏洪佳 陈国忠 谢君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548-2550,共3页
功能性便秘为消化科常见的疾病,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由于具有高发病率及治疗易反复性,该病为现代医学诊治该病带了一定的挑战。该研究试从李东垣《脾胃论》出发,分别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精神脾胃论”等方面进... 功能性便秘为消化科常见的疾病,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由于具有高发病率及治疗易反复性,该病为现代医学诊治该病带了一定的挑战。该研究试从李东垣《脾胃论》出发,分别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精神脾胃论”等方面进行剖析中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脾胃论 李东垣 九窍不通
下载PDF
探讨张介宾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付平 张秀芬 +4 位作者 杨贵真 刘梅 白建英 李会敏 董尚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04-1507,共4页
脾胃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医家张介宾为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继承了“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生理观,“内伤脾胃,诸病由生”的发病观。并在脾胃生理病理、治则治法和... 脾胃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医家张介宾为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继承了“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生理观,“内伤脾胃,诸病由生”的发病观。并在脾胃生理病理、治则治法和养生用药等方面均有所发挥,主要体现在五脏互藏,脾土为核心;命门元气为脾胃之母;升阳不忘养阴,创养阴益气法;调五脏以安脾胃;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为养生之本,并创新性地提出“能去伤脾者,俱是脾胃之药”“元气即相火之所化”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黄帝内经》 继承 发展 张介宾
下载PDF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源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姜莉云 吴文笛 +3 位作者 许云姣 时岱 李翠娟 张登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04-1506,共3页
"河图""洛书"是认知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黄帝内经》受其影响,借助其建立的符号、数字模型,表述当时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在其智慧的启迪之下产生"十月太阳历法&qu... "河图""洛书"是认知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黄帝内经》受其影响,借助其建立的符号、数字模型,表述当时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在其智慧的启迪之下产生"十月太阳历法""阴阳""五行""左旋顺生""重土""重阳"等观念,对《黄帝内经》建构脾胃理论有深刻的影响,故予以陈述,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图 洛书 黄帝内经 脾胃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研究《名医类案》情志致病的治疗规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余萍 王彤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6期2450-2454,共5页
脾胃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当代医家临床也以脾胃为先。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医案的脏腑调理和方剂使用进行数据频次分析,总结其治疗规律为以调理脾脏、益气养血... 脾胃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当代医家临床也以脾胃为先。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医案的脏腑调理和方剂使用进行数据频次分析,总结其治疗规律为以调理脾脏、益气养血为基础,脾脏和本脏同调或数脏同调,恢复脾与本脏的气机,为治疗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类案》 情志致病 脾胃学说 脾主思 脾统四脏 从脾论治 治疗规律
下载PDF
李东垣应用风药经验浅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方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1-13,共3页
风药应用是李东垣用药特色之一,这一点在其晚年著作《脾胃论》中尤为明显。当代许多医家对李氏这一用药经验进行探究,但仍有未尽之处,尤其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未能凸显出风药的独特作用以及临床选用病机与主症。本文从李氏相关著作出发,... 风药应用是李东垣用药特色之一,这一点在其晚年著作《脾胃论》中尤为明显。当代许多医家对李氏这一用药经验进行探究,但仍有未尽之处,尤其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未能凸显出风药的独特作用以及临床选用病机与主症。本文从李氏相关著作出发,梳理原文、推求其意,首先对风药进行界定,之后讨论风药范畴及其作用,最后探究风药的独特作用及李氏应用技巧、用药指征及适应证,以期裨益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李东垣 脾胃论
下载PDF
李东垣“胃气喜升浮”论探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文鑫 张雪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0-342,401,共4页
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中易被忽略的“胃气主升”思想,阐发李东垣“胃气喜升浮”的观点,认为“胃虚”是内伤百病的病理基础,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是“胃主脾从”,从而创立了“升阳补气”以治疗脾胃内伤疾病之法,开创了“脾胃内伤... 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中易被忽略的“胃气主升”思想,阐发李东垣“胃气喜升浮”的观点,认为“胃虚”是内伤百病的病理基础,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是“胃主脾从”,从而创立了“升阳补气”以治疗脾胃内伤疾病之法,开创了“脾胃内伤学说”辨治体系。同时探讨了“胃气喜升”与“胃气喜降”理论差异的原因,指出李东垣“胃气喜升”是从脾胃主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角度立论,而后世“胃气喜降”是从胃为六腑之一的角度立论,其理论之“胃”与后世理论之“胃”名同而内涵实异,提示在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时应首先把握其立论的理论基础与角度,如此方能还原医家学术思想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胃气主升 胃虚 胃主脾从 李东垣
下载PDF
浅析李东垣对风药的妙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玉文 陈婕 《内蒙古中医药》 2018年第12期31-33,共3页
李东垣作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在临证过程中,除了善用补益脾胃后天之本的药物,还特别重视对风药的运用。风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等。李东垣充分利用风药的升散之性,升发脾阳、... 李东垣作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在临证过程中,除了善用补益脾胃后天之本的药物,还特别重视对风药的运用。风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等。李东垣充分利用风药的升散之性,升发脾阳、发散郁火、疏肝解郁、胜湿止痛、引药上行,本文从以上五大功效上对李东垣如何妙用风药展开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风药 脾胃论
下载PDF
郭维琴教授治疗冠心病从脾胃中焦枢纽调理气血经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许丞莹 王亚红 +5 位作者 刘玉霞 李靖靖 王倩 朱文秀 闫文婷 郭维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669-2671,共3页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及饮食文化的改变等,冠心病发病率均居各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及饮食文化的改变等,冠心病发病率均居各种心脏病之首,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又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病性属本虚标实。综而观之,本病与中焦脾胃斡旋气血环环相扣,鉴古知来,由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来探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并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冠心病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曹玉 王立玉 +2 位作者 刘睿斯 徐婕 沈雁 《中医药信息》 2019年第5期52-56,共5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中医学中“脾”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中医学中“脾”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医理论中“脾胃学说”和“心脾相关”理论,提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 脾胃学说
下载PDF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雪梅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3-65,共3页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脏腑辨证 升降浮沉 脾胃病
下载PDF
李东垣用药组方规律探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浩宇 黎咏麟 +2 位作者 曲保全 侯文斌 毛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606-2610,共5页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组方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