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朱熹理学世界中的性情论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马育良
-
机构
皖西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0-37,共8页
-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性情论史>项目(AHSK03-04D59)资助
-
文摘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
关键词
朱熹
“中和新说”
“四端皆情”
“心统性情”
性情论
-
Keywords
Zhu Xi
new theory of "Zhonghe"
"all are natures"
"heart governs feeling and nature"
theory of feeling and nature
-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夫之对朱熹性情论的反思及其“兴观群怨”新说
- 2
-
-
作者
马育良
-
机构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
-
出处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6-23,126,共9页
-
基金
2003-200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性情论史"(AHSK03-04D59)
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话语背景下的性情论与中国情性文化"(2007sk33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
关键词
性情论
四端
诗道性情
兴观群怨
-
Keywords
theory of nature and feeling
four cardinal beginnings
nature and feeling as doctrine of poetry
"xing , guan, qun and yuan (four basic social functions of poems)"
-
分类号
B249.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