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仁道的演化系谱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光国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38-52,169,共16页
传承儒家的科学进路,应以现代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建构普世性的“自我”与“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参考架构,分析作为先秦儒家经典的《四书》。依照这种分析文化系统的知识论策略,儒家所主张的“仁道”,包含孔子最早提倡的“仁、... 传承儒家的科学进路,应以现代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建构普世性的“自我”与“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参考架构,分析作为先秦儒家经典的《四书》。依照这种分析文化系统的知识论策略,儒家所主张的“仁道”,包含孔子最早提倡的“仁、义、礼”伦理体系;孟子依此提出“四端之心”,作为“仁、义、礼、智”的心理基础;汉代的董仲舒将之扩展成“五常”,使其成为支撑华人社会运作的“先验形式架构”。儒学第二期最重要的发展是宋儒朱熹的成果,他以《周易》的宇宙观作为背景视域,说明儒家的“仁道”是跟“天道”相通的。但他继承儒家的“宇宙论进路”并不容易为世人所理解;依照科学进路,则可以清楚看出:儒家的“五常”是支撑华人社会的“潜意识”结构;孔子主张的“忠恕”之道,是主导华人社会互动的“意识”结构;《大学》主张的“絜矩之道”,则可以开出华人社会生活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道 先验性形式架构 意识结构 四端之心 五常 絜矩之道
原文传递
仁道:多元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星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6-74,共9页
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和最高境界。“仁”的... 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和最高境界。“仁”的实现之道是“仁道”,其基本途径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贯之道。“仁道”的基本含义是“仁爱”,可以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天下归仁”既是“仁”这一核心价值同心圆推衍的结果,也是儒家仁道逻辑演进的旨归,更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立足仁道,多元文明圆融无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对话 仁道 仁爱 价值基础 天下归仁
下载PDF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3-46,共4页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q...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当代儒家或主张"去三纲而存五常",或提出"一本五常"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学之"道"与"德"的体用关系,因而不是最恰当的概括。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应当摈弃"三纲"思想,重新确立"仁"的核心、道体地位。而儒学价值观体系中可作为"五常之德"的范畴,应以"义、礼、信、和、敬"最能体现"仁道"的特性。这个新的"一道五德"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普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五德 仁道 “义、礼、信、和、敬”五常之德
下载PDF
西铭祭——回视张载对“仁道”的论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胡义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1年第3期9-14,共6页
作为张载仁道唯物主义的哲学纲领 ,《西铭》力求从“天道”运行的角度给“民胞物与”论提供充分的论证 ,借以弥补孔门“仁道”只知“人”而不知“天”的缺憾。在这个意义上 ,张载是从唯物本体论层面“证明仁道第一人”。但是 ,《西铭》... 作为张载仁道唯物主义的哲学纲领 ,《西铭》力求从“天道”运行的角度给“民胞物与”论提供充分的论证 ,借以弥补孔门“仁道”只知“人”而不知“天”的缺憾。在这个意义上 ,张载是从唯物本体论层面“证明仁道第一人”。但是 ,《西铭》的论证在逻辑上很不严密 ,集中表现在它在人性与仁道之间生硬地加入了宗法家长模式 ,实际上形成了逻辑缺环。尽管如此 ,张载力图从唯物本体论层面给仁道主义提供论证的努力 ,至今功不可没 ,“新关学”应力求从唯物史观出发证成人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道" 论证 中国 哲学史 儒家 仁道主义 张载
下载PDF
孔子“仁之方”的四种进路
5
作者 安会茹 《理论界》 2021年第2期28-34,共7页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入仁等等。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谈论“仁之方”大致有以下几种进路:一是强恕而行以达仁;二是由学成智以达仁;三是推己及人以达仁;四是外束于礼以达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原文传递
《论语·里仁》篇“我未见好仁者”章浅释
6
作者 崔海亮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则其心已至于仁矣。也就是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心志于仁,则用其力于仁没有力不足的。世人以力不足为由而不行仁,实际上是误认为仁在心外,要借外力才能求仁,不知道仁体本在己心之好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仁者 恶不仁者 为仁之方
下载PDF
试论当代儒学复兴的三个面向及其可能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根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8-23,共6页
当代儒学复兴要在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新论述,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力,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王道天下观发展出新的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政治理想;对于整饧人心而言,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仁学思想发展出新仁学思想理论,从而建立一个可与基督教理... 当代儒学复兴要在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新论述,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力,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王道天下观发展出新的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政治理想;对于整饧人心而言,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仁学思想发展出新仁学思想理论,从而建立一个可与基督教理论相抗衡的精神与道德信仰系统。针对个人在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生活状态而言,应当发展出一套能为个人修身提供有效方法的道德实践哲学,从而发展儒家式的为己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儒学复兴 王道天下观 新仁爱思想 修身
下载PDF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再思考
8
作者 万宏强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格平等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相一致,发扬和光大忠恕之道,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之方 忠恕 仁爱 博爱
下载PDF
曹操生平思想纵横谈
9
作者 刘立 胡治洪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35-36,共2页
生当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当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扫灭群雄,统一北方,为中国由乱而治、从分到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奉行法家之道,兼采名家、兵家、纵横家思想,宽严兼济,求真务实;而他的... 生当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当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扫灭群雄,统一北方,为中国由乱而治、从分到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奉行法家之道,兼采名家、兵家、纵横家思想,宽严兼济,求真务实;而他的终极社会政治理想则在于儒家的王道仁政;在个人养生方面,他还究心于道家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种驳杂的思想指导下,曹操成就了平乱致治、反分促合的历史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生平 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