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魂的转向——教育理念 被引量:4
1
作者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第4期3-7,共5页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至善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教育 灵魂转向
下载PDF
哥特式教堂与经院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在可见世界“迎向”不可见世界
2
作者 林季杉 徐嘉欣 《基督宗教研究》 2024年第1期411-426,共16页
经院哲学时期,随着亚里士多德思想重新被重视和发掘,经院哲学的认识论发生转向——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强调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与审美体验中的中介作用,为打通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奠定了基础。经院哲学认识论的这一... 经院哲学时期,随着亚里士多德思想重新被重视和发掘,经院哲学的认识论发生转向——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强调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与审美体验中的中介作用,为打通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奠定了基础。经院哲学认识论的这一转向对其同时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哥特式教堂艺术风格的形成中尤甚。本文将从感觉质料、空间构建与仪式象征三个方面讨论哥特式教堂的艺术风格如何与经院哲学认识论的转向相呼应,在可见世界“迎向”不可见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教堂 中世纪哲学 可见世界 不可见世界
原文传递
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对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臻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A6期69-71,共3页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性启蒙 “洞喻” “线喻”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下载PDF
自我认同与他者目光:论西方儿童文学中的镜子意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燕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10,共6页
镜子作为认识自我的工具,任时世变迁仍不断流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中的"镜子"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折射出作家们对"自我"和"他者"的思考。它不仅帮助主体确认自我形象,引导主体自我反省,而... 镜子作为认识自我的工具,任时世变迁仍不断流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中的"镜子"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折射出作家们对"自我"和"他者"的思考。它不仅帮助主体确认自我形象,引导主体自我反省,而且也担当着"他人之眼"的角色——镜子被视作为外部要求的传达者,将权威的社会准则加之于个人身上。此外,镜子还通过反射和相似的形象,对真实这一概念提出了挑战,在"有形"之中印证着"无形"世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儿童文学 镜子意象 自我反省 他者目光 有形世界 无形世界
下载PDF
中外早期插图蒙学教材共性探赜——以《新编对相四言》与《世界图解》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月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3-69,共7页
世界各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我国已出现了图文对照的蒙学识字课本——《新编对相四言》,而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则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幼儿课本。《新编对相四言》和《世界图解》这... 世界各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我国已出现了图文对照的蒙学识字课本——《新编对相四言》,而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则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幼儿课本。《新编对相四言》和《世界图解》这两本东西方最早的插图蒙学教材都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注重实际应用等特点,为东西方启蒙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当前的蒙学教材编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对相四言》 《世界图解》 蒙学 图文对照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当代教育价值浅析
6
作者 刘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4-97,共4页
柏拉图"洞穴隐喻"揭示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经历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两个阶段,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们灵魂的转向,最终使人获得知识及善的理念。反思当今的教育,这一隐喻对我们现在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影响深远,具体表现在... 柏拉图"洞穴隐喻"揭示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经历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两个阶段,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们灵魂的转向,最终使人获得知识及善的理念。反思当今的教育,这一隐喻对我们现在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影响深远,具体表现在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反对教师对学生简单的灌输、重视团体组织中统一的行为准则的作用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可知世界 理念世界 灵魂转向
下载PDF
柏拉图“洞喻”视域下的逃离与回归——论艾玛·多诺霍的小说《房间》
7
作者 陈姝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23-26,共4页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qu...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内外的认知变化与发展,该小说可被视作柏拉图"洞喻"理论的形象化文本注脚。"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路径轨迹。从"洞喻"视角研究文本,既丰富了从柏拉图"洞喻"理论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 “洞喻理论” 可见世界 真实世界 认知
下载PDF
通达存在真理——惠特曼“我自己的歌”新释
8
作者 骆谋贝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5-70,共6页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的民族诗人,《草叶集》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诗集中的"我自己的歌"体现出众多的哲学思想,却有一以贯之的"自然学说",向我们指明了通达存在真理之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研究,我们可以证明观...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的民族诗人,《草叶集》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诗集中的"我自己的歌"体现出众多的哲学思想,却有一以贯之的"自然学说",向我们指明了通达存在真理之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研究,我们可以证明观察可见世界即可认识存在真理,肉体和灵魂的结合则是通达存在真理的另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自己的歌 存在真理 可见世界 肉体 灵魂
下载PDF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从囚徒的境遇看王者的风范
9
作者 李海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5-40,共6页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关于政治哲学的核心学说,是柏拉图在城邦失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改造城邦、建立理想国家的一次伟大尝试。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思维和知识去统摄政治,从而引导国家健康、有序发展。而对洞穴比...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关于政治哲学的核心学说,是柏拉图在城邦失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改造城邦、建立理想国家的一次伟大尝试。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思维和知识去统摄政治,从而引导国家健康、有序发展。而对洞穴比喻的解读就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达哲学王统治下的社会所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深度挖掘和分析该学说,将更全面、更系统地呈现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王 囚徒 洞穴喻 理念 可见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