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98
1
作者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平流沉积全新世特大洪水 沉积特征
下载PDF
Geomorp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被引量:59
2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3 位作者 马海州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4期380-390,共11页
Studie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demonstrate that the period of 30 - 3.4 Ma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stable tectonic setting, a pe... Studie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demonstrate that the period of 30 - 3.4 Ma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stable tectonic setting, a persistently hot climate and a wide distribution of inland basins. This long-term stable environment resulted in a planation surface, the main surface on the Qinghai-Xizang (Qingzang) Plateau, on which red earth crust and karst arc formed. Since 3.4 Ma, the Qingzang Plateau was 'uplifted as a whole massif, accompanied by the disse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main surface, termination of deposition and deformation of stratigraphy in red basins, increasing relief and commencing accumulation of inland molasse formation mainly of conglomerate. Subsequent strong uplift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at 2.5 Ma and 1.7-1.66 Ma led to cormation of the basic geomorph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and occurr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se three strong uplifts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between 3.4 Ma and 1.7 -1.66 Ma was, therefore, named the Qingzang movement and divided correspondingly into three phases A. B and C.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Qingzang Plateau continued uplifting intermittently, resulting in 8 valley terraces dated to 1.63. 1.5, 1.2. 0.8, 0.6, 0.15. 0.05. and 0.01 Ma. which also record the whole process of headward ero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OZOIC STRATIGRAPHY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UPLIFT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3
作者 裴志林 杨勤科 +2 位作者 王春梅 庞国伟 杨力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6-555,共10页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2)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 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3)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 777、0. 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4)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5)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空间分异性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上游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王金花 康玲玲 +1 位作者 余辉 王云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1,共4页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天然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随降水的递增而加大,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2)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显著;(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较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气候变化 天然径流量 兰州站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减贫转向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0
5
作者 刘小鹏 马存霞 +3 位作者 魏丽 程静 魏静宜 曾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7-205,共9页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贫困易发高发的地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探讨该地区减贫转向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流域地区发展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构建了面向...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贫困易发高发的地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探讨该地区减贫转向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流域地区发展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构建了面向流域减贫与发展的"五位一体"地理资本体系及其空间整合分析框架。在界定黄河上游地区范围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区的减贫转向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地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20年后将实现减贫转向;地理资本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高于黄河流域(0.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067),但仍受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贸易依存度、专利密度和技术市场水平较弱等方面的制约;该地区与黄河流域和全国比较发展差距在缩小,呈现区域收敛趋势,但欠发达的格局没有改变。在减贫转向和区域收敛的背景下,综合集成构建了该地区可持续减贫及由传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贫转向 地理资本 区域收敛 地理探测器 高质量发展 发展地理学 黄河上游地区
原文传递
近40a来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韩添丁 叶柏生 丁永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3-557,共5页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水文站以上流域(及少数邻近站点)2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及5个水文站的径流逐月资料(1950’s-1990’s),分析了20世纪后期近40a来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上游流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水文站以上流域(及少数邻近站点)2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及5个水文站的径流逐月资料(1950’s-1990’s),分析了20世纪后期近40a来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上游流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冬季升温明显,同时导致冻土层温度的升高和冻土退化,蒸发加剧,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流域内径流的变化;流域内降水减少趋势明显。黄河上游自然来水径流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90年以后减小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年内变化分析来看,流域内各水文站春季径流(4~6月)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该时段降水(雪)的明显增加,是导致其春季(4,5,6月)融雪径流的增加的主要原因;秋、冬季径流的减少,主要是秋季变干的结果;分析兰州站径流的变化特点,主要还受到上游水库调节等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径流变化 降水 水文站 气象台站 特征研究 融雪径流 春季 冬季 冻土退化
下载PDF
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胡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共8页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了1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8年)人工林的年均碳密度1.95 t/(hm2·a)相比,提高了6.8倍.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植物体 枯落物层 土壤层 退耕地人工林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万寿 吴国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10,共5页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 .4 % ,而径流量占47 .5 % ,输沙量只占3 .86 % ,是黄河的主要产流区和水量供给地之一。青海省境内黄河水量主要来源于青海省达日—甘肃玛曲区间及附近的地区,是黄河在青海境内的主要产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青海 水沙来源 组成
下载PDF
黄河头道拐水沙变化多元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冉大川 姚文艺 +2 位作者 申震洲 倪用鑫 董飞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根据1950—2010年水沙实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构建非线性响应模型,辨识了水沙变化主导驱动因子,定量评估了多因子对黄河上游头道拐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头道拐1950—20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速率为2.23亿m3/a,多年平均... 根据1950—2010年水沙实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构建非线性响应模型,辨识了水沙变化主导驱动因子,定量评估了多因子对黄河上游头道拐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头道拐1950—20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速率为2.23亿m3/a,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速率为0.027亿t/a,1987—2010年径流泥沙减少趋势更为明显,同期输沙量减幅明显大于径流量减幅;1969—2010年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头道拐站年径流模数和年输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均约为2∶8,下垫面因子明显占主导地位,其中宁蒙灌区年引水量对年径流模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42%,龙羊峡和刘家峡等水库运用对年输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34%。预计今后兰州以上径流变化和兰州至头道拐区间主要支流来沙变化两大自然因素将是头道拐水沙变化的主导因子;灌区引水和支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对头道拐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将居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响应模型 驱动因子 贡献率 水沙变化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预报的灰色拓扑方法 被引量:16
10
作者 蓝永超 康尔泗 杨文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8-311,共4页
以龙羊峡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为例,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利用龙羊峡水库入库水量代表站唐乃亥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拓扑预测模型,用于黄河上游径流的长期预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拓扑预测 径流预报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资源及其可能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包为民 胡金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8,共4页
据黄河上游地理、气候特征 ,提出了一个考虑封冻、融雪、变径流系数的大尺度流域水流模拟模型 ,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进而分析了“温室效应”将对黄河上游 2 0
关键词 大尺度模型 黄河上游 径流资源 温室效应
下载PDF
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组成、结构及水保功能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建忠 郑佳丽 张春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42-50,共9页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的水保功能也越高。在黄河上游脑山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阶段,往往为植物群落演替的中间阶段,此时植物层次较多,一般可达3~5层,种类繁杂,生物基因保存多;同时,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水保功能突出,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阔混交类型,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退耕地植被随着林分年龄增加,其水保功能逐步提高。一些退耕20多年的人工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高,垂直层次结构复杂,水保功能甚至超过一些天然植被类型,直逼水保功能表现最好的50多年生天然青海云杉针阔混交林。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通过仿拟自然植被结构,建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类型,来实现稳定的退耕地人工植被水保功能的整体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组成 功能评价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物种丰富度指数 水保功能 黄河上游地区 植被恢复重建 植物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结构 植被类型 人工植被 青海云杉 生物多样性 针阔混交林 生态失衡 理论价值 功能研究 自然植被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春山 李国俊 +1 位作者 张业成 马寅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211-218,共8页
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了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市、旗)为单元的风险评价。评价单元共116个。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共分为5级,高风险单元3个,较高... 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了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市、旗)为单元的风险评价。评价单元共116个。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共分为5级,高风险单元3个,较高风险单元8个,中等风险单元24个,较低风险单元54个,低风险单元27个。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不同地区崩滑流灾害风险程度相对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特点是中部地区较高,北部和南部较低。从风险指数的结果来看,有些风评价单元的风险指数非常接近临界值,一旦危险性条件和易损性条件发生改变,将会引起地质灾害的风险级别发生变化。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无论是在开发资源还是进行各种工程活动,都应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地质灾害向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
下载PDF
Landslid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Last Glacial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N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8
14
作者 YIN Zhiqiang QIN Xiaoguang +2 位作者 YIN Yueping ZHAO Wuji WEI G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635-646,共12页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e geohazards areas.The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chronology of some landslides,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large...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e geohazards areas.The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chronology of some landslides,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large scale and giant landslides within the region are summarized using paleoclimate eviden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ve landslide period and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1) Super large scale and giant landslide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within the region,particularly in the Qunke-Jianzha basin.(2)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landslides is established by dating the slip zones of landslides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slides and their overlying or underlying loess formations.Five landslide development periods are determined:53-49 ka BP,33-24 ka BP,10-8 ka BP,5-3.5 ka BP,and the present.(3) These correspond closely to warm and wet periods during the last 100,000 years,i.e.,two weak paleosol development stages of Malan loess deposit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L1-4 and L1-2 that belong to the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3,the last deglaeial period,the Holocene Optimum,and the modern global warming period.(4) Landslide triggers may be closely linked to warm and wet periods related to rapid climatic tran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climate chang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response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水文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国庆 史忠海 《河南气象》 2000年第4期20-22,共3页
利用月水量平衡模型 ,采取假定的气候方案 ,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降水变化对上游水文影响较大 ,气温影响相对较小 ,在气温不变、降水减少 10 %的情况下 ,年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 12 %和 6 .9% ,若降水... 利用月水量平衡模型 ,采取假定的气候方案 ,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降水变化对上游水文影响较大 ,气温影响相对较小 ,在气温不变、降水减少 10 %的情况下 ,年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 12 %和 6 .9% ,若降水不变、气温升高 1℃时 ,则二者将分别减少 4.3%和 5 .1%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气候变化 径流量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雪花 黄强 席秋义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在综合各种信息后 ,认为应当把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径流过程的非线性作为径流长期预测的重要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对径流进行长期趋势预测的生命旋回模型。通过黄河上游贵德站和兰州站实例验证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符合规范... 本文在综合各种信息后 ,认为应当把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径流过程的非线性作为径流长期预测的重要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对径流进行长期趋势预测的生命旋回模型。通过黄河上游贵德站和兰州站实例验证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符合规范要求。利用该模型定量预测贵德站和兰州站未来 10 0年径流量 ,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有减小趋势 ,这一结论为黄河上游梯级电站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长期预测 生命旋回 黄河上游
下载PDF
近60年黄河上游干流水沙变化及其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许文龙 赵广举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孙文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7,共10页
为明确黄河上游干流不同区间径流、泥沙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至头道拐区间10个水文站1950—2012年的水沙变化与水沙关系特征。黄河上游干... 为明确黄河上游干流不同区间径流、泥沙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至头道拐区间10个水文站1950—2012年的水沙变化与水沙关系特征。黄河上游干流大部分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在60余年间均呈现减少趋势,且大部分站点减少趋势显著。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突变年份多发生在1968年、1985年、1986年和1989年。月径流量和月输沙量具有0. 5~1、3~5和7~9年的振荡周期。上游自上至下各站点代际径流量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少的趋势,输沙量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黄河唐乃亥至头道拐区间水沙减少趋势显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宁蒙灌区灌溉引用水、水土保持措施等是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水沙变化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曾永年 冯兆东 曹广超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40-148,共9页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 ,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 ,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 ,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 ,揭示了库区...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 ,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 ,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 ,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 ,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现状 ,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 ,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 ,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 ,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 ,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RS GIS 黄河 龙羊峡库区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巨型滑坡OSL测年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瑞欣 周保 李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43-1951,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龙羊峡-积石峡段10个特大型古滑坡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的分析,结合各滑坡特征,在特定部位进行采样,归纳整理出滑坡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的5种采样方法。选取11个样品应用OSL测年方法,得到各滑坡的年龄...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龙羊峡-积石峡段10个特大型古滑坡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的分析,结合各滑坡特征,在特定部位进行采样,归纳整理出滑坡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的5种采样方法。选取11个样品应用OSL测年方法,得到各滑坡的年龄数据,分析各样品的可靠性,并探讨其构造时间、气候变化与滑坡群发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样品来源广泛,实验方法高效准确,OSL方法可成功地应用于滑坡年龄测定,为滑坡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研究区特大型群发性滑坡和初步划分为4期分别为130-110ka、50-30ka、12-9ka和5-3ka,并解释了各期滑坡群发的主要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黄河上游 滑坡 群发性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的径流序列模式挖掘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雪花 黄强 吴建华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河川径流受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其演变过程既表现出灰色禀性,同时也有强烈的随机性.探讨了径流序列模式挖掘的灰色系统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径流序列趋势变化与随机变化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方法,并... 河川径流受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其演变过程既表现出灰色禀性,同时也有强烈的随机性.探讨了径流序列模式挖掘的灰色系统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径流序列趋势变化与随机变化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方法,并用于年径流序列预测.通过黄河上游贵德站年径流序列资料验证,该方法比GM(1,1)有更高的精度,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方法可行.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防洪抗旱、区域水资源管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测 灰色理论 马尔可夫链 黄河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