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1 位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3-625,共3页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居民点格局 人口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元江 雨季 水分资源 河谷区 限制因子 小气候 气候特征 日照时数 降水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旭 王青 +1 位作者 丁明涛 刘延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4-578,共5页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 900~2 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 600~3 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生态位 山区 模型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闫卫坡 王青 +2 位作者 郭亚琳 石敏球 蒋勇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6,共5页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的划分方法,并对其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山脚、山沟、图像纹理和色差等因素对边界划分具有指示意义,是界定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范围的关键因子;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面积介于2.27~528.67 hm2之间,且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600 m海拔段,聚落生态位的增速较小,当海拔高度超过1 600 m时,聚落生态位的增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地域边界 垂直分异 山区聚落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对泥石流灾害的敏感性 被引量:9
5
作者 丁明涛 王骏 +1 位作者 程尊兰 庙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根据概率统计模型的运算特性,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修正,由此改进了泥石流灾害敏感性计算模型。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2005年、2009年、2013年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水域、冰... 根据概率统计模型的运算特性,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修正,由此改进了泥石流灾害敏感性计算模型。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2005年、2009年、2013年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水域、冰川]。针对传统模型的不足,运用改进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坡度级别、不同岩性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泥石流灾害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当坡度为25°-45°时,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对泥石流的敏感性较大,在第四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中,耕地及城乡建筑用地对泥石流的敏感性较大。对比分析表明,此改进模型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均表现较好,其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泥石流 土地利用类型 敏感性
下载PDF
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林虹宇 丁明涛 +1 位作者 佘涛 杨江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6-15,共10页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和易发程度,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历史灾害统计资料,系统分析区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在Matlab软件支持下,采用可拓模糊物元模型,选取松散物源、地层岩性、年降雨量、流域面积、主沟纵比降、完整系数、...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和易发程度,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历史灾害统计资料,系统分析区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在Matlab软件支持下,采用可拓模糊物元模型,选取松散物源、地层岩性、年降雨量、流域面积、主沟纵比降、完整系数、坡度、地震烈度、人类活动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参数,并将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划分为极高、高、中、低易发4个等级,同时采用谭炳炎打分法对典型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通过对两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岷江上游泥石流以中易发性为主且主要沿都汶公路沿线、杂谷脑干流分布;极高、高易发泥石流沟分布在汶川-理县一带,研究区易发程度由汶川县城附近沿岷江上、下游递减;评价结果对岷江上游灾后重建和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模糊可拓物元模型能更好的与历史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相吻合,分级层次更加明显,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定性和定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可拓模糊物元 严重程度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丁明涛 庙成 黄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7-43,共7页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聚落 基本特征 演化过程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樊敏 郭亚琳 +1 位作者 李富程 王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87-1696,共10页
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岷江上游各民族山区聚落生态位和气象、社会、地形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借助冗余分析,构建山区聚落生... 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岷江上游各民族山区聚落生态位和气象、社会、地形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借助冗余分析,构建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的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区域内1 667个与各民族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的驱动因子有显著差异,海拔和坡度对前者影响较大,海拔、坡度、干季和湿季湿度、距河流距离对后者影响较大,且海拔对两者的影响程度都最大,海拔和坡度地形驱动因子与干、湿季湿度和距河流距离间的相关性较弱。(2)干、湿季湿度气象驱动因子对藏-羌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影响较大,距河流距离和距县城距离社会驱动因子、海拔和坡度地形驱动因子对藏族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影响较大,这与藏族聚落生态位的分布面积和个数有关。(3)民族类型对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指标与气象因子干季湿度间关系的影响最大,对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指标与地形因子坡度间关系的影响最小。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的研究,为量化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山地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生态位 地理特征 民族类型 驱动因子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基于行政和几何中心的山区聚落空间结构对比: 以岷江上游为例
9
作者 范娜 田述军 +1 位作者 宋丽君 杨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3-5151,共9页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总结其造成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岷江上游首位分布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明显,县域人口的累积百分比曲线符合位序-规模的特征。岷江上游聚落空间结构分形特征显著,受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聚落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并以各首位城镇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岷江上游关联维数和牛鸦维数比所揭示的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和交通通达性特征与实际情况一致。行政中心造成的误差与研究区平均海拔关系密切,聚落行政中心在平均海拔高的区域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离较大,应重视其偏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空间结构 聚落几何中心 聚落行政中心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永华 刘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08-3511,共4页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强度与破坏性也有所增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岷江下游、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环境变化 水土流失 干旱河谷
下载PDF
Coupling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被引量:4
11
作者 DING Ming-tao CHENG Zun-lan WANG 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66-72,共7页
Human settlements are the place where human beings live,among which the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ountain areas because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greatly inf... Human settlements are the place where human beings live,among which the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ountain areas because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mountain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uses physical,geographical,and ecological theori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Min River,which 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with high-frequency disasters(collapse,landslide,debris flow,etc.) and a minority inhabit district.By applying these modern scientific theo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Consequently,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was achieved as follows:(1)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cepted flows of water and soil; and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s in mountain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se flows.(2) The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ject is a complex syste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that interacts with and constrains the ecological system.By this project,the human survival will be better guaranteed.Being fundamental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s not only an engine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but also a bridge to link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MOUNTAIN DISASTER RURAL SETTLEMENT Coupling mechanism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香君 郭亚琳 +2 位作者 樊敏 王青 赵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7期128-133,共6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农地(18.62%)>生态林(17.47%)>经果林(16.53%)>荒草地(11.25%);(2)从干旱河谷(1500 m)到天然林下线(2500 m)的山地垂直方向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呈浅U型分布;海拔2100~2500 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9.77%,海拔1900~2100 m为13.72%,海拔1500~1900 m为16.00%;(3)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最为显著,农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则相对稳定;(4)土壤水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剖面分布特征;(5)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14%是界定林-草地的分界值。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地利用 多水平贝叶斯模型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延国 廖彦淞 +1 位作者 黄成敏 王青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山地聚落 地形 景观格局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波动的定量判定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明涛 周鹏 +1 位作者 张永旺 吕夏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8,共9页
在山区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干旱河谷作为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了严重的被干扰和过度利用。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本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尔科夫预测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在山区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干旱河谷作为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了严重的被干扰和过度利用。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本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尔科夫预测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开展干旱河谷边界波动的定量判定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面积与上边界在逐年增加,上边界平均每年沿垂直方向抬升约5 m,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干旱河谷面积的增长趋势将会越来越强;其中,1970至2010年干旱河谷转化速率(TRL_(70-2010))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分别为TRL_(70)=1.44%,TRL_(80)=0.95%,TRL_(90)=2.32%,TRL_(2000)=2.45%,TRL_(2010)=3.59%;1990至2000年期间干旱河谷新增速率(IRL_(90-2000))最大,属于高速扩展期,在1970至1980年期间新增速率IRL_(70-80)最小;1990至2000年期间干旱河谷"敏感性"最高,其年变化速率(CCL_(90-2000))为13.01%,其次为CCL_(2000-2010)=6.51%,其余时期年均变化速率皆在4%左右。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部灾害多发区聚落合理规划、灾害风险管理、人口合理分布与再调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边界波动 演化特征 风险管理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鱼类完整性指标现状调查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红 王文君 +1 位作者 朴长戈 吴文佑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104,共8页
鱼类完整性指标F-IBI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开展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本文在广泛收集岷江上游鱼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Fausch等修订的12个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岷江上游的,包括鱼类组成、耐受性、营养结构、丰富度指标、鱼类数量... 鱼类完整性指标F-IBI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开展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本文在广泛收集岷江上游鱼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Fausch等修订的12个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岷江上游的,包括鱼类组成、耐受性、营养结构、丰富度指标、鱼类数量与健康状况等五个方面的12项指标。以河流水电开发前为背景,拟定了F-IBI指标期望值和赋值标准,利用2011年的鱼类调查结果对岷江上游鱼类完整性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鱼类生物完整性属差和一般的状态,说明岷江上游鱼类种类减少,种类组成与期望值比较趋向单一化,外来种类增加,未见顶级肉食者,年龄级缺失,数量、生长和体质等指标下降,鱼类资源量下降,渔获物个体小型化,可见水电工程的建设后鱼类资源退化,建议开展过鱼设施研究及设计,同时开展下泄生态流量及生态调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河流健康 F-IBI指标 鱼类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永华 何兴元 +1 位作者 胡远满 常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运用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变化,发现该区的景观是在逐年的破碎化,有林地是唯一一种减少的景观类型,草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耕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而河流、湖泊和冰雪/裸岩的面积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 运用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变化,发现该区的景观是在逐年的破碎化,有林地是唯一一种减少的景观类型,草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耕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而河流、湖泊和冰雪/裸岩的面积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观变化的原因,认为人文因素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加上片面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不合理、过度的开采,草地资源过度放牧和超载,导致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变化 汶川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泥石流影响因子相对重要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涛 丁明涛 +1 位作者 蒋林宏 郭浩天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5-51,共7页
结合GIS和RS技术,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岷江上游土壤类型、坡度、年降雨量、植被密度、地层岩性等9个影响因子在泥石流活动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具有空间异质性,对泥石流贡献率大于10%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年降雨... 结合GIS和RS技术,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岷江上游土壤类型、坡度、年降雨量、植被密度、地层岩性等9个影响因子在泥石流活动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具有空间异质性,对泥石流贡献率大于10%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年降雨量、坡度、距断裂带距离、植被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探测表明9个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主要是非线性增强,其中年降雨量、距断裂带距离和坡向3种影响因子对泥石流的交互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子 交互作用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人口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2 位作者 李月辉 布仁仓 王安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64-1369,共6页
通过提取岷江上游5县1986~2003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以研究区行政区划图(1:250000)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上,建立人口空间数据库,采用传统人口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5县的人口空间分布特... 通过提取岷江上游5县1986~2003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以研究区行政区划图(1:250000)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上,建立人口空间数据库,采用传统人口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5县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以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其人口总量规模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密度偏小;人口的空间结构状况趋于不均衡化,人口再分布活力明显下降;人口重心从1950~2003年由北到南移动了6.30km。反映出研究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在南部(即汶川县)方向;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河流、道路、海拔、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经济吸引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人口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重心 人口指数 人口分布吸引力指数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的岷江上游山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延国 王青 +1 位作者 杜杰 廖彦淞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4期108-113,共6页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不仅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研究的热点,更是生态环境脆弱与活跃地震带叠加影响下西南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2012-2015年岷江上游山区25个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因子分析,筛...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不仅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研究的热点,更是生态环境脆弱与活跃地震带叠加影响下西南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2012-2015年岷江上游山区25个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因子分析,筛选构建出社会经济与保障易损性、社会弱势人口易损性、社会发展阶段易损性3因子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易损性综合评价及主控要素分析。结果表明:(1)易损性指数跨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是社会保障能力及发展阶段易损程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2)易损性指数逐年下降,旅游业带动的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对易损性影响的正效应逐步提升;(3)道路密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女性人口、14岁以下人口、60岁以上人口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标是社会易损性的重要指示指标,应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寻踪 自然灾害 社会易损性 岷江上游
下载PDF
汶川地震滑坡与强降雨驱动的输沙量增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海容 马光文 +4 位作者 倪师军 施泽明 赵国华 闫亮 颜照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5,共7页
为了能够详细刻画汶川地震及其震后强降雨对岷江上游输沙量增加量的影响,在对SPOT图像、航片和数字高程图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标定,同时通过收集该流域1980-2010年期间输沙量、降雨量、滑坡量、泥... 为了能够详细刻画汶川地震及其震后强降雨对岷江上游输沙量增加量的影响,在对SPOT图像、航片和数字高程图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标定,同时通过收集该流域1980-2010年期间输沙量、降雨量、滑坡量、泥石流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岷江上游降水量、输沙量、滑坡量、泥石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该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一步探析了汶川地震后强降雨驱动的滑坡、泥石流对岷江输沙量增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汶川地震的同震构造抬升和同震滑坡、泥石流所导致的输沙量增加值为30%左右,表明在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输沙量的增加主要受同震滑坡、泥石流的控制;2)震后强降雨导致的输沙量是震前的1.75倍,震后强降雨泥石流的产砂量对当年新增输沙量的贡献率达到37.49%;3)强降雨带与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滑坡带基本重合,导致了汶川地震后输沙量的增加与强降雨量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4)汶川地震震动所引发地表物质松动和驱动滑坡导致了河流输沙量加大,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岷江上游 强降雨 输沙量增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