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1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之争所蕴含的“体用一源”的精神实质及实践内核。“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中国哲学“体用不二”观的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实践效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了解答“体用关系”理论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意义。深刻体悟这一鲜明品格,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用不二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体用不二”与“中道思维”——熊十力“体用”论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林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体用不二"说是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熊十力此论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中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哲学不将世界二重化为本体与现象成为可能。
关键词 熊十力 体用不二 中道思维
下载PDF
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历程阐发及审视
3
作者 徐路泳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8-71,共4页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宇宙论 本体论 体用不二
下载PDF
熊十力“翕辟成变”思想评议
4
作者 陈志雄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0-83,共4页
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其哲学的宗旨,强调要即真实活跃而日新的大用流行来证显本体的实在性,从而实现对以往其他本体观的超越。而万物依照"翕辟成变"的变化机理,呈现出生灭相续、创生无穷的丰富形态,不断昭明着本体... 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其哲学的宗旨,强调要即真实活跃而日新的大用流行来证显本体的实在性,从而实现对以往其他本体观的超越。而万物依照"翕辟成变"的变化机理,呈现出生灭相续、创生无穷的丰富形态,不断昭明着本体之自性、刚健、无滞碍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体 体用不二 翕辟成变
下载PDF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熊十力的文化哲学体系建构及回应
5
作者 马亚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1-37,共7页
熊十力通过系统的文化哲学建构来回应“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根荄。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时代性,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价值蕲向与思想诉求。以“返本... 熊十力通过系统的文化哲学建构来回应“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根荄。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时代性,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价值蕲向与思想诉求。以“返本开新”为必经之途,熊十力藉“体用不二”的逻辑理路和间架结构会通中、西、印文化与哲学,创造性地为中国文化重立大本、新开大用。熊十力的文化哲学自成一体,融会了新知又创发了新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迥异于“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基本原理 现代化 “返本开新” “体用不二”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本觉自证”理路的建构
6
作者 孟淑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150,153,共6页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其在中国佛教人本化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大乘...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其在中国佛教人本化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本体论,统一了体和用,以及染与净、觉和不觉。《大乘起信论》提出了"真如缘起"与"真如本觉"的新思想,在这一理论架构中,真如能够以内在的本觉智性自我觉悟,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从而回归清净本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体用不二 真妄和合 本觉自证
下载PDF
郑玄“太易”说与中国哲学本体论逻辑进程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云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9,共7页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易 本体论 圆融 体用不二 理学
下载PDF
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的心体用论,为朱熹的“心统性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一本 性无内外 学者先识仁 性即理 体用一源
下载PDF
论宋代小说的雅俗之变及其文化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军均 曾垂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105,共9页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带来的文体嬗变。这三方面的新变,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成熟之路,也奠定了明清小说美学思想基础,使宋代小说成为近代小说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小说 雅俗之变 言文合一 体用一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