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体时代大学生感知与解读暴力信息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倩 陈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3,共6页
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暴力信息的渠道、动机和目的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得到充分展示,其对暴力信息的认识、感知、处理和传播过程,体现了其解读暴力信息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认知暴力信息负面影响存在较明显的"第三人效果"现... 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暴力信息的渠道、动机和目的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得到充分展示,其对暴力信息的认识、感知、处理和传播过程,体现了其解读暴力信息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认知暴力信息负面影响存在较明显的"第三人效果"现象,且暴力信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会出现长期性的、态度上的影响。而面对暴力信息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基于保护动机采取不同的介入行为并不是十分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体时代 暴力信息 第三人效果
下载PDF
性感觉寻求、第三人效应和性别对大学生网络色情活动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丽君 蒋销柳 苏文亮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52-1556,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色情活动的现状,并探讨性感觉寻求、第三人效应和性别对网络色情活动的影响,了解网络色情活动的预测因素及在何种条件下起作用。方法 2016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6所高校808名大学生进行网络色情活... 目的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色情活动的现状,并探讨性感觉寻求、第三人效应和性别对网络色情活动的影响,了解网络色情活动的预测因素及在何种条件下起作用。方法 2016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6所高校808名大学生进行网络色情活动问卷(OSA)、性感觉寻求量表(SSSS)和第三人效应调查。结果 79.58%(643/808)的大学生报告最起码体验过1种网络色情活动,男生网络色情活动总平均频率明显高于女生(1.92±1.04 vs 1.38±0.65,F=70.88,d=0.63,P <0.001)。性感觉寻求对网络色情活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会受到大众传媒中第三人效应的调节,整体调节模型拟合指标为χ^2=257.75,df=33,CFI=0.93,TLI=0.89,AIC=18 128.07,BIC=18 292.38,RMSEA=0.092(95%CI=0.082~0.102),各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第三人效应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对于高第三人效应的大学生,性感觉寻求对网络色情活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82(t=5.26,P <0.001);而对于低第三人效应的被试,性感觉寻求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9(t=1.17,P> 0.05)。多群组分析显示调节模型的路径系数在男女生群体存在差异,即整体模型受性别的调节,具体表现为第三人效应对网络色情活动的预测系数及与性感觉寻求二者的交互作用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结论我国大学生普遍有网络色情活动经历,性感觉寻求对大学生网络色情行为的作用受第三人效应的调节,且调节效应因性别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感觉寻求 网络色情活动 第三人效应 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影响第三人效果的接收者因素研究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武楠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第3期148-163,共16页
自社会学家W.Phillips Davison 1983年首次提出"第三人效果",这一概念便激起了大量研究舆论和媒介传播学者的兴趣。关于"第三人效果"产生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梳理第三人效果研... 自社会学家W.Phillips Davison 1983年首次提出"第三人效果",这一概念便激起了大量研究舆论和媒介传播学者的兴趣。关于"第三人效果"产生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梳理第三人效果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第三人效果接收者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多维视角、思路和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果 接收者因素 文献综述
下载PDF
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至个人的传染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君 鄢苗 魏炜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6-165,共10页
基于41个科研团队176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传染至个人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正向影响个人科研... 基于41个科研团队176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传染至个人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正向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且第三人效果在团队科研不端行为与个人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默许沉默正向调节第三人效果对个人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团队科研不端行为通过第三人效果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的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不端行为 第三人效果 默许沉默
原文传递
营销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展望
5
作者 戚海峰 吴少华 +2 位作者 费鸿萍 郑玉香 姜一 《现代市场营销》 2016年第3期21-31,共11页
第一人效果是传播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受众关于信息对自身与他人影响差异感知的一种特定现象。与新闻、政治等领域中的研究研究相比,营销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研究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为此本文对近三十年来营销传播领域中的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传播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受众关于信息对自身与他人影响差异感知的一种特定现象。与新闻、政治等领域中的研究研究相比,营销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研究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为此本文对近三十年来营销传播领域中的第一人效果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文章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自我、广告信息、消费者情绪等方向分析了在营销传播领域中第一人效果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针对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应用提出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 营销传播
下载PDF
我国庭审直播制度的三重理论基础
6
作者 金飞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80-87,共8页
庭审直播是本轮司法改革贯彻深化审判公开原则的举措,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制度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普法宣传之功能,因而理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以庭审直播正当性和效用性为导向,集中围绕庭审直播的理论基础去理解该制度... 庭审直播是本轮司法改革贯彻深化审判公开原则的举措,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制度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普法宣传之功能,因而理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以庭审直播正当性和效用性为导向,集中围绕庭审直播的理论基础去理解该制度:第一,第三人效果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庭审直播对潜在犯罪人的威慑效果;第二,公众参与原则从政治学角度探讨庭审直播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对社会公众的教育效果;第三,审判公开原则从法理学角度探讨庭审直播在深化该原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直播 第三人效果 公众参与 审判公开
下载PDF
论基本权利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标准——最高法院1988年“工伤概不负责”案《批复》之检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红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144,共11页
宪法基本权利确立了一套客观价值秩序,既适用于国家与人民,也拘束私法关系,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之一。由于宪法时下还不能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无效的直接依据,应当将侵害基本权利的法律行为无效事由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违反法律与违... 宪法基本权利确立了一套客观价值秩序,既适用于国家与人民,也拘束私法关系,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之一。由于宪法时下还不能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无效的直接依据,应当将侵害基本权利的法律行为无效事由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违反法律与违背公序良俗都是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事由,基本权利透过公序良俗即可单独否定法律行为效力。最高法院1988年"工伤概不负责"案的《批复》将基本权利既视为法律又视为公序良俗,以此否定法律行为效力,在方法上欠为妥当,应予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 效力性强制规定 公序良俗
原文传递
“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常启云 肖邓华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身的影响。作为新效果观的代表,该理论在国外研究蓬勃发展,国内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即是对"第三人效果"相关理论内涵、理论模式及理论特质进行... "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身的影响。作为新效果观的代表,该理论在国外研究蓬勃发展,国内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即是对"第三人效果"相关理论内涵、理论模式及理论特质进行详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果”理论 理论模型 理论特质
下载PDF
论算法意识——基于用户视角的认知框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全中 李黎 +1 位作者 雷蕾 吴占勇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5期21-38,共18页
“算法意识”在算法研究中日渐被更多地提及,但其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所指,与此同时还存在与“算法知识”概念的混用与纠缠,本研究旨在从用户的算法实践与意识中锚定一个认知框架。本文选取14名与算法交互最深刻的特定年龄与职业的受访... “算法意识”在算法研究中日渐被更多地提及,但其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所指,与此同时还存在与“算法知识”概念的混用与纠缠,本研究旨在从用户的算法实践与意识中锚定一个认知框架。本文选取14名与算法交互最深刻的特定年龄与职业的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研究发现,用户的意识呈现出算法存在与第三人效应、算法过滤及其逻辑、算法合作、算法自我呈现与自我规制、算法祛魅与算法批判以及算法社会的建构与省思六个纬度的框架,尝试为算法研究厘清概念并提供一个心理认识的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知识 心理认知 算法第三人效应 算法合作 算法祛魅
下载PDF
商业广告中第三人效果砌绩龈及其意义
10
作者 曾秀芹 张婷婷 江娟 《现代广告》 2013年第12期26-33,共8页
自1983年第三人效果理论被提出以来,研究问题包括新闻、社会舆论、谣言和广告在内的多种大众传播信息,它们为解释大众信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信息传播的行为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传播学第三人效果理论,并论述了该理论与... 自1983年第三人效果理论被提出以来,研究问题包括新闻、社会舆论、谣言和广告在内的多种大众传播信息,它们为解释大众信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信息传播的行为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传播学第三人效果理论,并论述了该理论与商业广告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商业广告领域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作相应的评论。最后本文总结了开展商业广告第三人效果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果理论 商业广告 研究意义
下载PDF
第三人效果视域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11
作者 陈丽君 田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4-29,38,共7页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出,当接触信息时,无论信息本身是否具有说服力,或者信息仅在符号和其他形式上表现出说服力,人们都会觉得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小于对他人的影响。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个人低估或忽视社交媒体信息对自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基...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出,当接触信息时,无论信息本身是否具有说服力,或者信息仅在符号和其他形式上表现出说服力,人们都会觉得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小于对他人的影响。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个人低估或忽视社交媒体信息对自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在信息接触、辨识、利用和行为转化阶段,社交媒体对中职学生可能带来提高负面信息接触率、制约信息辨别力、影响信息利用度、增加认知向负面行为转化率等消极影响。培养中职学生面对社交媒体的信息素养,需要营造良好媒体信息环境、加强社交媒体道德与法制教育、关注个体信息素养差异以及控制社交媒体接触路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果理论 信息素养 社交媒体 中职学生
下载PDF
消费者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丽丽 吕巍 +2 位作者 黄静 李悦 江麟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132,共5页
以第三人效果感知为自变量,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广告作为刺激物,通过情景模拟的问卷调查方式探讨了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同时,检验了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代言产品的一致性是否会在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过... 以第三人效果感知为自变量,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广告作为刺激物,通过情景模拟的问卷调查方式探讨了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同时,检验了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代言产品的一致性是否会在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证实了第三人效果感知不仅存在,而且会对消费者对名人代言产品的态度具有负向影响。Chow Test检验证明,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被代言产品的一致性会削弱第三人效果对名人广告效果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广告 第三人效果感知 消费者态度 偏爱程度 一致性 购买意愿
下载PDF
民族主义运动中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与“第三人效果”——以抵制韩国“乐天”事件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小安 尹凤意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6,119,共13页
既有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主要考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变量主要为社会距离、个人涉入度和议题涉入度等,极少把情感作为单独变量。事实上,情感、认知与行为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情感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更是如此... 既有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主要考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变量主要为社会距离、个人涉入度和议题涉入度等,极少把情感作为单独变量。事实上,情感、认知与行为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情感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更是如此。本文以抵制韩国乐天事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作为"韩流"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在抵制韩国"乐天"运动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其爱国情感如何对"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民族主义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层面存在"第三人效果":社会距离不同,"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存在显著不同;个人涉入度越高时,"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越大,议题涉入感越高,"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反而越低;因对集体记忆的共同拥有和情感共同体的感知,大学生群体爱国情感越强,"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差异 社会距离 议题涉入度 爱国情感 “第三人效果”
原文传递
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理论和实践本土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秀芹 程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9-127,共9页
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进入三十周年之际,该文关注国内的空白研究领域——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该文对国外营销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受众、媒体、社会距离等重要影响因素的独特之处;最后就国内... 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进入三十周年之际,该文关注国内的空白研究领域——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该文对国外营销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受众、媒体、社会距离等重要影响因素的独特之处;最后就国内营销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两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销传播 第三人效果 传播效果 受众研究 广告
原文传递
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秀芳 任淑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5,共4页
第三人效应(The third-person effect TPE)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on)教授198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第三人效应的假设得到验证之后,其影响因素如信息类型、社会距离... 第三人效应(The third-person effect TPE)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on)教授198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第三人效应的假设得到验证之后,其影响因素如信息类型、社会距离、个性特点等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应 媒介内容 社会距离 自我增强
下载PDF
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6
16
作者 郝雨 谢小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第三者效果”研究是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戴维森之后的学者对第三者效果进行了多方研究,美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其发展轨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形状呈“高-低-高”的马鞍型。我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的状况极不... “第三者效果”研究是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戴维森之后的学者对第三者效果进行了多方研究,美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其发展轨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形状呈“高-低-高”的马鞍型。我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的状况极不平衡:香港、台湾的传播研究主要受美国影响,研究者多在美国受过训练,特别注重主流的量化分析,因而他们的第三者效果研究要先于内地学者。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假定的媒介效果过分广阔和抽象,研究者对“第三者”概念的假定相当宽泛且同质,把媒体对事物的描述等同于被描述的事物本身等,因而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第三者效果 戴维森(W.Philips Davison)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微信谣言传播与第三人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鸿雁 韩鸿 《传媒观察》 CSSCI 2021年第4期83-92,共10页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微信谣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媒体中"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新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认知还是行动层面,微信谣言传播中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在心理层面,受教育程度、疫情知识感知、焦虑情绪、风险感...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微信谣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媒体中"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新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认知还是行动层面,微信谣言传播中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在心理层面,受教育程度、疫情知识感知、焦虑情绪、风险感知、卷入度等对认知偏差具有显著影响;在行动层面,媒介依赖、风险感知、可信度、卷入度等则对转发消息和支持审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看,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事件中的媒介依赖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要需求,事件特性所引起的心理感知是第三人效果产生的直接因素。亲密关系所主导的第三人效果是社会距离理论的延伸,在这一影响下,中年群体或成为谣言传播的风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谣言 网络第三人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文传递
大众传播中的“第三者”效果探微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志文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7-49,共3页
在大众传播“传媒--受众”这一基本模式中,“第三者“又常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理优越感,结果往往自己反而成了媒体的靶子。“第三者效果”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第三者” 第三者效果 基本模式 心理机制 社会生活 优越感 受众 传媒 媒体
下载PDF
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如何想象“效果研究”——以对“第三人效果”的认知为个案的管窥
19
作者 朱至刚 李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从对51位中国新闻传播院系任教教师关于“第三人效果”知晓、认知与评价的访谈为窗口,管窥作为场域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是如何从“知识”的层次想象“效果研究”。整体来看,中国新闻传播学人认为“第三人效果”在“效果研究”内部处... 从对51位中国新闻传播院系任教教师关于“第三人效果”知晓、认知与评价的访谈为窗口,管窥作为场域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是如何从“知识”的层次想象“效果研究”。整体来看,中国新闻传播学人认为“第三人效果”在“效果研究”内部处于“重要且次要”的位置。通过“学术经历”与“了解程度”两个层次的“分类—比较”可以看到:具有实证研究经历的“实证组”总体上对“第三人效果”的知晓度较高,且评价更为趋同,即认为它“重要且次要”;没有相关经历的“参照组”在评价上存在更显著的差异,他们更倾向于从整体上想象“效果研究”之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地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传播学界 想象 效果研究 第三人效果
下载PDF
社交媒体和电视信息接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行为的影响 ——基于风险感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龙翔 王秀丽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语境下,厘清用户在社交媒体和电视这两类媒体平台的信息接收、用户有关疫情的个人层面风险感知和社会层面风险感知、戴口罩与“宅在家”两种意向及相应预防行为等变量间的关系。方法:用问卷调查法搜集相...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语境下,厘清用户在社交媒体和电视这两类媒体平台的信息接收、用户有关疫情的个人层面风险感知和社会层面风险感知、戴口罩与“宅在家”两种意向及相应预防行为等变量间的关系。方法:用问卷调查法搜集相关数据,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535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社交媒体信息接收与两种意向呈正相关,但电视信息接收与两组意向呈负相关;两类媒体的信息接收与两个层面的风险感知均呈正相关;社会层面风险感知与两种意向正相关,且它可以分别中介影响社交媒体信息接收与两种意向间的关系;人际影响、个人健康史、个人旅行史、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变量,均可调节社会层面风险感知与两种意向间的关系;两种意向与相应预防行为呈正相关。结论:两类媒介信息接收均能对用户的新冠肺炎预防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但背后的心理作用机制复杂;社会层面风险感知是预测新冠肺炎预防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风险感知 社交媒体 电视 第三人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