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论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25
1
作者 吴冠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4,共10页
近二十多年欧陆思想的最大亮色之一,就是一种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之兴起,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文章尝试探讨如下后设性问题:聚焦个体心智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向政治哲学的跨界性应用,在何种意义上可被视作是... 近二十多年欧陆思想的最大亮色之一,就是一种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之兴起,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文章尝试探讨如下后设性问题:聚焦个体心智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向政治哲学的跨界性应用,在何种意义上可被视作是正当的?通过对拉康主义精神分析之核心概念"大他者"的深入分析,文章尝试揭开精神分析本身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向度,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回应如下问题:何以受拉康精神分析影响的这批当代政治哲学家,皆成为欧陆政治思想激进一脉的领军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他者 符号性秩序 拉康 齐泽克
下载PDF
仪式、象征权力与学术秩序——学术会议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斌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为对象对学术共同体进行研究发现,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不同力量相互竞争的权力关系网络,存在着地位等级结构;作为仪式的学术会议通过生产象征权力,对学者进行学科规训,进而生产学术精英和学术秩序,体现出鲜明的社会逻辑。
关键词 仪式 学术会议 象征权力 学术秩序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批评对奥菲利娅的解读 被引量:8
3
作者 叶倩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9-63,共5页
虽然《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一直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足够重视,但女性批评的发展为解读奥菲利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奥菲利娅由常态—疯癔—死亡之三阶段进行分析,并由此认为,奥菲利娅神秘的疯癔和最后的死体现... 虽然《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一直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足够重视,但女性批评的发展为解读奥菲利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奥菲利娅由常态—疯癔—死亡之三阶段进行分析,并由此认为,奥菲利娅神秘的疯癔和最后的死体现了她对父权制社会以及代表这一社会权威的“男性话语”的憎恨与不满。与此同时,奥菲利娅的疯癔再现了哈姆雷特长期被压制在潜意识中的真实自我。因此,体现在哈姆雷特问题(tobeornottobe)中的忧郁也有了新的阐释的可能。而剧作家莎翁“雌雄一体”的过人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菲利娅 女性话语 象征性语序 意象语序 雌雄一体
下载PDF
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 被引量:7
4
作者 宋秀葵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4期97-101,共5页
本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戏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认为威利·洛曼走向迷失直至毁灭的根源在于他“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这种特殊的理想自我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 本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戏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认为威利·洛曼走向迷失直至毁灭的根源在于他“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这种特殊的理想自我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始终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最终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无息征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理想自我 想象界 象征界 格式塔心理学
下载PDF
仪式展演与象征意义:民间仪式中的多神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三川土族“纳顿”节及多神信仰习俗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祁进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4-29,共6页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在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把社会的价值灌输给个人;仪式也是演绎着社会的冲突与平衡的舞台。现代人类学通过反思仪式及其展演,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与社会政治、经济...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在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把社会的价值灌输给个人;仪式也是演绎着社会的冲突与平衡的舞台。现代人类学通过反思仪式及其展演,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纳顿"傩祭遗俗,不仅仅是人神共舞的民间舞台,它还是民间底层社会资源、权利、公共空间、经济利益等分配、再分配的博弈场域;这里也是乡民社会秩序整合与调适的平台,是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再延续的生命场。但是,在一种全球化话语的背景中,变适毕竟是难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象征秩序 地域认同 族群接触 涵化 文化变迁
下载PDF
符号、控制与学术秩序:学者头衔的反思 被引量:7
6
作者 昌成明 熊和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37,共7页
在高校引才过程中,存在着“唯帽子”的“符号消费”现象:头衔而不是学者本身成为被需求的对象。头衔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分离,符号的能指特性被过分强调,所指特性被漠视甚至否定。学者和高校被头衔符号的潜在利益和符码规则所操控。学者... 在高校引才过程中,存在着“唯帽子”的“符号消费”现象:头衔而不是学者本身成为被需求的对象。头衔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分离,符号的能指特性被过分强调,所指特性被漠视甚至否定。学者和高校被头衔符号的潜在利益和符码规则所操控。学者的地位等级结构与头衔符号的等级结构呈现出同构性。头衔符号通过生产象征权力,影响着学术秩序的建构与再生产。破解“唯帽子”难题首先应转变思路,发挥头衔符号的正向功能。同时,设置退出机制,遏制“帽子”的市场化运作;改革高校评价机制,不以“帽子”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最终,使头衔回归学术性与荣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头衔 符号学 象征权力 控制 学术秩序
下载PDF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惠君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1,共6页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秩序 “异化” 颠覆
下载PDF
齐泽克:穿透意识形态幻象 被引量:4
8
作者 卢永欣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9-21,24,共4页
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方能进入能指秩序。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能指秩序,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 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方能进入能指秩序。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能指秩序,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幻象,揭示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能指秩序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幻象 征兆
下载PDF
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 被引量:5
9
作者 吕彤邻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共7页
本文介绍当代颇具影响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齐泽克如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全球资本主义中的种种文化社会现象。
关键词 真实 象征秩序 创伤内核 升华 本我 超我
原文传递
抒情时代及其焦虑:试论《年青的一代》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小兵 张清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4,共14页
1962年到1965年间,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或是革命传统的戏剧被精心创作出来,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特地于1964年3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授奖大会,表彰上一年出现的21部戏剧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四幕话剧《... 1962年到1965年间,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或是革命传统的戏剧被精心创作出来,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特地于1964年3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授奖大会,表彰上一年出现的21部戏剧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在一个充满激情和期待、欢呼"青春万岁"、集体沉浸在对人类幸福进行大胆梦想、誓将平淡人生化为火热生活的时代里,这首倍受称赞的社会主义青春之歌无疑是抒情式的,它集中展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抒情年代"的历史想象和文化逻辑。论文通过这个话剧来揭示出20世纪中叶中国的抒情文化所要竭力克服的深层焦虑和不满情绪,从而对这一抒情文化进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这样一次挖掘和揭示意味着不仅仅是重新建构当时在舞台上所表演出来的、可见可感的部分,同时也是去发现在舞台表现和戏剧冲突后面隐含的逻辑和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时代 历史想象 文化逻辑 深层焦虑 象征秩序
下载PDF
游苔莎悲剧的后精神分析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龙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2-66,共5页
运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剖析,认为她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始终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无法与他人建立正... 运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剖析,认为她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始终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些都是导致她走向毁灭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理想自我 自恋情结 想像界 象征界
下载PDF
符号秩序、教育体验与创造性——保罗·威利斯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寻访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猛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3-12,共10页
基于在中国三个年头的沉浸式田野观察,熟稔于英国现代化历程的保罗·威利斯在其新著、系列文章和专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与现代性图景。威利斯认为,中国版本的文化现代性内隐着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体现为以城市... 基于在中国三个年头的沉浸式田野观察,熟稔于英国现代化历程的保罗·威利斯在其新著、系列文章和专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与现代性图景。威利斯认为,中国版本的文化现代性内隐着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体现为以城市崇拜、消费主义及对手机和互联网的迷恋为轴的符号秩序。教育体验贯穿了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是描摹中国版本现代性样貌的关键线索。借助中国精英大学学生的读书笔记,威利斯在专著中重点呈现了中国情境下通过攀爬教育阶梯、进入精英大学的“循规生”的教育体验。作为一部西方人寻访中国文化现代性的作品,威利斯试图以经历着快速而复杂变革的中国为田野,为文化生产理论开疆拓土。他的民族志想象力和对文化现代性的跨时空观察为我们反省自身的现代性际遇提供了一条线索,也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群体的教育经验和创造性拓开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小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现代性 教育体验 循规生 符号秩序 创造性
下载PDF
《你以为你是谁?》中女主人公的主体构建分析
13
作者 刘子君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65-72,共8页
加拿大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以女主人公的主体建构历程为线索,讲述露丝心理萌芽、成长、稳定自我形成的过程,展示出她不同阶段和境遇的复杂心理变化及生存状态,反映出主体构建是一个不断认... 加拿大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以女主人公的主体建构历程为线索,讲述露丝心理萌芽、成长、稳定自我形成的过程,展示出她不同阶段和境遇的复杂心理变化及生存状态,反映出主体构建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以及超越自我的持续过程。拉康精神分析学以主体为核心,通过想象界、符号界和实在界构架,将主体、他者和欲望等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剖析门罗小说人物的主体构建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拉康理论中的三界说,即想象界、符号界与实在界来解释小说人物主体构建的心路历程,分析主体调节自身心理积极投入生活完成主体构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构建 想象界 符号界 实在界 《你以为你是谁?》
下载PDF
语言符号的诞生与符号秩序的重建——兼论实在界理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阐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霍红 张绪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43,共6页
拉康提出了实在界的概念,他通过逻辑性回溯发现,不能被符号所象征的实在界是语言符号诞生的源头。齐泽克继承并发展了拉康有关实在界的理论,阐述了实在界的三种表现形式,创造性地提出只有来自实在界的决断式行动才能摧毁和重建符号秩序... 拉康提出了实在界的概念,他通过逻辑性回溯发现,不能被符号所象征的实在界是语言符号诞生的源头。齐泽克继承并发展了拉康有关实在界的理论,阐述了实在界的三种表现形式,创造性地提出只有来自实在界的决断式行动才能摧毁和重建符号秩序。拉康-齐泽克的实在界理论可以被应用于阐释许多与语言符号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新型文体的诞生等,同时实在界理论也为如何应对当前层出不穷的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界 语言符号 决断式行动 符号秩序
下载PDF
“网络舆论审判”中的符号暴力及其风险治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广利 赵时雨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6,共13页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审判” 符号暴力 社会治理 社会秩序
下载PDF
科学如何构建秩序的宇宙——基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解读
16
作者 曹晖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3,F0003,共9页
科学在卡西尔符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所具有的功能性、建构性和生成性同样在科学符号中被体现出来。尽管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普遍性和确定性,但作为科学语言的“数”的概念早期却与... 科学在卡西尔符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所具有的功能性、建构性和生成性同样在科学符号中被体现出来。尽管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普遍性和确定性,但作为科学语言的“数”的概念早期却与人的空间直观、时间直观和语言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成就和鲜明的精神印记,从而使世界进入到宇宙的逻辑和有序的状态中,依照其本性进行运作。从直观表象的数发展到具有逻辑关系的序数的数,再发展到具有类的概念的数,人类精神由此获得了关于数的智性原则。科学形式中“数”与“关系”的概念,体现了符号形式的建构性和关系性的特征,使得科学知识在它自己的领域内被确证并实现了人类精神的普遍结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符号形式 秩序 功能
下载PDF
转义与重构:社群象征秩序的档案化
17
作者 苗雨浩 谭必勇 《档案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9,共7页
社群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社群档案是该群体共同历史的记录。在社群档案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社群”与“档案”都发生了象征性转义:“社群”成为一种具备有别于主流社会的内部共同性,即象征秩序的群体;“档案”转变为具有证明价值的... 社群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社群档案是该群体共同历史的记录。在社群档案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社群”与“档案”都发生了象征性转义:“社群”成为一种具备有别于主流社会的内部共同性,即象征秩序的群体;“档案”转变为具有证明价值的符号与构建社群象征秩序的工具。档案化作为选择归档材料,保证档案“真实、完整、可靠、可用”,记录并呈现记忆的完整过程,是档案推动并塑造社群及其象征秩序的机制。社群以档案化重构自身,使社群档案成为保护社群成员正当权益诉求、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群档案 象征秩序 档案化
原文传递
论朱怀金诗歌近作的“表达之难”
18
作者 胡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36-40,共5页
诗人朱怀金在创作早期善于通过朴素的创造性直觉捕捉“事件”,力求在现实经验中寻觅诗意,而近期的诗歌创作有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新诗现代性发展中的新元素,或可称为当代诗的“表达之难”。现代新诗的词语观、古典因素的转化、象征秩序的... 诗人朱怀金在创作早期善于通过朴素的创造性直觉捕捉“事件”,力求在现实经验中寻觅诗意,而近期的诗歌创作有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新诗现代性发展中的新元素,或可称为当代诗的“表达之难”。现代新诗的词语观、古典因素的转化、象征秩序的重建汇聚成“表达之难”的诗学考问。在有关“表达之难”的阐论中,朱怀金诗歌呈现三个基本面向,即偏执(词语本位的诗艺观)、怀乡(古典元素杂取的现代性)、秩序(象征隐喻的悖论表达)。朱怀金近作中的“表达之难”一部分源自现代生活的荒诞感与生命体验的虚无感,另一部分则是对晦涩风格的诗学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怀金 “表达之难” 词语 古典性 象征秩序
下载PDF
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红字》中的海丝特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海蓉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4-110,共7页
本文运用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海丝特进行了剖析,以拉康的无意识的三个级别中的两个即想象级、符号级阐释了海丝特的心理发展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人物的社会心理上是她从自我认证... 本文运用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海丝特进行了剖析,以拉康的无意识的三个级别中的两个即想象级、符号级阐释了海丝特的心理发展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人物的社会心理上是她从自我认证这个虚构的统一的自足世界到最终接受社会法权,向大写的他者屈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认同,受到符号和社会检验的过程。最终她的心理发展从想象级进入了符号级。从一个独特的视域展现了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级 符号级 凝视 大的他者 菲勒斯
下载PDF
The Meaning and Madness of Money: A Semio-Ecological Analysis 被引量:1
20
作者 Per Aage Brandt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7年第3期1-25,共25页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n overall model of the semantic and semiotic functions of money and capital forms, based on an ecological view of human activity and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money(coined precious metals). T...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n overall model of the semantic and semiotic functions of money and capital forms, based on an ecological view of human activity and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money(coined precious metals). The meaning of money is replaced in a structured human perspective, and a critical discussion is outlined on the grounds of the material and capital flows and functions identified. The madness of money follows from the separation of economy and ecology. That madness causes serious damage, especially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at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can identify. Finally I add some new considerations on the psycho-semiotic im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The societal structure discussed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that have strikingly direct correspondence to those describing semiotic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he human psyché, where the concepts of meaning and madness are immediately per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o-ecology money origins socio-semiotics the money sign the symbolic ord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