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声乐艺术中的咬字、吐字
1
作者 李占红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80-81,共2页
咬字、吐字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歌唱者必须了解汉字音节的结构,了解汉字不同的咬字发音规律,掌握咬字发音的特殊艺术手段。
关键词 声乐艺术 咬字 发音状态 歌唱 汉字 音节结构
下载PDF
清代鸿胪寺正音考 被引量:19
2
作者 平田昌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7-544,共8页
根据清初的制度,担任朝仪唱赞的"鸿胪寺序班"选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生员。而到乾隆十七年,以山东等三省"土语难变",清朝把序班的籍贯限定在直隶,从此以后直隶音成为朝廷唯一公认的权威性语音。但明清时期... 根据清初的制度,担任朝仪唱赞的"鸿胪寺序班"选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生员。而到乾隆十七年,以山东等三省"土语难变",清朝把序班的籍贯限定在直隶,从此以后直隶音成为朝廷唯一公认的权威性语音。但明清时期的江南人不大重视"北音",把"南音"视为自己的标准官话。利玛窦等传教士重视南京话,可能受到了南方这种正音观念的影响。清代直隶音在宫廷里享有权威性语音的地位,但它还没有成为整个汉人的共同语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胪寺 清代 语音规范 北京话 官话
全文增补中
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假借字
3
作者 范常喜 《菏泽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简本《老子》甲、乙、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简本中大量使用假借字、异体字,真实反映了当时楚地的用字情况,为研究汉字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试对简本《老子》甲、乙、...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简本《老子》甲、乙、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简本中大量使用假借字、异体字,真实反映了当时楚地的用字情况,为研究汉字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试对简本《老子》甲、乙、丙中所用假借字进行分类、考察,以期能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老子 假借字 上古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