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关于加强翻译家研究的对谈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云虹 许钧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2,共8页
作为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翻译家是翻译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为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翻译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及人们对翻译认识的局限,翻译家的普遍存在状态往往是隐形的,翻译家研... 作为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翻译家是翻译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为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翻译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及人们对翻译认识的局限,翻译家的普遍存在状态往往是隐形的,翻译家研究亟待加强。据此,本文提出应重新认识翻译家的在场,并在这一基础上深刻把握翻译本质与翻译价值、积极评价翻译家的历史贡献、深入探索翻译家的精神世界、切实关注并依据第一手资料考察翻译过程等方面,就如何加强翻译家研究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家 在场 历史贡献 精神世界
原文传递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被引量:34
2
作者 费孝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共9页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的存在和演化都包含在广义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之中,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互相兼容,互相结合,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从我的"人"这个中心,...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的存在和演化都包含在广义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之中,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互相兼容,互相结合,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从我的"人"这个中心,一圈圈推出去,就构成了两个"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不仅仅是人的特殊的一面,还要研究人与自然一般相同的方面,"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直接研究的东西,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双重性格 精神世界 文化背景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4-98,共5页
中国茶道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达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因此,它包含了儒释道等多种属性元素。中国茶道的基本理念——闲、隐、乐——正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活化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茶人提出的茶道四境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某些社... 中国茶道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达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因此,它包含了儒释道等多种属性元素。中国茶道的基本理念——闲、隐、乐——正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活化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茶人提出的茶道四境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某些社会病纠偏,为普通中国人提供生活中的信仰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道 中国文化传统 茶道四境 精神世界
下载PDF
同情:沟通教师与儿童心灵的艺术——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启示 被引量:12
4
作者 武秀霞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0-45,共6页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苏霍姆林斯的同情教育表明,在教育中爱是一种心灵的参与,是对儿童的同情和对教育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同情教育 心灵世界
下载PDF
教师专业境界: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和谐——过程哲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楼世洲 张丽珍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23,共4页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追求生命质量的现实过程。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传统认识论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师...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追求生命质量的现实过程。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传统认识论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造成了现实中理想化的教师职业精神与现实经验的落差以及教师人格的二重性。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以过程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应还原教师"人"的本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成性,通过教师专业境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哲学 教师职业 专业境界 精神世界 现实世界
原文传递
消费盲从、生活附魅与精神虚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三重“异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夏巍 胡运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的私人定制化,数据平台的产生促成消费生态的重新架构,数字技术的普及致使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消费趋于盲从;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全覆盖,其连续性与稳定性逐渐被数字信息的狂轰滥炸打破,呈现碎片化样态;日常生活的惬意与宁静逐渐被数据与算法的推送与订阅打破,显现出平庸化样态;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新渗透,个体思想日趋浅薄空疏、大众审美日趋媚俗粗鄙、精神世界日趋虚无。厘清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消费、生活与精神层面产生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今后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避免异化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 异化 消费 日常生活 精神世界
下载PDF
世界的“祛魅”与现代精神世界的重建——由马克斯·韦伯展开的思考 被引量:8
7
作者 韩升 李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6,共10页
对于韦伯而言,世界的“祛魅”意味着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方式的重大转变,以理性化为本质特征的科学话语取代了以信仰为本质特征的宗教话语成为最重要的世界叙事方式。世界的“祛魅”是现代性启蒙精神的重要表现,为人类实现自我解放和社... 对于韦伯而言,世界的“祛魅”意味着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方式的重大转变,以理性化为本质特征的科学话语取代了以信仰为本质特征的宗教话语成为最重要的世界叙事方式。世界的“祛魅”是现代性启蒙精神的重要表现,为人类实现自我解放和社会解放提供了思想前提,但也引发了人类价值取向领域内的“诸神之争”,造成了社会的体制化、非人化和彻底的官僚化,抹杀了西方文明中提倡的自主个性。众多西方思想家对世界“祛魅”引发的社会隐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也为现代精神世界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面对“祛魅”带来的精神困顿和意义迷失,现代人要积极致力于建构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祛魅 理性化 精神世界 现代性启蒙
下载PDF
论30年代林庚诗歌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6
8
作者 孙玉石 《中国诗歌研究》 2002年第1期196-219,327,共25页
特殊的生存处境和自身的美学选择,形成了林庚30年代诗歌中错综复杂的“边城”知识分子心态。他的诗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耽爱古文化氛围与咀嚼荒凉萧索,理想与现实矛盾构成的精神世界。他始终葆有五四以来觉醒的知识分子拥有的进取理想与... 特殊的生存处境和自身的美学选择,形成了林庚30年代诗歌中错综复杂的“边城”知识分子心态。他的诗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耽爱古文化氛围与咀嚼荒凉萧索,理想与现实矛盾构成的精神世界。他始终葆有五四以来觉醒的知识分子拥有的进取理想与青春活力,努力赞美生命,歌颂青春,自然美和童心,于浪漫的热情中表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冷峻。他直面社会,思考人生,诗里于焦灼和愤激、迷惘和忧虑中透出“从容的吟味人生的态度”。思考物质与精神失衡之后对于人性与美的扼杀,在人类生存的哲学层面上“追求些更美好的东西”,这种诗人与哲人结合的气质,给他的诗歌带来一种超越于浪漫情怀之上的精神内藏和经得起咀嚼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诗 边城 青春 精神世界
原文传递
体悟的教育学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华龙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4-89,共6页
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认识路线,也是教育活动中固有的认识现象。近现代理性的权威、体悟自身学理的模糊使教育之"道"几乎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禁区。辨析体悟的学理,品味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智慧,考察体悟教育现象,感悟意... 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认识路线,也是教育活动中固有的认识现象。近现代理性的权威、体悟自身学理的模糊使教育之"道"几乎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禁区。辨析体悟的学理,品味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智慧,考察体悟教育现象,感悟意义与精神世界,是内在教育品质对教育研究必然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悟 体悟教育 意义世界 精神世界 教育智慧
下载PDF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话语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精神自白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富仁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定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爱情价值,但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坚守,为避免物质世界里权力原则、金钱原则和爱情原则的互换所必须,从而承载起社会发展和灵魂拯救的历史重任。精神的力量则通常经由话语的力量而进入现实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 话语世界
下载PDF
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试以王维的生命史和编年诗为例的社会学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建民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120,共34页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精神世界 人生圜局 将心比心 社会学的人文性格
下载PDF
翻译家的初心与追求——许钧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12
作者 枣彬吉 许钧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8,共8页
翻译家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值得深入探索。在本次访谈中,作为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许钧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就翻译家的翻译观与精神追求、翻译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翻译家在新时期的使命与责任... 翻译家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值得深入探索。在本次访谈中,作为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许钧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就翻译家的翻译观与精神追求、翻译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翻译家在新时期的使命与责任等方面发表看法,深刻地展现了一位翻译家的初心与追求,对青年译者和翻译学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引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家 精神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
原文传递
从徽州民谣看明清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浩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民谣 明清徽商 生存状态 精神世界
下载PDF
新诗二次革命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骆寒超 陈玉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关键词 新诗 二次革命 诗歌世界 情理关系 诗体原则
下载PDF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内涵要义与实践要求
15
作者 曹子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赓续中华民族重精神的文化基因、纾解社会转型阵痛中的意义失落、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应有之义。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世界、思维世界、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赓续中华民族重精神的文化基因、纾解社会转型阵痛中的意义失落、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应有之义。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世界、思维世界、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在稳定人民心理世界中砥砺精神追求,在活跃人民思维世界中激发精神创造,在充盈人民道德世界中锤炼品德修为,在烛照人民信仰世界中坚定理想信念。为此,必须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激发全体人民的内生动力,不断优化外部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传播环境,以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灌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世界 道德世界 信仰世界
下载PDF
以中华美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文人艺术的多元形态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管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中华美学内蕴丰赡,可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不竭源泉。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高质量原创文化产品供给成为文化发展新趋势、自主创造型文化消费促进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日趋融合的背景下,中华美学将在更广阔领域发挥精神滋养作用... 中华美学内蕴丰赡,可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不竭源泉。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高质量原创文化产品供给成为文化发展新趋势、自主创造型文化消费促进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日趋融合的背景下,中华美学将在更广阔领域发挥精神滋养作用。以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美学思想独步世界,而文人艺术则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并以审美的多元形态融入文艺美学、造物美学与生活美学之中,成为中华美学的经典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文艺领域形成的意涵丰富的雅韵美学,不仅普遍渗透于造物之中,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造物理念与独特智慧,而且漫焕融汇于日常生活中,形成道器融通、优雅平淡的生活意趣与生存哲学。在全球视野和当代文明背景下对中华美学富矿进行深入挖掘,应既注重生成性的阐扬创化,又着力文化智慧的运思创解,既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精神世界,又以高品位文化素养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使中华文化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焕发新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文人艺术 造物美学 生活美学 精神世界
下载PDF
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的四维考量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立光 张文彬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7-81,共5页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当前重视和传承红色文化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文化和"精神性"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当前重视和传承红色文化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文化和"精神性"文化资源。为此,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维护和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消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推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其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执政资源 精神世界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胜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9,M0001,共12页
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 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阶段;“四个多样化”倒逼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社会快速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系统性建构阶段。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体现了党中央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定战略定力。新时代推进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经验在于,既始终坚持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人的精神观念的基本原理,又系统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相对独立性规律,整体性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世界 拜物教批判 文化自信
下载PDF
灵魂的镜像:《儒林外史》的日常生活描写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2-38,共7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主体的小说。与之前的此类描写相比,关注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况,使内在世界转化为可见的外部世界,就成为该小说生活描写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精神的物质生活化、精神的被占据状态、精神...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主体的小说。与之前的此类描写相比,关注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况,使内在世界转化为可见的外部世界,就成为该小说生活描写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精神的物质生活化、精神的被占据状态、精神的戏剧性、自我显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日常生活描写 精神世界 文学评论 小说 蒲松龄
下载PDF
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闻婧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8,共9页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着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然而学生却经常被教师压抑本能、剥夺力量、误解思想。由于教师陷入教学模式的沼泽,过于依...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着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然而学生却经常被教师压抑本能、剥夺力量、误解思想。由于教师陷入教学模式的沼泽,过于依赖控制的权力,以及封闭面向自我的理解,从而难以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可以从寻求需要、转化思维、参与合作等角度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重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恢复学生作为人得以存在的根本;而且是在追问教师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唤醒教师自身的精神本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学生 精神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