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书写
1
作者
汪顺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22,共5页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用英语阐释中国的民族传记作品,也是他以幽默体悟中国的文学史诗。他熟谙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积极传播以中国哲学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智慧。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他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人文主义中国形象,某种程...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用英语阐释中国的民族传记作品,也是他以幽默体悟中国的文学史诗。他熟谙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积极传播以中国哲学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智慧。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他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人文主义中国形象,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揭示了儒家哲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道家哲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并充分肯定中国哲学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中国哲学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巫阳之下招”及其张力——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析论
2
作者
鲍文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8,共9页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q...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和"招魂"行动。《新原道》进一步明确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确立了哲学史内部的"中心—边缘"关系。在情节模式上,《中国哲学史》存在着显性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新子学时代"三环节,以及隐性的儒家单线道统结构。《新原道》则将后者翻为正面,建构了以儒家为主线的"社会道统"论,其发展的终点是作为"新统"的"新理学"。在对情节的论证和认识论风格方面,从《中国哲学史》到《新原道》,存在着从个体论到有机论、从怀疑论到独断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新原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今日中国哲学何以须偕马克思对话康德、牟宗三
3
作者
王南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共11页
中国哲学复兴的要点是在当代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即以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方式解决它在现代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在现代性和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性两个方面充分吸纳前人的探讨,与前人的思考进行持续的对话,尤其是偕马克思与以康德、...
中国哲学复兴的要点是在当代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即以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方式解决它在现代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在现代性和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性两个方面充分吸纳前人的探讨,与前人的思考进行持续的对话,尤其是偕马克思与以康德、牟宗三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进行深入的对话,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对话不仅是要继续阐发三者的思想观念,更是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甚至相互辩难,达到相互吸纳借鉴,汇而通之,丰富充实自身,从而推进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精神
现代性
价值理想
马克思
康德
牟宗三
原文传递
论“新理学”逻辑分析方法及其困境
4
作者
赵海燕
郑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9-62,共4页
作为"新理学"创建者的冯友兰,特别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目的就在于要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模糊不清的哲学概念讲清楚,进而排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一工作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实现现代化具有巨大的...
作为"新理学"创建者的冯友兰,特别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目的就在于要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模糊不清的哲学概念讲清楚,进而排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一工作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实现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过度强调逻辑分析方法,使得中国哲学范畴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生命体验变成了抽象的共相和逻辑形式,这的确有失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冯友兰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哲学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书写
1
作者
汪顺来
机构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22,共5页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华裔传记文学中的中国精神书写研究”(22WWD002)。
文摘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用英语阐释中国的民族传记作品,也是他以幽默体悟中国的文学史诗。他熟谙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积极传播以中国哲学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智慧。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他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人文主义中国形象,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揭示了儒家哲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道家哲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并充分肯定中国哲学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中国哲学精神
Keywords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巫阳之下招”及其张力——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析论
2
作者
鲍文欣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8,共9页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现代中国思想中的‘恶’”(2017EZX002)的研究成果。
文摘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和"招魂"行动。《新原道》进一步明确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确立了哲学史内部的"中心—边缘"关系。在情节模式上,《中国哲学史》存在着显性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新子学时代"三环节,以及隐性的儒家单线道统结构。《新原道》则将后者翻为正面,建构了以儒家为主线的"社会道统"论,其发展的终点是作为"新统"的"新理学"。在对情节的论证和认识论风格方面,从《中国哲学史》到《新原道》,存在着从个体论到有机论、从怀疑论到独断论的转变。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新原道》
Keywords
Feng
You-lan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今日中国哲学何以须偕马克思对话康德、牟宗三
3
作者
王南湜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共11页
文摘
中国哲学复兴的要点是在当代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即以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方式解决它在现代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在现代性和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性两个方面充分吸纳前人的探讨,与前人的思考进行持续的对话,尤其是偕马克思与以康德、牟宗三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进行深入的对话,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对话不仅是要继续阐发三者的思想观念,更是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甚至相互辩难,达到相互吸纳借鉴,汇而通之,丰富充实自身,从而推进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目的。
关键词
中国哲学精神
现代性
价值理想
马克思
康德
牟宗三
Keywords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modernity
values
and
ideals
Karl
Marx
Kant
Mou
Zongsan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0-0
B516.31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新理学”逻辑分析方法及其困境
4
作者
赵海燕
郑磊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出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9-62,共4页
文摘
作为"新理学"创建者的冯友兰,特别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目的就在于要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模糊不清的哲学概念讲清楚,进而排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一工作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实现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过度强调逻辑分析方法,使得中国哲学范畴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生命体验变成了抽象的共相和逻辑形式,这的确有失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
“新理学”
冯友兰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哲学精神
Keywords
"
Neo
Confucianism"
FENG
Youlan
the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书写
汪顺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巫阳之下招”及其张力——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析论
鲍文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今日中国哲学何以须偕马克思对话康德、牟宗三
王南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4
论“新理学”逻辑分析方法及其困境
赵海燕
郑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