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6
1
作者 王根绪 郭晓寅 程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587-1598,共12页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 ,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是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 ,其景观面积分别增加了 384 .1 6 %、6 6 .6 3%和 4 2 1 .0 9% ;选取景观生物生产力、景观土壤养分、景观植被覆盖度等景观功能的表征参数 ,提出了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下分析景观功能变化的定量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在明确近 30 a来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河源区不同时段不同景观类型间生态功能的转移流动特征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表明 :近 30 a来 ,黄河源区景观功能变化强烈 ;区域景观动态演变将形成区域内部景观功能向减退与增强两个方向的变化 ,两个方向的强度均衡将形成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特征。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功能演变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景观格局 生态功能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程捷 唐德翔 +2 位作者 张绪教 田明中 李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1,共5页
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古气候变迁。通过X衍射方法分析了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的变化,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和少量... 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古气候变迁。通过X衍射方法分析了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的变化,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和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组成。对粘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在全新世的气候寒冷干燥,即使在大暖期也显得温凉。全新世的气候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全新世的干冷期、中全新世的温凉期(大暖期)和晚全新世的干冷期。在大暖期,在7 0kaB P 和5 0kaB P 前后发生了两次较强的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全新世 气候演变 粘土矿物 黄河源区 沉积物 X衍射分析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GeoSoS-FLUS模型的黄河源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未来不同情景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40
3
作者 侯建坤 陈建军 +3 位作者 张凯琪 周国清 尤号田 韩小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53-5262,共10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碳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碳储功能也相应发生改变.本研究结...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碳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碳储功能也相应发生改变.本研究结合InVEST和GeoSoS-FLUS模型,评估黄河源区2000~2020年以及不同情景下2020~20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源区碳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共增加11.59×10^(6)t.(2)20年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以低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面积增加和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为主,未利用地大面积减少以及草地和湿地的面积增加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2040年自然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1.34×10^(6)t,较2020年增加3.92×10^(6)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幅明显,较2020年增加13.53×10^(6)t.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源区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以及碳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储量 黄河源区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GeoSoS-FLUS模型
原文传递
Monitoring lake chang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30 years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被引量:27
4
作者 Wei Wan Pengfeng Xiao +4 位作者 Xuezhi Feng Hui Li Ronghua Ma Hongtao Duan Limin Z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1021-1035,共15页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ork.For the investigation,we mainly focused on lakes whose areas are more than 1 km2.The remote sensing data that we used included 408 scenes of CBERS CCD images and 5 scenes of Landsat ETM?image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ll these data were acquired around years 2005–2006.Besides remote sensing images,we also collected 1,259 topographic maps.Numbers and areas of lak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which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coming from the first lake investigation(implemented between the1960s and 1980s).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up to and around year 2005–2006,the total number of lakes in the QTP was 1,055(222 in Qinghai and 833 in Tibet),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30%of that of China.Thirty newborn lakes with area[1 km2were found,and 5 dead lakes with initial area[1 km2were also found.Among those 13 big lakes([500 km2),Yamzhog Yumco had seriously shrunk,and it has continued to shrink in recent years;Qinghai Lake had shrunk during the period,but some new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it has been expanding since the year 2004;Siling Co,Nam Co,and Chibuzhang Co had expanded in the period.We divided the newborn lakes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ing reasons,including river expansion,wetland conversion,etc.The chang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led to the death of four lakes,and human exploit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ath of Dalianhai Lake in Qinghai.We picked out three regions which we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Nagqu Region,Kekexili Region,an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Lakes in both Nagqu and Kekexili have been expanded;meanwhile,most lakes in the SAYR have obviously been shrunk.These regional patterns of lake change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glacier,precipitation,and evap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Lakeinvestigation Nagqu REGION - Kekexili REGION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黄河源玛沁地区高寒草地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效应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光莹 虎啸天 +4 位作者 李希来 余冬梅 付江涛 朱海丽 胡夏嵩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通过对试验区草本植物根系的力学强度试验,研究了黄河源玛沁地区高寒草地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即通过研究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草地的主要优势种植物的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等评价其固土护坡能力与贡献... 通过对试验区草本植物根系的力学强度试验,研究了黄河源玛沁地区高寒草地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即通过研究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草地的主要优势种植物的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等评价其固土护坡能力与贡献。研究所选取的未退化草地的优势种植物主要有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 C.B.Clarke)、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Griseb.),轻度退化草地的优势种植物包括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Hook.f.et Thoms.)Hand.-Mazz.)、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 L.),重度退化草地的优势种植物为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Jacq.)Tzvel.)、盐地风毛菊(Saussurea salsa(Pall)Spreng)。由单根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单根抗拉强度平均值由大至小依次为紫花针茅>小嵩草>矮火绒草>二裂委陵菜>细叶亚菊>盐地风毛菊;室内根-土复合体原状试样直接剪切试验表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小嵩草>紫花针茅>矮火绒草>二裂委陵菜>细叶亚菊>盐地风毛菊。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探讨黄河源高寒地区植物固土护坡机理,以及试验区及其与试验区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科学防治坡面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地 植物护坡 根-土复合体 抗拉强度 抗剪强度 力学效应
下载PDF
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制图及其热稳定性特征模拟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静 盛煜 +4 位作者 吴吉春 冯子亮 宁作君 胡晓莹 张秀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6,共9页
以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现状和热力特征为研究目标,通过野外调查及实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区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的冻土形成、分布特征和以地温为基础的热学特征,探讨了不同尺度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以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现状和热力特征为研究目标,通过野外调查及实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区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的冻土形成、分布特征和以地温为基础的热学特征,探讨了不同尺度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程低于4300m的平原区,多年冻土多不发育;在高于4350111的山区,局地地形对多年冻土的形成与分布作用显著。除阳坡地形外,多年冻土均比较发育;介于4300-4350m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区,局地地形、地表植被、土壤湿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多年冻土的形成和分布格局。以年均地温指标为基础,构建了以纬度、经度和高程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对阳坡地形进行微调和校正。结果表明,以00c作为划分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标准和界限,多年冻土面积2.5×10^4km^2,约占整个源区面积的85.1%;季节冻土面积0.3×10^4km^2,约占整个源区面积的9.7%。进一步以0.5℃或1.0℃为分类间隔绘制了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热稳定性空间分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分布 多年冻土热稳定性 年均地温 黄河源
下载PDF
黄河源头地区植物的区系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玉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2-89,共8页
黄河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昆仑山东部范围之内,约占东经96°00',-99°20',北纬33°50'一35°40',海拔大都在4300-4800m之间。气候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本区共有... 黄河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昆仑山东部范围之内,约占东经96°00',-99°20',北纬33°50'一35°40',海拔大都在4300-4800m之间。气候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本区共有种子植物41科、142属、462种,分别占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总科数的45.1%,总属数的29.4%,总种数的28.1%,是唐古特地区中植物种类最贫乏的地区。植物的区系特点如下:1.种类贫乏;2.本区系的北温带成分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并且旧世界温带成分和其它温带成分也较丰富,因而本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性质;3.本区系的植物在种类上缺乏古老的、原始的类型,并且许多单型属和少型属是由它们广布的近缘属衍化而来,表明本区系是一个年青的、衍生的区系;4.本区系的高山特化和寒旱化适应现象特别突出,在区系成分上较多中国一喜马拉雅成分和北极高山成分,所以本区系具有明显的高原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5.本区系的植物在生活型方面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而缺少木本种类。以上各点表明,黄河源头地区植物区系是整个唐古特地区经过了高山特化和寒旱化适应的高原高山分布的草本类型的代表。这些特点的形成,除了历史的原因外,更多的和更重要的还是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植物区系 区系特征
下载PDF
草种配置对高寒人工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慧敏 李希来 +1 位作者 李兰平 张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6-1443,共8页
本试验在黄河源区河南县研究了不同播种物种数(1,3,6,9,12,15)草种组合的人工群落配置对植被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旨在找到最优的群落配置组合,以期为今后人工草地的科学管理和退化草地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 本试验在黄河源区河南县研究了不同播种物种数(1,3,6,9,12,15)草种组合的人工群落配置对植被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旨在找到最优的群落配置组合,以期为今后人工草地的科学管理和退化草地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人工草地建植第1年和第2年植被地上生物量均显著(P<0.05)增加,其中3个草种组合的地上生物量最高。各处理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第1年和第2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9个草种组合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人工草地建植第1年播种物种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第2年无显著相关关系。播种物种数与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2018年和2019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2018年,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在2019年,线性关系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地上生物量和均匀度指数在2018年和2019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在高寒人工草地建植初期,以生产力为主时,建议选择3物种组合;以多样性为主时,建议选择9物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草种组合 人工草地 退化高寒草甸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9
作者 马帅 盛煜 +3 位作者 曹伟 吴吉春 胡晓莹 王生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21-1633,共13页
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预估的气温变化情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黄河源区典型冻土类型开展模拟,推算过去及预测未来黄河源区冻土分布空间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72-2012年源区多年冻土只有少部分发生退化,退化的冻土面积为83... 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预估的气温变化情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黄河源区典型冻土类型开展模拟,推算过去及预测未来黄河源区冻土分布空间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72-2012年源区多年冻土只有少部分发生退化,退化的冻土面积为833 km^2,季节冻土主要集中在源区东南部的热曲谷地、小野马岭以及两湖流域南部的汤岔玛地带;RCP 2.6、RCP 6.0、RCP 8.5情景下,205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差别不大,分别为2224 km^2、2347 km^2、2559 km^2,占源区面积的7.5%、7.9%、8.6%;勒那曲、多曲、白马曲零星出现季节冻土,野牛沟、野马滩以及鄂陵湖东部的玛多四湖所在黄河低谷大片为季节冻土;210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分别为5636 km^2、9769 km^2、15548 km^2,占源区面积的19%、32.9%、52.3%;星宿海、尕玛勒滩、多格茸的多年冻土发生退化,低温冻土变为高温冻土,各类年平均地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到2100年,RCP 2.6情景下源区多年冻土全部退化为季节冻土主要发生在目前年平均地温高于-0.15oC的区域,而-0.15^-0.44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RCP 6.0、RCP 8.5情景下目前年平均地温分别为高于-0.21oC以及-0.38oC的区域多年冻土全部发生退化,而-0.21^-0.69oC以及-0.38^-0.88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多年冻土 空间分布 变化特征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响应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成凤 鲍振鑫 +4 位作者 杨晓甜 刘酌希 管晓祥 王国庆 刘翠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5-19,共5页
黄河源区作为黄河的水塔,其水量的丰枯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采用M-K秩次相关检验和有序聚类法分析了1961—2013年来黄河源区气温、降水和径流的演变特征,分阶段研究了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3年间,黄... 黄河源区作为黄河的水塔,其水量的丰枯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采用M-K秩次相关检验和有序聚类法分析了1961—2013年来黄河源区气温、降水和径流的演变特征,分阶段研究了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3年间,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增加趋势微弱,实测径流整体呈微弱下降趋势;实测径流序列在1989年发生突变,由于兴建了生态保护工程,将实测径流系列划分为1961—1989年、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相关性较好,阶段性差异明显,2000年以后的点群位置明显靠下,表明其他非降水因素对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文气象要素 演变趋势 阶段性 响应关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捷 姜美珠 +5 位作者 昝立宏 刘学清 续晓璟 陆平 张绪教 田明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第四系层序 冰期 冰盖 湖泊演化 水系变迁
下载PDF
黄河河源区水资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钱云平 林银平 +2 位作者 金双彦 宋瑞鹏 蒋秀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黄河唐乃亥以上黄河河源区是黄河上游主要产水区.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河源区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川径流减少,源头区出现前所未有的断流现象,使该地区草原退化、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中分析了... 黄河唐乃亥以上黄河河源区是黄河上游主要产水区.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河源区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川径流减少,源头区出现前所未有的断流现象,使该地区草原退化、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中分析了黄河河源区水资源特性的变化和引起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水资源变化对上游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源区 产水区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基于青海省玛多县的考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邵侃 田红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8,109,共9页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重视藏族传统生计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传统生计 黄河源区 生态安全 玛多县
原文传递
降雨侵蚀对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国荣 李希来 +3 位作者 陈文婷 李进芳 朱海丽 钟伶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阐明高寒草甸降雨侵蚀对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黄河源区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测试,对退化草地土壤养分流失规律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揭示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机理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 为了阐明高寒草甸降雨侵蚀对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黄河源区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测试,对退化草地土壤养分流失规律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揭示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机理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中40cm范围内的递减幅度较明显;同等条件下坡度为10°的重度退化区土壤养分含量比中度退化区和轻度退化区分别降低了4.2%~49.9%和14.9%~79.4%,而坡度为20°和30°的退化区表层土壤总养分含量均小于10°退化区,且草地退化越严重,则表层土壤略呈弱碱性。与10°退化区相比较,20°和30°的重度退化区养分指标分别降低了5.6%~18.3%和12.2%~44.7%;坡面土壤养分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开始后的30min内,其流失幅度达24.6%~66.4%,其中腐殖质的流失最大,其次为碱解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全磷、速效磷和全钾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降雨侵蚀作用下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的养分流失量比黄土区及人工种植区均大,反映了高寒草地区养分流失是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降雨侵蚀 退化草地 土壤养分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黄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玛多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程捷 田明中 +3 位作者 张绪教 唐德翔 占车生 于文洋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玛多县地处青海省的南部 ,黄河源区 ,主要有旅游、矿产、水电、草场、动物等自然资源 ,其中以草场、动物、旅游等资源最重要 ,是该区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柱 ;目前该区的草场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水资源匮乏 ,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又不... 玛多县地处青海省的南部 ,黄河源区 ,主要有旅游、矿产、水电、草场、动物等自然资源 ,其中以草场、动物、旅游等资源最重要 ,是该区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柱 ;目前该区的草场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水资源匮乏 ,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又不够 ,这是玛多县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玛多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将严禁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因此该县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以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 ,畜牧业次之 ,杜绝矿产的开采 ,保护珍稀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自然资源 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 玛多县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源区水沙变化影响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燕慧婷 王飞 +1 位作者 何毅 穆兴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6,共7页
河流水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采用1961-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河源区的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选择气候相似年组... 河流水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采用1961-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河源区的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选择气候相似年组,计算了组内唐乃亥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并结合土地利用和NDVI变化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2个相似年组,在时间上涉及到研究时段的所有年代和降雨量特征;分别有11组和9组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小,反映出河流水沙整体减少的整体特征;不同相似年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的影响幅度差异较大。该方法可以明确判定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并显示出人类活动对水沙影响的复杂性,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相似年组 相似气候条件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晓宁 田世民 张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7,共7页
为探究黄河源区不同时期、不同区间水沙变化特征,以黄河沿、吉迈、玛曲、唐乃亥4个水文站的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将黄河源区划分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4个区间,相邻两个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之差即... 为探究黄河源区不同时期、不同区间水沙变化特征,以黄河沿、吉迈、玛曲、唐乃亥4个水文站的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将黄河源区划分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4个区间,相邻两个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之差即为区间产流产沙量。使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t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确定黄河源区水沙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和变化周期,对各区间不同时期的水沙贡献率和变化程度进行分析,并使用R/S法确定各区间水沙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持续性。结果表明:除黄河沿—吉迈区间产流量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区间产流量均呈下降趋势,4个区间的产沙量均呈下降趋势。除玛曲—唐乃亥年均产沙量外,4个区间的年均产流产沙量均经历了1959—1989年到1990—2007年时期的下降和1990—2007年到2008—2017年时期的回升。各区间水沙变化均表现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反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区间变化 突变年份 贡献率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降水径流变化特征及响应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商滢 江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利用1961-2014年黄河源区周边气象站站点降水数据和唐乃亥以上流域水文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次检验、有序聚类法及累积距平法对源区降水量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再结合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降... 利用1961-2014年黄河源区周边气象站站点降水数据和唐乃亥以上流域水文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次检验、有序聚类法及累积距平法对源区降水量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再结合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降水径流的响应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的年际降水量表现为非显著减少趋势,年径流量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降水与径流最小年份均为2002年,且在0.05检验水平下,降水在研究时段内无明显突变点,径流在1987年发生突变;相关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降水径流其响应关系较弱,在整个研究时段降水都不是引起径流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最后通过双累积曲线法确定出黄河源近54年来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1%,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小的贡献为93.9%。黄河源区降水对径流影响较小,可能由于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及其他气候因子影响等非降水因素对黄河源区径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降水量 径流量 变化特征分析 响应关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源涵养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世民 韩冰 +2 位作者 梁帅 王弯弯 曹永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黄河源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了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源涵养的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主体的...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黄河源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了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源涵养的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主体的变化过程,论述了水源涵养功能对水源涵养主体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了黄河源区未来水源涵养能力演变所面临的形势,并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可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及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源涵养 演变特征 提升对策
下载PDF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模拟及未来趋势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贾何佳 李谢辉 +1 位作者 文军 陈亚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2-1304,共13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径流变化影响着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安全。本文利用1976—2014年黄河源区径流、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土地利用、土壤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6thC...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径流变化影响着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安全。本文利用1976—2014年黄河源区径流、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土地利用、土壤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6th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中8个模式的3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气象数据,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对黄河源区主要水文站的径流进行了模拟、未来预估和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历史径流模拟的适用性较好,径流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小,模拟值较接近于实测值。(2)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27个与水文有关的参数都对径流模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蒸发补偿因子、湿润条件II下SCS(Soil Conservation Sevice)径流曲线数、浅层地下水径流系数的敏感性较强,径流受陆面蒸散发、下垫面和降水影响较大。(3)降水是影响未来径流的主要因素。在SSP126和SSP245两种未来情景下,吉迈、玛曲和唐乃亥3个水文站在2021—2100年的两个时期(2021—2060年和2061—2100年)年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在SSP585情景下,2021—2060年呈增加趋势,2061—2100年则呈减少趋势。相对于1976—2014年,未来近期(2021—2060年)唐乃亥和玛曲站年均流量在SSP585情景下增加幅度最低,SSP126情景下增加幅度最高;吉迈站在SSP245情景下增加幅度最高,SSP126情景下增加幅度最低;未来远期(2061—2100年)3个水文站除了吉迈站是在SSP126情景下增加幅度最低外,其余均是在SSP585情景下增加幅度最低,SSP245情景下增加幅度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防洪蓄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径流预估 CMIP6模式 未来情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