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社会治理规范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5
1
作者 彭新武 周瑞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7,共8页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qu...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术治"模式的经久不衰,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并通过多样态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实施社会治理。宗法伦理共同体以宗族为单位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化,从而在地域社会拓展出一定的自治性空间,并形成一种"泛宗族主义"或者说"泛血缘文化"。当然,如果抛开如上一些内在的局限,那么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在确立道德实践主体、强化行政伦理规范、扩展组织文化功能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法治 人治 术治 宗法伦理共同体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共同性思想刍议——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探讨
2
作者 李祥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42-49,F0002,共9页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所关注的共同性思想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重大伦理政治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饮食、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就春秋时期达到共同性的路径而言,主要是依据血缘、亲情的礼治和依据功利、能力的法治两大类。前者是规范社会生活、达到人际亲和关系的基本路径;后者更多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达到共同性的路径。春秋时期开启了关于共同性思想本身内涵的讨论,比如辨析“同”“和”“比”“党”等标志共同性思想的观念之间的差别,这些围绕共同性思想内涵的讨论是对思想观念本身的反思,亦是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共同性 礼治 法治
下载PDF
《管子》国家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京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般认为从礼治开始,经过法治,然后到汉代有了比较成熟的"德主刑辅"这样一个过程。汉代的"德主刑辅"影响是深远的。而事实上,春秋初期的管仲提出并实践的礼法并重,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  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般认为从礼治开始,经过法治,然后到汉代有了比较成熟的"德主刑辅"这样一个过程。汉代的"德主刑辅"影响是深远的。而事实上,春秋初期的管仲提出并实践的礼法并重,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德主刑辅"的基本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国家管理思想 礼治 法治 德主刑辅 管仲 春秋战国时代
下载PDF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论“言”看孔子的语言观
4
作者 谢乃和 王思齐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共12页
“重言”是虞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治术的一个重要特色,“立言”则是周代贵族礼乐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其形塑了先秦儒家“言教”和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念的传统,而以“周文”传承者自居的孔子则是这一儒家语言观念的奠基者。孔子基于“为... “重言”是虞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治术的一个重要特色,“立言”则是周代贵族礼乐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其形塑了先秦儒家“言教”和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念的传统,而以“周文”传承者自居的孔子则是这一儒家语言观念的奠基者。孔子基于“为政”由“礼”必先“正名”的王道政治学说,特别重视以言资政。上博简《孔子诗论》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为认识孔子语言观提供了新史料:在形式上,孔子以达意、有文和用为政治语言等三个层面说明《诗》是其理想语言载体;在内容上,分别从言与行、志、礼等三组递进式支点性概念建构其语言理论体系。孔子的语言观传承了上古早期贵族政治“重言”的传统,意在解决东周宗法封建礼乐名分秩序崩溃后贵族政治语言失范的现象,其关注重心在于以“礼”调和人伦政治关系,力图通过语言文字上的“正名”恢复周代“礼言”下的王道理想社会。孔子这种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对中国古代传统语言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孔子 礼治 语言观 伦理政治
原文传递
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
5
作者 刘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及礼文化蕴含的独特人文精神特质同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新时代推动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从发挥基层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重视乡规民约的治理效能、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及健全乡村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四个层面进行路径探索,以文化“软治理”助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乡村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的经学底色与礼治指归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对中国学术史的考察、反思、提炼而成的大纲,作者精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门类之典范,以儒家经典为主线贯穿始终,吸纳老庄、《史》《汉》,以及诗文诸家,将孔门四科说与姚鼐三分说对接,融为一脉,昭示了以经学... 《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对中国学术史的考察、反思、提炼而成的大纲,作者精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门类之典范,以儒家经典为主线贯穿始终,吸纳老庄、《史》《汉》,以及诗文诸家,将孔门四科说与姚鼐三分说对接,融为一脉,昭示了以经学为底色的学术蕲向。作者表彰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考究历代礼制之成就,赞美顾炎武以礼移风易俗之理念,凸显了作者推崇的"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圣哲画象记 经学 礼治
下载PDF
宗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海南临高“村人”为例
7
作者 李毓 阚康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文化 礼仪秩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南“村人”
下载PDF
论荀子礼治、法治、人治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4-37,共4页
荀子是战国晚期传承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师。周公、孔孟主张建立的礼治社会模式,荀子将其发展为礼法合治、王霸兼用的社会治理模式。荀子所提出的"人治"思想,强调的是"人"在法律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人治"... 荀子是战国晚期传承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师。周公、孔孟主张建立的礼治社会模式,荀子将其发展为礼法合治、王霸兼用的社会治理模式。荀子所提出的"人治"思想,强调的是"人"在法律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人治"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历史上曾为尊君服务,但当代法治不能因此忽视人的主体作用。荀子提出的"人治"更多的是对人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要求,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时重视其道德素养和司法实践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对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治 人治 礼法合治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自治”与“礼治”:近现代冀南乡村社会中的梅花拳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海云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156,160,共12页
近现代冀南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社会动荡不已,而梅花拳作为一种男性结社组织,长期与庙会、醮会、香社等共同运作社区公益,以为立身之本,成为乡村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补充。梅花拳组织由武场和文场组成,有分有合,既注意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又能... 近现代冀南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社会动荡不已,而梅花拳作为一种男性结社组织,长期与庙会、醮会、香社等共同运作社区公益,以为立身之本,成为乡村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补充。梅花拳组织由武场和文场组成,有分有合,既注意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又能因应地方社会变迁而自我调适。透过梅花拳的历史脉络与当下传承,观察其在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生活之间的角色扮演,对于探索中国乡村社会中"自治"与"礼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乃至理解"中国原理",或将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礼治 冀南乡村 梅花拳
原文传递
浅谈礼治传统对以法治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海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厚的国度里实现法治的转换,如何将中国悠久的礼治传统的负面性转化为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实现法治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家国同构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王阳明礼法合治思想探寻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华森 刘亚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礼治 法治 礼法合治
下载PDF
仪式与“罪证”:1914年袁世凯的祭天典礼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俊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1914年12月,北京天坛上演了袁世凯主祭的祭天典礼。这一典礼极力模仿传统帝王祭天的礼仪与服饰,其虽一度得到了孔教会、清朝遗老的支持,却在社会上激发了以"民主"为旗帜的广泛的质疑与批判,进而被坐实为袁氏预谋复辟帝制的&qu... 1914年12月,北京天坛上演了袁世凯主祭的祭天典礼。这一典礼极力模仿传统帝王祭天的礼仪与服饰,其虽一度得到了孔教会、清朝遗老的支持,却在社会上激发了以"民主"为旗帜的广泛的质疑与批判,进而被坐实为袁氏预谋复辟帝制的"罪证"。事实上,该典礼是袁世凯重塑权威的仪式表演,也是"袁家班"和各种旧势力合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体现,但并不是袁氏复辟帝制的预设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祭天 天坛 孔教会 礼治
下载PDF
浅议我国古代礼法制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凤侠 林嘉志 吴安新 《菏泽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6-38,共3页
“礼治”在中国古代传统统治中,起着传统法的重要作用。从其萌芽直至最终鼎盛,礼与当时的制定法始终相形相随,甚而具有超乎制定法之功效。在此对其予以研究,以鉴照于现代法制文明。
关键词 礼法
下载PDF
《慎子》的国家管理思想管窥
14
作者 陈国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子》 礼治 法治 术治
下载PDF
“法治”需要相应的道德支持
15
作者 金尚理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9-94,共6页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都不是传统的简单沿续 ,而是开创性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 ,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使之彼此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礼治 人治 道德 定义 法律 道德精神 道德规范 治国方略
下载PDF
明儒贺钦的家乡礼治实践及其时代意涵
16
作者 吴兆丰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45-56,297,共13页
程朱理学经由宋元时期的探讨和发明阶段,到明代前期进入证实和实践阶段。明中期儒者贺钦的思想与家乡礼治实践即是代表性个案。一方面,贺钦身上富含明前期儒者着重于心学涵养的精神气质,不事著述,躬行自修。另一方面,贺钦秉持“人皆可... 程朱理学经由宋元时期的探讨和发明阶段,到明代前期进入证实和实践阶段。明中期儒者贺钦的思想与家乡礼治实践即是代表性个案。一方面,贺钦身上富含明前期儒者着重于心学涵养的精神气质,不事著述,躬行自修。另一方面,贺钦秉持“人皆可为尧舜”和“天下无不可改过之人”的信念,执著于社会教化事业,不仅力行《家礼》,以礼治家,还向乡民推广《家礼》,以《小学》、《东莱格言》等教化乡民,并热衷于对宦官、妇幼、僧商、军职、胥吏诸色人等予以义理教育与感化。贺钦的家乡礼治实践及其行动特色,为把握明中期阳明学兴起前夕“道学”大众化和“礼教”的渗透及其泛化提供了观察侧面和个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钦 家礼 礼治 社会教化 人皆可为尧舜
原文传递
“维齐非齐”与当代社会阶层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宏伟 汪云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维齐非齐"是荀子所提倡的一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所引发的阶层关系问题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维齐非齐"中蕴涵的社会分化与和谐相统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基础、以礼治与法治为保障的思想内... "维齐非齐"是荀子所提倡的一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所引发的阶层关系问题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维齐非齐"中蕴涵的社会分化与和谐相统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基础、以礼治与法治为保障的思想内容,有益于当代合理划分社会阶层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协调阶层矛盾;有利于改善民生以达成"维齐"的目标及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缩小阶层差距;有助于以礼作为阶层行为的准则,以法作为阶层行为的底线,规范阶层行为;达成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齐非齐 阶层关系 公平正义 礼治 法治
下载PDF
礼治秩序下的辽代社会风尚变迁
18
作者 李月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8期1-5,共5页
辽政权的礼制建设受到中原传统制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宗庙、丧服、养老等礼制的运行成为辽朝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部分。在礼法合流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政权礼治秩序的逐步确立,辽代社会逐渐改变了原来以贵壮、尚勇为特征的契丹习俗,契丹群体... 辽政权的礼制建设受到中原传统制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宗庙、丧服、养老等礼制的运行成为辽朝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部分。在礼法合流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政权礼治秩序的逐步确立,辽代社会逐渐改变了原来以贵壮、尚勇为特征的契丹习俗,契丹群体的家庭、家族观念日重,并形成了以儒家道德观念为主流的尊老、重老社会风尚,树立了忠孝的社会道德标准。这不仅推动了辽代社会风尚的变迁,而且也促使了北方社会与中原传统社会的同质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辽代 社会风尚
下载PDF
孔子的民本思想探析
19
作者 刘乾坤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00-102,共3页
民本思想早在上古农业社会时期就已经萌芽了,历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继承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更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主要... 民本思想早在上古农业社会时期就已经萌芽了,历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继承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更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主要从孔子民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其民本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礼治 纳仁入礼
下载PDF
贾谊与《礼记》学
20
作者 陶广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7,156,共14页
考察贾谊《新书》对《记》文的征引情况并梳理贾谊的学术师承渊源,可知其礼治思想与《记》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贾谊论礼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论以礼别异与以礼防乱,论礼治的目的与实现途径等,其说多取自《记》文。贾谊积极地汲取《记... 考察贾谊《新书》对《记》文的征引情况并梳理贾谊的学术师承渊源,可知其礼治思想与《记》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贾谊论礼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论以礼别异与以礼防乱,论礼治的目的与实现途径等,其说多取自《记》文。贾谊积极地汲取《记》文中的礼治思想与政治智慧,作为其推行礼治、维护君权和构建新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作为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具体策略与途径。从另一方面看,当时单篇行世的《记》文正是由于贾谊等汉初重要学者的高度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礼记》的编撰成书,贾谊实为《礼记》学一大功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礼治 《新书》 《记》 《礼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