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中的互为主体与人类学的社会担当 被引量:14
1
作者 纳日碧力戈 胡展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非遗"的提出和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学先有殖民色彩,后有学科反思,开始突出本土人的主体性,强调对本土文化的浓描,当下又提出担当人类学的口号。"非遗"项目继承了人类学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怀同情之心,行善良之... "非遗"的提出和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学先有殖民色彩,后有学科反思,开始突出本土人的主体性,强调对本土文化的浓描,当下又提出担当人类学的口号。"非遗"项目继承了人类学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怀同情之心,行善良之举,帮助本土人传承有形资财和无形资财。但"非遗"人士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谁之"非遗"?就像人类学是人人共享的一样,"非遗"也是人人共享的。担当人类学已经在"非遗"项目中扮演角色,在突出本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承认政府和学者的主体性,互为主体,互为条件,以便促成人人之"非遗"的重叠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本土主体性 互为主体 人类学担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