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当代复兴的思想视域问题——“儒学三期”新论 被引量:20
1
作者 黄玉顺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8,共8页
儒家没有新的,然而儒学是常新的。儒家的复兴在于儒学的重建。儒学的当代重建必须在当代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中进行,才能顺应当代的生活、而避免原教旨主义。这就需要对儒学史进行一种新的认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qu... 儒家没有新的,然而儒学是常新的。儒家的复兴在于儒学的重建。儒学的当代重建必须在当代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中进行,才能顺应当代的生活、而避免原教旨主义。这就需要对儒学史进行一种新的认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儒学三期"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学复兴 生活-存在 “儒学三期”说
下载PDF
安史之乱前后的儒学复兴思潮与文体革新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铁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4,共3页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文体革新 骈散相间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与社会主义的和解? 被引量:5
3
作者 贝淡宁 吴万伟(译)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1期26-33,共8页
本文认为把社会主义传统和儒家传统结合起来的左派儒学在中国大陆最有发展前途。作者简要概述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与一些"儒学"特征结合起来,以厘清"左派儒学"的轮廓,如独立的社会和政治批评、关心... 本文认为把社会主义传统和儒家传统结合起来的左派儒学在中国大陆最有发展前途。作者简要概述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与一些"儒学"特征结合起来,以厘清"左派儒学"的轮廓,如独立的社会和政治批评、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基本的物质生活、和陌生人的团结、全球正义和宗教宽容等。在文章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儒学的普遍性和走向世界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左派儒学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儒家道统的重建:可能抑或文化乡愁——《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及思考
4
作者 李闫如玉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74-180,192,共8页
方克立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将中国文化与儒家伦理置于现代化的进程中考察,指出就现代新儒家的一般观点而言,继承儒学的核心在于道统的传续和发扬。在近代以来儒学处境艰难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环境下,对... 方克立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将中国文化与儒家伦理置于现代化的进程中考察,指出就现代新儒家的一般观点而言,继承儒学的核心在于道统的传续和发扬。在近代以来儒学处境艰难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环境下,对道统观念的重新省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我们不应止步于此,而是要在“新道统”“中华道统”的探讨中不断求索,使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可能。舍狭义的“道统”与“政统”,取以“学统”为载体的广义“中华道统”,将儒学的价值安顿于现世生活、产生切实影响,庶几可以消解类似于文化乡愁的困顿和疑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现代新儒家 儒学复兴 文化乡愁 方克立
原文传递
心性儒学还是政治儒学?新邦旧命还是旧邦新命?——关于儒学复兴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白彤东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1期5-25,共21页
20世纪新儒家在复兴儒学上专注于心性儒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保守得太多,在多元社会中试图保守一元价值。第二,他们又退让得太多,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全盘接受西方之科学与民主。作者认为,保守、发展儒学应着重于政治层面。但是蒋庆所... 20世纪新儒家在复兴儒学上专注于心性儒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保守得太多,在多元社会中试图保守一元价值。第二,他们又退让得太多,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全盘接受西方之科学与民主。作者认为,保守、发展儒学应着重于政治层面。但是蒋庆所做的政治儒学,因其认可心性哲学的先天普适性,故也保守过多。其政治建构,是将儒家的一个情境化表达(汉代公羊学)当成儒家的神圣教条。他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也失去了儒家政治思考的普适向度。作者指出,我们所应回到的,是儒家之精神,并由新情势演绎出一套适应当代情境的、面对全球问题的儒学政治建构,以达成阐旧邦以赋新命之目的,而不是将"旧命"强加在新邦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新儒家 政治儒学 蒋庆
原文传递
文明互鉴视域下“本己”与“克己”差异性分析
6
作者 孙冠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7,共6页
在文明互鉴视域下,“海德格尔与中国”是中国现代性话题中的热点之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核心是“古今中西”问题,海德格尔与中国本属于“中西”问题,但又经常错位为“古今”问题,具体表现为海德格尔与孔子、庄子、老子的互鉴会通。但这... 在文明互鉴视域下,“海德格尔与中国”是中国现代性话题中的热点之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核心是“古今中西”问题,海德格尔与中国本属于“中西”问题,但又经常错位为“古今”问题,具体表现为海德格尔与孔子、庄子、老子的互鉴会通。但这种互鉴会通本质上是含混的,往往掩盖了深刻的差异性甚至对立。通过海德格尔此在的“本己生存”与孔子“克己复礼”的对照性研究,可以澄清其差异性是文脉传承的对立,并由此指明儒学的现代复兴在“儒”,不在“学”。不管是现象学的阐释,还是诠释学的阐释,复兴和繁荣的只是儒学这门学术,而不是孔孟之道的复兴,真正的儒家复兴需要两个历史性条件:一是要与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建设相一致,二是儒士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己生存” “克己复礼” 孔子 儒学复兴
下载PDF
王安石与二程天道论新探
7
作者 关素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9-116,共8页
以往学者少有专门从天道论层面比较王安石与二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从二程“理本论”的角度批评介甫之学“不知道”“以气明道”“支离”,这一批评造成了学界长期以来对王安石天道论的误解和忽视。王安石天道论主要包含以道为本体的道本... 以往学者少有专门从天道论层面比较王安石与二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从二程“理本论”的角度批评介甫之学“不知道”“以气明道”“支离”,这一批评造成了学界长期以来对王安石天道论的误解和忽视。王安石天道论主要包含以道为本体的道本论、以道—元气—冲气/阴阳—五行—万物为结构的宇宙生成论和“天生人成”的天人关系论三个方面,它是一个自我圆融的思想体系。北宋儒学复兴本身呈现多元发展的状态,王安石新学也置身其中。为了促进当代儒学的全面发展,重新挖掘王安石新学的理论价值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二程 天道论 儒学复兴 多元发展
下载PDF
今日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 被引量:2
8
作者 杜祖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儒学一时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不应负...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儒学一时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讲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者将之支离化,再加上现代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使本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的碎文剩义。讲者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的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兴绝学的使命: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而为世人认识,为社会发展新生命;并使此一贯彻人本精神的伟大思想,足与西方哲学与宗教分庭抗礼,推动新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为作者2002年在新加坡由《联合早报》和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与中文系联办的"吴德耀文化讲座"所作的讲演。教育家昊德耀教授(1915-1994)生前服膺中华文化,阐扬儒学于海隅南疆,不遗余力,居功至伟,本讲即为纪念昊教授而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力量 中华文化 《联合早报》 儒家思想 2002年 “五四” “文革” 基层社会 中华民族 现代意义 华人社会 重新定位 社会发展 人本精神 西方哲学 艺术中心 国立大学 人类文明 儒学 集大成 政治化 教条化 西方化
下载PDF
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与边塞诗创作的衰落 被引量:3
9
作者 何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在唐代边塞诗创作衰落的众多原因中,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亦属其一。唐代边塞诗创作与胡文化有颇多交融,胡文化是刺激边塞诗创作的一个强力因素。然而,随着中唐"夷夏"观念的转严,胡文化日益受到排斥与否定,丧失了... 在唐代边塞诗创作衰落的众多原因中,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亦属其一。唐代边塞诗创作与胡文化有颇多交融,胡文化是刺激边塞诗创作的一个强力因素。然而,随着中唐"夷夏"观念的转严,胡文化日益受到排斥与否定,丧失了活力与生机,使边塞诗创作失去了一个重要推动力。"夷夏之辨"本身属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一环,儒学复兴运动对于"礼法"和"文德"的强调反转了唐帝国前期的文化特征,消解了推动边塞诗创作的尚武精神。失去了胡文化刺激和尚武精神推动,唐代边塞诗创作丧失了独有的特征,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落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胡文化 “夷夏之辨” 儒学复兴 尚武精神
下载PDF
北宋儒学复兴与易学历史哲学的关系
10
作者 章伟文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文认为,北宋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深层动因之一。北宋儒者主... 本文认为,北宋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深层动因之一。北宋儒者主要通过阐发《周易》之理来实现儒学的复兴。他们希望通过对理想政治蓝图的描画来规正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道路,为此,他们对历史发展目标、社会历史的结构及其变迁、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历史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宋儒学的复兴得益于易学历史哲学诸问题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儒学复兴 易学 历史哲学
下载PDF
儒法之争——汉初儒学由“复兴”到“官学”历程的再检讨
11
作者 朱舸 《德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3-28,共6页
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一直为汉初思想家所热衷讨论。汉初执法者浓厚的“以法为教”思想成为儒生们所努力破除的对象。叔孙通在不废秦法的前提下巧妙地将儒学思想融入时政策略中,迈出了汉初儒学复兴的第一步;陆贾建构了汉代的儒学体系,奠... 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一直为汉初思想家所热衷讨论。汉初执法者浓厚的“以法为教”思想成为儒生们所努力破除的对象。叔孙通在不废秦法的前提下巧妙地将儒学思想融入时政策略中,迈出了汉初儒学复兴的第一步;陆贾建构了汉代的儒学体系,奠定了汉初儒学的理论基础;贾谊则展开了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建构了大一统的国家理念;至董仲舒时,通过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确立了儒学的“官学”地位,完成了从“以法为教”到“以儒为教”的转变,开启了二千年中国儒学正宗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汉初 官学 儒法之争 儒学复兴
下载PDF
从华夷之辨到古今之辨——关于中唐古文运动发生背景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光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8,共8页
本文从前人有关华夷之辨为中唐古文运动诱因的说法入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华夷之辨与古文运动之间存在一条"辨华夷—复尊儒—辨古今—学古文—复古道"逐步递进的线索。边疆危机、藩镇割据等安史流弊促使华夷之辨在中唐士人心... 本文从前人有关华夷之辨为中唐古文运动诱因的说法入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华夷之辨与古文运动之间存在一条"辨华夷—复尊儒—辨古今—学古文—复古道"逐步递进的线索。边疆危机、藩镇割据等安史流弊促使华夷之辨在中唐士人心中强化,进而引导士人对"华"之本体进行审视,产生儒学复兴的使命感。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华夷之辨延伸为古今之辨,即矫正华夷相杂的"今"文化,回归纯净的华夏"古"文化。中唐古文运动正是这种回归古典理念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即通过写作与古圣先王著述表达相一致的文体,探求古道精髓,复兴古典文化。这种复兴的终极目的则是儒学复古基础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古文运动 华夷之辨 儒学复兴 古今之辨
下载PDF
儒学在东晋的复兴及其挑战——以儒家经传的传承与变异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春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1,共7页
汉末三国,儒学官方独尊地位受到严重动摇。但司马氏南迁后,儒学在江左迅速得以复兴,这主要体现在政坛、官方教育中的独尊地位的部分恢复与日常生活中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切实践行,《三礼》研究与传播的升温。不过,由于儒学自身原因——... 汉末三国,儒学官方独尊地位受到严重动摇。但司马氏南迁后,儒学在江左迅速得以复兴,这主要体现在政坛、官方教育中的独尊地位的部分恢复与日常生活中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切实践行,《三礼》研究与传播的升温。不过,由于儒学自身原因——儒家经传及其注解的流变,更由于外部玄、佛进一步进入上层主流社会尤其士大夫的社会生活,局部复兴的儒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东晋政府与一些儒者、士大夫出于各自的目的,分别予以了呼应与应对,虽收效不大,但对玄、佛的渗入有所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儒学复兴 挑战 应对
下载PDF
李觏对北宋儒学复兴的哲学构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秀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5,共5页
"礼"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儒学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自汉代开始凋落、魏晋日渐衰微的儒学传统,至北宋时已面临诸多阻滞。北宋中期很多儒者都自觉担当起复兴儒学这一历史使命,李觏无疑是重要代表之一。他秉承了先秦儒... "礼"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儒学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自汉代开始凋落、魏晋日渐衰微的儒学传统,至北宋时已面临诸多阻滞。北宋中期很多儒者都自觉担当起复兴儒学这一历史使命,李觏无疑是重要代表之一。他秉承了先秦儒家关怀民生、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揭露宗教对儒家礼治的冲击,为复兴儒学扫清外在障碍;提出"礼顺人情"的观点,为复兴儒学奠定民众基础;提倡将礼制度化,为复兴儒学提供制度保障,构建了层层深入又步步紧扣的儒学复兴体系。李觏的理论不仅为北宋中期复兴儒学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实则成为了两宋功利主义学说的一个历史源头,而且为理学家构建思辨本体论的新儒学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儒学复兴
下载PDF
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 被引量:1
15
作者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2-50,124,共10页
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于唐宋复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崇儒排佛争儒学正统为其发轫。韩愈刺袁而著《与孟尚书书》,推尊孟子,完善并高扬道统,可以说是唐宋哲学由佛教为主向儒教为主发展总脉络中一个极富戏剧性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捩点。坚... 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于唐宋复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崇儒排佛争儒学正统为其发轫。韩愈刺袁而著《与孟尚书书》,推尊孟子,完善并高扬道统,可以说是唐宋哲学由佛教为主向儒教为主发展总脉络中一个极富戏剧性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捩点。坚守道统,就是坚守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古圣贤一脉相承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路线。韩愈于袁州衙邸挥毫作书,卫道言志,令人感受到了一种殉道者的悲壮。这表现了唐代士人强烈的华夏历史文化主体意识。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韩愈无可争辩地成为唐宋儒学复兴运动之先驱。袁州实可为韩愈道统思想完善守护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袁州 守护道统 儒学复兴 转折点
下载PDF
儒学复兴视野下的欧王关系新论
16
作者 吴增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1-97,F0002,共8页
欧阳修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儒学复兴的领军人物,但其经学理论已经属于儒学复兴的不同阶段。欧阳修坚守尊儒排佛的传统立场,疑传而疑经;王安石则已暗引佛禅,深入到对道德性命的探讨,这种阶段性差异造成了双方学术观念的错位,并进而发展为政... 欧阳修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儒学复兴的领军人物,但其经学理论已经属于儒学复兴的不同阶段。欧阳修坚守尊儒排佛的传统立场,疑传而疑经;王安石则已暗引佛禅,深入到对道德性命的探讨,这种阶段性差异造成了双方学术观念的错位,并进而发展为政治理念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儒学复兴
下载PDF
与儒学复兴“第四次浪潮”的对话——兼评鲁迅研究界“集体失语”现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竹潜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5,13,共6页
近年来,儒学掀起了“第四次浪潮”,鲁迅研究界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很需要作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用主流话语的“先进文化”概念来品评和衡量“儒家文化”,就能对儒家的“第四次浪潮”做出科学的评价:历史上的“儒... 近年来,儒学掀起了“第四次浪潮”,鲁迅研究界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很需要作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用主流话语的“先进文化”概念来品评和衡量“儒家文化”,就能对儒家的“第四次浪潮”做出科学的评价:历史上的“儒学”固然有它的价值,但后来渐渐地落伍了,它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年,最终让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列强几百年,所以“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不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儒学复兴论”也不可能在民众中引起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主流话语 先进文化 鲁迅研究界
下载PDF
从西学东渐到儒学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儒学现代化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光亚 江峻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儒学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现代化
下载PDF
清初经学复兴及其特征
19
作者 江增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0-23,共4页
清初经学的复兴,本着经世之目的,虽有尊汉抑宋的倾向,但仍然是汉宋兼采;随着满清政权渐趋稳定,统治者的官方价值体系的选择,理学由清初仍对王学的回护明显的转向尊崇、笃信程朱理学;对陆王心学总体的抑制与驳斥,黜空谈心性的空疏转而强... 清初经学的复兴,本着经世之目的,虽有尊汉抑宋的倾向,但仍然是汉宋兼采;随着满清政权渐趋稳定,统治者的官方价值体系的选择,理学由清初仍对王学的回护明显的转向尊崇、笃信程朱理学;对陆王心学总体的抑制与驳斥,黜空谈心性的空疏转而强调尊崇实学、实用躬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复兴 汉宋兼采 尊崇程朱
下载PDF
三教融合与儒学重振之间:北宋名臣赵抃的佛道思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志诚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76-84,共9页
北宋名臣赵抃青少年时期即深受两浙路兴盛的佛道信仰熏染,既长出仕多接名僧、高道,究心佛典,至有"闻雷得道"之说,中年乃"摈去声色,系心宗教",老年更是"清修益至,禅诵精严"。道教影响于赵抃者,主要是其修... 北宋名臣赵抃青少年时期即深受两浙路兴盛的佛道信仰熏染,既长出仕多接名僧、高道,究心佛典,至有"闻雷得道"之说,中年乃"摈去声色,系心宗教",老年更是"清修益至,禅诵精严"。道教影响于赵抃者,主要是其修炼养生思想。一言蔽之,赵抃思想虽有以儒学为主旨的一面,又有融合佛、道的一面。明乎此,对聚讼千年未有定谳的赵抃"理欲交战"、携龟鹤入蜀等行为方式方可得一确切解释。赵抃思想中的这一对立统一,在北宋前期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当时三教融合及儒学重振两种时代思潮的产物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抃 佛道思想 禅宗 养生 三教融合 儒学重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