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邓元杰 侯孟阳 +6 位作者 谢怡凡 高晴 姚顺波 龚直文 鲁亚楠 贾磊 李园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97-6612,共16页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工程实施后共有297066.15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草覆盖率由57.33%增长至60.5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陕北地区ESV得到了显著提升。25年间陕北地区ESV共增加了32.82亿元,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工程实施前多增加了5.93亿元,增长主要源于退耕引起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3)ESV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热点区和冷点区集聚效果明显,热点区集聚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冷点区集聚与未利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4)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陕北地区中部中等等级和次高ESV分布区域逐渐增大、次热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北部次低等级和低等级ESV分布区域逐渐减少、冷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整体而言,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时间上相呼应、在空间上相匹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得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ESV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陕北地区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超 甄霖 +1 位作者 杜秉贞 孙传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0-858,共9页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类型 种养结构 农户满意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境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谢怡凡 姚顺波 +3 位作者 邓元杰 贾磊 李园园 高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指导下一轮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协调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退耕还林(草)先行试点的陕西省延安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 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指导下一轮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协调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退耕还林(草)先行试点的陕西省延安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延安市2000年、2008年和2015年生境质量;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探讨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200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在退耕还林(草)工程驱动下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移为主要特征,林地和草地面积在研究期内增加显著。2)延安市2015年生境质量整体较好,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且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生境指数由2000年的0.69增加到2015年的0.71。3)区域生境质量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类分异特征明显;南部的黄陵县和黄龙县等森林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呈现出高高集聚特征,而低低集聚区和高低集聚区交叉分布集中在北部宝塔区、子长县、安塞县、吴起县等城镇及其周边农业生产区。4)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区域生境质量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结构,尤其是林地草地,构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平衡的政策体系,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系统地提高区域生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延安市
下载PDF
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史海静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对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析陕西省"长治"工程治理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并对其水保工程成效进行经济评估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项... 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对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析陕西省"长治"工程治理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并对其水保工程成效进行经济评估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348.09 km^2,治理程度达到76.77%,植被覆盖率提高21.57%;农耕地减少了33.78%,林地增加了33.31%,草场增加了38.78%,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减少79.00%,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一些特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社会效益。对项目实施的经济评估分析表明,该项目治理效益费用比为1.61,敏感性分析时为1.15.均大于1,净效益为3 320.05万元,还本年限8.8 a(<10~12 a),经济效益系数0.11(>0.08~0.1),均符合《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标准。说明陕西省"长治"工程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决策可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治”工程 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水电站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龚围 李丽 +5 位作者 柳钦火 辛晓洲 彭志晴 邬明权 牛铮 田海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24-1436,共13页
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区域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工程为... 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区域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陆地系列卫星(Landsat)、哨兵2号(Sentinel-2)等遥感对地观测数据,利用决策树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水电站库区概况、水电站对植被生长状况与生态资源影响等方面,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水电站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遥感监测及分析。本文首先根据遥感影像与DEM确定库区及库容,结合最小外接正方形面积比及平均宽度等指标确定各水电站缓冲区类型和范围。利用NDWI及NDVI构建决策树模型,提取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和其它5类;结合区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库区生态占用并对水电站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沿线10座水电站造成的生态损失与库区面积呈正相关,不同工程间,在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和其它方面的损失面积大小存在较大差异;②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覆盖度年均变化幅度约为0.35%、1.27%,水电站修建对周边生态资源与植被生长状况影响较小,同时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水电站的修建会明显改善周边环境;③各水电站周边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大部分水电站周边植被生长状况良好;④水电站建设始终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从施工设计到水电站后期维护期间,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占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防范得当;⑤水电站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水电站工程 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 植被生长状况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遥感 监测
原文传递
GIS-based detection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Baota District, Sha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3
6
作者 GUO Liying DI Liping +2 位作者 LI Gang LUO Qiyou GAO Ming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2期1467-1478,共12页
During the past decade,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boost the land use trans- 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especially for reducing soil erosion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asures. The Grain-for-Green project (... During the past decade,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boost the land use trans- 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especially for reducing soil erosion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asures. The Grain-for-Green project (GFG) is the largest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in China, which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for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of west China. Based on the Landsat TM/ETM im- ages for three time periods (2000, 2005 and 2010), this study applied the GIS technology and a hill-slope analytical model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l patterns of returning slope farmland to grassland or woodland in Baota District, Yan'an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0 to 2010, the area of farmland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5,030 ha, which is the greatest decrease among all the land-use types, whereas grassland, wood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of which grassland expanded rapidly by 26,380 ha (2) The annual variation rate of land-use dynamics was 1.98%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0, of which the rate was 1.05% for the 2000-2005 period and 2.92% for the 2005-2010 period, respectively. Over the past decade, returning farmland to woodland or pastures was the main source of increased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nd the reduction of farmland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grassland and woodland by 97.39% and 85.28%, respectively. (3) As the terrain slope increases, farmland decreased 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reas with a slope ranging from 15° to 25° and less than 15° were the focus of the GFG project, accounting for 85% of the total area of farmland reduction. Meanwhile, the reduction in farmland was significant and spati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woodland and grass- land. (4)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area of destruction of grass and trees in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for the reclamation of farmland was approximately 4596 ha. The area subject to the GFG pol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Baota District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国华 唐承丽 +1 位作者 朱翔 周海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7,共4页
三峡工程主要通过客观存在的江湖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对洞庭湖区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200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后,这种影响将逐渐显露。鉴此,应针对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所面临的新环境,尽快制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 三峡工程主要通过客观存在的江湖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对洞庭湖区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200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后,这种影响将逐渐显露。鉴此,应针对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所面临的新环境,尽快制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要切实搞好生态退耕和移民建镇工作,促进土地整理及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要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的土地利用新模式,积极整治低产田,防治"三废"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对策 三峡工程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 土地整理 土地规模经营 低产田改造
下载PDF
The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igration Area, Three Gorges Project, China: Advance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9
8
作者 倪九派 邵景安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36-144,共9页
This paper reviewed existing literatures on land use change since the demonstration phas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nd found that reservoir inundation, migration resettlement, urban relocation, and post-supporting ... This paper reviewed existing literatures on land use change since the demonstration phas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nd found that reservoir inundation, migration resettlement, urban relocation, and post-supporting construction were firs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when analyz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igration area. However, at the post-migration period (the end of migration resettlement), above-mentioned drivers had not obviously driven land use change, but the evolutions of "migration demands" replacing them increasingly became the major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igration area. Therefore, the future priority fields of land use explanations in the mi- gration area, Three Gorges Project were (1) identifying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migration resettlement and indigenous inhabitants; (2) un- derstanding the change of "migration demands" and their causing "indigenous inhabitants' demands" being how to drive land use transforms; (3) finding the driving processes of the conflict and exclusion between immigrants and indigenous inhabitants, and the transfer of immigrants and indigenous in- habitant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4) measuring the dynamic feedback of "migration demands" at dif- ferent stages on the processes, direc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order to building the coupling framework among "migration demands", driver behaviors, and land us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ccess for the explan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also supplies scientific proofs to obtain adaptive decision-making to optimize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migration area, Three Gorges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migration de-mands driving forces Three Gorges project migration area.
原文传递
基于参照系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梦宇 张黎 +7 位作者 何洪林 任小丽 牛忠恩 吕妍 徐茜 常清青 刘卫华 李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100-7113,共14页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ESQ)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和生态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目前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健康和质量的评估以受气候主导的现实值为主,不同地区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较低,难以满足国家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采用基于参照...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ESQ)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和生态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目前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健康和质量的评估以受气候主导的现实值为主,不同地区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较低,难以满足国家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采用基于参照系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框架,按照由中国生态地理分区和植被类型划分出的168个评估单元,以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永久观测样地以及生产力主要受气候影响的区域等较少受人类活动干扰且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优良的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系,评估了1990—2015年基于参照系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质量(ESQ′)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参照生态系统相比,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平均值总体偏低28%。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ESQ′全国平均值分别下降1.2%和上升3.69%。ESQ′转变比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在“陕-甘-宁”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白山地区和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县域。在这些区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等措施对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使生态系统质量的改善。基于参照系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区域气候波动差异对质量评估的影响,为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途径,可为我国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未来加强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参照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并重点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照系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治理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项目教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华艳 黄远林 李素霞 《钦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1-66,共6页
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土地规划业务逐年递增,社会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呈现旺盛的需求态势。为了满足土地规划行业人才的需求,应合理设置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优化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关键词 项目教学 土地利用规划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岩溶山区生态服务价值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郜红娟 张朝琼 王后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21-24,共4页
基于GIS技术,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分析岩溶山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退耕还林(草)工程使该区林地和草地增加2 192.45hm2。旱地转向林地比例最大,呈现出旱地转向林地>未利用地转向林地>旱地... 基于GIS技术,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分析岩溶山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退耕还林(草)工程使该区林地和草地增加2 192.45hm2。旱地转向林地比例最大,呈现出旱地转向林地>未利用地转向林地>旱地转向草地>未利用地转向草地的特点;生态服务价值增加4 536.2×104元。从贡献率看,旱地转向林地>未利用地转向林地>未利用地转向草地>旱地转向草地;从生态服务类型看,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岩溶山区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项目用地制度及综合利用可行性探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湘峰 阿茹娜 +1 位作者 朱健 望佳琪 《水力发电》 CAS 2021年第12期5-8,18,共5页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之一。为了适应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效益发挥、能源结构改善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分析从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科学规划可再生能...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之一。为了适应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效益发挥、能源结构改善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分析从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科学规划可再生能源用地布局,合理设计用地取得方式及产权属性制度,研究提高用地综合利用潜能可能性等方面,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用地及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项目 用地制度 综合利用 探索
下载PDF
AA-RPIR工艺应用于某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与实践
13
作者 张宛君 周雪丽 +3 位作者 李喻 余军 杨嘉龙 韩佩君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187-194,共8页
东莞市某污水处理厂现状一期、二期总规模为15万m^(3)/d。因片区污水处理需求逐步增长,污水厂面临高负荷运行及雨季超负荷运行问题。为缓解该厂日益紧迫的污水处理压力,需进行三期扩建工程,其扩建规模为土建10万m^(3)/d,近期设备安装为5... 东莞市某污水处理厂现状一期、二期总规模为15万m^(3)/d。因片区污水处理需求逐步增长,污水厂面临高负荷运行及雨季超负荷运行问题。为缓解该厂日益紧迫的污水处理压力,需进行三期扩建工程,其扩建规模为土建10万m^(3)/d,近期设备安装为5万m^(3)/d。三期工程采用一种新型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反应沉淀一体式环流生物反应器(RPIR),以该技术组合成“厌氧-缺氧-RPIR(AA-RPIR)”核心污水处理工艺。文章主要介绍该工程的设计特点及实际运行效果。该工艺AARPIR生化池部分的用地指标为0.110 m^(2)/(m^(3)·d^(-1)),相比传统“AAO+二沉池”工艺节约用地约0.019 m^(2)/(m^(3)·d^(-1)),后段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沉淀池+精密滤池”工艺,整个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佳,其对COD_(Cr)、TN、TP、SS及氨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5.5%、72.8%、96.9%、97.9%及98.2%。此工程为RPIR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提供了设计案例,实际运行效果可为其他类似污水厂提标或扩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水处理 厌氧-缺氧-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AA-RPIR) 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 扩建工程 用地指标 深度处理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草的土壤碳固持效应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4 位作者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工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效氮 土壤有效磷 水分梯度 土地利用变化 恢复效应
下载PDF
地铁项目引起的土地利用及碳汇时空变化评估——以成都地铁10号线二期项目为例
15
作者 陈春宇 刘金 毕凌岚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50-55,共6页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铁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最受关注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导致城市树木覆盖面积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城市...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铁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最受关注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导致城市树木覆盖面积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城市的陆地固碳潜力。调查了2016-2019年成都市地铁10号线二期项目导致的土地利用及陆地碳汇的时空变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POI数据相结合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landsat8 OLI卫星传感器数据估算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用于检测树木覆盖变化和量化碳储量。结果表明,商业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用地增长较为剧烈,三类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其他用地逐年减少。在研究期间,地铁周边区域为修建地铁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和砍伐城市树木造成了7.113tCO_(2)e的排放。以往在评估由于公共交通减少的排放量时,常忽略了这一部分。了解地铁站点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地铁项目建设过程对碳排放的影响,对调整和优化地铁项目方案及地铁系统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项目 碳固存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建设项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芳华 王伟波 +1 位作者 程红光 成必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45,共3页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目前在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调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选取水电站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和天然气开发工程(孝新合气田开发工程)两类建设项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TM遥感影像进行项目区域土地覆被...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目前在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调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选取水电站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和天然气开发工程(孝新合气田开发工程)两类建设项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TM遥感影像进行项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分析。通过FRAGSTATS方法,对6个有代表性的景观空间结构与异质性的定量指标进行计算,研究建设项目周边区域景观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项目周边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均发生较大变化,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多样化发展。水电站项目建设通过水库蓄水和工程占地直接影响库周土地覆被变化,天然气开发项目通过带动经济发展,对区域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项目 遥感分析 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的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工程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艾克热木·热合曼 玉素甫江·如素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区其表现更为突出。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开都河流域第一分水...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区其表现更为突出。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开都河流域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径流量与生物量变化趋势,进一步讨论水利工程建设对开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其中耕地面积直线增加;2)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开都河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适应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3)水利工程运行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逐渐增加,裸地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开都河 第一分水枢纽站
下载PDF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建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8期96-97,共2页
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方法与应用,对我国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从明确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流程入手,做好每一环节工作,促使我国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用地 勘测定界 审批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及 《海河水利》 2020年第1期30-36,共7页
以三峡工程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库区土地利用的影响。梳理了三峡工程概况和库区土地利用现状,从水库淹没、移民安置、对口支援等6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和布局的影响;根据库区1... 以三峡工程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库区土地利用的影响。梳理了三峡工程概况和库区土地利用现状,从水库淹没、移民安置、对口支援等6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和布局的影响;根据库区19902010年遥感影像,提取出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利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从定量分析结果来看,量化的工程建设因素对库区各地类的整体影响力排序为: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土地利用 定性定量 灰色关联模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以太仆寺旗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玉华 白力军 赵杉杉 《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12期37-41,共5页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生态质量评价体系 土地利用 太仆寺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