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揭橥理论视域:“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意识形态迷思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若龙 《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10-17,共8页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内在二元冲突,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执政党"的自身定位来重构"革命党"时期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国退民进” 意识形态 二元冲突
下载PDF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岗 张晨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流行着的一些错误观点:如国有企业低效率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进民退论、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论等,对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起了极其不良的干扰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流行着的一些错误观点:如国有企业低效率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进民退论、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论等,对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起了极其不良的干扰作用。本文在澄清这些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思路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经济 效率 垄断 国进民退
下载PDF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警惕和反思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淮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3,共9页
近年来,伴随"国进民退"探讨的深入,一些应警惕和反思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进民退"的命题使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两方,但二者绝不是只能相互争斗而不能共存共荣的关系。国有企业和私营企... 近年来,伴随"国进民退"探讨的深入,一些应警惕和反思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进民退"的命题使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两方,但二者绝不是只能相互争斗而不能共存共荣的关系。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有许多共同利益,二者的发展需要在认清二者及其与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改革来实现,并在互助合作、有序竞争中,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下载PDF
近代中国邮政空间的“国进民退”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哲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19-138,160,161,共22页
近代中国邮政空间主要是以民信局、国营邮政、侨批等多种企业实体构成。清朝邮政成立后即开始蚕食小额民间资本支持下的民信局经营空间,而基于对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数字化工作发现,历经40余年经营,国营邮政基本整合了全国范... 近代中国邮政空间主要是以民信局、国营邮政、侨批等多种企业实体构成。清朝邮政成立后即开始蚕食小额民间资本支持下的民信局经营空间,而基于对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数字化工作发现,历经40余年经营,国营邮政基本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邮政空间,也基本完成了本领域的“国进民退”。在此过程中,国营邮政审慎模仿民信局的经营方式,使用多种创新经营策略,除了在大中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构建了便捷快速的邮政网络空间,更借助邮政代办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将营业网络“下沉”到铁路和公路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较好地与传统农村“定期市”网络完成耦合,基本达到了通商处必通邮的效果。国营邮政点和邮路集聚所形成的“邮政聚集区”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近代化外在空间表征,同时成为界定所谓“核心—边缘”结构的系统可信、定量可验证的空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政 民信局 邮政舆图 “国进民退”
下载PDF
中国产业政策为何选择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模式——基于战国末期经济史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林 刘冬庆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6,共9页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业组织则以一定程度的"官进民退(国有化)"与行政垄断为特征。结合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史维度的考察与思想提炼,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产业政策调整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经济史 重农抑商 官进民退
下载PDF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反思与探析
6
作者 曹钟雄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99,共4页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的挤出。"国进民退"蔓延容易造成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歧视和根除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行为,是解决"国进民退"问题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市场经济 经济转型 改革
下载PDF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兼论“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 被引量:7
7
作者 胡乐明 王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8,共6页
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其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其比重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应该与非国有企业保持适度平衡。在当前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其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其比重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应该与非国有企业保持适度平衡。在当前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医药等,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再退出,而且还要适当增加比重,以引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比重 国进民退 国退民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