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仁学思想发微——孔子对儒家人格理想的奠定
1
作者 王立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13,共5页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人格理想 为仁
下载PDF
汉代夜郎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特点
2
作者 陈瑜 陈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9-53,共5页
两汉对夜郎的开发长达350来年,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进入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贵州儒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成就固然无法与明清比拟,却胜过唐宋,更勿论魏晋蒙元。制度儒学、物化儒学、理论儒学、文化儒学相继传入;和平、友好的经济、政治... 两汉对夜郎的开发长达350来年,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进入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贵州儒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成就固然无法与明清比拟,却胜过唐宋,更勿论魏晋蒙元。制度儒学、物化儒学、理论儒学、文化儒学相继传入;和平、友好的经济、政治交往、交流、对话、沟通始终是主流;践行儒家仁义爱民政策,成为大一统政治得以实现的根本因素;不过,认同具有肤浅性、不对称性及不稳定性。制度儒学首先传入,各民族统治阶层之间制度层面的初始认同,是贵州两汉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制度儒学 初始认同 和平沟通 仁义爱民
下载PDF
论孟子的道德实践原则 被引量:1
3
作者 齐惠峰 王林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从道德意识先验论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 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从道德意识先验论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怍”四种修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实践 居仁由义 知言养气 切身自反 心无愧怍
下载PDF
格物致知 求心识仁——胡宏双重工夫论探析
4
作者 张海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9-92,共4页
在宋明理学的范畴系统中,本体论与工夫论是统一的,工夫论以本体论为内在依据,本体论则以工夫论为外在表现,对天地万物、人及人心的本体、本源的探求,须通过一定的工夫修养呈现出来。胡宏作为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于张载气本... 在宋明理学的范畴系统中,本体论与工夫论是统一的,工夫论以本体论为内在依据,本体论则以工夫论为外在表现,对天地万物、人及人心的本体、本源的探求,须通过一定的工夫修养呈现出来。胡宏作为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于张载气本论、程朱理本论和陆王心本论的性本论学说,并建构起心性哲学体系,其中"格物致知,求心识仁"的工夫论是胡宏性本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工夫论 格物致知 求心识仁
下载PDF
王阳明军事实践中的人本思想探析
5
作者 徐俊嵩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王阳明是明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儒入伍的常胜将军之一。在多次平乱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王阳明的军事实践中处处闪烁"仁"的光芒,也集中体现... 王阳明是明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儒入伍的常胜将军之一。在多次平乱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王阳明的军事实践中处处闪烁"仁"的光芒,也集中体现和有力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他是无愧于"仁者无敌"称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军事实践 人本思想
下载PDF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 被引量:53
6
作者 黄怀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者 行仁 仁名
下载PDF
《论语·里仁》篇“我未见好仁者”章浅释
7
作者 崔海亮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则其心已至于仁矣。也就是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心志于仁,则用其力于仁没有力不足的。世人以力不足为由而不行仁,实际上是误认为仁在心外,要借外力才能求仁,不知道仁体本在己心之好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仁者 恶不仁者 为仁之方
下载PDF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再思考
8
作者 万宏强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格平等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相一致,发扬和光大忠恕之道,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之方 忠恕 仁爱 博爱
下载PDF
论牟宗三儒家实践观的中华文化精神
9
作者 唐圣钦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实践,是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哲学的本义即实践的智慧学。这个意义的哲学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应。牟宗三以践仁知天概括儒家思想之精神内核。牟宗三主张以儒家的践仁知天作为破解时代危机的哲学方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交汇的... 实践,是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哲学的本义即实践的智慧学。这个意义的哲学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应。牟宗三以践仁知天概括儒家思想之精神内核。牟宗三主张以儒家的践仁知天作为破解时代危机的哲学方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交汇的当下文化语境里,以仁为内容和方向的儒家实践观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亦是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践仁知天 中华文化精神 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