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孔子仁学思想发微——孔子对儒家人格理想的奠定
- 1
-
-
作者
王立贺
-
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
-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13,共5页
-
基金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社科研究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ss08051
-
文摘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人格理想
为仁
-
Keywords
Confucius
doctrine of benevolence
ideal personality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汉代夜郎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特点
- 2
-
-
作者
陈瑜
陈奇
-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9-53,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研究"(11XZS017)成果
-
文摘
两汉对夜郎的开发长达350来年,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进入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贵州儒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成就固然无法与明清比拟,却胜过唐宋,更勿论魏晋蒙元。制度儒学、物化儒学、理论儒学、文化儒学相继传入;和平、友好的经济、政治交往、交流、对话、沟通始终是主流;践行儒家仁义爱民政策,成为大一统政治得以实现的根本因素;不过,认同具有肤浅性、不对称性及不稳定性。制度儒学首先传入,各民族统治阶层之间制度层面的初始认同,是贵州两汉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特点。
-
关键词
大一统
制度儒学
初始认同
和平沟通
仁义爱民
-
Keyword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
initial acceptance
peaceful communication
the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孟子的道德实践原则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齐惠峰
王林
-
机构
河北大学
河北职工大学
-
出处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
文摘
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从道德意识先验论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怍”四种修养方法。
-
关键词
孟子
道德实践
居仁由义
知言养气
切身自反
心无愧怍
-
Keywords
Mencius: moral practice: in benevolence and by righteousness
knowledge of words and cultivation of air
introspection of oneself
no shame in heart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格物致知 求心识仁——胡宏双重工夫论探析
- 4
-
-
作者
张海涛
-
机构
孔子研究院
-
出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9-92,共4页
-
文摘
在宋明理学的范畴系统中,本体论与工夫论是统一的,工夫论以本体论为内在依据,本体论则以工夫论为外在表现,对天地万物、人及人心的本体、本源的探求,须通过一定的工夫修养呈现出来。胡宏作为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于张载气本论、程朱理本论和陆王心本论的性本论学说,并建构起心性哲学体系,其中"格物致知,求心识仁"的工夫论是胡宏性本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胡宏
工夫论
格物致知
求心识仁
-
Keywords
Hu Hong
practice theory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practice the mind for benevolence
-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阳明军事实践中的人本思想探析
- 5
-
-
作者
徐俊嵩
-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
文摘
王阳明是明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儒入伍的常胜将军之一。在多次平乱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王阳明的军事实践中处处闪烁"仁"的光芒,也集中体现和有力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他是无愧于"仁者无敌"称号的。
-
关键词
王阳明
军事实践
仁
人本思想
-
Keywords
Wang Yang-ming military practice benevolence humanism
-
分类号
K24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
被引量:53
- 6
-
-
作者
黄怀信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
文摘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
关键词
论语
仁
仁者
行仁
仁名
-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benevolent person
practicing benevolence
fame of benevolence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语·里仁》篇“我未见好仁者”章浅释
- 7
-
-
作者
崔海亮
-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
文摘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则其心已至于仁矣。也就是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心志于仁,则用其力于仁没有力不足的。世人以力不足为由而不行仁,实际上是误认为仁在心外,要借外力才能求仁,不知道仁体本在己心之好恶。
-
关键词
好仁者
恶不仁者
为仁之方
-
Keywords
benevolence lovers
benevolence haters
way of practicing benevolence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再思考
- 8
-
-
作者
万宏强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
文摘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格平等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相一致,发扬和光大忠恕之道,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为仁之方
忠恕
仁爱
博爱
-
Keywords
way of practicing benevolence
loyalty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kind-heartedness
universal fraternity
-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牟宗三儒家实践观的中华文化精神
- 9
-
-
作者
唐圣钦
-
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牟宗三美学的现代性研究”(GD18XZW09)
岭南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重点项目“论牟宗三的实践智慧学”(WZ1809)。
-
文摘
实践,是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哲学的本义即实践的智慧学。这个意义的哲学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应。牟宗三以践仁知天概括儒家思想之精神内核。牟宗三主张以儒家的践仁知天作为破解时代危机的哲学方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交汇的当下文化语境里,以仁为内容和方向的儒家实践观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亦是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方法。
-
关键词
牟宗三
践仁知天
中华文化精神
实践
-
Keywords
Mou Zongsan
knowing heaven by practicing benevolence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practice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