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论的传播与“新小说”的国民性叙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65-170,共6页
晚清通过日本中介传入中国的"文明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新小说"都集中于对文明的认同。"文明论"的传播不仅塑造了崭新的世界秩序,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明显的鉴别意识,文明的西方和野蛮的中国成为... 晚清通过日本中介传入中国的"文明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新小说"都集中于对文明的认同。"文明论"的传播不仅塑造了崭新的世界秩序,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明显的鉴别意识,文明的西方和野蛮的中国成为新小说常见的叙事模式。另外,把理念化的"文化"进行中西比较,在晚清的小说中也已初见端倪。当然,这都和中国近代的历史处境密切相关,正如福泽谕吉把文明的目标确定为国家的独立,对中国而言,进行自我批判追赶"西方文明"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明论 晚清新小说 国民性叙事 传统学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对于“开明专制”的想象——以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7-69,共3页
日俄战争之后,知识人对"立宪"抱持着价值肯定,甚至将政体改良绝对化,以为累世沉积的旧政治伦理因此而焕然一新。《新石头记》所营造的"文明境界"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改良派里多有信从西方政党政治的... 日俄战争之后,知识人对"立宪"抱持着价值肯定,甚至将政体改良绝对化,以为累世沉积的旧政治伦理因此而焕然一新。《新石头记》所营造的"文明境界"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改良派里多有信从西方政党政治的坚定者,而包括吴趼人在内的很多文人对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仍是陌生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基因性结构"大一统",于此成为文学想象的基本空间结构,其所伴生的帝国心态,尚未完全出离人们的政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开明专制 《新石头记》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黄祸”论评析
3
作者 郑丽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0-34,共5页
"庚子事变"后,源起于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所引发的"黄祸"论沉渣泛起。清末新小说以其文学想象与虚构所做出的反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借鉴日本模式以求新变乃是一种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意识成为政治格局考量的根本... "庚子事变"后,源起于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所引发的"黄祸"论沉渣泛起。清末新小说以其文学想象与虚构所做出的反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借鉴日本模式以求新变乃是一种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意识成为政治格局考量的根本底色,"醒狮"成为极具民族-文化特质的精神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黄祸" 民族国家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被引量:3
4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新中国” 想象 民族国家 互文性 现代性
下载PDF
晚清新小说的伦理叙事与观念转型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华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6期147-160,共14页
晚清新小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批判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和戕害个体独立人格的礼教伦理,还实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思想转向和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晚清新小说君... 晚清新小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批判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和戕害个体独立人格的礼教伦理,还实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思想转向和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晚清新小说君臣伦理叙事和伦理变革思潮交汇互动,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伦理叙事 君为臣纲 忠君 爱国 臣民 国民
下载PDF
“新”出传统:晚清新小说的叙事转变
6
作者 程扬 郭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77-81,共5页
晚清时代的小说家始终坚定不移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立场,对于叙事角度、叙事立场以及价值观念的选择保留着文学以往叙事小说的维度以及宏观价值的旨意与趣味,且采取想象的思维逻辑来对民族形象、国家形象进行构建。叙事主题的... 晚清时代的小说家始终坚定不移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立场,对于叙事角度、叙事立场以及价值观念的选择保留着文学以往叙事小说的维度以及宏观价值的旨意与趣味,且采取想象的思维逻辑来对民族形象、国家形象进行构建。叙事主题的“道统”色彩、小说人物形象的固化与类型化、章回体叙事框架模式的使用、史传传统和历史叙事的侧重,均表现出晚清新小说浓郁的常规叙事特征。晚清新小说家在文本叙事方面中表现出对常规叙事的冲破与偏向,在叙事思维逻辑层面表现出对常规叙事方法的态度与多元选择。晚清新小说在叙述模式上延续了大量的叙事规则,尽管熟练度较低,不足之处较多,但其在“传统”基础上所衍生的“新”方向具备一定的文化史价值与文论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叙事转变 话语语境 传统叙述特点
下载PDF
向心与离心的二重奏:文学地理视阈中晚清新小说的发展面向
7
作者 王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4,共8页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聚合 离心发散 文学地理 晚清新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