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谐谑词看苏轼的人文情怀 |
许振
安丹丹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4
|
|
2
|
论福克纳创作的荒原情结 |
朱振武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3
|
清代“以学为词”刍议 |
唐何花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2 |
1
|
|
4
|
忧患与超越——古代文艺创作动力论阐释 |
王渭清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5
|
论艺术生产的精神能量 |
孙丽君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6
|
《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
朱振武
吴晟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7
|
论作家“创作意识”的构成 |
张永刚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1
|
|
8
|
李贺的心理异化与诗歌创作 |
陈琳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2 |
1
|
|
9
|
蒲宁:在悖论中成就伟大与深邃 |
李春林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0
|
“诗人”的选择——艺术生产中的创作心理研究 |
赵茜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1
|
论萧红现代童年母题的成功创化 |
唐旭君
金在胜
|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0 |
|
12
|
关于卡夫卡争议作品的解读:本义和引申义 |
林学锦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7 |
6
|
|
13
|
近二十年中国“拜伦研究”述评 |
宁梅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4
|
廖燕“愤气”说与文学创作动力理论 |
田婧媛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5
|
一部具有学理深度和美学精神的文艺心理学专著——读杨立元的《创作动机论》 |
蒋国忠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6
|
自觉的和谐追求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 |
梁晓辉
王荣霞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7
|
构建写作教学流程中情感目标及机制简论 |
黄永泰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0 |
|
18
|
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的教学含义 |
陶炳增
孙爱萍
|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
2004 |
16
|
|
19
|
公司并购的动因理论:一个基于价值视角的述评 |
毛雅娟
米运生
|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20
|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价值动因的组态效应如何促进价值创造 |
江积海
刘芮
王烽权
|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