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义天 孙昭华 +1 位作者 邓金运 张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39,共7页
通过分析历史和近期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变化 ,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洪灾形势愈演愈烈的原因。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主要表现为泥沙淤积向干流螺山~汉口河段的转移 ,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干流和湖区全局性水患加剧。随着中上游人类活动加... 通过分析历史和近期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变化 ,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洪灾形势愈演愈烈的原因。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主要表现为泥沙淤积向干流螺山~汉口河段的转移 ,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干流和湖区全局性水患加剧。随着中上游人类活动加剧 ,区域水沙灾害发展趋势恶劣。根治长江中游水沙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将沙量减少 1.8亿t,远期措施是通过上游水保和水库拦沙减少来沙 ,近期措施主要是处理好中游泥沙的淤积部位。三峡建库后出库沙量过程和对应的下游冲刷回淤过程也说明减少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 长江中游地区 洪灾 泥沙淤积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田磷素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纪雄辉 郑圣先 +1 位作者 刘强 鲁艳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利用渗漏池模拟长江中游地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研究了施用等P2O5量的有机肥(猪粪)和化肥对表面水总磷动态及其降水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后,双季稻田表面水总磷均在施肥第1天就达到最高水平,然后迅速下降,而且晚稻的总磷浓度... 利用渗漏池模拟长江中游地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研究了施用等P2O5量的有机肥(猪粪)和化肥对表面水总磷动态及其降水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后,双季稻田表面水总磷均在施肥第1天就达到最高水平,然后迅速下降,而且晚稻的总磷浓度峰值显著高于早稻,有效磷含量高的河沙泥总磷峰值明显高于红黄泥.施用猪粪后,晚稻在第1天表面水总磷出现峰值,2种土壤分别较施化肥的提高了43.2%和66.9%,而且整个生长期总磷浓度均高于施用化肥的;早稻施肥后前3d表现较低的表面水总磷浓度,至7d后表面水总磷高于化肥处理的.双季稻种植制度下化肥和猪粪处理的磷素径流流失分别占施P量的0.86%和1.44%.早稻施肥后15d内发生2次径流,化肥和猪粪处理的径流液中总磷浓度较高,其总磷径流损失量分别占早稻生育期内总径流损失量的65.6%和60.8%.产量分析表明,施用猪粪和化肥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猪粪 表面水 总磷 径流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一次中β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廖移山 闵爱荣 李武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利用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及雨团活动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发展的数值模拟,认... 利用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及雨团活动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发展的数值模拟,认为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变化是造成这次过程的重要原因,急流中心轴线向北、向上的推进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切变,从而使涡度场发生剧烈变化,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和维持最终导致了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自下而上的发展,并沿着切变线东移。雨团的移动路径更接近中β尺度低压的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强暴雨 中β尺度气旋 低空急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军强 周美蓉 +3 位作者 许全喜 孙启航 邓珊珊 姚记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7,共12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期长江中游水沙过程及河床冲淤情况,采用基于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的统计方法,计算了长江中游各河段平均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前5 a平均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于反演各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此外,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发,不仅影响河势稳定,同时危及防洪安全,因此还总结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提出了水流冲刷强度增加是导致崩岸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河床调整 河道崩岸 河槽形态参数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段辛斌 谢意军 +3 位作者 郭杰 王珂 刘绍平 陈大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42-1849,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0.01);3个季节该江段鱼类资源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3.7 ind./1 000 m3(秋季)、141.4 ind./1 000 m3(春季)和266 ind./1 000 m3(夏季),且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差异极显著(F=151.08,P〈0.01);垂直水层方向上,3个季节的鱼类密度均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征,即表层〉中层〉底层,各水层3个季节之间的鱼类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df=2,P〈0.01);在方差齐性下,采用LSD方法对3个季节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秋季仅表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表层与中层、中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两两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差异与鱼类的越冬、索饵、产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水声学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 被引量:10
6
作者 常涛 段中华 黎明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基于2007~2018年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12年来长江中游鱼类早期资源群聚特性和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早期资源的优势种更替过程和群落结构变异。结果显示:12... 基于2007~2018年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12年来长江中游鱼类早期资源群聚特性和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早期资源的优势种更替过程和群落结构变异。结果显示:12年间共采集到鱼卵5目9科49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8种。鱼卵物种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间变幅较大(18~30种/a)。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上升,其中"四大家鱼"采集数量和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2年间宜昌江段鱼卵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并在2007~2008、2009~2013和2014~2018年形成三组不同的时间聚类,组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各时期鱼卵群落差异主要受优势种和重要种所决定。2013年前,贝氏■(Hemiculter.bleekeri)、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交替出现成为主要优势物种;2013年后,贝氏■成为主要优势物种,优势种和重要种的鱼卵数量占比进一步上升(大于90%)。研究结果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优势种更替现象逐渐消失,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繁殖鱼类群落结构正向"单一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卵 群聚 优势种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及利用前景 被引量:9
7
作者 唐艳平 刘秀群 +2 位作者 傅强 刘佳 陈龙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L. leucanthum (Baker) Baker)、渥丹(L. concolor Salisb. var. concolo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 sb. var. pulchellum (Fisch.)Regel)、滇百合(L. baberianum Coll.et Hemsl)、大理百合(L.taliense Franch.)、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湖北百合(L.henryi Baker)、南川百合(L. rosthornii Diels)、宝兴百合(L. duchartrei Franch.)、山丹(L. pumilum DC.)、川百合(L. davidii Duchartre)、条叶百合(L. callosum Sieb. et Zucc.)、乳头百合(L. papilliferum Franch.)、绿花百合(L. fargesii Franch.)和卷丹(L. tigrinum Ker Gawler)。对野生百合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现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百合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同时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野生百合 资源调查 利用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替代产业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新平 高昌海 +4 位作者 刘明 王克林 易爱军 冯双华 周敬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5-70,共6页
长江中游是我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地域之一 ,区域内河、湖、洲滩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将转变成为新的次生湿地。为了保证湿地调... 长江中游是我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地域之一 ,区域内河、湖、洲滩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将转变成为新的次生湿地。为了保证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 ,这类次生湿地大多已不能用于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生产。依据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寻求既适合于汛期蓄洪需要 ,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湿地替代生态产业开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开发模式 长江中游 湿地 生态替代产业 生态经济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石首弯道段整治工程累积影响和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心愿 渠庚 +2 位作者 姚仕明 朱勇辉 刘亚 《水利水电快报》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现了大幅冲刷,但在一系列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作用下,除了局部河段深泓摆动和冲淤变化较为明显外,总体河势基本稳定。随着三峡水库及上游干支流水库群不断建成和运用,该河段河势仍将持续调整。近岸河床的不断冲刷下切,已有工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河床变形,不断出现崩塌冲失,对现有堤防、河势控制工程、护岸工程和航道整治工程等的安全运行以及涉水工程与航运等带来新的问题。提出应抓紧深入研究三峡水库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河势变化与综合治理方案等重大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 航道整治 崩岸 演变趋势 石首弯道段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记录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贝贝 吴敬禄 +2 位作者 曾海鳌 张永东 金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682-3688,共7页
通过对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网湖近百年来的湖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4~n-C33之间,其中以高碳数组分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反映了沉积物有机质以大型水生植物... 通过对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网湖近百年来的湖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4~n-C33之间,其中以高碳数组分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反映了沉积物有机质以大型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贡献为主,较低的2n-C31/(n-C27+n-C29)比值指示陆源输入中以木本植物输入为主.根据正构烷烃参数指示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变化特征,近百年来网湖水体环境变化具有如下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网湖与长江水体交换频繁,湖泊水体处于低营养环境状态,沉积物正构烷烃高/低分子量正构烷烃比值(H/L)和陆/水生类脂物比值(TAR)较高,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湖泊浮游藻类贡献少;20世纪50~80年代,H/L和TAR值明显下降,中、短链正构烷烃的比例略有升高,表明陆源植被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降低,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贡献的有机质增加,但较低的2n-C17/(n-C23+n-C25)值表明浮游藻类有机质较低,此时湖泊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受长江水位影响减小,湖泊营养水平有所升高;1980s以来,总体上湖泊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沉积物正构烷烃表现为H/L和TAR值升高后下降,正构烷烃总量和2n-C17/(n-C23+n-C25)比值显著升高,2000年后尤其明显,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输入增加,其中湖泊浮游藻类贡献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网湖 沉积岩芯 正构烷烃 有机质来源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平滩流量下弯曲分汊河道水力要素的突变性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邹骥 刘亚 卢金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平滩流量下的水力特性对分汊河道的滩槽冲淤、分流分沙比及污染物的输移等均有较大的影响。以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为原型,通过开展概化定床模型试验,分析了弯曲分汊河道不同特征流量下水动力特性的沿程差异性和平滩流量下分汊河道不同区... 平滩流量下的水力特性对分汊河道的滩槽冲淤、分流分沙比及污染物的输移等均有较大的影响。以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为原型,通过开展概化定床模型试验,分析了弯曲分汊河道不同特征流量下水动力特性的沿程差异性和平滩流量下分汊河道不同区域水力要素的突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纵比降沿程变化规律为分流区小流量下沿程增加、大流量下沿程减小,凸岸汊道与之相反,而凹岸汊道沿程增加;在平滩流量附近,分流区水面纵比降出现极大值、沿程比降变幅出现极小值,主流线、最大床面切应力所处位置由凹岸汊道转移至凸岸汊道。试验结果为水沙变异条件下分汊河道冲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分汊河道 平滩流量 水力要素 突变特性 长江中游 戴家洲河段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稳定航深计算方法改进
12
作者 单敏尔 刘鑫 +3 位作者 李瀛 张伟 陈怡君 雷雪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7,共7页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同时综合考虑分汊河段和非分汊河段的稳定航深,最后确定了城陵矶—武汉河段在不同流量、不同河宽下的稳定航深。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城陵矶—武汉河段流量Q与河相系数α、形状系数k、河相指数β、河宽B的经验关系,可简化改进稳定航深估算法的稳定航深计算过程。(2)城陵矶—武汉河段在98%设计通航保证率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基于自然禀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5.98、5.64、5.30 m;在2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2.56、11.89、11.22 m;在3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6.81、16.16、15.4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航深 改进计算 河相关系 水深修正系数 分汊河段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航道的临界归槽河宽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金武 邓金运 +1 位作者 由星莹 杨云平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40,共6页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汛后退水过程中,当水位退至82航行基面以上6m时,长江中游水道浅滩开始冲刷,与此对应的河宽称为归槽河宽.长江中游水道归槽河宽存在临界值,当实际归槽河宽大于临界归槽河宽时,水道可能碍航,而当实际归槽河宽小于临界归...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汛后退水过程中,当水位退至82航行基面以上6m时,长江中游水道浅滩开始冲刷,与此对应的河宽称为归槽河宽.长江中游水道归槽河宽存在临界值,当实际归槽河宽大于临界归槽河宽时,水道可能碍航,而当实际归槽河宽小于临界归槽河宽时,航道条件较好.实测资料统计及理论分析表明,沙市—藕池口、藕池口—城陵矶、城陵矶—武汉、武汉—九江临界归槽河宽分别约为1 300~1 500m、900~1 100m、1 500~1 700m、1 800~1 900m,随设计水位及航道尺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沙量减小,洲滩萎缩,归槽河宽增加,应及时对归槽河宽接近或大于临界归槽河宽水道中的关键洲滩进行守护,防止归槽河宽进一步增加导致航道条件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航道 归槽河宽(WWRC)
原文传递
近10年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分析
14
作者 邹红梅 杨成刚 +1 位作者 袁晶 董炳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2,共6页
险工段是河道岸坡易崩段,是长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直接关乎沿江堤防稳定和防洪安全。根据近10 a来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观测成果,研究了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及水沙条件、整治工程、土体组成等对险工段河床演... 险工段是河道岸坡易崩段,是长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直接关乎沿江堤防稳定和防洪安全。根据近10 a来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观测成果,研究了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及水沙条件、整治工程、土体组成等对险工段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对保障险工段近岸河床稳定具有显著作用,岸坡趋于稳定是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演变的总体规律。受局部河势调整影响,仍有1/3左右的险工段近岸河床存在冲刷趋陡的现象,需加强观测并采取相应守护措施。研究成果对研判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岸坡稳定发展趋势、优化险工段观测位置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险工段 岸坡稳定 水沙条件 冲淤演变
下载PDF
Climate history of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 the past 9000 years: A speleothem isotopic record from Za cave,Hubei,China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超涌 黄俊华 +2 位作者 杨冠清 林秀伦 方念乔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119-122,共4页
A stalagmite in Qingjiang, Hubei, has yielded the record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as well as carbon isotopic changes and provided a climate history of 9000 years. The hydrogen iso-topic ratio in fluid inclusions and th... A stalagmite in Qingjiang, Hubei, has yielded the record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as well as carbon isotopic changes and provided a climate history of 9000 years. The hydrogen iso-topic ratio in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oxygen isotopic ratio in stalagmite calcite are controlled by meteoric water, which is in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or precipitation amount. The carbon isotopic ratio, sensitive to the nature of vegetation, also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climate history. The carbon-14 and U-series dated stalagmite records reveal that climate oscillated in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over the past 9000 years:(1) 9.0-6.5 kaBP, a cooler and more humid condition; (2) 6.5-4.0 kaBP,with warmer and drier weather; (3) 4.0-2.0 kaBP, cold weather with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4)2.0 kaBP to present, tendency to be warmer and dr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stable isotope climate history.
原文传递
湖北长江特大洪水防御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梅金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42-146,共5页
通过总结湖北省 1998年长江防洪基本特点 ,分析了湖北长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 ,一是防洪标准低 ,二是江湖关系恶化 ,三是堤防自身存在薄弱环节 ,四是分蓄洪区运用难。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高加固堤防、扩大河道行洪能力、建设... 通过总结湖北省 1998年长江防洪基本特点 ,分析了湖北长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 ,一是防洪标准低 ,二是江湖关系恶化 ,三是堤防自身存在薄弱环节 ,四是分蓄洪区运用难。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高加固堤防、扩大河道行洪能力、建设蓄滞洪区安全设施、主要支流上兴建控制性水库、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及提高非工程措施防洪水平等防御特大洪水的综合性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湖北 大洪水 对策 防洪
下载PDF
长江中游LNG加注码头平面布置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尚明芳 战辉 南欢 《中国港湾建设》 2022年第10期40-45,共6页
为有效推动水运行业节能减排,助推绿色低碳发展,系统开展水运行业LNG加注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LNG加注码头现状,分析了内河斜坡式LNG加注码头和浮式LNG加注码头的优缺点及适应性,针对直立式LNG加注码头研究较少的现状,综合... 为有效推动水运行业节能减排,助推绿色低碳发展,系统开展水运行业LNG加注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LNG加注码头现状,分析了内河斜坡式LNG加注码头和浮式LNG加注码头的优缺点及适应性,针对直立式LNG加注码头研究较少的现状,综合连片式和常规墩式码头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直立墩式布置的LNG加注码头。通过工程实例,对浮式LNG加注码头和直立墩式LNG加注码头平面布置及工艺流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新型的直立墩式LNG加注码头适应性更强,耐久性及安全性更好,投资更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LNG加注 平面布置 斜坡式 直立墩式 浮码头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湿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发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0,共2页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是我国典型的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功能,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湿地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重点加大洪湖、梁子湖、龙感湖等重要湖泊湿...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是我国典型的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功能,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湿地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重点加大洪湖、梁子湖、龙感湖等重要湖泊湿地的保护,建立洪湖、龙感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实施湿地的统一规划管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湿地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作用区水沙特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辛玮琰 刘晓菲 +1 位作者 刘鹏飞 程小兵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5-191,共7页
关于航道整治建筑物作用区水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物变形和损毁的研究是航道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中丁坝、护滩(底)和护岸3种形式建筑物结构形式及作用区水沙特性研究进行了梳... 关于航道整治建筑物作用区水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物变形和损毁的研究是航道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中丁坝、护滩(底)和护岸3种形式建筑物结构形式及作用区水沙特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相关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成果众多,列举了代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角度和考虑因素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已有成果,提出今后可在床面冲刷位置和规模综合作用下的破坏阈值问题、床面冲刷发展模式及修复方式、极端水文条件对建筑物运行损毁的影响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航道整治建筑物 水沙运动 综述
下载PDF
Engineering Strategies on Flood Control in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China
20
作者 Li Chang’an Yin Hongfu Zhang Yufen Gu Yansheng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9-102,共4页
Flood disaster has been a serious hidden dang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essential cause for the fact that floods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s that time honored strategies do not suit the case... Flood disaster has been a serious hidden dang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essential cause for the fact that floods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s that time honored strategies do not suit the cases of flood prevention. In the view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alyses of flood formation and from the synthesis of experiences gained in flood control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sluggish draining of flood, silt sedimentation in channel and building levee blindly constitute the main cause of intractable floo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Draining away silt and water is the only way to stamping out flood disaster. Opening up artificial waterways for flood diversion, draining away the silt of channel into the polders, and storing the flood water are important engineering measures for the flood control and damage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flood disaster opening artificial waterways for flood diversion draining away the silt of channel into the embarked lowlands storing flood wa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