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爱默生的《论自然》 被引量:5
1
作者 余静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82,共8页
《论自然》是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爱默生的代表作。世人多谓《论自然》是一篇礼赞自然的抒情之文,其实不尽然。爱默生创作《论自然》的目的并非为表达对自然的欣赏之情,而意在为新兴的美国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撑可以试从爱... 《论自然》是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爱默生的代表作。世人多谓《论自然》是一篇礼赞自然的抒情之文,其实不尽然。爱默生创作《论自然》的目的并非为表达对自然的欣赏之情,而意在为新兴的美国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撑可以试从爱默生的形上观、爱默生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爱默生的"自然"阐释这三方面对《论自然》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默生 《论自然》 形上观 继承与创新 “自然”阐释
原文传递
东晋玄言之风与服饰的回归自然 被引量:2
2
作者 颜琳 王群山 《设计》 2015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本文通过论证东晋玄言文化对士人的观念影响,得出人们向往"自然"乃是源自"心灵"追求的结论。深入推敲与研究了东晋服饰的相关史学资料,发现其中有关于"自然"之美的元素,进而探讨如何将其灵活运用到当代... 本文通过论证东晋玄言文化对士人的观念影响,得出人们向往"自然"乃是源自"心灵"追求的结论。深入推敲与研究了东晋服饰的相关史学资料,发现其中有关于"自然"之美的元素,进而探讨如何将其灵活运用到当代服饰中,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心理追求,且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市场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 自然 服饰
下载PDF
论“意象”的“形而上质”——从意象与易象的关系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绍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1-56,共6页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源自《易传》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易象"。"易象"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物象,而是与"道"密切相关,具有神秘性...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源自《易传》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易象"。"易象"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物象,而是与"道"密切相关,具有神秘性、象征性、形上性等特点。相应地,意象的最终指涉也是作者的"形上之思"和作品的"形而上质",这是在通常的意象范畴讨论中注意得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意象 形而上质
下载PDF
以史为镜 创建学习型社会——试论中国学习思想史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小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中国学习思想史是华夏民族转识成智的历史。它的基本特征或曰规律性特色有四 :一、性与天道。这是中国人学习理论基础。二、知行观。讲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更重行 (实践 )。三、官学与私学互动、互补而兴衰转换。四、史官文化形... 中国学习思想史是华夏民族转识成智的历史。它的基本特征或曰规律性特色有四 :一、性与天道。这是中国人学习理论基础。二、知行观。讲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更重行 (实践 )。三、官学与私学互动、互补而兴衰转换。四、史官文化形态。中国人重视史鉴 (历史智慧与历史教训 ) ,以史为镜 ,原始察终。中国学习思想史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方面所积累的思想智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形上智慧 天道 知行观
下载PDF
论中国梦的形上学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2-26,共5页
中国梦描绘的是物质文明基础上的高度精神文明与高度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理想迷失、信仰失联现象的形上治理,也是对百年民族复兴梦的得失及美国梦破... 中国梦描绘的是物质文明基础上的高度精神文明与高度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理想迷失、信仰失联现象的形上治理,也是对百年民族复兴梦的得失及美国梦破灭的教训形上反思的基础上对民族复兴梦及美国梦的整合与超越,是对世界人民发展方向的价值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国强民富人美 形上性
下载PDF
经验与先验的双重变奏——西方美学方法论的历史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章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90,共5页
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是西方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察了西方美学方法论的历史流变,辨析了两种方法对于美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关联。
关键词 经验 思辨 美的本质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下载PDF
The Anti-metaphys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Love (From the Cartesian Perinatai Perspective on Love to Diderot's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Bougainville's Journeys)
7
作者 Gabor Boro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3期365-377,共13页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eation of nature, physis. Although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structure of nature was conceived roughly in Epicurean terms, this concept was thought to be in need of a completion through a parallel system of being directed by teleological causality in one way or other. A synthesis of the Epicurean-scientific and the Christian teleological worldview was the main point in the philosophical agenda.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meant a radical break between this soul-centred view and a new body-centred view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kers were persuaded of. I exemplify this radically new look at the human being-in-the-world by presenting some ideas from ~ 50 of Diderot's "Though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Pensdes sur l'interprdtation de la nature). Diderot attributes the faculties of feeling and thinking to all being from the tiniest molecules to the most complex beings, dispensing in this way with the typically seventeenth-century idea of God as the personal warrant of the pos- sibility of cognition. The sentient elements' j,~,~ng other corpuscles is no more governed by an omniscient creator but by the dynamism of the process itself. This boundless, creative, dynamic fluidity of being, this newly conceived nature in continual flux seemed to be captured best by such elastic faculties as imagination or sentiment.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all dominance of these faculties in the French and Scottish versions of the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art of Enlight- en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all this in domain of the thinking on love will be presented by way of a reflection upon Diderot's ideas on the mixing of human andanimal species in the Dream of D'Alembert and on his ideas on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the voyage of Bougainville (1775/1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nature Dominance of imagination overreason Sentient molecules Free love
原文传递
诗歌的形而上学本性及黑格尔理念美学的启示
8
作者 郑玉明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6-40,共5页
重视诗歌活动中鲜活的创作和欣赏经验的重要意义,拒绝对诗歌的本质等宏大命题展开思考,在诗歌批评和研究中一度广泛流行。然而,"国家不幸诗歌幸",国家、民族的灾难成为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活动在本... 重视诗歌活动中鲜活的创作和欣赏经验的重要意义,拒绝对诗歌的本质等宏大命题展开思考,在诗歌批评和研究中一度广泛流行。然而,"国家不幸诗歌幸",国家、民族的灾难成为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活动在本质维度上与人、人生的紧密联系。因而,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形而上学本质仍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黑格尔理念美学强调艺术应当表现人在历史的辩证发展中不断实现的自由本性的这一看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诗歌 形而上学本质 理念美学
下载PDF
老子哲学不是本体论——兼论古典本体论非哲学的开端
9
作者 张进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13,共7页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和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古典本体论 哲学 玄思 人性
下载PDF
自然与奇迹:论施莱尔马赫有关奇迹的形而上学批判
10
作者 闻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86,共5页
一直以来,如何从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合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宗教奇迹的产生与存在,对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尽管施莱尔... 一直以来,如何从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合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宗教奇迹的产生与存在,对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奇迹破坏了作为宗教信仰根基的绝对依赖感,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自然有机系统并没有为奇迹留下任何存在空间,然而,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却并非是基于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相反,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最终还是落脚在一种哲学性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来自于他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当施莱尔马赫针对奇迹的形而上学批判最终导向对这种批判本身的反驳的时候,这一批判从哲学层面上讲最终归于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迹 形而上学批判 绝对依赖感 自然系统
原文传递
经济哲学视域中的经济自由主义
11
作者 毛勒堂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4-9,共6页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自其产生以后 ,一直在经济理论发展中占主流地位 ,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但这种理论所具有的理论根基上的形而上学缺陷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从而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的消极负面后果。论文...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自其产生以后 ,一直在经济理论发展中占主流地位 ,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但这种理论所具有的理论根基上的形而上学缺陷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从而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的消极负面后果。论文分析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抽象的逻辑 ,并从经济哲学的视域阐述了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三重天真 ,因此应以全新的经济正义理念完善和矫正经济自由主义的不足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哲学 形而上学性质 经济正义
下载PDF
科技文化与人的形上本性
12
作者 孙德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唤醒并培育了人的主体性,促进并实现着人的超越性,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对人类自由的积极追求。因此,科技文化使人不仅在观念中而且在实践中从动物界超拔出来,它统摄着人的各种形下属性,丰富和提升着... 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唤醒并培育了人的主体性,促进并实现着人的超越性,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对人类自由的积极追求。因此,科技文化使人不仅在观念中而且在实践中从动物界超拔出来,它统摄着人的各种形下属性,丰富和提升着人的形上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化 形上本性 主体性 超越性 自由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对人本质的双层解构——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揭英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9-82,共4页
运用现代解释学的方法,从马克思隐性逻辑的经验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路线引出人两类本质,并运用马克思的显性逻辑——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有意地强调经验的作用——消解人的形而上本质(理念本质)。从马克思隐性的复归逻辑和显性的生成逻辑... 运用现代解释学的方法,从马克思隐性逻辑的经验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路线引出人两类本质,并运用马克思的显性逻辑——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有意地强调经验的作用——消解人的形而上本质(理念本质)。从马克思隐性的复归逻辑和显性的生成逻辑之间的逻辑悖论出发,并运用生成逻辑的解构本性消解“人的经验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理念本质 人的经验本质 经验主义 人本主义 复归逻辑 生成逻辑
下载PDF
“淡乎寡味”——玄言诗注定的风格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海霞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40-42,共3页
玄言诗何以呈现“淡乎寡味”的特征?除开东晋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当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委。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创作者的角度并非文学的角度;而且玄言诗的主要讨论对象《老》《庄》,其言语、情感观也都讲求平淡;玄言诗之前的谈玄工具——... 玄言诗何以呈现“淡乎寡味”的特征?除开东晋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当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委。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创作者的角度并非文学的角度;而且玄言诗的主要讨论对象《老》《庄》,其言语、情感观也都讲求平淡;玄言诗之前的谈玄工具———理论性论文在风格上亦是淡而无味。玄言诗的谈玄功能决定了其淡乎寡味的命运。玄言诗是在平淡无味的囹圄与规范中进行创作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诗 淡乎寡味 命运 谈玄功能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人生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康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9-14,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 ,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 ;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 ,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 ;
关键词 物欲人生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理想人生
下载PDF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批判的当代路径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7-14,共8页
从曾经的工业革命揭开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那层面纱开始,到如今随着世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一体化进程的高度融合,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正日益凸显。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利弊,引起了包括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 从曾经的工业革命揭开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那层面纱开始,到如今随着世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一体化进程的高度融合,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正日益凸显。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利弊,引起了包括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日益激烈的争论。但可惜的是,直到今时今日,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仍以各种形式占据着理论界的主流地位。对这种观点,通过以形而上学自然观为契入点,在深度剖析其产生、发展及存在的理论困境基础上,来揭示恩格斯在其所著的《自然辩证法》中早已做过的批判与预测。从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到人类以制造劳动工具为标志的真正劳动的出现,再到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的认识中而产生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建立,恩格斯已经勾勒出一条认识当前生态危机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形而上学自然观 唯物辩证自然观
下载PDF
嘲戏非清谈源流辨
17
作者 龚斌 《云梦学刊》 2023年第6期116-122,共7页
魏晋清谈的源流与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转变、人物品题由具象至抽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清谈是雅谈、美论、正论,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三玄”(《易》《老子》《庄子》)的谈论,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清谈又是一种语言... 魏晋清谈的源流与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转变、人物品题由具象至抽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清谈是雅谈、美论、正论,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三玄”(《易》《老子》《庄子》)的谈论,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清谈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经过修饰的“雅调”,娓娓动听。在有关魏晋清谈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嘲戏是清谈的源流。其实,嘲戏归嘲戏,清谈归清谈,二者谈论的内容与语言风格都有很大差异。嘲戏非清谈源流。认为嘲戏是清谈之源,是误解了清谈的性质,会弱化清谈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谈源流 雅论美谈 嘲戏 清谈的性质与价值
下载PDF
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自然意象中的“天人合一”文化境界
18
作者 王卓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90,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思想之一。文化的涵容性和广泛性决定了中西不同文化形态的共通性,"天人合一"思想在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中能够找到相通的文化精神共核。以邓恩、马维尔、沃...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思想之一。文化的涵容性和广泛性决定了中西不同文化形态的共通性,"天人合一"思想在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中能够找到相通的文化精神共核。以邓恩、马维尔、沃恩、赫伯特、赫里克等为代表的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对"天人"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辨,智性地思考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互动,不仅谱写了英国17世纪辉煌的"自然诗歌"篇章,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诗作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诗歌 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精神 自然意象
下载PDF
理想信念教育的哲学之思——基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
19
作者 敬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0-35,共6页
人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理想性是人的本来属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理想”的激活和开发。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包含人的实践本性和人的思维本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哲学内蕴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具有一体性关系,理想信念教育蕴含了关... 人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理想性是人的本来属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理想”的激活和开发。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包含人的实践本性和人的思维本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哲学内蕴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具有一体性关系,理想信念教育蕴含了关于人的自觉的形而上学维度及其现实诉求,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 本体论诉求 实践要求
下载PDF
傅山天人关系论分析
20
作者 宁俊伟 刘晓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4-17,共4页
天人关系是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人类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傅山以气本论为基础,融合了哲学之气与医学之气的概念,明确了气的物质属性和"化生"功能,阐述气即天,强调人自身的整体性和人生于气的辩证统一的天人关系思想。... 天人关系是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人类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傅山以气本论为基础,融合了哲学之气与医学之气的概念,明确了气的物质属性和"化生"功能,阐述气即天,强调人自身的整体性和人生于气的辩证统一的天人关系思想。这一论述既肯定了天人相分的正确性,又明确了天人合一的必然性,让思维性的天人关系论更好地服务于有实践意义的医药养生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山思想 气本论 天人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