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论金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贡献 被引量:36
1
作者 韩云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97,共14页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类型文学 叙事语法
下载PDF
论黄易及其武侠小说 被引量:14
2
作者 韩云波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2-43,共22页
黄易从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到2017年4月出版最后一部作品,创作生命长达30年。其武侠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初创尝试、创作成熟、探索发展三个阶段,以"玄幻"与"异侠"的独特创造被称为"九十年代的武侠旗手",表... 黄易从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到2017年4月出版最后一部作品,创作生命长达30年。其武侠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初创尝试、创作成熟、探索发展三个阶段,以"玄幻"与"异侠"的独特创造被称为"九十年代的武侠旗手",表现出与温瑞安不同的"后金庸"武侠小说路径选择。黄易更进一步"借武道以窥天道",将科幻融会于武侠,在"黄易三变"之后,借历史题材展开了对于历史规律的思考,他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以及"盛唐三部曲"等作品,都表现了深邃的历史内涵。但是,黄易小说产生于从金庸时代到"后金庸"时代的过渡时刻,也有良莠杂陈的一面:他既是另类武侠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武侠传统的崩坏者;既是历史奥秘的探寻者,同时也是历史规律的逃逸者。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到黄易武侠小说不同的文学和文化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易 武侠小说 金庸 温瑞安 《寻秦记》 《大唐双龙传》 《边荒传说》 “盛唐三部曲” 《破碎虚空》 《星际浪子》
下载PDF
梁羽生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反思——纪念梁羽生逝世十周年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翔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1-103,共13页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他把现代历史政治观念融入武侠小说,又将传统小说审美特征大加发挥,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梁羽生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发生期、拓展期和深入期三个阶段,包...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他把现代历史政治观念融入武侠小说,又将传统小说审美特征大加发挥,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梁羽生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发生期、拓展期和深入期三个阶段,包括了生平创作、艺术特色、创作观念、文学史地位和比较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放眼于武侠研究全局,梁羽生研究是显得不足的,存在研究方法欠缺、创新成果不足和研究领域狭窄等问题。如今梁羽生逝世已十周年,无论是毁还是誉都不能成为梁羽生研究未能形成合理格局的原因,这跟武侠小说本身“反武侠”的发展逻辑、梁羽生自身创作的传统基因和特有的时代印记是分不开的。武侠小说和大众审美早已产生多向的流变,梁羽生的作品早已不再风靡,但对研究者而言,打开梁羽生研究的新局面,有利于厘清武侠小说发展历史,为其他武侠小说研究指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羽生 武侠小说 新派武侠小说 港台新武侠 章回体 左翼视角
下载PDF
论平江不肖生的“奇侠”路向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云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2-47,共6页
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开创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新局面之时,从"无稽"到"荒诞",他首创了"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奇侠"观,遵循的是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小说的形式结构上,以突出"奇"的特... 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开创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新局面之时,从"无稽"到"荒诞",他首创了"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奇侠"观,遵循的是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小说的形式结构上,以突出"奇"的特色为核心,自由穿行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他的这种"奇侠"创作路向,不仅是奇幻武侠的创作方法,也极大地影响到他的现实武侠。"奇侠"的创作路向,对于认识今天的奇幻文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江不肖生 江湖奇侠 侠义英雄 奇幻小说 武侠小说
下载PDF
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绍祥 苏毅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7-100,共4页
武侠小说是一种集娱乐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通俗文学体裁,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突出故事性和强调可读性这两个问题。《书剑恩仇录》英译者采用了编译结合、章节重组... 武侠小说是一种集娱乐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通俗文学体裁,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突出故事性和强调可读性这两个问题。《书剑恩仇录》英译者采用了编译结合、章节重组、以表代注、意译为主等翻译策略,从而实现了故事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翻译 故事性 可读性
下载PDF
政治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论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批评热潮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中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批评 政治化 大众化 瞿秋白 反武侠
下载PDF
中国侠文化研究2020年年度报告 被引量:8
7
作者 叶翔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4-76,共13页
中国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质,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价值。经过梳理,2020年侠文化研究成果主要有金庸研究、武侠小说研究、武侠影视研究、侠文化的历史形态研究、武侠小说译介研究等5个... 中国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质,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价值。经过梳理,2020年侠文化研究成果主要有金庸研究、武侠小说研究、武侠影视研究、侠文化的历史形态研究、武侠小说译介研究等5个方面。2020年度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今侠文化研究的整体格局,也揭示了侠文化面临的时代问题:侠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从而建构面向新时代的优秀文化。在呼唤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旋律中,融入英雄文化是侠文化的发展进路,通过面向新时代的文化、学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建构,可以让侠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金庸 武侠小说 文化“走出去” 英雄文化 新时代
下载PDF
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 被引量:7
8
作者 高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2,共8页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娱乐 纯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论金庸小说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及其意义
9
作者 罗立群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成长经历,其叙写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为写作基点的叙事模式;二是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描述重心的叙事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成长经历,其叙写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为写作基点的叙事模式;二是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描述重心的叙事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对凸显人物品质、揭示作品主题、提升文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通俗小说 成长经历
下载PDF
新异的风景:“大陆新武侠”的创作——以浙江网络武侠作家为个案 被引量:4
10
作者 孟念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0-65,共6页
以浙江网络武侠作家为个案,对"大陆新武侠"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归纳,探讨它在文化角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表征。强调人性人情,融合东西方文化是"大陆新武侠"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关键词 武侠小说 网络文学 沧月 燕垒生 大众文化
下载PDF
东南亚金庸武侠小说翻译说略
11
作者 顾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金庸武侠小说流行数十年,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东南亚既是金庸小说传播的第一站,也是金庸小说译本最复杂、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域。虽有在华留学生和海外学者发表过一些论文或文章,但仅是介绍所在国的译本与翻译情况... 金庸武侠小说流行数十年,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东南亚既是金庸小说传播的第一站,也是金庸小说译本最复杂、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域。虽有在华留学生和海外学者发表过一些论文或文章,但仅是介绍所在国的译本与翻译情况,而且不少地方存在语焉不详甚至误读之处。因此,文章尽力尝试全面梳理东南亚国家的金庸武侠小说的翻译情况,同时力求纠正已有文献中的误读与疏漏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翻译 海外传播 东南亚
下载PDF
近代以来“侠文化”研究回顾
12
作者 胡海洋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4,111,112,共11页
“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中国古代“侠文化”的研究,长期以文学领域为主阵地,这是与该对象自身的特质,以及文学研究的习惯性言说理路相适应的。自近代“侠文化”受到学界关注伊始,形象分析就是核心切入点。在讨... “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中国古代“侠文化”的研究,长期以文学领域为主阵地,这是与该对象自身的特质,以及文学研究的习惯性言说理路相适应的。自近代“侠文化”受到学界关注伊始,形象分析就是核心切入点。在讨论“侠”形象之演变时,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便自然而然成为用以提供论据的材料。尤其武侠小说研究,无论针对于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系列)的分析,还是对武侠小说源流嬗变情况的整体讨论,都不能脱离对于“侠文化”的历史描述。然而,目前仍缺乏系统的从“侠文化”本身出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综述 侠文学 武侠小说
下载PDF
金庸小说中的“坏”女人
13
作者 林保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12,共11页
金庸小说中的“坏女人”相对较少,历来讨论也多集中于正面形象的女性角色。文章选取金庸小说中读者“公认”的8位“坏”女人,不仅从金庸正笔摹写的文字叙述中呈现其有意识地塑造的“坏”女人的心性与作为;更从金庸刻意回避不写、无意识... 金庸小说中的“坏女人”相对较少,历来讨论也多集中于正面形象的女性角色。文章选取金庸小说中读者“公认”的8位“坏”女人,不仅从金庸正笔摹写的文字叙述中呈现其有意识地塑造的“坏”女人的心性与作为;更从金庸刻意回避不写、无意识不予呈现的“留白”处,与金庸笔下其他的女性、男性角色以及其他武侠小说所呈现的女性群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更精确地掌握金庸对女性的真正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女性 留白 武侠小说
下载PDF
副文本视域下中国武侠小说“走出去”——以《射雕英雄传》为例
14
作者 李慧芳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翻译研究的重点明显地从外国文学中译转向了中国文学外译,但多聚焦于译者对文本操控的不同策略以及译本的读者接受,鲜有从副文本视角探讨文学外译作品。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最初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翻译研究的重点明显地从外国文学中译转向了中国文学外译,但多聚焦于译者对文本操控的不同策略以及译本的读者接受,鲜有从副文本视角探讨文学外译作品。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最初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其对于翻译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为例,探讨副文本对译者的翻译意图、翻译策略的选择、历史背景知识介绍、促进读者接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揭示副文本助推中国武侠小说“走出去”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副文本 翻译 《射雕英雄传》
下载PDF
正义的美感——金庸小说的一种读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岱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4,共9页
金庸小说的意义无可置疑,但其价值确认仍有待进一步辨析。如果以"好小说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伟大作品呈现精神境界的高度"这个观点为据,那么我们应该明确承认,金庸作品不仅是通常所谓的"好小说",而且是能与古今中... 金庸小说的意义无可置疑,但其价值确认仍有待进一步辨析。如果以"好小说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伟大作品呈现精神境界的高度"这个观点为据,那么我们应该明确承认,金庸作品不仅是通常所谓的"好小说",而且是能与古今中外那些文学经典相提并论的"伟大小说"。这着重在金庸的武侠叙事通过对以"侠士道"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艺术呈现,对"审美解放"与"诗性正义"作出了成功的文学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审美正义
下载PDF
《新新小说》:侠的实验性书写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爱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晚清小说杂志《新新小说》在对"侠"的建构与创新方面有所着力。它在侠与时代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侠的内涵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侠在国家救亡、人种改良方面应有的作为。翻译小说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新小说》... 晚清小说杂志《新新小说》在对"侠"的建构与创新方面有所着力。它在侠与时代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侠的内涵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侠在国家救亡、人种改良方面应有的作为。翻译小说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新小说》中的侠的表现。《新新小说》杂志所提倡的"侠",从整个中国的侠的发展史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新小说》 侠客 武侠小说 军事题材 实验书写
下载PDF
论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立群 王听听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5-51,共7页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 武功描写 文化精神
下载PDF
从向恺然看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评韩倚松《平江不肖生: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
18
作者 李瑞翾 朱全定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3-38,共6页
晚清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发展如火如荼,韩倚松以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为研究切入口,探索武侠小说在转型时期的表现和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韩倚松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叙事学等理论研究平江不肖生作品的文本特征,总结出前现代小说的一些共性;... 晚清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发展如火如荼,韩倚松以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为研究切入口,探索武侠小说在转型时期的表现和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韩倚松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叙事学等理论研究平江不肖生作品的文本特征,总结出前现代小说的一些共性;从宏观角度观察市场、商业出版、印刷业发展对武侠小说及小说创作者的影响,绘制出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发展的立体版图。《平江不肖生: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一书还将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现代性置于世界现代性的经纬中,找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恺然 平江不肖生 民国 武侠小说 《平江不肖生: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
下载PDF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岸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9-51,共13页
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其武侠小说关于武功之描写非常独特,武功高手学武历程之曲折、争夺武器秘籍之残忍、过招之血腥以及他们心理变化之微妙,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单独地描写打斗血腥等暴力场面,而是把武功描写与... 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其武侠小说关于武功之描写非常独特,武功高手学武历程之曲折、争夺武器秘籍之残忍、过招之血腥以及他们心理变化之微妙,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单独地描写打斗血腥等暴力场面,而是把武功描写与个人福泽、社会文化相结合,突.显武功的神妙性、创造性。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武功千奇百怪,门派琳琅满目,武林霸主善恶有报,文化凌驾于武功,一切精妙的绝世武功皆源自儒、释、道思想。通过金庸的武功描写可以折射出一些人生哲理,武功在政治面前是无力的,武功盖世的大侠不是自杀、战死,便是离开中原、隐居异域,而英雄之自尽或战死以至于退隐,则在以武功称霸江湖之外,给人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侠义 武功 文化
下载PDF
《万年清》与武侠小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保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21,共20页
《万年清》从咸、同之际问世以来,糅合了前此侠义小说的诸多特色,藉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民间传说展开,带出广泛流传于闽、广二地的南少林传奇,尽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上很难称得上是佳作,但却相当意外地,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间,... 《万年清》从咸、同之际问世以来,糅合了前此侠义小说的诸多特色,藉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民间传说展开,带出广泛流传于闽、广二地的南少林传奇,尽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上很难称得上是佳作,但却相当意外地,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间,掀起不小的浪潮,先是有江喋喋的《少林小英雄》推衍其绪,将其中原带有浓厚“市井英雄”色彩的人物,敷设成侠客型的英雄,然后又在夙具强烈革命意识的“广派”作家如邓羽公、我是山人手中,进一步赋予其“反清抗暴”的正义形象,最终又在香港电影的推波助澜下,广泛且深入地流播于民间,寖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奇,“市井英雄—侠客—志士”的演化路径,可谓相当清晰,从中正可以窥见一个英雄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加深其道德形象、矫正其行事风格、标榜其爱国忧民意识的。民国以来,武侠小说盛行不衰,而从侠义小说蜕转成武侠小说,无疑地,《万年清》起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年清》 “广派武侠” 邓羽公 我是山人 南少林 武侠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