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宗保 高永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108,共10页
本文以作者在宁夏南部一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所开展的调查为基础,对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和通婚圈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如果在研究聘礼的同时留意它与嫁妆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补偿、互惠和财产转移等多重经济意义。... 本文以作者在宁夏南部一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所开展的调查为基础,对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和通婚圈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如果在研究聘礼的同时留意它与嫁妆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补偿、互惠和财产转移等多重经济意义。在嫁娶过程中,男女双方父母的部分财产以实物、现金等形式转移到了新郎和新娘组成的新家庭中,从而为新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宁夏南部乡村回族社区的通婚圈是在地理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亲友网络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部 宁夏 通婚 聘礼 乡村 婚姻 经济发展水平 生存和发展 初步分析 互动关系 经济意义 财产转移 经济基础 回族社区 交互作用 作者 家庭 互惠 新娘 新郎 现金 交通
原文传递
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以田林那善屯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富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40-47,80,共9页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非截然冲突和排斥 ,而是可以糅合共存的。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孕育产生新因素和内容的机制 ,新的因素和内容则往往套上传统的外衣而出现。外来的文化亦可在不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 ,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新的体系。反映那善壮族区域文化网络粘合方式的婚姻圈与市场圈、祭祀圈虽有重合 ,但不尽一致 ,美国学者施坚雅 (G .WilliomSkinner)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 ,以及日本学者冈田谦在研究台湾乡村社会之后提出的祭祀圈理论 ,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壮族。传统婚姻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文化 壮族 形式和内容 民族文化 文化变迁 调查材料 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 有机结合 文化网络 美国学者 体系理论 中国农村 乡村社会 日本学者 婚姻圈 祭祀圈 施坚雅 冲突 市场
下载PDF
亲属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径——姻亲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7
3
作者 刁统菊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92,170,共15页
文章从亲属制度研究的不足出发,指出姻亲关系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姻亲关系研究史进行简要述评。目前学界对姻亲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姻亲关系社会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姻亲之间的社会交往方面,特别考察姻亲交往的仪式... 文章从亲属制度研究的不足出发,指出姻亲关系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姻亲关系研究史进行简要述评。目前学界对姻亲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姻亲关系社会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姻亲之间的社会交往方面,特别考察姻亲交往的仪式层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往来。但是,如果要全面研究姻亲之间的社会性往来,通婚圈就必然是一个具有限定意义的前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网络的黏合方式。对通婚圈的研究集中在其定义、范围、变迁以及功能几个方面,由于更多偏重于地理范围,因而对内部家庭之间、家族甚至村落之间的互动涉足较少,忽略了人们在其中的主动建构与文化选择。对于姻亲关系的某一方面的偏重,为学界再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制度 姻亲关系 社会层面 通婚圈
原文传递
仫佬族银姓宗族及其婚姻圈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兴球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
仫佬族集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县内,总人口仅4000余人。银姓宗族是仫佬族中的大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宗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族圈。宗族内的通婚和人口的繁衍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其通婚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宗族的婚姻圈。过去,银姓宗族的... 仫佬族集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县内,总人口仅4000余人。银姓宗族是仫佬族中的大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宗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族圈。宗族内的通婚和人口的繁衍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其通婚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宗族的婚姻圈。过去,银姓宗族的宗族圈和婚姻圈几乎相近,而今婚姻圈的拓展,不仅在生物学的社会意义上提高了该宗族人群的身体素质,而且发展了宗族及其他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仫佬族 宗族圈 婚姻圈 经济条件 宗族人口
下载PDF
民族间农民婚嫁行为变迁的比较研究——来自湖北432户农户家庭的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史清华 黎东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100,共9页
研究发现,湖北农户家庭人口年龄分布呈现一种典型的"M"型,这预示着在未来10—20年湖北农村会有一次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但新的生育高峰对未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程度明显要较上一高峰小得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研究发现,湖北农户家庭人口年龄分布呈现一种典型的"M"型,这预示着在未来10—20年湖北农村会有一次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但新的生育高峰对未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程度明显要较上一高峰小得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婚嫁行为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初婚嫁年龄明显反弹,婚姻倾度显著增大,通婚半径也相应加长。尽管这一结论在民族间、村落间有些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导致农民婚嫁行为变化的根源主要来自农村教育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婚嫁行为 婚姻倾度 婚姻圈 湖北
下载PDF
圈层叠合:婚姻圈中的绣娘流动与苗族刺绣基因传递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庆贺 柏贵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技法和纹样构成刺绣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促成刺绣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清水江苗族地区,绣娘作为刺绣的创作主体,其流动通常由婚嫁引发并在特定的通婚圈内进行。附着于创作主体的刺绣技法和纹样伴随绣娘的流动而发生位移,... 技法和纹样构成刺绣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促成刺绣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清水江苗族地区,绣娘作为刺绣的创作主体,其流动通常由婚嫁引发并在特定的通婚圈内进行。附着于创作主体的刺绣技法和纹样伴随绣娘的流动而发生位移,并受到通婚圈的影响而呈现刺绣文化圈与婚姻圈叠合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叠合 婚姻圈 绣娘流动 苗族刺绣 基因传递 清水江流域
下载PDF
广西贺州枫木村壮族婚姻圈个案考察 被引量:9
7
作者 韦浩明 《百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9-34,共6页
多族群、多层次、多方言杂居于同一区域,在政治地位一致,没有政策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各个群体外表特征难以区分、辨别的情况下,他们的婚姻仍然没有完全平等,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949年以来广西贺州枫木村壮族男子配偶来源地变迁的情... 多族群、多层次、多方言杂居于同一区域,在政治地位一致,没有政策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各个群体外表特征难以区分、辨别的情况下,他们的婚姻仍然没有完全平等,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949年以来广西贺州枫木村壮族男子配偶来源地变迁的情况,充分显示出这一特点,表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族群层次、族群传统造就的自我意识等因素对婚姻选择的影响巨大。同时,与各族群及层次通婚普遍较高的比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里的族群关系整体和谐融洽,经济文化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共同向小康社会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木村 壮族 婚姻圈 考察
下载PDF
中国各民族族际通婚的结构特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考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巫锡炜 刀玮皓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9,共17页
族际通婚数据属于典型的关系数据,可视为由各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联系形成的关系体系。因此,社会网络分析提供的一整套方法可作为族际通婚研究的方法工具,以便利地刻画通婚关系的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首次尝试将... 族际通婚数据属于典型的关系数据,可视为由各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联系形成的关系体系。因此,社会网络分析提供的一整套方法可作为族际通婚研究的方法工具,以便利地刻画通婚关系的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首次尝试将该方法用于考察和分析中国各民族族际通婚的结构性特征。初步应用揭示,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大的全国族际通婚圈,同时存在少数民族间凝聚力明显有别的8个地方性子通婚圈,该结构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直观体现。可见,社会网络分析是揭示和认识族际通婚关系结构的可靠且有效方式,其中,社会网络的图形呈现、中心性测度和社群识别技术可为族际通婚关系的分析提供直观和详细的补充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通婚圈 社会网络分析 中心性测度 社群识别
原文传递
农村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华 《妇女研究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高额彩礼在农村的滋生、蔓延和不断攀升,已给农民家庭、农村社会及乡村治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要对高额彩礼问题展开治理,首先要弄清楚生成和形塑高额彩礼的社会机制机理。本文研究发现,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婚姻挤压机制、... 高额彩礼在农村的滋生、蔓延和不断攀升,已给农民家庭、农村社会及乡村治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要对高额彩礼问题展开治理,首先要弄清楚生成和形塑高额彩礼的社会机制机理。本文研究发现,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婚姻挤压机制、彩礼属性机制、彩礼归属机制、代际责任机制、婚姻市场机制五大机制。高额彩礼形成的基本逻辑是:农村婚姻挤压越严重,适婚男性需要支付的彩礼数额就越高;在彩礼支付属性越强的地方,彩礼的要价行为就越可能被认可和效仿;彩礼最终流向新婚小家庭,进一步提升了女方家庭的婚姻要价能力;在父代对子代婚姻责任强的地方,女方要价既有着力点,又能往高里要;婚姻市场机制决定了对本地婚姻市场依赖度越高的地方,“天价彩礼”就越可能出现。要治理高额彩礼问题,须在全社会倡导婚俗节俭,反对婚姻彩礼的无序攀比,旗帜鲜明地抵制极端婚姻行为和婚姻不道德行为,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情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价彩礼 婚姻市场 通婚圈 婚姻挤压 光棍 社会机制
原文传递
农村“闪婚”:父权文化下的“本地婚”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4-49,88,共7页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婚姻 通婚圈 父权 本地婚 闪婚
下载PDF
双重挤压、非积累型家计模式与少数民族男性未婚人口——基于黔东南B乡侗寨的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佳鹏 《南方人口》 CSSCI 2019年第1期10-20,共11页
少数民族地区光棍的产生有其独特机制。以黔东南B乡侗寨为考察对象,研究发现,族群认同、高密度亲缘"拉力"与传统婚姻规范共同形塑女性"逆外流化",既成为强化本地通婚圈的力量,但也造成本地通婚圈内婚姻资源供需错位... 少数民族地区光棍的产生有其独特机制。以黔东南B乡侗寨为考察对象,研究发现,族群认同、高密度亲缘"拉力"与传统婚姻规范共同形塑女性"逆外流化",既成为强化本地通婚圈的力量,但也造成本地通婚圈内婚姻资源供需错位,婚姻"寻觅"被迫走向全国婚姻市场。悖论在于,在非积累型家计模式下,本地男性的家庭积累能力难以支付全国婚姻市场上的女性"要价",且男性个体教育水平、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条件较差,难以与其他地区的男性竞争。在这种弱竞争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男性既无法从全国婚姻市场上获得婚配机会,又难以在本地通婚圈内获得充沛的婚姻资源,其婚配几率受到双重结构挤压,因而光棍产生具有结构必然性。缓解光棍压力及其社会后果,关键在于教育水平提升、破除婚姻禁忌及优化劳动力配置,提升婚姻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光棍 双重挤压 通婚圈 婚姻市场 代际合力
下载PDF
中原地区婚俗变迁初探——以河南开封尉氏县L村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马静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4,160,共8页
婚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原农村的婚姻缔结模式从包办婚过渡到自由婚,婚姻圈由小变大,嫁娶成本逐年上升,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些变化间接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
关键词 婚姻 通婚圈 社会发展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社会网络视域下宁夏回族通婚圈的变迁探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呈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2,共7页
社会环境的变迁必然带动婚姻家庭结构的变迁,作为组建婚姻家庭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通婚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传统回族社会将地缘关系的远近视为通婚圈选择范围的变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回族个体为中心构建的各种社会联系越发明显地作... 社会环境的变迁必然带动婚姻家庭结构的变迁,作为组建婚姻家庭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通婚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传统回族社会将地缘关系的远近视为通婚圈选择范围的变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回族个体为中心构建的各种社会联系越发明显地作用于通婚圈的范围确定。以宁夏泾源回族为例,从社会网络的维度探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回族通婚圈的变化特点。发现宁夏回族适龄青年的自我中心网络经历了从闭合的家族亲属网络特点转变为半开放的复杂社会网络类型,后又发展为半闭合的复杂社会网络类型。这种变化分别作用于当地回族通婚圈范围的变化,使其从通婚圈狭小、地域上仅限于镇内村落、族群上局限于族内婚的特点,发展到集中于乡镇的基础上,逐渐向全县范围扩散乃至跨省级区域,并再次萌发族际通婚现象直到现阶段多限于本县内,且跨县通婚趋势持续增强的同时却也回归到以族内婚为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社会 网络通婚圈 变迁
下载PDF
林木作为嫁妆:清水江下游苗族社会的生态资源与婚姻 被引量:4
14
作者 陶金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6,共10页
清水江下游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平鳌村及周边的苗族群体提供了很好的生计来源,还对当地的婚姻习俗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当人们把林木资源当作嫁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婚姻的缔结,而且催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舅权制度。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占有、认... 清水江下游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平鳌村及周边的苗族群体提供了很好的生计来源,还对当地的婚姻习俗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当人们把林木资源当作嫁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婚姻的缔结,而且催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舅权制度。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占有、认识和争夺等行为重构了当地人的婚姻圈。这些影响的产生不仅表明文化受到生态资源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苗族 生态资源 嫁妆 舅权 婚姻圈
下载PDF
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1-890,共10页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居 仡佬族 婚姻圈 空间结构 贵州坡帽
原文传递
苗族传统姊妹节所隐含的时空认知解读——以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文静 刘金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6-18,22,共4页
姊妹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十分隆重的苗族传统节日。以传统姊妹节为例,对姊妹节的节日时间,涉及的空间范围等进行文化解读,以揭示姊妹节背后所隐含的苗族传统中的时空认知。
关键词 姊妹节 时空认知 通婚圈
下载PDF
草苗情歌的田野考察——以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归垒情歌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雪飞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9,共9页
草苗是一个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处,且主要与侗族杂居的族群①。通过对草苗传统婚姻圈、情歌演唱传统、音乐形态以及现状的多方面考察,进而认识到:传统社会中,情歌作为婚恋习俗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其演唱的范围与对象受到传统婚... 草苗是一个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处,且主要与侗族杂居的族群①。通过对草苗传统婚姻圈、情歌演唱传统、音乐形态以及现状的多方面考察,进而认识到:传统社会中,情歌作为婚恋习俗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其演唱的范围与对象受到传统婚姻圈的约束。而现代社会,由于传统婚恋习俗、择偶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情歌的演绎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苗 嘎瓦园 嘎厄 婚姻圈 田野考察
下载PDF
侗族“嘎老”演唱的对歌群体与侗人社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端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南侗"嘎老"演唱传统颇具严格的规定性和对歌准则,并在对歌群体和演唱内容上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婚姻圈内部的婚恋对歌体制,另一种就是村寨联盟的村寨之间的集体"走访"对歌体制。嘎老对歌具有时间、地点、人... 南侗"嘎老"演唱传统颇具严格的规定性和对歌准则,并在对歌群体和演唱内容上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婚姻圈内部的婚恋对歌体制,另一种就是村寨联盟的村寨之间的集体"走访"对歌体制。嘎老对歌具有时间、地点、人群的规定性。村寨内部的婚恋对歌体制严格禁止"禁婚圈"内部群体的异性对歌,并强化可婚群体之间的对歌式情感沟通。村寨之间的"走访"对歌体制为地域社会"款"的制度性交往,在于使婚姻"内卷化"的村寨走出封闭,构建盟约型社会。"嘎老"演唱传统与南侗的姓氏符号、婚姻圈、村寨以及村寨联盟等社会组织密切相关,而由"嘎老"的汉译"侗族大歌"一词,则突破嘎老对歌体制,成为民族化现代性叙事,其音乐特征也成为侗族多声部音乐的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老 姓氏符号 婚姻圈 村寨
下载PDF
地域与婚姻:清水江流域苗族婚俗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静 韦秀勋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7-62,共6页
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地受地域空间文化影响,传统婚姻模式多为村内婚、邻近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出打工潮流的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打破原有婚姻模式。由于婚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至省外婚,婚姻模式... 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地受地域空间文化影响,传统婚姻模式多为村内婚、邻近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出打工潮流的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打破原有婚姻模式。由于婚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至省外婚,婚姻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当地苗族的婚俗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婚圈 清水江流域 地域文化 婚姻
下载PDF
近拒远交与远近无交:边缘族群三撬人婚姻圈的解体与困境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达忠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43,共8页
三撬人是生活于黔东南黎平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边缘族群、少数族群,在各大族群的边缘取得生存地位。1950年代以前,三撬人一直实行严格的族群内婚配制度,在族群内以族姓为单位建立起婚姻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导致... 三撬人是生活于黔东南黎平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边缘族群、少数族群,在各大族群的边缘取得生存地位。1950年代以前,三撬人一直实行严格的族群内婚配制度,在族群内以族姓为单位建立起婚姻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导致三撬人传统婚姻圈的解体,陷入婚姻困境中。三撬人面临的婚姻困境,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不平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撬人 婚姻圈 解体 婚姻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