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噬性细胞死亡及其与细胞凋亡、坏死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月霞 陈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3-1436,共4页
正常水平的自噬是一种通过降解细胞内异常组分以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然而自噬水平过度上调则引起细胞自噬性死亡;虽然,在生化代谢与形态学方面,自噬性细胞死亡与另两种细胞死亡形式—凋亡和坏死有明显的差别,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 正常水平的自噬是一种通过降解细胞内异常组分以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然而自噬水平过度上调则引起细胞自噬性死亡;虽然,在生化代谢与形态学方面,自噬性细胞死亡与另两种细胞死亡形式—凋亡和坏死有明显的差别,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于自噬及其和凋亡、坏死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坏死 溶酶体膜稳定性
原文传递
溶酶体检测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翁幼竹 方永强 张玉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18-3324,共7页
溶酶体(lysosome)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近年来随着对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溶酶体被认为是亚细胞水平上的有毒物质的靶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本文概述了溶酶体标志酶、溶酶体-自噬系统和溶酶体膜的生物学特性,... 溶酶体(lysosome)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近年来随着对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溶酶体被认为是亚细胞水平上的有毒物质的靶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本文概述了溶酶体标志酶、溶酶体-自噬系统和溶酶体膜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溶酶体检测技术进行海洋污染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双壳贝类消化腺和鱼类肝脏最适于作为溶酶体检测的敏感器官;采用溶酶体膜稳定性测定(LMS)、溶酶体中性红保留时间测定(NRRT)、溶酶体形态测量(MM)、溶酶体标志酶免疫组化测定(Ih)和电镜(EM)观察等技术,能够指示海洋污染状况,因此溶酶体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污染.文中还分析了溶酶体检测的优缺点以及应注意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污染 生物标志物 溶酶体膜稳定性 中性红保留时间
原文传递
棒曲霉素引起HEK-293细胞DNA损伤的溶酶体途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源 姜丽平 +5 位作者 陈敏 耿成燕 魏屹威 杨光 仲来福 刘晓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研究棒曲霉素(PAT)引起的DNA损伤与细胞内ROS水平以及溶酶体的关系,探讨PAT遗传毒性的机制。方法以HEK-293细胞作为试验系统,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DNA损伤情况,2',7'-二氢二氯荧光素检测ROS水平,吖啶橙测定溶酶体膜稳定性... 目的研究棒曲霉素(PAT)引起的DNA损伤与细胞内ROS水平以及溶酶体的关系,探讨PAT遗传毒性的机制。方法以HEK-293细胞作为试验系统,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DNA损伤情况,2',7'-二氢二氯荧光素检测ROS水平,吖啶橙测定溶酶体膜稳定性;采用NAC和NH4Cl对溶酶体进行保护干预;采用NAC、NH4Cl、抑胃肽干预PAT所致的DNA损伤。结果 PAT作用细胞1 h,不同浓度引起细胞DNA链断裂、溶酶体膜稳定性改变和ROS水平增加;经NH4Cl、NAC预处理,PAT引起的溶酶体膜稳定性均增强了;经NH4Cl、NAC和抑胃肽干预处理,PAT引起的DNA链断裂几乎完全被阻止。结论棒曲霉素可致HEK-293细胞DNA链断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溶酶体途径有关,溶酶体可能是棒曲霉素细胞毒性的生物靶点之一,并由ROS引起溶酶体膜稳定性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曲霉素 DNA链断裂 溶酶体膜稳定性 ROS
原文传递
燃料油水溶液对牙鲆幼鱼的细胞毒性及DNA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庆婷 夏斌 +4 位作者 孙雪梅 马菲菲 韩倩 陈碧鹃 唐学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海洋溢油污染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实验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燃料油水溶液暴露对牙鲆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海洋溢油污染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实验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燃料油水溶液暴露对牙鲆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血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产生的DNA损伤。结果表明:(1)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对燃料油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且同一种酶活性在不同的时间对燃料油污染的响应也不同;(2)溶酶体膜稳定性随着燃料油浓度增大与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解除污染后低浓度组(0.001 mg/L)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中(0.010 mg/L)、高(0.100 mg/L)浓度组则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3)燃料油暴露可使牙鲆血细胞DNA受到明显损伤,染毒第15 d,低浓度组组与中浓度组血细胞DNA损伤为中度损伤,高浓度组为重度损伤,解除污染6 d后,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组恢复至轻度损伤,高浓度组恢复至中度损伤。因此,燃料油污染会对牙鲆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影响血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最终对生物产生遗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牙鲆 抗氧化酶 细胞毒性 溶酶体膜稳定性 DNA损伤
原文传递
柴油水溶性成分胁迫下菲律宾蛤仔溶酶体生物标志物的应答
5
作者 翁幼竹 薄军 +5 位作者 郑榕辉 张玉生 洪福坤 谢晴 方超 蒋雨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溶酶体生物标志物是环境污染引起生物效应的早期预警信号。石油类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溶酶体完整性的影响尚未研究。本研究以0号柴油的水溶性成分(WSF)为污染物,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测试3种溶酶体生... 溶酶体生物标志物是环境污染引起生物效应的早期预警信号。石油类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溶酶体完整性的影响尚未研究。本研究以0号柴油的水溶性成分(WSF)为污染物,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测试3种溶酶体生物标志物对柴油WSF胁迫应答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采用室内模拟暴露实验,将菲律宾蛤仔置于添加不同浓度(0.1~1.6 mg/L)柴油WSF的海水中5 d,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暴露组血细胞溶酶体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值比对照组低23.1%~48.5%(p<0.05或p<0.01)。而各浓度暴露组的鳃和内脏团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选取柴油WSF为0.8 mg/L进行污染的时间-效应实验,于第0、1、3、7、11天取样测定,结果显示:暴露组NRRT值始终低于对照组,且在第1、3天差异显著(p<0.05)。暴露组鳃和内脏团ACP活性都是先逐步升高到第7天达最大值后迅速下降,鳃ACP活性从第3天到第11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内脏团ACP活性从第7天到第11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未能获得基于N-乙酰-β-氨基己糖苷酶的组织化学染色反应上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应答。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血细胞NRRT和鳃ACP活性可作为海洋污染生物效应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菲律宾蛤仔 溶酶体 中性红保留时间 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膜稳定性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双壳类动物文蛤的亚致死毒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段伟艳 杜永祥 +2 位作者 孟范平 林怡辰 周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55-2764,共10页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酶体膜稳定性(LMS)等7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分析GO对双壳类的亚致死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能够诱导文蛤内脏的氧化逆境,表现为GSH含量降低、GSSG含量增加和MDA含量增加;GO产生的神经毒性较小,AChE活性仅在暴露初期与结束时短暂受抑;GO对MTs无诱导作用;GO暴露4d后即产生显著的遗传毒性和溶酶体膜失稳,MNF达到对照组的6.1~9.0倍,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降幅达到24.2%~49.2%.除AChE、MTs外,其它生化指标均适于作为指示GO亚致死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GO) 双壳类 氧化逆境 微核率(MNF) 溶酶体膜稳定性(LMS)
下载PDF
城市污水厂尾水对文蛤微核率、溶酶体膜稳定性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崔鸿武 张倩 +2 位作者 孟范平 杜永祥 苏恩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利用天然海水将取自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稀释为不同浓度(EVR=1%、5%、10%、20%、30%、40%)的混合液,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进行15d的暴露培养,并测定血细胞中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微核率(MNF)以及鳃和内脏中I相解毒酶(7-... 利用天然海水将取自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稀释为不同浓度(EVR=1%、5%、10%、20%、30%、40%)的混合液,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进行15d的暴露培养,并测定血细胞中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微核率(MNF)以及鳃和内脏中I相解毒酶(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和Ⅱ相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硫酶-GST)随EVR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尾水处理组(即使EVR=1%)的血细胞LMS均明显低于对照水平(P<0.05);EVR≥20%的尾水造成血细胞MNF的显著诱导(P<0.05);然而,鳃、内脏中的EROD、GST活性仅在少数尾水处理组中被激活(P<0.05)。文蛤血细胞LMS对尾水暴露的响应敏感性及其与EVR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性(R=-0.857,P<0.05),使其适于作为纳污海域尾水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厂(MSTPs) 尾水 文蛤 解毒酶 微核率(MNF) 溶酶体膜稳定性(L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