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8
1
作者 阿玛德 余国荣 +3 位作者 陶圣祥 余黎 王显勋 彭飞 《医学新知》 CAS 2005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大面积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维持负压在50kPa~60kPa之间)5~7d治疗皮肤撕脱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下肢巨大软组织缺损创面41例。结果VSD5~7d,伤口均无感染...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大面积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维持负压在50kPa~60kPa之间)5~7d治疗皮肤撕脱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下肢巨大软组织缺损创面41例。结果VSD5~7d,伤口均无感染,创面缩小,肉芽新鲜,给予二期缝合或植皮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引流治疗 临床观察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皮肤撕脱伤 减压术后 方法应用 创口愈合 二期缝合 无感染 治疗后 创面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被引量:54
2
作者 颜新 千英信 +1 位作者 卫洪昌 孙平龙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61,共5页
通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 ,得出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特点是 :注重活血化瘀通脉、清营凉血、益气温补以及软坚散结 ,主张分期论治以及结合熏洗、外敷等综合疗法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医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秀秀 吴庆文 +2 位作者 郭子梦 刘广天 崔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9-543,550,共6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镜像组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镜像组处于分离运动期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镜像组与对照组BBS评分差值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镜像组BBS评分差值更大。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能对下肢分离运动及平衡能力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下肢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偏瘫 平衡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ADL的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瓮长水 毕胜 +5 位作者 田哲 于增志 徐军 霍春暖 高丽萍 王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11期694-69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 ;用Fugl Meyer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测...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 ;用Fugl Meyer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 ;测定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独立功能量表 (FIM )测量ADL能力。对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5 92 -0 811,P <0 0 0 1) ;偏瘫侧踝屈曲肌力、膝伸展肌力和髋屈曲肌力分别是运动功能 (R2 =0 3 77,P <0 0 0 1)、平衡 (R2 =0 3 2 1,P <0 0 0 1)、步行速度 (R2 =0 173 ,P <0 0 0 1)、ADL(R2= 0 42 ,P <0 0 0 1)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着患者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的恢复 ,合理地评价和改善偏瘫侧肌力 ,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肌力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下载PDF
加压力量训练对下肢骨骼肌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吴旸 李倩 包大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6,共7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加压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旨在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加压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并检索各大数据库,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加压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旨在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加压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并检索各大数据库,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 774篇相关文章中通过5轮条件排除后共纳入研究文献14篇。研究共涉及161名受试者,均为男性。在研究中每一名受试者均进行了训练干预前和训练干预后各指标的两次测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压训练既可以显著性提升下肢伸肌最大力量(WMD=14.95,95%CI 10.07~19.83,P<0.01),同时也能显著增加股四头肌横截面积(WMD=4.07,95%CI 1.47~6.68,P<0.01)。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本研究结果较稳定,进一步采用漏斗图分析提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说明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小强度加压力量训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显著提高骨骼肌力量水平,还可以作为较为理想的辅助康复训练手段帮助运动性损伤的运动员早日重返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力量训练 血流限制训练 下肢 肌肉力量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路况下正常步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瑞红 金德闻 +2 位作者 张济川 王人成 马琳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7-80,共4页
为系统研究人体步态随路况的变化 ,利用人体运动分析系统采集了多个健康人在上下坡、上下楼梯、平地等路况下行走时的位移 -时间和地面受力数据 ,并利用人体下肢刚体动力学模型 ,计算了各路况下髋、膝、踝关节所需力矩。分析结果表明 ,... 为系统研究人体步态随路况的变化 ,利用人体运动分析系统采集了多个健康人在上下坡、上下楼梯、平地等路况下行走时的位移 -时间和地面受力数据 ,并利用人体下肢刚体动力学模型 ,计算了各路况下髋、膝、踝关节所需力矩。分析结果表明 ,各路况下人体步态差异很大 ,各关节所提供的力矩各不相同。支撑期上楼梯时所需膝力矩最大 ,摆动期上楼梯和上坡时所需膝力矩均较大。各种情况下不仅力矩的数值不同 ,而且力矩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这些数值结果为了解人体运动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 膝力矩 人体下肢 路况
原文传递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附46例报告) 被引量:42
7
作者 黎洪浩 曹海玲 +3 位作者 陈建宇 张红卫 赖东明 王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6例(52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24条患肢)。所有病人均行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彩色多...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6例(52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24条患肢)。所有病人均行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患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1条患肢),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35条患肢),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0条患肢),出现小隐静脉曲张(10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患肢),同时存在3个静脉系统病变(15条患肢)。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累及3个静脉系统。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静脉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廖亮华 罗伟良 +1 位作者 陈树丹 江兴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8-609,616,共3页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83和0.746(P<0.01)。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控制 偏瘫 平衡 下肢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陶峰 王传杰 +2 位作者 陈本梅 仇慕磊 蒋理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1-615,622,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下肢 运动功能 平衡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舒国建 刘家庆 +4 位作者 向云 赵宁 李春镇 王化高 张良清 《中国康复》 2020年第7期339-342,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机器人 等速肌力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防治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11
作者 梁兵鑫 胡三保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989-4991,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防治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气压式血液循环...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防治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作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于术前12 h和术后12、24 h皮下注射0.4 ml,qd;术后2-3 d皮下注射0.4 ml,qd;术后第4天起皮下注射0.6 ml,qd。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侧、健侧肢周径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侧、健侧肢周径差减少(1.10±0.87)cm,显著低于对照组(2.59±1.55)c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防治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下肢 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钙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
原文传递
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孙健平 王鹏飞 +5 位作者 薛汉中 张斌飞 刘曙光 孙亮 李忠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3例多发伤患者资料。男117例,女66例;年龄为16~84岁,平均47.3岁。损伤...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3例多发伤患者资料。男117例,女66例;年龄为16~84岁,平均47.3岁。损伤部位:颅脑损伤16例,胸部损伤24例,脊柱损伤9例,骨盆髋臼骨折64例,上肢骨折40例,下肢骨折14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DVT的发生情况,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与术后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损伤类型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2.08%(77/183)。77例DVT患者中:12例为近端血栓(6.56%),65例为远端血栓(35.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存在脊柱损伤是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较高。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存在脊柱损伤是多发伤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下肢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3
作者 潘志超 徐秀林 肖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0-683,共4页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分为站立式和坐卧式两种。站立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包括3种典型结构,主要采用悬吊式减重,个别采用气囊式减重;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分为坐椅式和卧床式,主要通过座椅或床来减重。本文主要针对两者的结构构型,结合国...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分为站立式和坐卧式两种。站立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包括3种典型结构,主要采用悬吊式减重,个别采用气囊式减重;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分为坐椅式和卧床式,主要通过座椅或床来减重。本文主要针对两者的结构构型,结合国内外现有的一些产品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从经典产品到如今产品的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康复训练机器人 结构构型 综述
下载PDF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9
14
作者 薛冠华 梁卫 +5 位作者 黄晓钟 叶猛 王鹏 张岚 张皓 张纪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5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愈10例(17.8%),有效38例(67.9...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5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愈10例(17.8%),有效38例(67.9%),无效8例(14.3%),总有效率为85.7%。发生并发症11例(19.6%);与导管溶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10.7%),包括穿刺点血肿5例(8.9%)和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1例(1.7%)。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溶栓 下肢 动脉 缺血
下载PDF
透视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5
作者 朱永强 徐敬宣 +3 位作者 陈俊英 吴燕 张传红 李亮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6-839,共4页
目的评价DSA引导下聚桂醇注射液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7月2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局部穿刺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其中5条患肢同时配合导管引导下大隐静脉主干硬化治疗,术后患肢加... 目的评价DSA引导下聚桂醇注射液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7月2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局部穿刺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其中5条患肢同时配合导管引导下大隐静脉主干硬化治疗,术后患肢加压,观察曲张静脉的闭合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采用Wileoxon秩检验。结果20例患者28条患肢均在透视引导下成功注射泡沫硬化剂,平均每条患肢应用泡沫硬化剂7.8ml。所有患者治疗后初期的轻微并发症都为自限性的,包括治疗部位轻微的红肿、疼痛,经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后症状均明显缓解;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经吸氧后咳嗽缓解;大部分患肢治疗1周后开始有色素沉着,用维生素E精华素霜涂抹后逐渐消失。3例患者的3条患肢2个月复诊时实施了第2次治疗,2例静脉性溃疡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能立即行走,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过敏反应,未出现暂时性视盲。随访10个月时,所有患者下肢明显的曲张畸形静脉消失,下肢运动后酸胀、乏力感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03,P〈0.01)。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以及无需住院等优点,透视引导下的充盈缺损技术可实时跟踪泡沫硬化剂的流向,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硬化溶液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吴志远 李坤彬 +3 位作者 娄书伟 姚先丽 孙平鸽 李小杏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3例,按照入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0例、63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3例因各...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3例,按照入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0例、63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3例因各种原因脱落或中止,最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站立角度、踏步模式、左/右腿活动范围,设置步频为20~30步/min,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记录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平衡功能评分(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2组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BBS评分、FMA评分、NIHSS评分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的步速、步频明显增加,左右步幅差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8周后步速和步频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8周后的BBS评分、FMA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BBS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苦碟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27
17
作者 焦甲勋 朱小丽 +3 位作者 索娜 靳宪辉 张庆胜 崔胜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60岁)下肢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试验组(n=62)。对照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60岁)下肢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试验组(n=62)。对照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变化情况。采用数字疼痛量表法记录术后1、3、5、7 d疼痛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 d、7 d患肢与健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随访30 d内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试验组较对照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炎性因子均降低(P<0.05),2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 d,试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均降低(P<0.01)。术后7 d,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肢与健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减小(P<0.01)。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3%vs.13.7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vs.3.45%,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及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疼痛及患肢肿胀,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骨折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 苦碟子注射液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玉发 朱清远 +2 位作者 李峰永 李锐 张为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研究利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内踝上缘至股骨内髁连线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形状及部位设计皮瓣,修复7例下肢皮肤缺损。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1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 目的研究利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内踝上缘至股骨内髁连线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形状及部位设计皮瓣,修复7例下肢皮肤缺损。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1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受区皮肤接近;7例均恢复了负重、行走和原先工作。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具有可靠的血液供应,操作简便,为下肢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皮肤缺损 皮瓣修复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 血管蒂皮瓣 研究利用 部分坏死 受区皮肤 血液供应
原文传递
人体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瑞红 王人成 +1 位作者 金德闻 张济川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3-76,共4页
人体步行时下肢肌电信号 (EMG)活跃 ,为研究步态周期内 EMG随路况的变化趋势 ,采用了下肢表面 EMG8通道检测装置进行了实验 ,对多人在 6种路况 (或步速 )下行走时的下肢 EMG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步行时下肢肌肉活动有一定... 人体步行时下肢肌电信号 (EMG)活跃 ,为研究步态周期内 EMG随路况的变化趋势 ,采用了下肢表面 EMG8通道检测装置进行了实验 ,对多人在 6种路况 (或步速 )下行走时的下肢 EMG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步行时下肢肌肉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各路况信号开始及持续时间、信号绝对值平均、中频等特征值区分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信号分析 下肢 人体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 被引量:23
20
作者 马勇光 王侠 +3 位作者 李健宁 夏有辰 秦荣生 李东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本手... 目的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本手术成功率高,损伤小,代价低,操作简单,对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用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腓肠神经 营养动脉 岛状皮瓣 下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