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 被引量:126
1
作者 张文显 卢学英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2年第6期13-23,共11页
本文从解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入手 ,着重分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成、性质与特征 ,以期提供一个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般理论。本文认为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学者所构成 ,是一个意义共同体、事业共同体、... 本文从解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入手 ,着重分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成、性质与特征 ,以期提供一个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般理论。本文认为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学者所构成 ,是一个意义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解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表现为独立与互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共同体 检察官 法官 律师 法学 独立 构成 特征 一般 学者
原文传递
中国式法律议论与相互承认的原理 被引量:22
2
作者 季卫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91,共16页
从"善的界说"和"正的界说"这一双重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的话语空间和法律议论的结构性特色以及问题状况,可以找到"互惠正义"和"为了相互承认的论证"这些具有可比较性的切入点,从而发现进一步... 从"善的界说"和"正的界说"这一双重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的话语空间和法律议论的结构性特色以及问题状况,可以找到"互惠正义"和"为了相互承认的论证"这些具有可比较性的切入点,从而发现进一步探讨中国经验并与关于法律推理的各种学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以最高人民法院刚颁布不久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为素材,来研究中国式法律解释策略、法律沟通方式的演变趋势以及有待改进的环节,将会有许多趣味盎然的现象有待理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议论 相互承认 法律推理 法律解释 解释共同体
原文传递
走向法庭还是走上街头:超越维权困境的一条行动路径 被引量:17
3
作者 管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6-234,共29页
制度外抗争与制度内法律维权有着显著不同的结果和制度逻辑。现有文献中的"依法抗争"或"以法抗争"可以通过制度外或者制度边缘的集体行动获得政府及时的反应,但却有着多重困境:机会困境、风险困境、组织困境、制度... 制度外抗争与制度内法律维权有着显著不同的结果和制度逻辑。现有文献中的"依法抗争"或"以法抗争"可以通过制度外或者制度边缘的集体行动获得政府及时的反应,但却有着多重困境:机会困境、风险困境、组织困境、制度困境。制度内法律维权可以很大程度上破解这些困境,但也有着该模式下独特的结果困境:费时费力而又缺乏即时直接的回报困扰或者阻碍制度内法律维权者去为了获得长期的有益于整个群体的普遍性制度化后果采取行动。但本研究中的业主维权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一困境。他们的制度内维权行动让法律在实践中最大可能地运转了起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维权的困境。独特的政治机会结构和制度内维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促进一些群体走向法庭,而非走上街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维权困境 依法抗争 社区行政诉讼
下载PDF
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及其区域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建强 韩敬全 樊炳有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56,共4页
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理论模式 ,是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 ;基层法定的社区范围 ,是社区体育建设的区域。
关键词 社区体育建设 内涵 法定社区
下载PDF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中的治理资源探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曹志刚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62,共8页
系统检视当前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经验,可以发现,近年来社区治理创新微观局面的欣欣向荣,确实在宏观上对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格局产生了杠杆撬动作用,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仍未得到足够反思。本文在系统... 系统检视当前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经验,可以发现,近年来社区治理创新微观局面的欣欣向荣,确实在宏观上对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格局产生了杠杆撬动作用,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仍未得到足够反思。本文在系统分析社区治理中情理资源和法理资源的特点、渊源的基础上,结合三个城市社区的实地案例,对社区治理资源中的情理资源和法理资源这一对影响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未来走向的资源形式进行了整体性梳理,对情理资源与法理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诊断,希望借由对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深层次结构问题的反思,对今后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起到基础性奠基作用,由此指导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中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资源 法理资源 社区治理 模式创新 治理资源
原文传递
作为社会共同体建构技术的法律修辞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191,共15页
法律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物质性力量,其对社会治理的参与,需要借助于社会共同体所分享的共识发挥作用。就此而言,法律可被理解为一种想象的力量。法律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想象而获得力量,同时也通过生产想象而作用于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在实... 法律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物质性力量,其对社会治理的参与,需要借助于社会共同体所分享的共识发挥作用。就此而言,法律可被理解为一种想象的力量。法律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想象而获得力量,同时也通过生产想象而作用于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在实践中表现出建构社会共同体的技术。法律修辞通过将话语组织起来的方式,在社会中生产关于法律的想象共识,从而成为一种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技术。法律修辞既能通过叙事来指引关于共同生活经验的想象,以历史和现实中所分享的共同经验形成认同,从而建构社会共同体;又能通过论证来指引关于共同价值观念的想象,使彼此激烈冲突的不同价值观借助修辞的软化而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并通过关于价值判断的认同建构社会共同体。法律修辞的这些特点,使之在形成共识时所达成的更多是相对共识而非绝对共识,表现出模糊的特征,从而达成不完全理论化合意来回应现代社会中价值判断的多元分歧,更有利于社会共同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修辞 社会共同体 叙事 论证 不完全理论化合意
原文传递
论法律概念——一个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丙新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由于法学的实践理性特征,形式逻辑上对概念的界定并不能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可以套用在对法律概念的界定上。因为这种定义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法律概念的价值承载功能。以司法中心主义为视角,我们认为,法律概念是指基于法律共同体的约定而... 由于法学的实践理性特征,形式逻辑上对概念的界定并不能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可以套用在对法律概念的界定上。因为这种定义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法律概念的价值承载功能。以司法中心主义为视角,我们认为,法律概念是指基于法律共同体的约定而承载着价值的、在司法操作中通过与案件事实的对接而释放其意义(规范目的)的制定法上的最小语言单位。因而,关于法律概念的思维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类型思维。同时,对法律概念的上述界定也告诉我们,它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即规范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衍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概念 类型 法律共同体
下载PDF
社会资本与乡村法治:亲友联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边燕杰 王学旺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100,共9页
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推进农村居民守法用法,依法参与社区自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农村数据,考察社会资本与守法惯习、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如下:(1)广泛而紧密的亲友联系是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 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推进农村居民守法用法,依法参与社区自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农村数据,考察社会资本与守法惯习、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如下:(1)广泛而紧密的亲友联系是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2)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时事关注程度和法律意识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形成守法行为惯习和参与社区事务;(3)外出务工者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惯习,但有较少社区参与的机会。研究结论是,作为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亲友联系,通过信息传递和人际影响,是实现法律下乡和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的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亲友关系 法律意识 社区参与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同妻群体的困境和对策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旭东 《中国性科学》 2013年第9期90-93,共4页
为了解决同妻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同妻群体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得出同妻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社会开明程度有待提高、法制有待健全、社会工作有待加强的结论,并提出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促成同性婚姻合法化、加强同妻... 为了解决同妻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同妻群体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得出同妻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社会开明程度有待提高、法制有待健全、社会工作有待加强的结论,并提出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促成同性婚姻合法化、加强同妻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专门性同妻救助组织四项对策,从而为同妻提供立法保护和社会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妻 同性婚姻 法律保护 社会组织 宣传
下载PDF
从独白到对话——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焦宝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7-92,共6页
法律论证理论摆脱了传统法律方法论所预设的单一法律决定主体的理论局面,而引入多元化的主体,由此使得法律论辩成为可能。法律论证理论视域中,德沃金独白式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形象已经被“听众”和“解释的共同体”等复数主体的观念所取... 法律论证理论摆脱了传统法律方法论所预设的单一法律决定主体的理论局面,而引入多元化的主体,由此使得法律论辩成为可能。法律论证理论视域中,德沃金独白式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形象已经被“听众”和“解释的共同体”等复数主体的观念所取代。从独白到对话的理论演变,使法律方法从传统理论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对话 听众 解释的共同体
下载PDF
从交往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演进式重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严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2,共7页
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重构,是建立在其对西方现存国家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嬗变。哈贝马斯认为法律是挽救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将生活世界... 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重构,是建立在其对西方现存国家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嬗变。哈贝马斯认为法律是挽救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将生活世界从系统的殖民中解放出来的媒介。这种法律不是现存国家的实证法,而是建立在哈贝马斯重构的法律共同体基础上的法律。虽然法律共同体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最佳的重构方案,但哈贝马斯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从交往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的过程。这种法律,是以交往为形式,以商谈为原则,通过对现代西方国家中实用、伦理、道德问题的论辩而产生的。在这一系列商谈过程中,现代西方国家也成为自由而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法律共同体。虽然哈贝马斯是基于现代西方国家来构建其法律共同体的,但对当下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殖民化 交往共同体 商谈 法律共同体
下载PDF
应用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三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铭佑 《高教论坛》 2008年第5期39-41,共3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应用法学专业学生应当注重法律实践,主动走进社区,用所学法律知识服务社区,为建设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应用法学专业学生应当注重法律实践,主动走进社区,用所学法律知识服务社区,为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服务 社区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试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兰薇 雷振扬 《行政与法》 2007年第1期108-109,共2页
法律职业共同体问题,是法治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因素问题,重视法律职业共同体理论研究,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循着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研究路径,借... 法律职业共同体问题,是法治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因素问题,重视法律职业共同体理论研究,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循着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研究路径,借鉴中外学者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对法律职业共同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科学阐释法律职业共同体概念及特征,推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为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律职业 共同体
下载PDF
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7
14
作者 安淑珍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91-93,共3页
法学专业本科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服务社区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已经开展学生服务社区的活动,但缺乏"学校——社区"的有效联动,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人才培... 法学专业本科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服务社区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已经开展学生服务社区的活动,但缺乏"学校——社区"的有效联动,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服务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把服务社区活动纳入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社区居民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服务 社区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乡规民约与村治:研究范式的综述与反思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丽惠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6-142,共7页
中国乡村共同体残存而社会未立的格局使自上而下的法治国建设遭遇落地难题。乡村自治范式混淆"共同体"与"社会"的团结性,共同体以压制法而社会以恢复法为自治基础,共同体自治掣肘社会自治的形成。法治国以社会自治... 中国乡村共同体残存而社会未立的格局使自上而下的法治国建设遭遇落地难题。乡村自治范式混淆"共同体"与"社会"的团结性,共同体以压制法而社会以恢复法为自治基础,共同体自治掣肘社会自治的形成。法治国以社会自治为基础,以乡民自治排斥国家法,不利于乡村从"共同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型。"官督民治"较乡民自治主张更贴近中国经验,为国家法与乡规民约合作之基础。乡规民约研究的"个性化"范式基于文化自觉或实践理性,注意政治疆域内的地理差异和民族多元,主张国家法的统一理性化秩序应与地方生活经验理性化有更多亲和;但该范式缺乏对个性化乡规民约普遍化和通则化以通向统一法秩序的努力。行动中的法范式关注乡治中有效而便捷的手段,挖掘乡规民约在维风导俗、治安与群防、社仓与资源保护等方面作用;但该范式只关注乡规民约的某一方面,忽视了杨开道的"乡治的整个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规民约 法治国 共同体与社会 乡村治理 理性化
下载PDF
法律全球化及其对中国法律共同体之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龙 李安刚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所谓法律全球化是指法律的各个领域发生的跨国界、跨区域、跨大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重组原有法律制度、法律秩序、法律理念结构的网络化过程。它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就中国法律共同体的形... 所谓法律全球化是指法律的各个领域发生的跨国界、跨区域、跨大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重组原有法律制度、法律秩序、法律理念结构的网络化过程。它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就中国法律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对该共同体的共同的法律知识背景、职业训练经历、职业利益、职业精神气质之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法律共同体应以昂扬的发展姿态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勃兴,使中国在全球法律网络化过程中早日从边缘进入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 法律共同体 法治
下载PDF
英国律师学院制度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秋华 孔德超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9-93,共5页
相互认同的自治性团体的建立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础,尊重传统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动力源泉,法律职业者相对的独立性、相似的法律思维方式、高度的同质性和凝聚力以及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考察英... 相互认同的自治性团体的建立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础,尊重传统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动力源泉,法律职业者相对的独立性、相似的法律思维方式、高度的同质性和凝聚力以及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考察英国律师学院制度的历史旨在对当前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律师学院 历史 法律职业共同体
下载PDF
国家公园发展障碍分析——以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覃阳平 《林业建设》 2015年第6期39-45,共7页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大陆出现时间较短。本文以我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从制度、技术、资金、社会条件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的法律体系、管理体...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大陆出现时间较短。本文以我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从制度、技术、资金、社会条件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与利益分配体制与资金运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重视社区参与、探索社区发展新途径等建议,以期为国家公园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体系 旅游管理 社区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法律共同体的中国特色素禀及其宪法构造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亚海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3,共7页
法律共同体作为行为构造的共同体,既有普适意义上的共同体品格,也具有语境下的独特素禀,本文在立足共同体通识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法律共同体所应该具有的问题意识和价值思索。法律共同体的构建不能无视法律共同体所... 法律共同体作为行为构造的共同体,既有普适意义上的共同体品格,也具有语境下的独特素禀,本文在立足共同体通识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法律共同体所应该具有的问题意识和价值思索。法律共同体的构建不能无视法律共同体所具有的普适品格,也不能脱离尊重人权和保障自由的法治理念。同时,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中国法治进程的历史基础和本土化法治资源之上,应具有特有的品格和特征。宪法是组织共同体的最高规则,法律共同体的宪法塑造需要宪法对共同体的整体性与终极性、范畴的多样性、自足性与互助性以及最高性作出制度安排和价值锁定,并据此形成以宪法为总价值载体的宪法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法律共同体 宪法构造
原文传递
“法科知识人”:概念的生成及意义解析
20
作者 侯欣一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192,共15页
法科及法科知识人诞生于清末民初。法科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学科分类细化的结果,本质上则是中国政治转型的产物,法科的出现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件大事。法科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转型的中国提供了诸多可能。长期以... 法科及法科知识人诞生于清末民初。法科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学科分类细化的结果,本质上则是中国政治转型的产物,法科的出现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件大事。法科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转型的中国提供了诸多可能。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法政人、司法官、法学人、法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概念称呼近现代中国那些以法律知识为职业者。孙笑侠教授提出了法科知识人这一全新的概念。法科知识人比法政人覆盖面更宽,比法学人更有文化内涵,比法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又更具整合功能。法科知识人对应的是其他知识群体、政治家和普通民众等。法科知识人这一概念时刻提醒着观察者要注意法科知识群体的独特性,特别是从精神、价值以及知与行的矛盾等方面凝练法科知识人的特性。当然,这一概念也在提醒着观察者近现代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缺失。以法科知识人为分析工具,易于从整体上观察、发现近现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内在规律和问题,有利于揭示近现代中国“法”与“国”、“法”与“政”、“法”与“学”、“法”与“社会”几大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以及这种构建方式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走向产生的影响,具有超越人为的历史分期重构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科知识人 知识共同体 法律职业 价值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