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族企业的权威系统与代际传承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学儒 朱沆 李新春 《管理学报》 CSSCI 2009年第11期1492-1500,共9页
从合约理论的视角提出家族企业领导人的权威是对以其为中心的不完全合约的有效治理结构;并进一步以盖尔西克的三环模式为基础,将其依赖的权威解析为来源于所有权的合法权威,来源于管理才能、人格特质的领袖魅力权威和来源于亲缘关系的... 从合约理论的视角提出家族企业领导人的权威是对以其为中心的不完全合约的有效治理结构;并进一步以盖尔西克的三环模式为基础,将其依赖的权威解析为来源于所有权的合法权威,来源于管理才能、人格特质的领袖魅力权威和来源于亲缘关系的家族权威3类。提出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合法权威可以通过股权转移和管理职位任命而直接继承;另外2类权威却只能重建,由此造成代际传承中的权威失落和传承失败。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家族权威与领袖魅力权威差别的同时,运用权威系统分析红豆集团和海鑫集团2个典型案例,突出代际传承中权威重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合法权威 领袖魅力权威 家族权威 代际传承
下载PDF
教师权威的丧失与重建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庆丽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3,93,共7页
教师权威的丧失是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教师权威历经感召权威、法理权威、对法理权威的超越和去权威化的复杂历史演进。教师权威的丧失,不仅是教育的危机,更是重大的政治与文化危机。重建教师权威,需要教师自我赋权、践行公共伦理及成... 教师权威的丧失是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教师权威历经感召权威、法理权威、对法理权威的超越和去权威化的复杂历史演进。教师权威的丧失,不仅是教育的危机,更是重大的政治与文化危机。重建教师权威,需要教师自我赋权、践行公共伦理及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权威 感召权威 法理权威 教育危机
原文传递
论法律监督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智辉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9,共13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的职权性质再次受到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的不同理解。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理论自信,就有必要从检察与监察的界分、检察与行政执法的区别、检察与法律监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的职权性质再次受到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的不同理解。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理论自信,就有必要从检察与监察的界分、检察与行政执法的区别、检察与法律监督的关系、监督与制约的联系与区别等方面,进一步阐述法律监督的内涵,深刻认识法律监督在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特殊性,坚持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同时,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法律监督理念,明确法律监督的价值追求和实现方式,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职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 检察职权 国家权力监督体系
原文传递
法教义学观念的源流 被引量:21
4
作者 雷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2,共11页
从历史上看,教义学观念首先起源于古希腊医学,随后古希腊哲学和古罗马的"规则法学"继受了相关观点并予以创新。法教义学经中世纪注释法学与人文主义法学奠定雏形,并由理性自然法学说提供方法论基础。源流时期的法教义学观念... 从历史上看,教义学观念首先起源于古希腊医学,随后古希腊哲学和古罗马的"规则法学"继受了相关观点并予以创新。法教义学经中世纪注释法学与人文主义法学奠定雏形,并由理性自然法学说提供方法论基础。源流时期的法教义学观念保持了大体一致:在基本观念上,法教义被认为是用以表述法律的一般性规则或命题,具有权威性;在方法论上,法教义学被认为是公理演绎方法(几何学方法)构造出的概念-命题体系。这使得作为知识形态之法教义学有别于研究型思维、决疑术和论题学。澄清这一源流可以为当下的法教义学研究提供更为扎实的"历史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义 法教义学 权威 一般性规则 公理体系
原文传递
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21
5
作者 吴大明 宋大钊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7-161,共5页
为了深入分析美国应急管理法律,研究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提出将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分为专门、相关和其它应急管理法律三类的系统归类方法。通过归类,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和州政府层面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各... 为了深入分析美国应急管理法律,研究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提出将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分为专门、相关和其它应急管理法律三类的系统归类方法。通过归类,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和州政府层面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各层面的应急管理法律作了分析总结。通过对联邦应急管理法律的分析,发现了联邦应急管理法律的主要作用是政府协作、职责划分和行动授权等。通过对州层面及路易安娜州应急管理法律的分析,发现了州应急管理法律起到了进一步推动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作用。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法律 法律体系 职责权限 中央地方关系
下载PDF
分离命题与法律实证主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范立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共10页
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一项重要主张,它包含了弱的和强的两种分离命题。哈特主张的是弱分离命题,它主张在法律的合法性标准的外在方面法律与价值的必然分离。弱分离命题需要社会事实命题的支持,它没有资格作为法律实证... 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一项重要主张,它包含了弱的和强的两种分离命题。哈特主张的是弱分离命题,它主张在法律的合法性标准的外在方面法律与价值的必然分离。弱分离命题需要社会事实命题的支持,它没有资格作为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命题。而在合法性标准的内在方面,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内在必要联系命题可以为法律的规范性提供合理说明,并为消除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对立和融合两者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 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权威 法律的规范性 合法性
下载PDF
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基本理论探究——以对权力属性的分析为起点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清飞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8-160,共13页
在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地方权力的行使也不可避免,但在地方权力行使的同时我们对这种权力的属性却没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关系很难理清,进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就具有某种盲目性。在我国,地方... 在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地方权力的行使也不可避免,但在地方权力行使的同时我们对这种权力的属性却没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关系很难理清,进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就具有某种盲目性。在我国,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一样都是在统治权力的权属与权能分离过程中治理权力行使的体现,只是两者的分工不同而已。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行使统治权力,必须合理地配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这种权力配置在静态上要求职权法定;同时,由于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种权力配置还要求动态的权能配置的法治化和权力行使的正当化。因此,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的应然状态就是通过静态的权限划分和动态的权能配置实现权力行使所指向的特定目的,而不至于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制 中央与地方 权力属性 职权法定 权能配置
原文传递
法律权威与公众法律认同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席书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难以转化为民众公认的生活方式;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治观念淡漠进而又削弱了法律权威。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强化法律实践权威,提升公众法律认同感,使两者良性共契,及时摆脱目前互相弱化的恶性循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权威 法律认同 法律实效 良性互动
下载PDF
统一规则模式下监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立基于《民法总则》的评议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贝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民法总则》沿用《民法通则》的做法,对监护制度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定。然而这一规制模式却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统一规则模式将监护与行为能力制度紧密挂钩,限制了监护的适用范围,扼杀了监护措施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人身监护的内容也... 《民法总则》沿用《民法通则》的做法,对监护制度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定。然而这一规制模式却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统一规则模式将监护与行为能力制度紧密挂钩,限制了监护的适用范围,扼杀了监护措施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人身监护的内容也缺乏重视;另一方面,《民法总则》监护部分所规定的内容,也显示了立法者在"全体"规范模式与"总分"规范模式选择上的犹豫不决。对监护制度的未来完善可从两方面着手实现:首先在民法典分则,尤其是婚姻家庭编中完成监护制度"分则"的制定;其次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由法院实现监护人选任的司法化,并且通过对《民法总则》条文的解释,促成成年监护制度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能力 亲权 成年监护 监护人选任
原文传递
拉兹的法哲学趣向--将法律实证主义导向实践哲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锐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5,共11页
约瑟夫.拉兹是法律实证主义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研究法律时,他除了继续保持实证主义传统、使用法律实证主义惯用的分析方法以外,还试图用新的方法来替代早期的分析法学家们广为使用的方法,并使用新的哲学理论来改造法律实证主义。他... 约瑟夫.拉兹是法律实证主义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研究法律时,他除了继续保持实证主义传统、使用法律实证主义惯用的分析方法以外,还试图用新的方法来替代早期的分析法学家们广为使用的方法,并使用新的哲学理论来改造法律实证主义。他的法哲学思想表现出的一个重要趣向就是:将法律实证主义导向实践哲学。这一趣向贯穿于拉兹法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是理解拉兹法哲学思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拉兹 法律实证主义 实践哲学 法律权威
原文传递
法律权威如何形成——卢梭法律观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忠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7,共7页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是卢梭提出的关于法律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此,法律权威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使法律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的权威。正确理解卢梭该命题对我们今天树立法律权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律权威 人民意志 全民公决
下载PDF
“人民”内涵的法理释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懿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7-182,共6页
人民话语的社会语境与法律息息相关。在西方,"人民"的内涵包括来自家庭的个人、公民、国民三层含义。人民的话语经历了"法律——革命——法治"这样一种社会语境的转变。在中国,"人民"最初指代法治话语中... 人民话语的社会语境与法律息息相关。在西方,"人民"的内涵包括来自家庭的个人、公民、国民三层含义。人民的话语经历了"法律——革命——法治"这样一种社会语境的转变。在中国,"人民"最初指代法治话语中的个人,后又与"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涵义相同,最后又转向宪法中的个人。"人民"内涵经历了法治话语、革命经验的影响与转变,人民话语经历了在远离法律之后,又回归法律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公民 国民 法治 法律权威
原文传递
“黑名单”列入标准的立法审视与完善 被引量:10
13
作者 顾敏康 白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黑名单”作为一种失信联合惩罚的载体,在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对“黑名单”制度的政策误读和法理定性不准,多地多领域甚至企图将其作为一种无所不能、随处可用的管理工具。在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列入... “黑名单”作为一种失信联合惩罚的载体,在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对“黑名单”制度的政策误读和法理定性不准,多地多领域甚至企图将其作为一种无所不能、随处可用的管理工具。在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列入标准制定主体多元化,部分列入标准内容与法律保留原则、尊重保障人权原则、相关因素原则、比例原则等法律原则相悖,以及列入标准模式各成体系难以实现联动等合法性和合理性危机。为此,应对“黑名单”制度重新进行政策定位与性质认定,促进上位法的快速出台;慎重制定列入标准,使之符合法律的一般性原则;统一列入模式以助力信息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名单”列入标准 法律原则 立法权限 社会信用
下载PDF
法律概念的规范构造:从“既定规范”到“个案规范”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维栋 汪进元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6,共8页
由于案件事实的变化莫测与规范文本的模糊、冲突或漏洞等情况,事实与规范并非一一对应,法律究竟是立法者制定的既定规范还是司法者续造的个案规范?通过分析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推导出法律是一个从既定规范到个案规范的体系化概念。既定... 由于案件事实的变化莫测与规范文本的模糊、冲突或漏洞等情况,事实与规范并非一一对应,法律究竟是立法者制定的既定规范还是司法者续造的个案规范?通过分析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推导出法律是一个从既定规范到个案规范的体系化概念。既定规范只是对未来行为的预设,并不必然适用于当下的个案,个案规范潜藏于既定规范和案件事实之中,是一个有待于通过解释规则发现、选择甚至续造的具体规则,是直接适用的个案裁量基准。既定规范是指由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公共政策等组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体系,个案规范源于既定规范的转换和特定化以及解释者的漏洞填补,解释规则是勾连既定规范与个案规范的通道。个案规范不仅保障了法律的个案适用性和灵活性,而且对法律概念具有建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概念 立法者 司法者 法律解释 宪法解释
原文传递
“执行难”现象的法律透视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洪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本文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执行难"现象对法治建设及社会正义的危害,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司法体制原因及社会文化根源,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行司法独立,改革现有司法体制,发展新型的法律文化,加大执行力度。
关键词 执行难 法治 司法公正 权威
下载PDF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明安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国家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法治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国民的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信仰 法律权威 公权力制约 社会公平正义
下载PDF
关于“法律信仰”的遐思与追问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彦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2,共6页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敬畏、尊崇和信赖的心境状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法意识和法理念。法律信仰是促进"客观法"转化为"主观法"、"文本法"转化为"生活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法律贯...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敬畏、尊崇和信赖的心境状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法意识和法理念。法律信仰是促进"客观法"转化为"主观法"、"文本法"转化为"生活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法律贯彻实施的精神基础和内在动力。没有信仰的法律和法治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灵与肉的分离。当代中国缺失法律信仰的根源是多元的,既有传统文化的型塑,也有现实法外力量的挤压。塑造当代中国法律信仰,必须在法治实践层面强化法的"有理性"和"有用性",同时在法学教育层面培养和塑造以法律权威、法律信仰为核心内容的法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法律权威 法治 遐思 追问
下载PDF
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演变 被引量:6
18
作者 咸鸿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4,共3页
国际商法是随着国际商事关系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从产生之日起 ,它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近代以来 ,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当前 ,应突破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方法的局限 ,确立国际商法独立法律... 国际商法是随着国际商事关系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从产生之日起 ,它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近代以来 ,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当前 ,应突破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方法的局限 ,确立国际商法独立法律部门地位 ,明确其体系结构 ,将多种多样的法律渊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分析 ,以推动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商事关系 法律部门 法律渊源 法律体系
下载PDF
公共决策的效应与法律遵从度——以“汽车限购”为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解君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9,共7页
如何保障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避免公共治理的失灵,无疑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决策状况。以当前的"汽车限购令"为例,其决策过程存在着漠视民意、政府与民众对立和互不信赖的双输局面,其决策结果存在着负面的示范效应、冲击... 如何保障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避免公共治理的失灵,无疑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决策状况。以当前的"汽车限购令"为例,其决策过程存在着漠视民意、政府与民众对立和互不信赖的双输局面,其决策结果存在着负面的示范效应、冲击汽车市场、培植畸形市场、与区域一体化趋势相悖、侵害公民法律权利等诸多负面作用,在利益考量上存在着"法益"失衡现象,在决策依据、内容、程序和形式等方面存在若干违法情形。鉴此,需要通过相应的阻却机制使违宪或违法的公共决策归入无效,而责任机制的约束和矫正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决策 法益权衡 法律权威 责任机制
原文传递
犯罪本质的工具主义诠释——兼论犯罪化的道德边界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峰铭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138-152,共15页
一般认为,犯罪与侵权的本质区别在于侵权是私人事务,而犯罪具有公共性。对于犯罪行为公共性的内涵,刑法哲学界存在"法秩序侵犯说""公共价值说""替代工具说"三种主流主张。"法秩序侵犯说"不能... 一般认为,犯罪与侵权的本质区别在于侵权是私人事务,而犯罪具有公共性。对于犯罪行为公共性的内涵,刑法哲学界存在"法秩序侵犯说""公共价值说""替代工具说"三种主流主张。"法秩序侵犯说"不能解释犯罪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罪刑之间的相当性;"公共价值说"不能解释共同体定义性价值与刑法关注价值之间的不一致性,且无法解释国家惩罚权的来源和排他性。"替代工具说"主张刑事法律制度是个体惩罚权的替代工具,其正当化根据在于国家作为服务型实践权威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更优的解释方案。"替代工具说"为犯罪化设定了两重限制:被犯罪化的行为应当是涉他的道德不当行为;国家作为实践权威要满足通常正当化命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公共不当 法秩序 公共价值 替代工具 实践权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