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被引量:98
1
作者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 (TL)或电子自旋共振 (ESR)样品年龄 ,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 (TL)或电子自旋共振 (ESR)样品年龄 ,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 ;中央断裂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是活动的 ;前山断裂在白龙江以北变成一些小的、零星分布的断裂 ,它们在第四纪早期以前有过活动。而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新活动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所导致的活动地块边界的变化。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现在已不构成活动块体的边界 ,加之岷山隆起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屏障作用 ,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减弱。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隆起构造带共同成为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的东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性 动力学 地质构造
下载PDF
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80
2
作者 张镇洪 傅仁义 +4 位作者 陈宝峰 刘景玉 祝明也 吴洪宽 黄慰文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1期70-79,107-108,共12页
从小孤山晚更新世洞穴遗址出土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以及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和装饰品。石器工业在技术与类型上和华北旧石器关系密切。大致相同的骨针和穿孔兽牙于三十年代曾在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过,但是与欧洲马格... 从小孤山晚更新世洞穴遗址出土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以及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和装饰品。石器工业在技术与类型上和华北旧石器关系密切。大致相同的骨针和穿孔兽牙于三十年代曾在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过,但是与欧洲马格德林鱼叉相似的角制鱼叉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头一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孤山 晚更新世 鱼叉 骨针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被引量:52
3
作者 王张华 丘金波 +2 位作者 冉莉华 严学新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侵 年代地层 测年 晚第四纪 年代学 海水 微体古生物 BP 发育
下载PDF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被引量:47
4
作者 高星 周振宇 关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9-977,共9页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通过对这些遗存分布位置、古环境特征、年代测定和石器技术、组合分析,得以管窥古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过程,并进而阐释史前人类技术发展、生存模式演变和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晚更新世 旧石器遗存 生存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更新世沉积的差异性特征 被引量:41
5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1 位作者 李凤林 田立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6,共6页
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歧口凹陷的BQ1孔,深95.6m;位于相邻次级凸起单元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BQ2孔,深32.8m.两孔相距约18km.对岩性、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测年(OSL和AMS14C)和古地磁等基础数据的研究表... 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歧口凹陷的BQ1孔,深95.6m;位于相邻次级凸起单元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BQ2孔,深32.8m.两孔相距约18km.对岩性、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测年(OSL和AMS14C)和古地磁等基础数据的研究表明,两孔中可资对比的晚更新世海相层和陆相层具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晚更新世60~35kaB.P.的第2海相层(Ⅱ海)在凹陷区BQ1孔厚约10.7m、在凸起区BQ2孔厚5.7m;BQ1孔该海相层顶、底板埋深分别比BQ2孔低约11.5m和16.5m.其他相同层位,同样表现出类似的空间位置(厚度、埋深)的差异.进入全新世,两孔第1海相层(Ⅰ海)的底板位于相同埋深,暗示至此差异性沉积过程趋于平缓,两孔所在地区在相对平稳的构造与沉积背景下开始了全新世滨海平原的近现代造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晚更新世 差异性沉积过程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正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43
6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4 位作者 李鉴林 代博洋 周青云 朱家龙 罗宗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6,717,共8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称发育。箐门口、佛堂村、洗澡塘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堆积,被错最新地层14C年龄(15 430±60)a B.P.,OSL年龄为(11.6±1.6)ka,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在晚更新世末期。洗澡塘村断层地貌清晰,西河Ⅱ级阶地上发育高2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阶地断层陡坎高度和阶地面形成年龄估算,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段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8~0.32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 巍山盆地 正断层 晚更新世 垂直滑动速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 被引量:35
7
作者 孙湘君 宋长青 +1 位作者 王琫瑜 孙孟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2期982-988,共7页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期进行对比.森林植被仅在某些相对短暂的时段出现,如榆树(Ulm us)林约95.1~90.7 ka BP(9.50~9.32 m );榛树(Corylus)林约25.1~21.1 ka BP (4.00~3.48m );铁杉(Tsuga)林约13.7~11.8 ka BP(2.20~1.80 m ).根据植被区划, 现代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归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代这里塬面缺少森林植被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渭南剖面及其它一些剖面花粉资料看,10万年中不可能存在足以对植被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为因素.因而可以认为,现在黄土高原塬面上草原植被是原生的,无林的原因可能要从其它方面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黄土高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古土壤发育与晚更新世末海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8
8
作者 邓兵 李从先 +1 位作者 张经 吴国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0,共9页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沉积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及古生物研究分析表明 ,古土壤成土母质应为洪泛平原沉积物。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显示 ,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各剖面粒度向上变细可能反映母质沉积时泛滥平原淹没能力降低、河流水位不断下降。古土壤底部化学风化程度最低 ,反映早期以母质堆积为主间或有成土作用 ;向上化学风化程度增强 ,指示暴露成土作用加强 ,而沉积作用减弱 ;顶部风化程度又逐渐减弱 ,可能是降雨量持续减少以及气候的变干变冷造成的。古土壤母质堆积过程中河流水位下降及化学风化程度的变化 ,是晚更新世末海平面降低过程中古河谷下切、气候变干变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古土壤 沉积学 元素地球化学 稳定碳同位素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显示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30
9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赵希涛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王建平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0-309,共10页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物 晚更新世 西藏纳木错 湖面变化 粘土矿物 阶地 同位素测年 湖岸 湖泊 环境信息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社发 邓起东 +4 位作者 赵小麟 罗志立 刘树根 CJL.Wilson P.Dirks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04-412,共9页
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变形特征及发展过程,论证了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是由于其北西侧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而逐渐发育起来的。推覆作用是晚三叠世晚期以来自北西往南东逐渐扩展的,... 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变形特征及发展过程,论证了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是由于其北西侧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而逐渐发育起来的。推覆作用是晚三叠世晚期以来自北西往南东逐渐扩展的,属前展式(背驮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带 变形机制 相关构造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32
11
作者 唐领余 李春海 +1 位作者 安成邦 汪卫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61,共17页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漠几种植被的多次快速变化。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其中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全新世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8kaBP有近1700年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约8.8—5.8kaBP沉积环境较湿润;自3.8kaBP以后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干,植被开始向草原荒漠化演变。然而,研究区整个全新世气候环境存在多次干湿交替现象,据孢粉记录,其中可能存在11次气候干寒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草原 针叶林 晚更新世以来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5-360,共16页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食肉目 奇蹄目 许昌 灵井旧石器遗址 晚更新世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刘恩峰 张祖陆 沈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8-84,共7页
依据莱州湾南岸A1钻孔孢粉分析 ,结合14 C、热释光测年、沉积物粒度、岩性等资料 ,对A1钻孔自下而上划分为 7个孢粉组合带 ,并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利用孢粉组合 ,探讨了 12 0kaB P 以来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的植被发展以及气候的冷暖... 依据莱州湾南岸A1钻孔孢粉分析 ,结合14 C、热释光测年、沉积物粒度、岩性等资料 ,对A1钻孔自下而上划分为 7个孢粉组合带 ,并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利用孢粉组合 ,探讨了 12 0kaB P 以来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的植被发展以及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在 85~ 76kaB P 、 5 0~ 2 4kaB P 和 10~ 4kaB P 出现三次暖湿期 ,分别对应于“羊口海侵”、“广饶海侵”和“垦利海侵”。在三次暖湿期中发生海陆交互相滨岸沼泽或湖泊相沉积 ,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滨岸草原。在 76~ 5 0kaB P 和 2 4~ 10kaB P 两次冷干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前者出现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 ,后者出现干冷的针叶林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植被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于早大理亚冰期和晚大理亚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孢粉 古环境演变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祖陆 聂晓红 +1 位作者 刘恩峰 辛良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入侵 晚更新世 古环境演变 海侵 大理冰期 莱州湾 测年 BP 区域 中国
下载PDF
马鞍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1期64-74,103,共12页
本文对新发现的贵州桐梓马鞍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试掘结果作扼要的报道。其文化面貌与分布宁黔西北及黔西南同时代者有一定的异同。
关键词 马鞍山 旧石器文化 尖刃器 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玛曲段活动特征及其东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马寅生 施炜 +3 位作者 张岳桥 杨农 张春山 张会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5,共6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通过野外观测和遥感解译,发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玛曲段主要由玛曲、迭部-武都和迭山-舟曲3条左阶斜列的活动断裂组成。该断裂带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非常强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通过野外观测和遥感解译,发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玛曲段主要由玛曲、迭部-武都和迭山-舟曲3条左阶斜列的活动断裂组成。该断裂带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非常强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率达(10.15±0.34)mm/a,与该断裂带在西大滩、东大滩、花石峡和玛沁等地的运动速率基本相同,说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延伸到玛曲段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继续向东延伸,最终与秦岭南缘活动断裂相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玛曲活动断裂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天山北麓奎屯河阶地发育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有利 司苏沛 +1 位作者 吕胜华 王怡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0-890,共11页
奎屯河出天山后,强烈下切形成深达300m的河谷,在河谷两侧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在遥感解译和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获得了河流阶地平面分布图和阶地位相图。根据奎屯河阶地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将河流阶地由新到老分为T1,T2,T3,T4和T5等5组。... 奎屯河出天山后,强烈下切形成深达300m的河谷,在河谷两侧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在遥感解译和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获得了河流阶地平面分布图和阶地位相图。根据奎屯河阶地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将河流阶地由新到老分为T1,T2,T3,T4和T5等5组。前人用^(10)Be测年数据认为T4阶地堆积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第2阶段,奎屯河强烈下切开始于MIS 2后期,形成于距今1.3万年;本文^(14)C年龄数据说明T2阶地形成于3100±40kaB.P.,其发育与亚北方期的偏凉气候有关;根据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估算T3阶地形成于10.6kaB.P.,其发育可能与新仙女木冷期有关。因此,认为阶地发育明显受控于气候变化。在独山子背斜区,T4阶地相对于T3阶地的抬升量为12m,隆起速率为5mm/a,T3阶地以来的拱曲抬升量为13m,隆起速率为1.2mm/a,反映末次冰期以后,独山子背斜隆起速率早期较大,晚期明显变小。独山子断层将T2阶地垂直错断3.7m,断层垂直活动速率为1.09~1.14mm/a,与同时段背斜隆起的速率相近,说明该时段隆起量主要由独山子断层垂直活动所引起,背斜拱曲变形有限。奎屯河T5阶地的3个小阶地反映独山子背斜向南扩展,造成抬升下切与下降淤积区的界线随时间向南侧迁移。奎屯河西岸T4阶地面上的羽状阶地陡坎反映在T4阶地发育期间,发生5次上游下切与下游堆积区的界线向下游迁移事件,这可能受独山子背斜间歇性隆起的影响,更可能是西南侧托斯台背斜抬升影响的结果。独山子背斜南翼在T3阶地形成以后发生4次曲流向北迁移的事件,在时间上与独山子断层全新世古地震时间相关,说明受独山子背斜隆起中心在奎屯河东岸的影响,奎屯河发生向西转弯,独山子断层多次活动,伴随背斜的隆起,引发河流4次弯曲和曲流向背斜轴部的4次迁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背斜 断层 气候变化 奎屯河 天山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南黄海埋藏古三角洲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凡 张秀荣 +1 位作者 李永植 李本兆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8-244,共7页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对应。结合华北平原与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证明,晚更新世晚期低海面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并且流进了渤、黄海陆架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埋藏 古三角洲 晚更新世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6
19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7 位作者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下载PDF
陕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 被引量:20
20
作者 赵景波 黄春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5-569,共5页
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可分为7 个阶段和13 个小阶段。其中末次冰期的3 个冷干阶段和2 个温湿阶段被分别命名为秦家寨、岐山、坡头冰阶和尚家坡、杨家湾间冰阶。冰阶的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为... 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可分为7 个阶段和13 个小阶段。其中末次冰期的3 个冷干阶段和2 个温湿阶段被分别命名为秦家寨、岐山、坡头冰阶和尚家坡、杨家湾间冰阶。冰阶的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间冰阶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晚更新世 孢粉 环境变化 古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