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5
1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477
2
作者 刘纪远 dls.iogac.on 布和敖斯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9,T002,共12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现代过程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271
3
作者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13 位作者 ZHANG Zengxiang XU Xinliang QIN Yuanwei NING Jia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 WU Shixin SHI Xuezheng JIANG Nan YU Dongsheng PAN Xianzhang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ard procedures based on Landsat TM/ETM+ im- ages. A land-us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major land-use convers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at a national scale were then examin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 lows. Land-use changes (LUCs) across Chin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20 years (1990-2010). The area of cropland change de- creased in the south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 but the total area remained almost un- changed. The reclaimed cropland was shifted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built-up lands expanded rapidl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gradually spread ou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oodland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but desert area was the opposite. Grassland continued decreasing.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UC in Chin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original 13 LUC zones were replaced by 15 units with changes of boundaries in some zone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d (1)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stream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ichuan Basin; (2) shifte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orth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the oasis agricultural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3)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rain-fed farm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to paddy fields; and (4) effective- nes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Loess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land-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1
4
作者 欧阳志云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183-6188,共6页
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是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的前提,但目前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中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还非常有限。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生境、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过程),目前生态系统... 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是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的前提,但目前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中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还非常有限。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生境、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过程),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尺度特征;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在综述上述3方面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物多样性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48
5
作者 李忠锋 王一谋 +2 位作者 冯毓荪 王建华 马安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99,140,共4页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分析了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14年间,...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分析了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14年间,榆林地区未利用地减少1305.56km2;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增加567.11,99.6,616.79km2;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分别为1.11%及0.91%;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榆林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马尔可夫矩阵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 被引量:143
6
作者 谢花林 李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变量,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转为耕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转为草地的主要解释变...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变量,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转为耕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转为草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转为林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解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得出空间统计模型能较好地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12
7
作者 杨柳 马克明 +1 位作者 郭青海 赵景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9,共8页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 .长期以来 ,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 ....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 .长期以来 ,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使非点源污染的“源”、“过程”和“汇”发生了变化 .本文从描述 预测评价 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国际上城市化对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影响的研究 .目前主要侧重于用模型来描述城市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影响 ,模拟预测非点源污染物的负荷等 .从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角度 ,探讨城市化和城市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非点源污染 格局与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18
8
作者 杨俊 解鹏 +3 位作者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马占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1-475,共15页
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法。传统土地模拟方法中侧重于通过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少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角度来关注模型构建。本文以1998年、2004年和2009年1:10000土... 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法。传统土地模拟方法中侧重于通过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少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角度来关注模型构建。本文以1998年、2004年和2009年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ython语言结合GDAL与Numpy类库实现局部土地利用竞争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原型开发,并用于模拟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结果:1建立了发掘多地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试验方法,研究适用于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地类元胞自动机模拟模型;2该模型具有好的模拟精度,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等3种不同类型用地进行同时模拟,其对应Kappa系数分别为0.762,0.634和0.678;3该模型建立了研究不同种地类协调作用的基本方法,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地类之间驱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土地利用竞争 元胞自动机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模拟 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文传递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97
9
作者 刘晓娟 黎夏 +2 位作者 梁迅 石洪 欧金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7-409,共13页
基于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耦合FLUS-InVEST(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FLUS-InVEST)模型,以土地利用视角模拟了中国2100年... 基于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耦合FLUS-InVEST(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FLUS-InVEST)模型,以土地利用视角模拟了中国2100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探讨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历史土地利用变化作用下,中国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中心由华北地区转向东北地区,增加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西南地区;碳储量的减少由林地生态系统转向草地生态系统。2)未来RCPs情景下,中国林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都将持续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持续减少。RCP 6.0情景下,中国林地面积将增加9.43%左右,草地面积减少5.42%,全国林地碳储量较2010年增加2 332.64 Tg,而草地碳储量将损失1 719.03 Tg。在RCP 8.5情景下,全国林地面积增加5.15%,草地面积将减少5.10%,林地碳储量较2010年将增加1 754.59 Tg,草地碳储量将损失2 468.80 Tg。3)RCP 6.0情景对未来碳汇贡献度较RCP 8.5情景大。在RCP 6.0情景下,植被地上碳储量和表层土壤碳储量分别净增加127.12和83.67 Tg。但在RCP 8.5情景下,植被地上碳储量和表层土壤碳储量分别净减少24.67和32.41 Tg。4)不同RCPs情景下,碳储量增长均集中在横断山-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和雪峰山-太行山-大兴安岭两带;减少区域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FLUS-InVEST模型 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 生态系统碳储量 中国
下载PDF
典型相关分析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明 朱会义 何书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1-767,共7页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数据准备、操作过程和统计检验等几个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典型相关分析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58
11
作者 王新华 张志强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608-611,共4页
利用1987年和2000年1∶100000LandsatTM图像解译数据分析了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3年间,黑河流域土地利用... 利用1987年和2000年1∶100000LandsatTM图像解译数据分析了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3年间,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森林、草地、河流冰川面积大幅减少,耕地、盐碱地和建筑用地迅速增加。这一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人民币)从404.22亿元/a下降到370.3亿元/a,损失率达到了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服务价值
下载PDF
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72
12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76-986,共11页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情景模拟 CLUE-S模型 北京市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1
13
作者 刘殿伟 宋开山 +1 位作者 王丹丹 张树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3,共7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50年里,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净增加29.65×104hm2,其中草地与湿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草地减少70.29×104hm2,除...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50年里,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净增加29.65×104hm2,其中草地与湿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草地减少70.29×104hm2,除部分草地转化为耕地外,退化为盐碱地、沙地也是草地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4.88×104hm2,近50年来减少62.54%。景观破碎化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化,表明各种土地景观间存在不稳定因素,自然和人为因子在景观的转化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为因子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遥感 松嫩平原西部
下载PDF
近30年淀山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0
14
作者 丁丽莲 王奇 +1 位作者 陈欣 唐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73-2985,共13页
水源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水源跨区域联防联治有重要意义。利用淀山湖地区1984、1993、2006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淀山湖地区1984... 水源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水源跨区域联防联治有重要意义。利用淀山湖地区1984、1993、2006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淀山湖地区1984—1993年、1993—2006年、2006—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地区林地面积和建筑用地面总体呈增加趋势,而耕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呈下降趋势。ESV结果显示,1984—2014期间水体ESV减少了2.15亿元,耕地的ESV减少了2.41亿元,林地的ESV增加了2.50亿元。各土地利用类型ESV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缺乏弹性的。在乡镇尺度,仅朱家角镇和锦溪镇ESV呈现净增长;在省市级尺度,江苏省境内的总土地单位面积ESV减少,而上海市境内的总土地单位面积ESV增加。驱动力分析表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均对ESV有影响,人口密度、区域总产值与ESV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合理的土地利用将有利于提高总土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驱动力 淀山湖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5
作者 杨风亭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胡云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55,共13页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与开垦农田土壤呼吸作用比较 被引量:46
16
作者 王旭 周广胜 +1 位作者 蒋延玲 李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7-893,共7页
利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长白山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及其开垦农田的土壤呼吸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均主要受温度影响,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极值出现时间较林地提前,最大值出现在12∶00左右,... 利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长白山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及其开垦农田的土壤呼吸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均主要受温度影响,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极值出现时间较林地提前,最大值出现在12∶00左右,比林地提前6 h左右,最小值在凌晨5∶00左右,早于林地2~3 h;在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著,而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农田土壤温度高于林地,但在整个生长季(5~9月)林地土壤释放CO2量(2 674.4 g·m^-2)约为农田(1 285.3 g·m^-2)的2倍;观测期间,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占林地的比例范围在23.4%~76.3%之间,说明土壤呼吸作用还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类型等的影响.农田和红松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作用的Q10值分别为3.07和2.92,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Q10 值估计可能偏大.森林转变为农田后,环境、生物因子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共同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强度和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针阔混交林 开垦农田 土壤呼吸作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熊利亚 常斌 周相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3,共6页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地域上又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地域上又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优点、原理及方法,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实例,采用Idrisi的CA-MARKOV模块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和预测,得出河西走廊地区1995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与一般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GIS方法和统计方法相比,地理元胞自动机具有快速、准确、实时性强的特点;与动态模型相比,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具有简明易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元胞自动机 地理 河西走廊地区 全球环境变化 2005年 1995年 GIS方法 自然因素 热点问题 统计方法 动态模型 地域性 国内外 特点 实时性 相比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53
18
作者 胡碧松 张涵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7-1219,共13页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回归测度不同影响因子与各地类之间的驱动作用,结合Markov预测构建适用于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并对湖区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0...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回归测度不同影响因子与各地类之间的驱动作用,结合Markov预测构建适用于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并对湖区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湖区各地类变化幅度呈显著提升趋势,草地是最活跃地类,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城镇化扩张稳定;(2)不同影响因子对各地类的驱动作用方向与解释能力各不相同,整体解释效果良好,各个ROC检验值均超过了0.81;(3)CA-Markov模型整体Kappa系数>0.85,点对点精度>75%,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其中模型对于林地、耕地及水域变化的模拟效果最优;(4)2010~2025年湖区各地类变化幅度有所扩大,但其变化活跃程度趋向稳定;(5)2010~2025年耕地、林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所致,其它类型转变为居民用地的单向变化趋势显著,湖区城镇化进程大幅加速,主要集中在昌九一体化城市群区域;(6)2010~2025年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湖区各区县城镇边缘地带,城镇化进程中绿地保护措施效果明显,但仍容易造成耕地、林地抛荒等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LOGISTIC回归 CA-Markov 鄱阳湖区
原文传递
1988年至2005年北京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0
19
作者 蒋晶 田光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07-1416,共10页
以北京为研究区,依据1988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北京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和西... 以北京为研究区,依据1988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北京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和西部平原台地区主要是耕地转变城乡建设/交通用地,东部平原区主要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山区主要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交通用地和林地。北京从1988年到2005年生态服务价值先上升后下降,1988年到1995年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东部平原区水域面积的增加,使东部平原区生态服务价值上升,而平均1hm2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山区>东部平原地区>西部平原山地区>中心城区。2005年,北京生态服务价值约为GDP的4%,且从1988年到2005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更多地将生态服务价值考虑其中,尤其是应多保护水域、林地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实现北京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北京 土地利用变化 敏感度分析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被引量:44
20
作者 宁佳 刘纪远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547-562,共16页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e.g. the Landsat 8 OLI, GF-2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across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revealed by the indexes of dynamic degree model, annual land-use changes ratio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24.6×10~3 km^2 while the cropland decreased by 4.9×10~3 km^2, and the total area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6.4×10~3 km^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was concordant with that of the period 2000–2010. Speciall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emerg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10–2015. The built-up land in eastern China expanded continually, and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both at decreasing rates.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shrinkage were accelerated in central China.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growth increased in western China, while the decreasing rate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cceler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built-up land expansion slowed continually, and cropland area increased slightly accompanied by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paddy land and dry land. Besides,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govern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zones according to the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Planning implemented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2011–2015). It was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and use types dominated with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agricultural p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REMOTE sensing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