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3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99
1
作者 张培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1,113,共8页
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浪潮。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单纯辨析其精神内涵远远不够,需要从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时代要求角度考察其内在逻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力——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重视、消费社... 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浪潮。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单纯辨析其精神内涵远远不够,需要从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时代要求角度考察其内在逻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力——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重视、消费社会后期的转型需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生存方式的回归——共同促成了工匠精神的回归。当代工匠精神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精准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因而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强调现实统一。工匠精神背后折射的是这个时代实践精神的复兴。它是一种真实的时代气质,它代表现在的现实,更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被引量:97
2
作者 富海鹰 杨成 +1 位作者 李丹妮 张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99,165,共7页
基于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改革要求和前期实践经验,为了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将课程思政贯穿所有课程,针对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不同特点,本文提出对数理类基础课侧重辩证唯物主义,专业课侧重历史... 基于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改革要求和前期实践经验,为了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将课程思政贯穿所有课程,针对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不同特点,本文提出对数理类基础课侧重辩证唯物主义,专业课侧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类课程中采用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分析视角,从正确的历史观出发,解读工程史中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根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工科课程思政执行路径,展示了六个课程思政实施案例,并结合课堂问卷调查的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为工科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
原文传递
何谓空间生产?——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被引量:60
3
作者 庄友刚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2,共7页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被引量:51
4
作者 邓正来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72,共21页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资源论 批判 本土 现代化范式 苏力 中国法律 法制发展 “范式” 2004年 1978年 “总体性” 权利本位论 根本问题 理论模式 西方法律 支配地位 理想 文化论 现代性 新时代 作为 法条 和解
原文传递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被引量:46
5
作者 余源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2,共8页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quo...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从而奠定了生产和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懂得消费与生产的现实辩证关系,片面地离开生产探讨消费的新特征,甚至主张用消费取代生产。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表现。技术救赎不可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唯物史观 劳动异化 消费异化 生产与消费
下载PDF
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及逻辑起点——基于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现代历史适用性的思考 被引量:47
6
作者 邱海平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4,共6页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仅仅停留于各个具体理论的争论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创新。中国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是简单照搬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仅仅停留于各个具体理论的争论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创新。中国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是简单照搬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式",导致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及理论本身的矛盾。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在于:从近代以来世界体系的发展与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实际出发,从理论上重新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及其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重新构建一个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创新 逻辑起点 唯物史观 国家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兼答段忠桥教授 被引量:39
7
作者 俞吾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32,共9页
哲学与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如果说,实证科学以存在者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哲学则以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为实证科学的研究澄清思想前提的。毋庸讳言,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伟大的哲学理论... 哲学与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如果说,实证科学以存在者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哲学则以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为实证科学的研究澄清思想前提的。毋庸讳言,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伟大的哲学理论,而不是实证科学知识,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以存在尤其是社会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把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实证科学知识,并强调它在方法论上主要诉诸"经验直观"和"描述"。显然,这一见解混淆了哲学与实证科学之间的界限,忽略了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的辩证法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根本特征——批判性。应当消除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恢复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划时代哲学理论的本来面貌和思想高度。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体现为理论思维与经验直观的结合,而且体现为以异化批判为核心的社会哲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经验直观 理论思维 批判性 描述性
原文传递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9
8
作者 付文军 姚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确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条件,既要扬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方式”以摆脱贫困而实现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确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条件,既要扬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方式”以摆脱贫困而实现富裕,又要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得以落实,先后经历了以“抓革命、促生产”为核心的初步试探期,以“巩固政权、恢复民生”为目标的反复尝试期,以“改革开放、先富带动后富”为举措的全面探索期和以“激发社会活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内容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并形成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益方法协同推进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在“后贫困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生产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完善分配为抓手和以相对贫困为重点来有条不紊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新时代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34
9
作者 侯惠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上鉴别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它能够消除“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直面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具有实践的引领力;能够探路终结人类“史前史”,具有无比广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形态 文明形态 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 文明的悖谬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历史与历史的书写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先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16,共16页
历史是已经无可改变的既成的存在,具有与自然存在同样的客观性。历史不可能自我呈现,必须通过历史研究重构。历史的书写是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它既以事实为依据能合理地阐明历史由何而来,又能合理地推测历史向何处去。历史的书写必须尊重... 历史是已经无可改变的既成的存在,具有与自然存在同样的客观性。历史不可能自我呈现,必须通过历史研究重构。历史的书写是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它既以事实为依据能合理地阐明历史由何而来,又能合理地推测历史向何处去。历史的书写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科学的历史书写就是使客观历史中蕴藏的规律性和内在连续性、继承性和因果性,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彼时彼地的人民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历史书写也必须具有客观性。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书写的客观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重视历史的客观性,是指重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真实客观过程;重视历史书写的客观性,即重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历史的书写 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书写的客观性 历史的价值评价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 被引量:29
11
作者 包庆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7,共9页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伦理关系,亦非其它生物与人有所谓的平等权利,更非自然界具有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孤立的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伦理关系,亦非其它生物与人有所谓的平等权利,更非自然界具有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孤立的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环境伦理的实质是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协调并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环境伦理 生态哲学 人类中心 实践格局 多极主体
原文传递
生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评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食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0-145,共6页
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旨趣,奥康纳通过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进行了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奥康纳... 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旨趣,奥康纳通过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进行了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奥康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内涵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生态批判,他试图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奥康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批判 生态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郭冠清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8,共14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本文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历史考证课题组"对习近平工作过地方的实地考察和访谈为实践基础,以重新解读的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本文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历史考证课题组"对习近平工作过地方的实地考察和访谈为实践基础,以重新解读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萌芽于知青岁月、产生于十八大前的从政实践、并在十八大后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对"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和"怎样看、怎么干"的探索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以供给侧改革为发展主线、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发展理念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论历史的客观性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先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历史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间接性、历史顺向运动与历史研究的逆向思维以及历史事实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解决历史研究中面临的理论矛盾。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历史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间接性、历史顺向运动与历史研究的逆向思维以及历史事实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解决历史研究中面临的理论矛盾。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分析有批判地对待西方的历史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历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3,共8页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而对于这两重含义之关系,则多含糊其辞,不予深究。但要从根本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这一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不能予以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论对象的社会存在,并不是直观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只有在这一理论方法的视野中才呈现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建构起了其对象,而这也就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的解释原则 历史的辩证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学明 姜国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3,共9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沟通两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桥梁。"劳动解放"是从两大发现所得出的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表述。劳动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人类史当中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不...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沟通两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桥梁。"劳动解放"是从两大发现所得出的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表述。劳动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人类史当中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不断解放。资本主义是劳动受到压迫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阶段所达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程度,从这个特定的内在矛盾形式中得出了社会革命的科学结论,并科学地设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劳动的基本样式。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劳动解放的有限制的实现和不断前进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丰子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0,共7页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 ,要从今天全球化现实出发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 ,拓展研究视野 ,加强与国外全球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人类历史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论略——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4
18
作者 严庆 余金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共9页
“利益”是人们结成各种共同体的基础,越大的共同体越强调共同利益的缔结作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密码在于共同利益,尽管也经历过利益的纷争,但追求和维护共同利益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民... “利益”是人们结成各种共同体的基础,越大的共同体越强调共同利益的缔结作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密码在于共同利益,尽管也经历过利益的纷争,但追求和维护共同利益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化作推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力量。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结成共同体,又因共同利益凝结出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精神利益上的共同性。共同利益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内在规约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维护好、实现好中华民族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国家主权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关注利益,有助于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利益 共同体 共同利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数字劳动批判 被引量:24
19
作者 蓝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1年第11期73-83,共11页
在今天的数字劳动研究中,一个通常的误解是,将数字劳动简单等同于"非物质劳动",这是一种庸俗政治经济学式的理解。为了理解数字劳动的本质,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分工和生产方式基础上,重新看到人... 在今天的数字劳动研究中,一个通常的误解是,将数字劳动简单等同于"非物质劳动",这是一种庸俗政治经济学式的理解。为了理解数字劳动的本质,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分工和生产方式基础上,重新看到人类活动被划分成劳动和非劳动过程的尺度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的。在过去,抽象的价值形式成为衡量劳动和休闲的标准。而在今天可以被数据化的活动被整合到巨大的数字网络中,可以融入其中的人类活动成为数字劳动。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需要看到在所谓的"非物质"的数字劳动背后掩藏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的物质性力量。当下,我们应当透过现象,揭示算法和大数据之下数字劳动的总体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资本主义数字劳动进行有效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数字劳动 一般数据 批判
原文传递
论数字劳动及其与劳动者的双向建构 被引量:23
20
作者 孙伟平 尹帮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65,共11页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时代往往因劳动资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迈入数字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组织关系等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种新型的劳动形态——...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时代往往因劳动资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迈入数字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组织关系等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种新型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主流。数字劳动的产生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甚至在根源性意义上重构着劳动者本身。新型劳动者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素质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反过来又推动了数字劳动的发展与进步,二者呈现出双向建构的发展态势。立足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数字劳动进行系统考察和深度解剖,既是弄清数字时代劳动、劳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劳动和劳动者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劳动 数字劳动者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