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阿拉斯加台阵资料分析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34
1
作者 杜海林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2-378,共7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邵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 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邵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 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地震破裂从震中开始向北东方向扩展约300 km,震源过程至少长达90 s,平均破裂速度为3.4 km/s;整个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持续时间50s,破裂长度约110 km,破裂传播的平均速度为2.2km/s,后段持续时间约40 s,长度约190 km,平均破裂速度为4.8 km/s.这意味着地震过程的后期似乎发生了超S波破裂,而且后段很可能为前段动态触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广义台阵技术 持续时间 破裂长度 破裂速度
下载PDF
GPS测得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 被引量:17
2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1 位作者 孟国杰 徐岳仁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36-1339,1349,共5页
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2004~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 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2004~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震前,震中周围的GPS连续观测站30s采样率的单历元解表明,震前地壳运动还有临震异常,特别是有垂直位移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测 时间序列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汶川大地震前后GPS观测的精密单历元解得到的震区地壳运动 被引量:16
3
作者 顾国华 孟国杰 方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9-326,共8页
利用BERNESE软件的单历元观测值双差定位功能,获取了接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震中5个GPS观测站(PIXI,CHDU,JYAN,NEIJ和LUZH站)震前的短临位移过程及震后短时间的位移.通过拟合和对比分析,讨论了单历元解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以... 利用BERNESE软件的单历元观测值双差定位功能,获取了接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震中5个GPS观测站(PIXI,CHDU,JYAN,NEIJ和LUZH站)震前的短临位移过程及震后短时间的位移.通过拟合和对比分析,讨论了单历元解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以YANC站为固定站,LUZH站震前5月9日N(南北向)、E(东西向)和U(垂直向)3个分量日变化明显异常;而近震中的PIXI,JYAN和NEIJ站震前1小时内垂直位移非常显著,特别是离震中36km的PIXI站在震前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垂直位移变化达300mm以上.震后,PIXI站的水平位移更为突出,2个分量均超过400mm,十分接近高精度的周解结果.这些变化均显著大于单历元解的误差水平.尽管目前的GPS数据处理尚不能实时获取单历元解,但所得到的结果为观测研究大地震近震中临震前的地壳运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运动 单历元解 汶川大地震 垂直位移
下载PDF
北川县城汶川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志兵 陶小三 +1 位作者 孔建国 洪海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根据笔者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现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北川县城的震害特征,论述了北川县城地震后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对造成各类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 根据笔者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现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北川县城的震害特征,论述了北川县城地震后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对造成各类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在总结震害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应加强研究的相关课题,旨在为今后的工程抗震设防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北川县城震害特征 强地震动 震害分析
下载PDF
从震源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安宁 郭增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大地震的成因与预测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模式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所以文中用4个模式来描述。这4个模式分别是叠加模式、组合模式、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它们在震源孕育和发震过程中各有各的功能。叠加模式是讨论孕震力源问题的,组合... 大地震的成因与预测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模式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所以文中用4个模式来描述。这4个模式分别是叠加模式、组合模式、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它们在震源孕育和发震过程中各有各的功能。叠加模式是讨论孕震力源问题的,组合模式是讨论震源结构问题的,立交模式是讨论孕震断层面上的凹凸齿合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调制模式是讨论临发震前震源处的不稳定与外因的关系问题的。文中用以上4个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模式 汶川大地震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陇南山区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崇绍 闵祥仪 周民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1-335,共5页
利用汶川大震后在文县县城附近架设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三个流动台获取的7次强余震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做零线调整并计算记录时程均方根值,研究了局部地形高差对强震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 利用汶川大震后在文县县城附近架设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三个流动台获取的7次强余震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做零线调整并计算记录时程均方根值,研究了局部地形高差对强震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在进行山区建筑选场和城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局部地形的放大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动 流动台 局部孤突地形 峰值加速度 均方根值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被引量:11
7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1 位作者 马保起 田勤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71,235,共12页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河床和河漫滩上的垂直断距大致相当,均代表汶川地震的位错,而第二级河流阶地上的累计位移大致是最新地震垂直位移的2倍.利用断错地貌、地震矩率和滑动速率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复发间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发生与汶川大地震相当的地震,大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间隔为3000—6000a.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断错地貌 地震矩率 复发间隔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汶川地震参数反演与库仑应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希 崔笃信 蒋锋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利用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借助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汶川地震参数,进而应用反演所得地震参数,计算地震在其周围GPS资料负位错反演所得震前应变积累断层段上可能造成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分析地震对其周围构造断裂应变积累... 利用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借助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汶川地震参数,进而应用反演所得地震参数,计算地震在其周围GPS资料负位错反演所得震前应变积累断层段上可能造成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分析地震对其周围构造断裂应变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呈显著逆冲兼右旋走滑同震变化,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鲜水河断裂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北端应变积累有一定程度影响,可能以增强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参数反演 库仑应力 位错
下载PDF
“震前扰动”现象:从模糊走向清晰——与傅容珊教授商榷 被引量:6
9
作者 郝晓光 胡小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55-2261,共7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不同意《地震前兆还是其它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将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台风并完全排除其与地震前兆有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昆仑山大地震 台风地脉动 震前扰动 时间偏移 频率偏移
下载PDF
从汶川大地震看减灾国际合作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捷 宫阿都 李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141,共3页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再一次提醒国内外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在灾害防治和抗灾救助中的巨大作用。从当前国际减灾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总结中国减灾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再一次提醒国内外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在灾害防治和抗灾救助中的巨大作用。从当前国际减灾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总结中国减灾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减灾国际合作所发挥的作用,论述了在中国加强国际减灾合作的必要性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期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科学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减灾防灾 国际合作
下载PDF
甘肃省若干地段强震地面运动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崇绍 卢育霞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甘肃、陕西等地历年来获得的强震记录,主要是汶川大震的强震记录,研究了甘肃省强震地面运动的特征以及不同场地的地震反应。注意到本地地震动具有大陆板内地震的特点,与强震记录最多的美国西部地震动有较大的差别。甘肃的场地类型大... 以甘肃、陕西等地历年来获得的强震记录,主要是汶川大震的强震记录,研究了甘肃省强震地面运动的特征以及不同场地的地震反应。注意到本地地震动具有大陆板内地震的特点,与强震记录最多的美国西部地震动有较大的差别。甘肃的场地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河西走廊、黄土地区、陇南山区和甘南高原区,强震地面运动特征各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又和地震动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有必要对汶川大震的强震记录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进而应用到我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加速度记录 甘肃 频谱特性 场地因素
下载PDF
地震对丧亲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及其心理援助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学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0-24,共5页
5·12汶川大地震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亲人,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并在性格、情绪、情感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重塑积极性格,尽快恢复复原的能力,重新建立归属感、控制感,是震后对... 5·12汶川大地震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亲人,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并在性格、情绪、情感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重塑积极性格,尽快恢复复原的能力,重新建立归属感、控制感,是震后对丧亲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内容;而完善震后心理援助体系,建立可以协调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制定相应的监督保障政策法规,注意本地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则是保证心理援助长期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丧亲青少年 震后心理援助体系 社会支持系统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过渡房安置点场地选择中的地震问题
13
作者 刘建达 李丽梅 +1 位作者 王宏超 张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29-535,共7页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过渡房 建设场地 地表破裂 避让距离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宇宙线强度变化特性分析
14
作者 王晶 程永宏 +1 位作者 叶宗海 刘四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用两种数据处理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前和地震发生时北京、广州、Moscow、Irkutsk和Nagoya五个台站的宇宙线变化幅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前、地震时北京台站的宇宙线强度均有一定的响应,其变化幅... 用两种数据处理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前和地震发生时北京、广州、Moscow、Irkutsk和Nagoya五个台站的宇宙线变化幅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前、地震时北京台站的宇宙线强度均有一定的响应,其变化幅度分别达到了1.15%,1.31%,而其它台站没有明显的响应,这可能为我们以后利用宇宙线对大地震进行警报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宇宙线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被引量:590
15
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高破坏强度 新地震类型
下载PDF
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3-1375,共13页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 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汶川大地震 2001昆仑山大地震 震前扰动 异常地脉动 台风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非台风扰动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薛秀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75-2886,共12页
为了区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中的台风因素和非台风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宽带地震仪在汶川大地震前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时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主要由两种扰动构成,二者动态特征完全不同.其中优势频率为... 为了区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中的台风因素和非台风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宽带地震仪在汶川大地震前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时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主要由两种扰动构成,二者动态特征完全不同.其中优势频率为0.2~0.25Hz的扰动主要与台风Rammasun有关.这种台风扰动在沿海地区较强,在内陆地区较弱,其震动源在靠近台风运动路径的海底.另一种优势频率为0.1~0.18Hz的扰动与台风无关,这种非台风扰动在地震发生前约10h突然急剧增强,其最大值出现在地震爆发时刻.非台风扰动在靠近震中的地区较强,在沿海和西部地区较弱.震源扰动扫描算法计算初步定位的结果显示其震动源不在海底,而是分散在震中附近的内陆地区.汶川大地震前的非台风扰动是否与汶川大地震有关,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震前扰动 台风扰动 非台风扰动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郝晓光 胡小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3-1215,共3页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震前扰动 时频偏移 第三类脉动 强震短临前兆
下载PDF
地震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19,124,共6页
学校是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的重灾区,地震给灾区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在学校构建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援助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给师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 学校是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的重灾区,地震给灾区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在学校构建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援助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给师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根据灾难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任务及阶段特点,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建立。构建该体系应遵循生命第一、客观实际、系统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其基本构架包括心理援助组织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维护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 5·12汶川大地震 灾区学校 危机事件 心理创伤 心理干预 心理援助
下载PDF
关于用科氏力预测最大余震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2-435,共4页
对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余震最大强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用该效应对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最大余震所作的正确预测。
关键词 科里奥利力效应 汶川大震 余震最大强度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