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师道与体罚——传统教育观念的由来及其转变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张礼永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
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中国师道之研究"(课题编号:COA12017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国传统社会,塾师对于蒙童的扑责,即体罚,被视为贯彻师道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有一二大儒对此持怀疑及反对的态度,但社会的舆论,特别是家长对此却欢迎,甚至以此来评价塾师的工作,进而作求师与择师的标准。其实,塾师若依此来贯彻自己的为师之道,进而求弟子的尊师之道,却是极不易的。这种流传千年的世俗信仰,在近代东西交汇之后,才逐渐被打破,旧有的教育哲学也得以改造,旧有的师道观念也因之而消亡,全新的正在形成之中。
-
关键词
体罚
师道
为师之道
尊师之道
择师之道
-
Keywords
corporal punishment
Shidao
the doctrine of being qualified teachers
the doctri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the doctrine of choosing teachers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师说”辨析
被引量:14
- 2
-
-
作者
陈桂生
张礼永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
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9-137,145,共10页
-
文摘
先秦儒家倡导尊师,其主张的"师"与"天"、"地"、"君"、"亲"并尊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到了唐代,现实的教师状态成为有识之士反思的课题,韩愈的《师说》首开风气,故而可视之为一分水岭,古代师说也因之可分为前后两期。两期师说的核心议题,乃是师道问题。师道并非对举"师德",而是师资文化,属"教"—"道"—"师"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具体可分为治国的"尊师之道"、学子的"求师之道"以及师者的"为师之道"。三者的权重有别,"尊师之道"最重,"求师之道"次之,"为师之道"又次之。
-
关键词
师资文化
师说
师道
尊师之道
求师之道
为师之道
-
Keywords
the culture of qualified teachers, "Shishuo", "Shidao", the doctri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the doctrine of seeking teachers, the doctrine of being qualified teachers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