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 被引量:46
1
作者 于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32,共10页
《中庸》开篇三言将天命、人性、教育的关系凝练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文教传统的"性—道—教",历经浃化沉淀,其逻辑论证体系逐步丰满。"率性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实践转化,其倡... 《中庸》开篇三言将天命、人性、教育的关系凝练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文教传统的"性—道—教",历经浃化沉淀,其逻辑论证体系逐步丰满。"率性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实践转化,其倡导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未来课堂的新模式、未来学习的新变革是"率性教育"探索方向,即融合多学科对"儿童"的思考,重视儿童的生物性、天性基础及其根基作用,强调学不躐等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率性教育 保护天性 尊重个性 培养社会性
原文传递
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14
2
作者 闫广芬 李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3-77,共5页
以孔子“中庸”之道 ,解析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之说 ,上智、下愚既是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又与其“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有教无类等主张相辉映 ,共同构成“因材施教”的认识基础 ,即对人的差异性的体认和尊重。但是 ,认识... 以孔子“中庸”之道 ,解析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之说 ,上智、下愚既是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又与其“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有教无类等主张相辉映 ,共同构成“因材施教”的认识基础 ,即对人的差异性的体认和尊重。但是 ,认识和承认人的差异性 ,还不足以实施“因材施教”,必须有“仁”爱精神。正是认识到人的客观差异性 ,并与主观的“仁”爱精神相结合 ,才形成了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因材施教 理论依据 “仁”爱精神 个体差异 教学原则
原文传递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庆存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统领,"仁"、"礼"与"中庸"是实践"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孔子毕生倡"仁"崇"礼"、推行"中庸",致力于"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建构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系。文章指出,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在于创造性地弘扬前代的优秀成果,思考人类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其思想精髓对当今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和谐 文明 中庸
原文传递
儒家“中和”哲学与社会和谐理念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载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4,共4页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而中和精神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想,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有益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中和 中庸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礼记》所见“大学之道” 被引量:6
5
作者 姜国钧 《大学教育科学》 2007年第3期76-80,共5页
本文对《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学记》所说的“小成”和“大成”作了现代诠释。认为克明明德、自新新民、文质彬彬、从容中道、止于至善的真君子仍然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经由离经辨志... 本文对《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学记》所说的“小成”和“大成”作了现代诠释。认为克明明德、自新新民、文质彬彬、从容中道、止于至善的真君子仍然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经由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五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逐步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之道 中庸 小成 大成 君子
下载PDF
论孔子的健康伦理思想 被引量:7
6
作者 潘新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年第6期74-76,共3页
孔子的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健康伦理思想,除著名的“仁者寿”观念之外,其健康伦理思想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维护健康的行为和美德相联,认为惜生是一种美德。其次包含着具有健康价值的道德修养:守礼;以理制欲;中庸。最后主张惜生... 孔子的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健康伦理思想,除著名的“仁者寿”观念之外,其健康伦理思想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维护健康的行为和美德相联,认为惜生是一种美德。其次包含着具有健康价值的道德修养:守礼;以理制欲;中庸。最后主张惜生而不苟生的健康观,积极有为地看待健康的价值。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现代医学 社会学 健康道德 健康伦理学 生命价值
下载PDF
中国管理本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 被引量:6
7
作者 罗家德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1-40,共10页
中国的本土管理学首重无为而治,也就是鼓励自我组织、自订规章、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治理机制,而要想放而不乱,靠的是从天下至诚开始到德育天下为止,建立价值、愿景、文化、规范以控制组织行为的前题环境,而非控制行为本身。最终目的则在... 中国的本土管理学首重无为而治,也就是鼓励自我组织、自订规章、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治理机制,而要想放而不乱,靠的是从天下至诚开始到德育天下为止,建立价值、愿景、文化、规范以控制组织行为的前题环境,而非控制行为本身。最终目的则在追求生生不息,也就是在多元的系统中保持平衡,以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这套管理思想暗合了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人本管理思想,其中,尤其以社会网的理论与方法最适合分析中国"关系社会"的自组织治理。个体网、整体网、以及社会网分析方法可以分析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关系网络以及圈子现象,复杂网与动态网则可以分析自组织的形成以及系统的平衡与变迁。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处理本土管理的重大议题,催生着更多本土管理理论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管理 中庸 社会网 镶嵌 整体系统
下载PDF
“中庸之道”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借鉴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忆南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5-46,共2页
应努力发挥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如:“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大学生谦和敦厚、德才兼备人格塑造的借鉴作用;“礼”,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道德规范与行为自律... 应努力发挥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如:“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大学生谦和敦厚、德才兼备人格塑造的借鉴作用;“礼”,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道德规范与行为自律的借鉴作用;“和而不同”理想境界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及人际关系和谐的借鉴作用;“中和而知权”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儒家 中庸之道 中道而立 和而不同 中和而知权 借鉴
下载PDF
试论“君子三畏”--孔子天命思想的存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天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本文基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自身的思想,考察了孔子的"三畏"及"天命"思想的存在批判特性,及其境域性的"天命"与通常义理性的"天道"理解的差异。由此重新阐释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之本源... 本文基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自身的思想,考察了孔子的"三畏"及"天命"思想的存在批判特性,及其境域性的"天命"与通常义理性的"天道"理解的差异。由此重新阐释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之本源的"情"、"畏"、"中"与后发的"意"、"敬"、"和"差别和关联,从而说明了孔子的"畏"应是"畏敬"而不是"敬畏",以及孔子与后来儒家"内圣外王"在思想超越境界上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三畏 天命 存在自身 中庸 畏敬
下载PDF
本土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思考——对李平、李鑫的一些观点的讨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巩见刚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7-663,共7页
针对近来不少学者围绕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进行的讨论,对一些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李平没有充分考虑西方哲学20世纪后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管理学研究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不赞同李平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在道... 针对近来不少学者围绕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进行的讨论,对一些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李平没有充分考虑西方哲学20世纪后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管理学研究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不赞同李平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在道家、而非儒家的观点;传统的道家、儒家各有所长,对于本土管理研究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二者加以融合,而非区分。此外,李鑫关于"中庸"的讨论也值得商榷,中庸的本质应该在于"诚",而非像李鑫所描述的那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管理研究 传统哲学 中庸 道家 儒家
下载PDF
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2,共8页
儒教的神灵系统看似杂而多端,实际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即生化原则,其最高概念天即以此为本质属性。文章通过对殷周之际宗教话语转换和《易经》、《中庸》文本的研究分析证明,生化之义不仅由帝到天一脉相承,而且天的主宰性、义理... 儒教的神灵系统看似杂而多端,实际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即生化原则,其最高概念天即以此为本质属性。文章通过对殷周之际宗教话语转换和《易经》、《中庸》文本的研究分析证明,生化之义不仅由帝到天一脉相承,而且天的主宰性、义理性亦以此为来源和基础,儒教信仰和崇拜之主要内容的敬天、法祖、崇圣亦因此而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作为原生宗教或自然宗教的典型形态,它的理论发展在世界文明谱系中具有独特意义。因为历史的缘故它未能发展属于自己的组织架构,在社会变迁中的重振举步维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中庸》
原文传递
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方法的借鉴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宏伟 王圣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1年第3期59-61,共3页
中庸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虽有其历史局限性 ,但也有合理因素 ,这主要包括“尚中”即中正不偏的思想和“尚和”即寻求事物和谐统一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培养中庸的思维品质。运用中庸艺术处理问题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庸 中庸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 儒家 "尚中" "尚和" 中国
下载PDF
良知精微之体的喻指与表达——王阳明与王龙溪对《中庸》要义的诠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昭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6,共11页
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 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与正两方面揭示“未发之中”隐藏的风险与潜在的动能,并在天泉证道中综合之。三十年后,王龙溪发展出北辰喻,此喻保证“未发之中”指向正确(无病根),且无一息之停(动能充足)。由“未发之中”可拓展出良知三面:第一面是作为隐微之体的缄默维度(“未发之中”“隐”),第二面是作为显见之用的显性维度(“已发之和”“费”),第三面是前两面的统合(“独”)。前两面“通一无二”,呼应中国哲学的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结合《中庸》的“费而隐”,良知三面之间多重互动,相互表达,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良知三面可对应无、有、有无之间,但亦有超出。与知识论对接,良知体用两面可分别对应德性之知(知)与知识(识),通过“转识成知”,可实现两者的统合,以知识锻炼德性。能力与动力之知均可归入缄默维度,是良知的深层动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王阳明 王龙溪 良知 未发之中
下载PDF
沉重的历史“背影”——儒家文化与朱自清散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绪毅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72-75,共4页
本文从朱自清思想性格中对儒家中和思想的认同入手,分析了朱自清早期散文在题材、风格及思想上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从而揭示出在新旧文化交汇时,一种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以及与传统割不断的联系。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朱自清 散文 题材 艺术风格 思想性格 儒家文化
下载PDF
儒家“中庸”之传统法文化观照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腾 《北方法学》 2011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中"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随着思孟学派经典《中庸》的出现,以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庸"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中庸的思想大致呈现出儒家至德、本体论、方法论三个面相,通过不同进路观照... "中"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随着思孟学派经典《中庸》的出现,以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庸"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中庸的思想大致呈现出儒家至德、本体论、方法论三个面相,通过不同进路观照于传统法文化。中庸主义一方面要求通过内圣功夫,经由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修塑"治人"之主体人格——传统法文化中秉持"直道",追求无讼,注重调解,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官员;另一方面,在外王意义上,中庸通过治法之和合构建并维持一种超稳定的统治秩序,传统法文化中德刑相辅、礼法融合、宽猛相济、人治"和谐"诸特质均为其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庸 法文化
下载PDF
经济法理念发展需要中国哲学思想的推进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玉霞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3,共6页
长期以来,经济法理念研究处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对经济法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性探究更是稀少。由于从哲学等视角指导经济法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不足,经济法难以用理论推进自己的具体制度的完善,进而也导致了理... 长期以来,经济法理念研究处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对经济法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性探究更是稀少。由于从哲学等视角指导经济法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不足,经济法难以用理论推进自己的具体制度的完善,进而也导致了理论对实践的脱离。经济法中的以人为本、集中民主、平衡协调等理念是中国哲学中民本论、合分论和中庸论等思想的传承发扬;经济法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中国哲学思想不断推进,从而推动经济法理念下具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理念 民本论 合分论 中庸论
原文传递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儒家的“中庸”与“不” 被引量:1
17
作者 苗润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和为贵”,但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等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从未要人只说“是”、不言“不”。勇于说“不”是儒家的思想传统。“不”是“中庸”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 儒家 中庸 折中
下载PDF
论朱熹《中庸章句》的“人-物”平等思想 被引量:2
18
作者 乐爱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3,共7页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庸章句》 “人-物”平等思想 生态观
下载PDF
翻译家刘重德先生译学思想考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耿智 李亚舒 耿宁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本文详细分析了刘重德教授“信达切”三字原则的立论过程,阐述了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辩证特色,指出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庸之道”是他的成功之道。刘重德教授为译界同仁后学树立了治学和为人的榜样。
关键词 刘重德 辩证论译 信达切三原则 中庸之道
下载PDF
中庸与中道思想比较研究
20
作者 蒲建彬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3-126,共4页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亚里士多德 中庸 中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