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46
1
作者 马士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69,共5页
人们习惯用“一片空白”来描述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状况。实际上,在此期间文学翻译仍然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存在着。按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这期间外国文学译作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公开译作、内部译作和潜在译作。文革十年的确... 人们习惯用“一片空白”来描述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状况。实际上,在此期间文学翻译仍然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存在着。按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这期间外国文学译作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公开译作、内部译作和潜在译作。文革十年的确是近百年以来外国文学翻译的最低潮,但对翻译工作者们在这一特别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完全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文学翻译 公开译作 内部译作 潜在译作
原文传递
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 被引量:26
2
作者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5,共13页
在中国翻译史上,1966至1976年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其特殊性在世界翻译史上也不可多得。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不仅要充当执政党党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工具,还要充当国际上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工具,加上... 在中国翻译史上,1966至1976年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其特殊性在世界翻译史上也不可多得。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不仅要充当执政党党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工具,还要充当国际上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工具,加上此时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翻译家都已经被“打倒”,权力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达到极至。从翻译对象的选定、翻译过程的组织,到最后翻译文本的定稿、署名形式,乃至某些翻译文本中“夹译夹批”的奇怪形式,等等,无一不突显权力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本文选择大陆文革时期几个典型的文学翻译译本,以一系列极其生动的译例,具体、形象地揭示翻译与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文学翻译 权力与意识形态 操控
原文传递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东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6,共8页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和改变了这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十七年教育” 基本特征 苏联模式 精英主义 教育制度 教育史
原文传递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被引量:19
4
作者 戴锦华 孙柏 +1 位作者 杨烨莹 安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人",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体而被创造出来的,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女侠、女明星、新女性都是五四时期这一发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建构性的特征也内在于"中国电影"概念的历史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革命” 中国早期电影 新女性 女侠 历史主体
原文传递
翻译主体地位的模糊化——析“文革”时期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士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35-141,共7页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糊化,具体表现在译者署名方式的改变、译作稿酬的取消和译者在译作文本形成过程中相对独立性的部分丧失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文学翻译 "文革" 署名 稿酬
下载PDF
一种历史生命记忆的日常生活还原叙事——关于《古炉》的对话 被引量:18
6
作者 贾平凹 韩鲁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3-72,共10页
不论从何种角度讲,"文化大革命"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都是应当面对的。就当代中国文学而言,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叙述,但是,这其间仍然存在着进行历史艺术叙事的空间,需要作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建构起更为逼... 不论从何种角度讲,"文化大革命"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都是应当面对的。就当代中国文学而言,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叙述,但是,这其间仍然存在着进行历史艺术叙事的空间,需要作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建构起更为逼近历史状态的叙事形态。当代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生命记忆的历史叙事。其间涉及到了诸多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解析着这部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炉》 生命记忆 历史还原 日常生活叙事 文化大革命
下载PDF
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彭泽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1,共6页
文革时期,在“教育革命”的名目之下,“知识”与“制度”在课程“革命”的浪潮中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导致了“教育”内涵的遗失与人发展的异化。从根源来看,它实际上与晚年毛泽东对理想社会构筑的偏误紧密相关。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基础教育 课程“革命”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东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72,共10页
一、一般研究状况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经济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国民经济 崩溃边缘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一种历史审视 被引量:6
9
作者 关海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83,共11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集权主义、注重伦理关系、强调道德至上 ,其最大优点就是注重人生的理想和精神因素的作用 ,而最大的弊端是重人治、轻法治 ,“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特别是将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充分显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集权主义、注重伦理关系、强调道德至上 ,其最大优点就是注重人生的理想和精神因素的作用 ,而最大的弊端是重人治、轻法治 ,“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特别是将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充分显露出来。这说明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存在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 ,找到稳定的、持久的、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从传统中构建“现代政治文化主体意识” ,即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 ,要在重视精神理想的中国政治文化中 ,注入法治文化的基本要素 ,形成更科学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传统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 政治文化构建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继锋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8,共6页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现代世界 异化 文化革命
原文传递
“文革”十年间的中国翻译界 被引量:10
11
作者 靳彪 赵秀明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6,共3页
发生在 1 96 6年的“文化大革命” ,使得当时正在蓬勃发展中的 ,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处于停滞 ,中国的翻译界只能在曲折中前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研究 ,认真反思这一阶段的中国翻译界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关键词 中国 发展 总结经验 理论研究 停滞 阶段 观点 翻译实践 意义 “文革”
下载PDF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怀玉 范海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27-33,共9页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哲学 日常生活批判 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
下载PDF
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凤城 张永英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3期28-37,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 958年以后 ,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而且这一运动最终与“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 ,并成为后者发动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力图对“文化革命”的源起、嬗变、内容、形成及最终结果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文化革命” 意识形态 阶级斗争
原文传递
“文革”新词语考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刁晏斌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2-45,共4页
“文革”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为数众多,本文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音节形式和构成情况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此期新词语的音节形式比其他阶段的新词语长,而在构词上,则有高频使用的构词成分多、“数字构词”... “文革”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为数众多,本文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音节形式和构成情况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此期新词语的音节形式比其他阶段的新词语长,而在构词上,则有高频使用的构词成分多、“数字构词”多、“军事构词”多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文革”语言 新词语
下载PDF
识字的用途——论19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晓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6-184,共9页
新中国的乡村识字运动作为社会整体改造的一部分,将识字和改造人,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一场教育革命,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文化革命。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重新理解30年代社会性质论战的重大意义,以及五十年代中共对电影《武训传》... 新中国的乡村识字运动作为社会整体改造的一部分,将识字和改造人,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一场教育革命,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文化革命。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重新理解30年代社会性质论战的重大意义,以及五十年代中共对电影《武训传》等文化批判的合理性。通过考察1950年代新中国的乡村识字运动,比较晚清、民国乡村教育,有助于总结出新中国乡村教育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字 乡村建设 文化革命
下载PDF
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问题 被引量:8
16
作者 唐正芒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30,共9页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周恩来殚精竭虑,采取种种措施,稳定粮食局势。他劝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不能冲击农业生产,坚持抓南粮北调局面的改变,用"以出养进"的办法开展粮食外贸,努力解决"三个突破&q...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周恩来殚精竭虑,采取种种措施,稳定粮食局势。他劝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不能冲击农业生产,坚持抓南粮北调局面的改变,用"以出养进"的办法开展粮食外贸,努力解决"三个突破"中的粮食"窟窿"问题,认真贯彻藏粮于民的思想,常抓节约粮食。周恩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的思想和为民谋利的风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文化大革命” 粮食 人民
原文传递
权力话语与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国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99-103,共5页
借助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意识形态因素论,探讨文革时期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对的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发现文革时期的主流权力话语对外国文学翻译的操... 借助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意识形态因素论,探讨文革时期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对的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发现文革时期的主流权力话语对外国文学翻译的操控极其明显,具体表现在对翻译题材的选择、译作的出版发行、对译者的管理和组织以及对原作的阐释和批评等方面。同时期潜在翻译的存在表达了译者的自我追求,作为特殊年代的个人话语具有重大意义。对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充分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活动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也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文革时期 文学翻译 潜在翻译
下载PDF
现代性的信仰维度——论近年思想界对“五四”、“文革”的反思及误读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光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80,共6页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文革” 现代性 启蒙 信仰
下载PDF
谈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玉娟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52-54,72,共4页
个人崇拜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认识根源以及制度上的原因。我党在执政后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狂热的个人崇拜。文化大革命把个人崇拜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个人崇拜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左"倾错误 社会历史根源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被引量:7
20
作者 关海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58-71,共14页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十分缓慢 ,使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更大 ;整个经济活动中效益下降 ,为以后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余地。总之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 ,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客观总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当代中国 改革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