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 |
马士奎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6
|
|
2
|
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6
|
|
3
|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
杨东平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4
|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
戴锦华
孙柏
杨烨莹
安爽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9
|
|
5
|
翻译主体地位的模糊化——析“文革”时期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
马士奎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3
|
|
6
|
一种历史生命记忆的日常生活还原叙事——关于《古炉》的对话 |
贾平凹
韩鲁华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8
|
|
7
|
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 |
彭泽平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8
|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 |
陈东林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9
|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一种历史审视 |
关海庭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0
|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
黄继锋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1
|
“文革”十年间的中国翻译界 |
靳彪
赵秀明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0 |
10
|
|
12
|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
刘怀玉
范海武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13
|
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 |
杨凤城
张永英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
2000 |
7
|
|
14
|
“文革”新词语考察 |
刁晏斌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8
|
|
15
|
识字的用途——论19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 |
孙晓忠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16
|
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问题 |
唐正芒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17
|
权力话语与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 |
张国俊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7
|
|
18
|
现代性的信仰维度——论近年思想界对“五四”、“文革”的反思及误读 |
张光芒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9
|
谈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 |
刘玉娟
|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4
|
|
20
|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
关海庭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
2000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