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重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活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谢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8-24,共7页
时势危机促使国人关注西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经由朝野互动,最终演变成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建,其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国家生存和复兴。它依赖的路径则是在中心与边缘的身份认同中通过文明与野蛮的界定,尤其是通过把"野蛮&qu... 时势危机促使国人关注西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经由朝野互动,最终演变成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建,其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国家生存和复兴。它依赖的路径则是在中心与边缘的身份认同中通过文明与野蛮的界定,尤其是通过把"野蛮"标注于西北的具体人物阶层,使作为文明的代表者、阐释者的中央获得了无上的威权,使中央威权能在地方重建。这也是传统的经营边疆的政治手法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再次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开发 中心与边缘 文明与野蛮
下载PDF
“文明与野蛮”叙事与等级性世界秩序 被引量:5
2
作者 田文林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25,M0005,M0006,共14页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叙事主要由基督教宗教认同、白人种族主义及西方制订的国际法理论构成,并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后殖民时期,这种“文明与野蛮”叙事的标准则日益从具象到抽象,更多借助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视为“现代性”“人权高于主权”等更抽象的标准,并服务于新帝国主义扩张。从结果看,这种文明标准通过制造“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人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彼此隔绝、相互对立的世界。此外,“文明与野蛮”叙事还塑造出“反文明的文明观”,并由此导致整个世界日趋“野蛮化”,形成等级性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与野蛮”叙事 殖民扩张 新帝国主义 等级性秩序
原文传递
从野蛮的文明到文明的野蛮——体育语境下身体变迁的一种UFC文化视角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鹏 尤传豹 安晓倩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7-33,共7页
体育语境下,人类身体兼具文明与野蛮两个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文明时代,身体的野蛮特征借助竞技体育某些运动方式开始强势回归,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身体走向的忧虑。拮取格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奇观体育(UFC)试图... 体育语境下,人类身体兼具文明与野蛮两个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文明时代,身体的野蛮特征借助竞技体育某些运动方式开始强势回归,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身体走向的忧虑。拮取格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奇观体育(UFC)试图探讨此问题。通过历史视角,发现身体的走向陷入了从野蛮的文明到文明的野蛮的历史怪圈;通过文化视角,探究身体的野蛮借助竞技体育这条渠道如何实现突围和回归;通过追问,寻求体育语境中人类未来的身体归路。通过思考,认为人类身体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必须远离过度暴力,从而维护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和实现人类身体的人性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身体 文明与野蛮 UFC 文化
下载PDF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云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夷之辨 文野之分 人禽之别 华夏中心意识
下载PDF
“文明与野蛮”叙事的建构及吊诡
5
作者 张耀铭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8期18-32,共15页
“文明”是欧洲人创始于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一个文雅、有教养、举止得当、具有美德的社会群体。随着现代欧洲的社会演进和思潮流变,“文明”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学术界围绕“文明”建构出文明等级论、文明形态论... “文明”是欧洲人创始于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一个文雅、有教养、举止得当、具有美德的社会群体。随着现代欧洲的社会演进和思潮流变,“文明”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学术界围绕“文明”建构出文明等级论、文明形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互动论等各种理论,多数理论持种族和文化优越性、“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的意识形态。不过文明互动论等,也为我们更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先进的技术、产业、思想、制度等文明要素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人类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升级演进的过程,没有统一标准,也并非“现代化=西方化”这一固定的模式。总之,西方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但西方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却表现出两副面孔:文明与野蛮、“普世价值”与帝国霸权的吊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与野蛮 欧洲文明 西方现代化模式 文明标准 文明悖论
下载PDF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方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学要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的观点,生态研究解决的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心态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现代化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结构和生物结构,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但不同群体的人类文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时,难以聚集共同力量加以应对。为此,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书写了大量的文章来阐述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美与共 东西之分 文野之分 心态研究
下载PDF
试述南宋的正统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曹鹏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3-149,共7页
较之北宋,南宋的正统论更强调不以功业成败论事。南宋学者之论正统,重"居正"而轻"一统"、重"德"而不重"迹";同时,来自北方政权的压力迫使他们调动一切可用的思想资源论证自身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较之北宋,南宋的正统论更强调不以功业成败论事。南宋学者之论正统,重"居正"而轻"一统"、重"德"而不重"迹";同时,来自北方政权的压力迫使他们调动一切可用的思想资源论证自身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于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夷夏之辨"被引入正统论,并逐渐占据这一议题的中心位置。朱黼、郑思肖等人则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将"居正"和"一统"、"德"与"迹"以及夷夏之辨整合于同一体系之中,为两宋正统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正统论 夷夏之辨 胡寅 朱黼 郑思肖
下载PDF
颠倒了的中心与边缘——地缘政治学的善恶之辨 被引量:3
8
作者 傅正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143,共17页
近代地缘政治学无疑起源于欧洲国家间的战争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其中19世纪英、俄两个欧亚大国的交锋使地缘政治学获得了全球性的视角。麦金德的学说正是这种全球性地缘政治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毫不掩饰地向世人展现了海洋文明的政治品... 近代地缘政治学无疑起源于欧洲国家间的战争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其中19世纪英、俄两个欧亚大国的交锋使地缘政治学获得了全球性的视角。麦金德的学说正是这种全球性地缘政治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毫不掩饰地向世人展现了海洋文明的政治品性。施米特、彼得罗夫等人的回应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地缘战略也与政治哲学休戚相关。尤有进者,这种政治品性颠倒了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位置。认识到这点对于中国建设自身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世界性大国 中心与边缘 文野之辨 劳动占有权
原文传递
从《拓荒者》看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0-63,共4页
库珀著名边疆小说《拓荒者》展示了"皮袜子"纳蒂·班波及土著印第安人"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同白人拓荒者"先进文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先进文明"的拓荒者变成了"野蛮人,"... 库珀著名边疆小说《拓荒者》展示了"皮袜子"纳蒂·班波及土著印第安人"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同白人拓荒者"先进文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先进文明"的拓荒者变成了"野蛮人,""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却是真正的"文明人"。而纳蒂·班波"白皮红骨"的形象进一步表明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发展,就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发展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和谐共生为目的,走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荒者》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生态伦理意识 和谐共生
下载PDF
从“蛮夷”到“原住民”——汉语文献中的“土著”辨析
10
作者 付海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人们愈加意识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文明对话的必要。同时,尊重和保护传统知识特别是土著人民的传统知识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何为"土著"?中国是否有"土著"之说?正是在"原住民/土著"...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人们愈加意识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文明对话的必要。同时,尊重和保护传统知识特别是土著人民的传统知识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何为"土著"?中国是否有"土著"之说?正是在"原住民/土著"话语的背景下,以汉语文献情境中的土著为对象,重新梳理和反思与"土著"相关的"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指出"礼失求野"中"野"的回向与重要意义。同时,在"原住民"话语的观照中,强调人类对自身历程的反观并非一时举措,而是孔子早已倡导的"欲居九夷"之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 原住民 文明与野蛮 原始回归 文明对话
下载PDF
《野蛮人来了》与《等待野蛮人》的互文与重复
11
作者 程梅 《华文文学》 2021年第5期72-77,共6页
美籍华裔女诗人陈美玲的诗歌《野蛮人来了》模仿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等待野蛮人》,与之形成明显的重复和互文。《野蛮人来了》不仅延续了从卡瓦菲斯开始的等待野蛮人的漫漫过程并且终于等来了野蛮人,而且在不断重复“野蛮人来了”的过... 美籍华裔女诗人陈美玲的诗歌《野蛮人来了》模仿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等待野蛮人》,与之形成明显的重复和互文。《野蛮人来了》不仅延续了从卡瓦菲斯开始的等待野蛮人的漫漫过程并且终于等来了野蛮人,而且在不断重复“野蛮人来了”的过程中强化了卡瓦菲斯重复“野蛮人要来”所传达的含义:“野蛮人”矛盾地传递出一种颠覆力,质疑、动摇,甚至推翻了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模式,建立起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使人类重新思考自我话语构建的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重复 文明-野蛮 《野蛮人来了》 《等待野蛮人》
下载PDF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起落架》的东方主义解读
12
作者 刘萱 常思瑶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11,共6页
《起落架》是当代加拿大作家凯特·普林格以巴基斯坦偷渡客经历的坠机事件为脚本创作的小说。《起落架》在情节上关注到了少数族裔身处主流社会的困境,以及主流社会群体对少数族裔的误解,从而引发对于二者文明或野蛮的思考。作家在... 《起落架》是当代加拿大作家凯特·普林格以巴基斯坦偷渡客经历的坠机事件为脚本创作的小说。《起落架》在情节上关注到了少数族裔身处主流社会的困境,以及主流社会群体对少数族裔的误解,从而引发对于二者文明或野蛮的思考。作家在以小人物的视角直视社会问题的同时,构建了东方与西方、文明与野蛮的两对二元对立:被定义为野蛮而实则文明的“东方人”概念,既是西方对东方刻板印象的外显,又是对以巴基斯坦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敌视,自诩为文明实则野蛮的西方人,既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又是妄图用自身价值观影响他者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凯特·普林格 种族 文明与野蛮 他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