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父子互相纠正错误吗?——《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之检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5,共5页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檃栝"之檃,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qu...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檃栝"之檃,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直"字,而不是"隐"字。上博简《内礼》"隐而任之,如从己起"有助于理解在父母不接受谏诤时,儒家化解道义与亲情矛盾的态度。儒家鼓励子女替父母承担过错,但并不主张将其公之于众,使父母蒙羞受辱。研究儒家思想,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互隐 檃栝 《内礼》 隐而任之
下载PDF
谈“诗”字与“志”字的不解之缘
2
作者 宗晶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0-94,共5页
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造字伊始便反映了汉民族古人的思维图式,汉字与汉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字形上分析,"诗"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祀礼... 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造字伊始便反映了汉民族古人的思维图式,汉字与汉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字形上分析,"诗"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祀礼仪主持者在祭祀时使用的祀辞。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诗"逐渐开始表达"志"的各种义项,并与其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人们情感的内蕴,而诗是人们情感的外化,诗歌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者,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灵魂,"诗言志",便也奠定了整个中国诗学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志” 文字 语言 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